《西遊記》與李時珍的淵源

隨著人們對《西遊記》文化的深入探究,又驚奇地發現《西遊記》與李時珍有著緊密的關聯。《西遊記》中涉及中醫、中藥的故事很多,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李時珍及《本草綱目》進行敘事,令人拍案叫絕。所以說西遊記成書也有李時珍的一份功勞,兩人囙此成了忘年交。囙此,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武穴匡山是《西遊記》的發源地、《本草綱目》的標本山。

李時珍

《西遊記》以奇詭的想像、極度的誇張創造了一個光怪陸離、神奇异幻的世界。隨著人們對《西遊記》文化的深入探究,又驚奇地發現《西遊記》與李時珍有著緊密的關聯。《西遊記》中涉及中醫、中藥的故事很多,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李時珍及《本草綱目》進行敘事,令人拍案叫絕。在《西遊記》全書100回卷中,有50多回涉獵中醫藥和養生學內容,闡述醫理藥理、詠贊藥膳的詩詞文賦多達80餘處,讀來膾炙人口,別有一番情趣。

吳承恩與李時珍的結緣

湖北蘄州是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故里,也是吳承恩撰寫《西遊記》的成書地。據考證,明隆慶二年(西元1568年)秋,吳承恩到蘄州出任荊王府紀善,當時荊王府的王爺正是第五代荊王朱翊钜。王爺喜歡舞文弄墨,熱情接待了吳承恩,在宴席上吳承恩結識了比自己小14歲的名醫李時珍,便有了一段鮮為人知的交往。席間,李時珍見吳承恩身弱體衰,回去後便以人參、沉香、棗皮、當歸、茯苓、麥冬、川芎、五味子、忍冬藤等32種藥材,配七成陳年穀酒,泡製成藥酒贈給吳承恩。這種藥酒有强筋壯骨、祛風活血、補血健腦、滋陰壯陽、靜神安眠、益壽延年之功效,吳承恩堅持飲用,不僅一掃怏怏病態,而且身體一天好過一天,精神煥發,耳聰目明,寫作精力充沛。所以說西遊記成書也有李時珍的一份功勞,兩人囙此成了忘年交。

吳承恩從李時珍那裡學到了很多醫藥學知識,在創作《西遊記》過程中得心應手地運用了很多中醫藥知識。當時李時珍在寫《本草綱目》,吳承恩在寫《西遊記》,二人都在寫後人眼中的曠世奇書,同是著書立說人,情投意合,互為啟發,相得益彰。他們經常利用閒暇時間一起到當時屬蘄州治下的聖山、名山、藥山等地探奇覽勝、行醫采藥,各得其所。《西遊記》中許多繪聲繪色、妙趣橫生的醫藥故事,都是來源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只不過將文字、地名、人名等略作變動。

《西遊記》《本草綱目》與武穴匡山

吳承恩是文人,李時珍為醫生,兩個不同的行當,怎麼會都與湖北武穴匡山密切相關呢?

湖北武穴匡山由橫崗山、太平山、層峰山、五峰山和靈山五座大山組成,橫跨蘄春、黃梅和廣濟(今武穴市)三縣,自古享有“匡廬奇秀甲天下”“南廬北匡”之盛譽。這裡既有雄奇挺秀的山峰,又有變幻莫測的雲海;既有神奇多姿的飛泉瀑布,又有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這裡春季鳥鳴蝶舞,百花爭豔;夏季清風拂綠,雲海翻浪;秋季霜染紅葉,野果飄香;冬季紅梅傲雪,銀裝素裹,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花果山”。匡山雨量充沛,氣候宜人,雲霧縹緲,時隱時現,宛如仙境,有時脚下雲海茫茫,有如騰雲駕霧一般,有時山上暗無天日,情趣异常,給人一種獨特的神奇之感。

