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曾懿集》一書,得以深入瞭解曾懿女醫的生平事蹟,嘆服曾懿女醫的醫德醫術、翰墨書畫、文章辭賦,更對曾懿女醫的愛國情懷欽佩不已。
曾懿(1852―1927),名朗秋、字伯,齋室名古歡室,華陽(今成都雙流)人,《清史稿》卷五九《列女傳》記載:“績懋子學昌妻曾,名懿,字伯淵,華陽人。通書史,善課子,著有《古歡室詩詞集》《醫學篇》《女學篇》《中饋錄》。”
活用古方豁然貫通
曾懿在學術上彙聚眾家之長,不執一家之言。譬如,漢代張仲景被尊為醫聖,曾懿認為其所著《傷寒論》被後世醫家奉為圭臬不無道理,但金元四大家也各布勝處,當為效法。
她主張醫者不可拘泥於古方古法,而應“潜心體察,掇其精英,摘其所偏,自能豁然貫通,變化無窮”。由於她多次經歷溫病獲愈,故對葉天士、吳鞠通等溫病學家甚為推崇,尤其對《溫病條辨》推崇有加。
此外,曾懿運用成方,不拘原書條文,常據因擴大其適證範圍。如《金匱要略》之葶藶大棗瀉肺湯,本治“痰水壅肺,喘不得臥,或支飲不得息”,而曾懿卻謂“此方(對)濕、飲、腰肋疼不可忍等症有其效”,並舉例“外子酒濕黃疸,每必先右肋痛且肢冷,醫用辛溫服少許更甚,服此方即愈”,說明“此經驗良方也”。
重視單方藥食同源
曾懿用藥精當,配合巧妙,配製方藥,常親身經歷,對於民間單方、驗方、驗法十分重視,如用桂心、炮薑、甘草泡水治療自己的陰證喉痹,用濃雞汁略加薑汁治噎膈症等。
曾懿還深諳藥食同源之道,治病多有食療方,譬如,癰膿用白砂糖拌黑木耳,牙痛用地骨皮煲湯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這些在《曾懿集》中多有記載。
文獻載,曾懿晚年患肝胃氣痛之疾,喜擇芳香流動之花卉為主,諸花之中又推白殘花,即野薔薇花為主,其氣芳香,具清暑化濁、解鬱理氣之功,並收食療之妙,但本品藥肆少有出售,遂使家人於每年農曆三月底去郊野丘陵白殘花密叢處,置一三尺方巾於地,用竹棍重擊其枝,收集曬乾備用。其他如玫瑰花、綠萼梅、荷花、桃花、杏花等也為她常用之品。
曾懿秉持“古之賢媛淑女,無有不嫻於中饋者”,她熟悉和掌握了江南一帶的民風食俗、烹調和食品保藏方法,操持膳食,五味調和,食藥相合,積累了許多烹調經驗,此基礎上撰寫了《中饋錄》。
衷中參西與時俱進
在清末西方科學傳入的大潮中,曾懿秉持開放包容的治學理念,不禁錮保守,汲取西學,取其精華,除去糟粕,主張借鑒日歐新式女子教育,用於修養調攝、育兒防疫,以達西為中用。
曾懿不僅通曉醫理,且是具有進步思想的愛國人士。《女學篇》是曾懿與袁幼安宦遊東南諸省,目睹清王朝腐敗無能,西洋列强“夾我屬國,踞我港灣,攘我主權,幹我內政”的社會狀況,為救國圖強而力倡女學之作醫學救國、女醫救國,提出“醫學衛生,以保康强,所以强大種族之原理”的强民救國的觀點。作為舊社會女性,有此覺悟,令人敬佩。
曾懿不僅悉心研讀中醫經典書籍,將中醫與西方醫學理論融會貫通,提出新的醫學觀點,如“節勞以保腦力”“呼吸新鮮空氣和運動”等,十分重視醫學衛生知識的普及,《女學篇》介紹了很多女性生理衛生、胎孕母嬰保健知識,具有重要實際價值。
曾懿54歲時著成《醫學篇》,共2册,各4卷。她在前言中開宗明義表達了著述之目的“懿本女流,性又不敏,只因弱歲失怙,奉母鄉居,而家藏醫書複甚齊備,暇時瀏覽,心竊好之。今行年五十有四,始研究稍得門徑,嘗見傷寒、溫病,世醫誤治致令亡,良用慨然。茲將此二症病情及治法分辨明晰,詳辨數章,並將《溫病條辨》《溫熱經緯》運化醫效各方摘錄成帙,明澈顯要,一目了然,及生平經歷醫效,古方、時方並自製諸方,選其靈驗素著,分類刻出數十種,庶使讀書之家,人人知醫,不致受庸醫之貽誤。”一腔活人心,躍然紙上。該書1906年刊印於湖南,遂洛陽紙貴,1933年蘇州國醫書社將該書重輯為《診病要訣》《雜病秘籍》《幼科指迷》《寒溫指迷》《婦科良方》《外科纂要》6種,名為《曾女士醫學全書》鉛印發行。
《曾懿集》是在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刻《古歡室集》為底本基礎上,將《醫學篇》調至前,而將《詩詞集》調至後,並以《曾懿集(醫學篇外三種)》名之。原本各卷依序分別為《詩詞集》《醫學篇》《女學篇》《中饋錄》。
“比特業應思天下雨,文章信有古人風”,為曾懿於光緒癸卯年冬,書集華山古碑聯,借用此評估曾先生,甚為恰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