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養海參的經驗分享

關於海參的養殖,如果根據養殖地點的不同,海參的人工養殖可以分為兩種形態,一種是以海洋為基礎的人工養殖技術,一種是以陸地建造水池為基礎的人工養殖技術,不管是哪種形式的海參養殖科技,其基本的步驟都相同,下麵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陸地的海參養殖技術。大棚養海參如何抓好參苗?大棚養殖海參常見病及預防?

關於海參的養殖,如果根據養殖地點的不同,海參的人工養殖可以分為兩種形態,一種是以海洋為基礎的人工養殖技術,一種是以陸地建造水池為基礎的人工養殖技術,不管是哪種形式的海參養殖科技,其基本的步驟都相同,下麵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陸地的海參養殖技術。


步驟一:建造水池

一般來講建造水池都是在海邊進行建造的,因為這樣可以很好的借助地理的優勢,以岩礁最好,用混凝土以及石塊來形成圍城的效果,借助海水的漲落來保證水池每天都有新的更換,一般需要保證水的更換在百分之三十左右,水池的深度在一米五左右。

步驟二:放人工海參礁

人工海參礁石用來給海參提供一個很好的生活場所,不過需要在這個人工海參礁裡面繁殖大量的海藻、水草等,資料來源可以使瓦片、磚頭、扇貝籠等,壁板越接近原始的狀態越好,這樣才能最好的保證海參的野生繁殖。

步驟三:參苗的運輸

對於海參參苗的運輸可以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濕法的運輸,一種方法是幹法的運輸,濕法的運輸是將海參苗放在帆布桶內,然後加入一定量的水,幹法的運輸是將海參放在周轉箱裡面,然後在裡面放上脫脂棉,而且在參苗的運輸過程中要不斷的噴水。

步驟四:參苗的投放

一般來講參苗的投放在十到三十平方米的地方投放三百到五百頭的參苗,其成活率能够達到百分之三十五,不過參苗的投放密度和水的溫度以及水質有關,只有協調好這之間的關係才能保證海參能够有最好的存活率。

步驟五:海參的飼養

對於海參的飼料投放,一般是每天早上晚上各一次,投放的重量為海參重量的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左右,不過在投放之前可以將海參配合飼料用水浸泡十五分鐘。

大棚養海參如何抓好參苗?

選擇優質、健康的苗種是大棚養殖商品參成敗的第一環,一般說來優質的苗種具有生長速度快、抗逆性强、成活率高等優點。正確的選擇苗種一般有水中觀察、盆中觀察、瞭解苗種繁育史以及苗種化驗等方法。

水中觀察。優質參苗的一般有以下特徵:體表乾淨完整、無損傷、無過多粘液、肉刺完整堅挺、體表光澤、攝食旺盛、糞便呈散落不粘連的粗長條狀;參苗伸展度很好、管足附著力強、體色不發黑、活力强,對外界刺激反映強烈,觸碰時參苗反應靈敏、收縮快。

盆中觀察。隨機挑取海參框,將參苗卡入白色塑膠盆中,倒入少量池水,觀察參苗在水盆中的附著速度、穩固性、附著數量,進一步觀察參苗體表、體色、伸縮度並用手電筒觀察參苗腸道是否粗壯完整。

如果發現參苗體色暗濁而黏滑或大量發黑,肉刺短而禿,甚至局部潰爛;體壁軟薄無韌性,伸縮能力差,蜷縮僵硬,活力弱,管足附著無力;糞便細而粘連、膜狀物增多等現象,則說明參苗不健康,不易購買。

瞭解苗種繁育史。近年來,海參苗種繁育場雜亂無章,不得不說,有一部分養殖者缺乏正規的育苗知識或人為的濫用藥物,造成參苗質量千差萬別。囙此,購買苗種前一定要瞭解育苗場繁育史,對親參或海參卵的來源、發病史、用藥情况、科技實力和聲譽等進行考察。特別是著重關注大規格苗種的養殖時間、養殖水體的鹽度以及養殖水體是天然水還是地下水,使得大苗更換環境後能够更好的適用和更快的生長。

苗種化驗。技術條件允許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顯微鏡對參苗體內外組織器官進行顯微鏡觀察,初步分析是否存在寄生蟲、細菌或組織病灶等,也可按照科技要求對養殖場的苗種進行採集,送至相關部門進行病原檢測,確保購買的苗種不攜帶病原微生物,水中無橈足類、纖毛蟲等有害生物。

大棚養殖海參常見病及預防?