匡山珍奇異獸出沒,奇花異草芬芳。據統計,匡山有木本植物260多種,草本植物210餘種,中草藥600多種,銀杏、水杉、七葉一枝花、一柱香、何首烏、黃精、茯苓、仙鶴草、奇異果、山楂、野山桃等珍稀植物都能在匡山找到。匡山山高雲深,草木茂密,飛禽走獸繁多。天上飛的有蒼鷹、貓頭鷹、啄木鳥、野雞、蜻蜓、蝴蝶等80多種鳥類和昆蟲類,地上走獸有老虎、豺狼、金錢豹等120多種獸類及爬行類動物,水中游的有蠑螈(象娃娃魚)、烏龜、鱉、癩蛤蟆、蜥蜴等60多種水生類動物。

匡山是中國禪宗四祖道信的出生地。禪宗三祖、四祖、五祖和六祖都曾在匡山一帶修行和卓錫,並傳授衣缽。歷代詩人和帝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徐霞客和乾隆皇帝等都到過匡山,並留下了許多名篇佳句。

匡山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千古流傳的神話傳說、如詩如畫的名勝古跡和得天獨厚、獨一無二的山形地貌、豐富的中藥材資源等為吳承恩創作《西遊記》、李時珍編撰《本草綱目》提供了寫作源泉。囙此,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武穴匡山是《西遊記》的發源地、《本草綱目》的標本山。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的藥材大部分來源於橫崗山,他總是背著竹簍、拿著藥鋤行走在武穴匡山之間,采藥行醫,嘔心瀝血著書。《黃州府志》記載了李時珍留下的詩《登橫崗山采藥》:“背簍提鋤上大崗,為修本草記端詳。奇材多在雲崖裏,好藥偏生虎穴旁。就葉和根身整取,析疑辨味口親嘗。連朝滿荷歸僧榻,共話岐黃蝶夢香。”荊王府紀善吳承恩經常陪李時珍寄居匡山,運籌帷幄寫《西遊》,有吳承恩的詩《送人遊匡廬》為證:“問君匡廬有幾高,青天一道掛飛濤。何當作我芙蓉項,接取銀波潤采毫。”事實證明《西遊記》和《本草綱目》這兩部曠世奇書與武穴匡山有著不解之緣。

《西遊記》中的李時珍元素

《西遊記》中大量引用了李時珍行醫治病的手法、用藥方法及《本草綱目》的偏方,可見作者中醫學的底蘊非同一般。

如《西遊記》第六十九回“心主夜間修藥物,君王筵上論妖邪”中,孫悟空一行來到朱紫國後正遇國王患病,孫悟空便扮作醫生去為國王治病。孫悟空向眾人講解了中醫四診合參的道理:“醫門理法至微宏,大要心中有轉旋。望聞問切四般事,缺一之時不備全:第一望他神氣色,潤枯肥瘦起和眠;第二聞聲清與濁,聽他真語及狂言;三問病原經幾日,如何飲食怎生便;四才切脈明經絡,浮沉表裡是何般。我不望聞並問切,今生莫想得安然。”孫悟空通過望、聞、問、切,發現國王患了雙鳥失群之症,實際上是驚恐症、憂鬱症和消化不良症,然後用大黃、巴豆、鍋底灰、馬尿做成烏金丹,讓國王服下。國王因正在吃粽子時聞聽妖精賽太歲搶走了他的皇后金聖官而受了驚嚇,把那粽子凝滯在內,因而苦疾三年。人受驚恐和風寒,容易造成腸胃不暢,加之食用了粽子這種不易消化的食物,就出現了消化不良的症狀。孫悟空所制烏金丹中的成分,馬尿腥臊,人聞後就想吐,大黃、巴豆是瀉藥,鍋底灰主要成分是炭粉,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人體內的一些毒素。囙此,國王服下烏金丹後,藥到病除。用藥方巴豆、大黃通閉塞,破結腸,正是李時珍《本草綱目》之偏方,非深諳醫藥者難以寫出。

