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間,皇帝經常下江南微服私訪。臘月間,在紀曉嵐的陪同下,乾隆來到湖南安福鎮。傍晚時分,君臣二人感到腹中饑餓,便直接到了縣衙,縣令陳自謙親自接駕,熱情邀請君臣二人前往府邸休息。當地名肴、地方小吃,乾隆幾乎都吃遍了,此時忽然聽到一陣“賣爬爬肉”的吆喝聲,陳自謙心想,萬歲爺吃遍江南的美味名肴,但爬爬肉或許沒嘗過。打定主意,便立即叫主簿上街重金懸賞有名的攤主進衙燒菜。
攤主叫高玉成,是全城最好的爬爬肉烹飪師傅。不一會兒,菜就燒好了端上席桌,並呈上獨家泡制的靈龜酒。乾隆見到端上去的這盤肉紅黃交錯、大塊見方,當即舉起筷子夾了一小塊,一吃連聲叫好,稱這道菜“香而不妖,滑而不膩,爽而不硬,軟而不稠,鮮辣可口,的確是一道好菜”。
紀曉嵐暗自好笑。乾隆讓陳自謙介紹一下這道菜,陳自謙認為爬爬肉雖好吃但名字不好聽,一時答不上話來。好在大學士紀曉嵐知識淵博才多學廣,接過乾隆的問話說:“這叫爬爬肉,又名富貴肉,是益壽長生的靈龜肉,是前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所創的一道名菜,此菜不但香辣可口,還有滋陰潜陽、補腎健骨、養血安神的功效。”
爬爬肉出自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早年家中極其貧寒,只得沿途乞討,過著饑一餐飽一頓的日子。一天眾乞丐討來米飯正愁無酒菜伴食,忽見不遠處有幾只烏龜爬來,朱元璋一見喜上心頭,便令幾名乞丐捉上幾只。取出龜肉洗淨,砍成四塊放在菜缽之中,用水覆蓋龜肉,放在三塊磚頭之上,用文火慢慢煎熬,待水將近燒完,放適當食鹽,將討來的甜酒汁、辣椒油及茶油倒入缽中來回翻滾拌勻。想不到一吃,龜肉香甜味鮮,美不可言。聞聽其龜板有壯陽補腎的作用,便又把龜板洗淨放在鍋內,放些甜酒汁來回炒動,待龜板變黃炒幹後,放在酒中浸泡取之配食。朱元璋大喜,便為它取名“爬爬肉”,逢年過節,眾乞丐總是用來喝酒吃肉。後來經過不斷的改善,爬爬肉也得到進一步的製作創新,逐漸成了市面上一種獨特的名菜。
因江南系魚米之鄉,也是烏龜繁殖最多的地方,一隻烏龜大約有四兩以上,其肉嫩,故比北方烏龜食之有味,是湘南一帶的特色名肴。隨著時代的變遷,製作方法也得到進一步的改良。一般製作基本都是用於紅燒,將龜肉切成大塊洗淨,菜油倒入鍋中,取桂皮、花椒、生薑片放入油中翻炸,再將其倒入鍋中煎炒,取適量醬油、甜酒汁慢慢燉,待肉熟後,放少量清水蓋在肉面上,再放紅油、大蒜果,就做成了色香味可口的紅燒爬爬肉。後經不斷創新,將黃精、枸杞、蟲草、鹿茸等藥物研成粉末,再加入適量胡椒,便成了上等的美味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