1刺參育苗期的重要疾病

1.1爛邊病

該病多在每年6~7月份耳狀幼體階段發生,死亡率一般較高。2003~2004年度在山東省蓬萊、長島、皎南等地的海參育苗場廣泛流行,死亡率可達90%。

發病症狀主要表現為:在顯微鏡下耳狀幼體邊緣突起處組織增生,顏色加深變黑,邊緣變得模糊不清,逐步潰爛,最後整個幼體解體消失。經蘇木一伊紅染色發現細胞核固縮深染,組織細胞壞死。存活個體的發育遲緩、變態率低,即使幼體能變態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

研究分析表明弧菌(Vibrio lentus)是爛邊病的致病原之一。通過病原菌對常用藥物的敏感性檢測,只有呋喃類抗菌素對該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預防時可採取3+3的形式,即用藥3d停藥3d的管道進行藥物全池潑灑,用藥劑量為3×10-6:而治療時,劑量升高到5×1 0-6,每日施藥1次,直至痊癒。

1.2爛胃病

此病多在大耳狀幼體後期發生,每年6~7月高溫期和幼體培育密度大時更容易發病。該病在山東、遼寧兩省都有發現,發病率有逐年升高之勢。其死亡發病症狀主要表現為:幼體胃壁增厚、粗糙,胃的周邊界限變得模糊不清,繼而萎縮變小、變形,嚴重時整個胃壁發生糜爛,最終可導致幼體死亡。患病幼體攝食能力下降或不攝食,發育遲緩、形態大小不齊,從耳狀幼體到樽形幼體變態率低。

發病原因一方面是由於餌料品質不佳如投喂老化、沉澱變質的單胞藻餌料,或餌料營養單一如單獨投喂金藻類、扁藻等餌料。另一方面,一些細菌感染幼體也可以導致此病發生。筆者現已分離到致病菌2株,其分類鑒定正在進行之中。

防治措施主要有兩點:一方面投喂新鮮適口的餌料如角毛藻、鹽藻或海洋酵母,滿足幼體發育和生長的需要:另一方面適當加大換水量,减少水體中細菌數量,配合使用呋喃類抗菌素3×l0-6~5×10—6藥浴有良好療效。

l. 3化板症

此症也稱為“滑板病”、“脫板病”和“解體病”,多在樽形幼體向五觸手幼體變態和幼體附板後的稚參時發生,是刺參育苗後期危害最為嚴重和普遍發生的一種流行疾病。該病傳染性很强,發病快,數天內死亡率可近l00%。

發病症狀主要表現為:附著的幼體收縮不伸展,觸手收縮,活力下降,附著力差,並逐漸失去附著在附著基上的能力而沉落池底。在光學顯微鏡下,患病幼體表皮出現褐色‘鏽’斑和污物,有的患病稚參體外包被一層透明的薄膜,皮膚逐步潰爛直至解體,骨片散落。鏡檢池底可見大量骨片。

分析研究表明:有三株革蘭氏陰性細菌可引起此症,具有病原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現已鑒定出一株弧菌為致病菌之一。在防治措施上:一方面,採用二次砂濾或紫外線消毒的方法,並及時清除殘餌、糞便、有機物等,適時倒池,儘量減少養殖用水中病菌數量;另一方面,重視投餌的質量和數量,特別是通過消毒處理確保海泥和鼠尾藻等餌料不攜帶重要致病原。另外,應定時鏡檢,觀察幼體攝食、活動及健康狀況。發現病情,在池中潑灑喹諾酮類抗菌素,以藥浴和口服同時處理進行治療。

1.4氣泡病

多在耳狀幼體培育期出現,死亡率較低。發病症狀主要表現為:幼體體內吞有氣泡,攝食能力下降或不攝食,最終也可導致幼體死亡。

有報導認為該病是由於通氣量過大,使幼體吞食過多氣泡而導致的。囙此,可通過調整通氣量,避免充氣過大過强或者採取間歇充氣的方法,即每2 h通氣30 min斷續充氣可以解决氣泡病的發生。