《西遊記》第六十八回中,孫悟空在朱紫國為國王診病時說,國王“如果不敢見我,我可以懸絲診脈”,恰好是由李時珍當年為王妃懸絲診脈治好疑難雜症的故事演化而來。明嘉靖三十七年(西元1558年),李時珍入宮給皇室和貴族看病,因不能直接切脈,只好用根絲線拴在病者手腕處診脈,叫做“絲線診脈”。

《西遊記》第六十九回中,國王問眾官道:“馬兜鈴是何品味?能醫何症?”時有太醫院官在旁道:“主公,兜鈴味苦寒無毒,定喘消炎大有功。通氣最能除血蠱,補虛寧嗽又寬中。”國王笑道:“用得當,用得當。”文中對中醫藥知識和脈理藥用的敘述真是精彩絕倫。

《西遊記》第七十三回中,多目怪為了毒死唐僧師徒四人,特製了一種毒藥,制法如下:“山中百鳥糞,掃積上千斤。是用銅鍋煮,煎熬火候勻。千斤熬一杓,一杓煉三分。三分還要炒,再鍛再重熏。製成此毒藥,貴似寶和珍。如若嘗他味,入口見閻君。”這些章節把中醫學切脈精要、症狀、主何臟腑、製藥方法說得在情在理,如無相當的醫學根底是斷然不行的。

再看《西遊記》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那頑猴“扯葛藤”、“採花覓果、捉虱、理毛”、“煨山藥,煮黃精,搗茯苓薏苡”等動作和植物描寫,沒一樣離開蘄州和武穴匡山的影子,且“山藥、黃精、茯苓、葛根”既在《本草綱目》中屢屢提到,又在武穴匡山處處可尋。

《西遊記》中的本草

在《西遊記》中,有關中醫藥的故事隨處可見,並做了淋漓盡致的描述,許多詩中巧妙地採用了中藥名,闡述醫藥藥理的詩詞文賦有80多處。如第二十八回裏,有一首《西江月》的詞,描寫孫悟空與進犯花果山殘殺眾猴兒的獵戶,進行戰鬥時的情景:“石打烏頭粉碎,沙飛海馬俱傷。人參官桂嶺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難歸故里,檳榔怎得還鄉?屍骸輕粉臥山場,紅娘子家中盼望。”這裡用了烏頭、海馬、人參、官桂、朱砂、附子、檳榔、輕粉、紅娘子9種中藥名,生動地描寫了當時對方戰敗後的慘烈場面,耐人尋味。第三十六回“必猿正處諸緣狀,辟破傍門見月明”中,描述唐僧去西天取經路上遇到種種艱辛磨難,表明决心時,巧用中藥加以闡述:“自從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山棱子,途中催趲馬兜鈴。尋坡轉澗求荊芥,邁嶺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瀝,茴香何日拜朝廷?”詩中選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馬兜鈴、荊芥、茯苓、防己、竹瀝、茴香等9味中藥,這些藥名生動地描述了《西遊記》取經過程的情節,將中藥名稱和全詩渾然一體,匠心妙筆,緊扣小說的主要情節,令人歎為觀止,回味無窮。第二十一回中,孫悟空在與黃風怪交戰中被傷到眼睛,眼珠酸痛,眼淚汪汪時,老者給孫悟空的“三花九子膏”,能治一切風眼。第九十五回中,玉兔將廣寒宮的搗藥杵當作隨身作戰的兵器等等。

