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賢是明代著名醫學家,一生行醫60多年,臨床診治尊古而不拘泥,經常藥到病除,被稱為“回天國手”。
萬曆二十一年,魯王妃患膨脹病,腹大如鼓,左肋積塊刺痛,坐臥不寧,而且伴有咳喘吐痰不止、四肢瘦弱等症狀。魯王請宮中多位太醫前來治療都沒有效果,於是請龔廷賢診治。
龔廷賢仔細診脈後認為,王妃脾胃元氣虧損過度,且腎水、心血不足,肺火亢盛,肝火太旺,病已垂危。他查看前邊醫生開的處方,大多是用活血化瘀、消食利膈、除脹祛邪的治療方法。他認為必須改變治療方法,以培補正氣為主。於是採用李東垣《脾胃論》的補中益氣湯加减治療,方中重用人參、白術,加熟地、黃芩、黃連,重用人參達五錢。
沒想到此方一出,在場的人一片譁然,質問龔廷賢:“王妃本身就腹脹,還咳喘吐痰不止,大家都不敢用人參這類補藥,就怕補邪火加重咳喘,你這方中補藥開了這麼多,不怕出事嗎?”龔廷賢答道:“病以脈為主,王妃脈象散亂,正氣大虛,用之無妨。”
王妃服藥後一夜安穩,魯王心安了不少,次日一早又找到龔廷賢問:“現在已是冬天,你使用黃芩、黃連這樣的寒凉藥物治療,合適嗎?”龔廷賢說,王妃“肺火盛,非黃芩不清;肝火太旺,非黃連不平。所謂舍時而從證也。”他進一步解釋說:“用補藥以治脹,初服則脹,久服則通。此正《內經》塞因塞用也。”龔廷賢所說的“塞因塞用”,是看上去脹滿不通的病證,卻要使用補益藥物進行治療,正氣充足之後,推動升降的動力得到加强,就可以通暢了。也就是用“補”的方法,達到“通”的效果。
魯王聽了龔廷賢的解釋,甚為折服,就用這個藥方繼續治療。王妃服至五十劑,各種症狀逐漸消失,到一百劑的時候,所有病痛都不見了,身體逐漸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