2稚參培育階段(度夏期)

2. l細菌性潰爛病

稚參培育階段正值夏季高溫季節,加上培養密度一般比較大,此病發生率很高,傳染速度快,尤其是5 mm以內的稚參,容易患病死亡,一經發生很快就會波及全池,難於控制,在短期內可使全池稚參覆滅。

發病症狀主要表現為:患病稚參的活力减弱,附著力也相應减弱,攝食能力下降,繼而身體收縮,變成乳白色球狀,並伴隨著局部組織潰爛,而後潰爛面積逐漸擴大,軀體大部分爛掉,骨片散落,最後整個參體解體而在附著基上只留下一個白色印痕。

該病主要是細菌感染所致,具體菌種未見報導。致病微生物在附著板上繁殖很快,使附著板上出現藍色、粉紅色或紫紅色的菌落。凡有上述菌落蔓延的附著板上,稚參很容易引起潰爛病而死亡,直至解體。

據張群樂等報導,使用土黴素、呋喃西林3×l0-6~5×l0-6,2~3 d後能基本有效控制病情,防止疾病的蔓延。

2.2盾纖毛蟲病

在夏季高溫季節,水溫在20℃左右,海參幼體附板後的2~3d易暴發此病。未見在海參浮游幼體時期發生。該病感染率高,傳染快,短時間內可造成稚參的大規模死亡。2004年6~7月,該病在山東長島、蓬萊流行甚廣。

當稚參活力弱時,在顯微鏡下可見纖毛蟲攻擊參體造成創口後,繼而侵入組織內部,在海參體內大量繁殖,致使海參幼體解體死亡。

通過活體觀察、掃描電鏡、銀浸法染色對其形態學作了初步研究,經鑒定為盾纖毛蟲類,嗜污科,種名待定。纖毛蟲活體外觀呈瓜子形,皮膜薄,無缺刻,新鮮分離得到的蟲體平均大小為38.4 im×21.7 im。微生物分離和顯微觀察顯示:該病多由細菌和纖毛蟲協同致病。首先,先由細菌感染致使稚參活力减弱,然後遭到纖毛蟲的攻擊而使稚參死亡。

該病的防治措施包括:(1)養殖用水應嚴格沙濾和300目網濾處理。(2)及時清除池底污物,勤刷附著基,適時倒池。(3)餌料應經過藥物處理後再投喂,殺滅餌料中的致病菌和纖毛蟲等寄生蟲。(4)在育苗池中,配合使用合適的抗菌素,以保障海參幼體强健不受細菌的感染,從而抵禦纖毛蟲的攻擊。

3幼體培育及養成階段

3.1腐皮併發症

該症也稱“皮膚潰爛病”,“化皮病”,是當前養殖刺參最常見的疾病,危害最為嚴重。越冬保苗期幼參和養成期海參均可被感染發病,但幼參的感染率、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高於成參,感染率很高,一旦發病很快就會蔓延至全池,死亡率可達90%以上,屬急性死亡。每年的l~3月份養殖水體溫度較低時(8℃以下)是發病高峰。

初期感染的病參多有搖頭現象,口部出現局部性感染,表現為觸手黑濁,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口部腫脹、不能收縮與閉合,繼而大部分海參會出現排髒現象;中期感染的刺參身體收縮、僵直,體色變暗,但肉刺變白、禿鈍,口腹部先出現小面積潰瘍,形成小的藍白色斑點;感染末期病參的病灶擴大、潰瘍處增多,表皮大面積腐爛,最後導致海參死亡,溶化為鼻涕狀的膠體。

根據感染初期和後期多例病參病灶部位微生物種類和數量的觀察、對比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感染初期病灶部位以假單胞菌屬的Pseudoalteromonas ifaciens和弧菌屬的燦爛弧菌(Hbrio splendidus)為優勢菌l71,感染後期由於刺參表皮受細菌的侵襲腐蝕作用形成體表創傷面,易於使黴菌和寄生蟲富集和生長造成繼發性感染,加劇海參的死亡速度。