以上中草藥名和藥具,都可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找到。《西遊記》中涉及中藥名稱、性味、功能等的例子不勝枚舉,作者甚至還將黃精、山藥、竹笋、龍眼、胡桃、蓮子、枸杞等等搬上國王和妖魔鬼怪的筵席,真是妙不可言。同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關“述藥菜單”也均被吳承恩寫進了《西遊記》這部文學巨著,極大地豐富了《西遊記》的生活內容,突出了地方特色,也囙此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情趣和感染力。如第八十六回講述孫悟空與猪八戒救下山中樵夫兒子後,樵夫擺席答謝,全是道地的素菜藥膳:嫩焯黃花菜,酸齏白鼓丁,浮薔馬齒莧,江薺雁腸英。燕子不來香且嫩,芽兒拳小脆還青。爛煮馬藍頭,白漉狗脚迹。貓耳朵,野落蓽,灰條熟爛能中吃;剪刀股,牛塘上,倒灌窩螺掃帚薺。碎米薺,萵菜薺,幾品清香又滑膩。油炒烏英花,菱科甚可誇;蒲根菜並茭兒菜,四般近水實清華。看麥娘,嬌且佳;破破納,不穿他;苦麻台下藩籬架。雀兒綿單,猢猻脚迹;油灼灼煎來只好吃。斜蒿青蒿抱娘蒿;燈娥兒飛上板蕎蕎。羊耳禿,枸杞頭,加上烏藍不用油。這些素菜中的黃花菜、馬齒莧、雁腸英等30多種菜名都是獨具蘄春、武穴、黃梅等地方色彩的野菜名,帶有濃厚的方言俚語。如果作者不熟悉蘄州的生活習俗,沒有蘄州本草文化的積澱,是絕對寫不出這種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的藥膳菜單。

綜上所述,《西遊記》不乏濃濃的湖北蘄州和武穴匡山元素,吳承恩的《西遊記》與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淵源極深。《西遊記》作者別出心裁,用文學的筆觸融合傳播李時珍《本草綱目》的中醫藥文化是難能可貴的。如果《西遊記》作者沒有深諳醫藥之道,沒有蘊藏深厚的中醫藥文化,沒有中醫人文氛圍之薰陶,沒有耳濡目染中醫文化之浸潤,沒有在湖北蘄州和武穴匡山的生活經歷,是絕對寫不出《西遊記》這部鴻篇巨制的。

資料標籤: 西遊記 李時珍
本文標題: 《西遊記》與李時珍的淵源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4267522893284
相关資料
餘光中與茱萸酒
因為生在重陽節,餘光中自詡為“茱萸的孩子”,文學史家則稱他為“懷國與鄉愁”的代表。餘光中在1976年的重陽節兼生日之際,用一年前自製的茱萸酒來款待美國來的朋友黃維梁。據中國中醫科學院的科研人員研究考證,人們在重陽時節插的應該是吳茱萸,因為吳
標籤: 餘光中 茱萸
柳宗元與《辨茯神文並序》
柳宗元氣憤不過,專門寫了一篇《辨茯神文並序》,講了生病、看病、買藥以及被騙的經過,提醒人們“藥物多偽,知之者甚”,如果“誤而為餌,命或殆而”,主要目的還是在於“以悟來者”,即提醒更多的病人買藥時要加以鑒別。《辨茯神文並序》全文如下:茯神之神
標籤: 柳宗元
肉蓯蓉的傳說
肉蓯蓉主要生長在內蒙古,寄生在沙漠植物梭棱樹的根部,因具有滋腎壯陽、補益精血、潤腸通便之功而被譽為“沙漠人參”。關於肉蓯蓉有一個神奇的傳說。鐵木真部隊當時吃的這種塊根植物就是肉蓯蓉。現代研究表明,肉蓯蓉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抗衰老、通便等作用
標籤: 肉蓯蓉
黃庭堅與《苦笋帖》
黃庭堅《苦笋賦》亦是集碑帖文化與中醫藥文化於一體的代表。黃庭堅對此一面婉言稱謝,一面將自己多年吃苦笋的體會和苦笋的食療價值作《苦笋賦》,以解其誤。《苦笋帖》不僅是書法瑰寶,也為後世研究苦笋的藥用價值提供了珍貴資料。由此可知,黃庭堅喜食苦笋並
標籤: 黃庭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