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1879―1964),字誘人,陝西三原人,我國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民主革命的先驅者。早年追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長期擔任國民政府要職,一生宣導國共兩黨合作。創建復旦公學、上海大學、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等,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晚年創作的愛國詩篇《望大陸》,堪為千古絕唱。
于右任對我國傳統醫學情結深厚,他堅決捍衛中醫藥的尊嚴與地位,堅定支持中醫藥的生存與發展。並為之竭盡心智,身體力行。
1929年2月,南京政府衛生部提出《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障礙案》《統一醫士登錄辦法》《限定中醫登記年限》《擬請規定限制中醫生及中藥材之辦法案》等四個廢止中醫案,主要內容為:處置現有舊醫;禁止成立舊醫學校;禁止報刊介紹舊醫及刊登廣告、消息等。消息一經披露,群情激憤,中醫藥界以及社會有識之士紛紛抗爭。各界人士在上海集會,發動了聲勢浩大的“3・17鬥爭”。與會者響亮地喊出了“提倡中醫中藥,就是保全中國文化經濟”“中國醫藥萬歲”的口號,並推舉代表赴南京請願。于右任當時擔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接見了請願團成員,他旗幟鮮明地支持中醫界,說:“我一生都看中醫,吃中藥。在陝西,絕大多數老百姓有病都是靠中醫。中醫對國人的健康保障有很大的貢獻,現在想把中醫消滅,那怎麼可以呢?!”
1933年,于右任身染傷寒,請醫者甚多。當醫生登門給他診治時,他問道:“是中醫還是西醫?”並且說:“我的病非看中醫不可”。經過名醫陳存仁的治療,病患得以痊癒。
1935年12月,于右任、陳立夫、焦易堂等人發起創設公立中醫院――首都國醫院的提議。他認為,建立國醫院“不僅改良醫術,樹立民族健康基礎,即對於農村經濟之輔助,固有文化之宣揚,亦有莫大之關係”。于右任被確定為發起人,並參與董事會工作,他多方遊說中央要員,四處募捐籌款。
1946年10月,于右任、陳立夫等國民黨元老14人聯合提出倡議:為加强中醫藥工作,擬請行政院設定直轄管理中醫藥委員會,專門管理及研究中醫藥事宜,以保民命而宏學術。
于右任與中醫界人士多有往來交流,並以筆墨抒情為言,支持中醫藥事業。他是書法大家,一字千金。但是,他屢屢不惜筆墨為醫師、醫事揮毫題詞。他為潘經著《藥物便覽》題字;為秦淮老中醫陶傑臣題寫“神明自得,傑臣醫師”“福腎專科,陶傑臣診所”;為近代名醫徐衡之編纂的《宋元明清名醫類案》題字;為祝味菊診所題寫匾額;為陸士諤題詞;為吳佩衡題寫“國醫吳佩衡診所”;為《南通大學醫學院第四届畢業紀念册》題詞:“為人類求安全”;為“宜定通妙濟丸”題寫“遵法炮製,神農妙濟”等。這一字字,既是他書法藝術的精彩呈現,也是他中醫情懷之深厚凝聚。他將自己精心收藏的南宋文天祥之真迹“慈幼堂”贈送兒科名醫徐小圃。
于右任對中醫學的厚愛源自於他內心深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堅守及其自信自覺,值得後人學習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