防治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1)購買參苗時應實施種苗健康檢查措施,肉眼檢查應選擇體表無損傷、肉刺完整、身體自然伸展、活力好、攝食能力强、所排糞便較幹呈條狀的參苗為佳。有條件者可採用顯微觀察和微生物分離等手段確認其健康程度。(2)投放苗種的密度適宜,保持良好的水質和底質環境。(3)採取“冬病秋治”策略,入冬前後定期施用底質改良劑以氧化池底有機物,殺滅病原微生物,改善海參棲息環境;同時趁海參能够攝食時投喂專用抗菌藥物,使海參在冬季時體內積累一定藥物濃度以達到抗病效果,使海參安全越冬。(4)巡池觀察海參活動狀態,體表變化,攝食與糞便情况,池底清潔狀況;定時量測水質名額和生長速度。發現海參患病後,應遵循“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原則,及時將身體已經嚴重腐爛的個體揀出後進行掩埋處理。未發病和病輕的個體可用氨基糖苷類抗菌素,以藥浴和口服同時進行治療。(5)有鍋爐或地下水條件時,可提溫保苗,保持較高的溫度(14“(2以上),提高海參攝食與抗病能力。

3.2黴菌病

每年的4-8月份為黴菌病的高發期,幼參和成參都會患病,但在育苗期未見此病發生。目前尚未發現黴菌病導致海參大批死亡的病例。

典型的外觀症狀為參體水腫或表皮腐爛。發生水腫的個體通體鼓脹,皮膚薄而透明,色素减褪,觸摸參體有柔軟的感覺。表皮發生腐爛的個體,棘刺尖處先發白,然後以棘刺為中心開始潰爛,嚴重時棘刺爛掉呈為白斑,繼而感染面積擴大,表皮潰爛脫落,露出深層皮下組織而呈現藍白色。雖然黴菌病一般不會導致刺參的大量死亡,但其感染造成的外部創傷會引起其它病原的繼發性感染和外觀品質的下降。

此病是由於過多有機物或大型藻類死亡沉積,致使大量黴菌生長,然後由黴菌感染海參而導致疾病發生。現時,筆者已經分離到兩種致病黴菌,分類工作正在進行之中。

防治要點包括:(1)防止投餌過多,保持池底和水質清潔。(2)避免過多的大型綠藻繁殖,並及時清除沉落池底的藻類,防止池底環境惡化。(3)採取清污和曬池措施,防止過多有機物累積。

3. 3扁形動物病

此病在每年的l~3月份養殖水體溫度較低時期(8℃以下)是發病高峰,越冬幼參培育期和成參養殖期均有發現,可導致較高的死亡率。當水溫上升到l4℃以上時,病情減輕或消失。

發病症狀與“剌參腐皮併發症”的症狀類似。病參腹部和背部多有潰爛斑塊,嚴重的甚至整塊組織爛掉,露出深層組織。大量的扁蟲寄生在皮下組織內,造成組織潰爛和損傷。越冬感染的幼體附著力下降易從附著基滑落池底。經解剖後發現患病個體多數已經排髒,喪失攝食能力。

經檢測發現:扁蟲感染⋯般與細菌感染同時存在,而且扁蟲多在細菌感染後的病參體上存在,加劇海參的病情,加速海參的死亡。囙此,初步斷定扁蟲也是“刺參腐皮併發症”的致病原之一,屬繼發性感染⋯。扁蟲細長,呈線狀,長度不等,形體具有多態性。到目前為止,僅見刺參有該蟲寄生,故稱之為‘刺參扁蟲’。

3.4後口蟲病

該病在每年的秋冬季節發生率較高,但患病海參的夕E亡率通常較低。現時僅在幼參和成參期發現此病。患病個體外觀正常,嚴重者多有排髒反應,排髒後喪失攝食能力,參體消瘦,活力减弱,容易由其它病原引起繼發性感染。

經顯微鏡鏡檢和組織病理分析發現:該纖毛蟲專性寄生於海參呼吸樹,在呼吸樹囊膜內外均有大量蟲體寄生。寄生蟲的頭部能鑽入呼吸樹組織內,造成組織損傷和潰爛,並導致海參排髒。根據活體顯微鏡觀察,結合掃描電鏡、銀浸法染色的研究結果,初步鑒定該蟲是後口蟲屬(Boveria Stevens)中的一種纖毛蟲(Boveria sp.),蟲體活體長約4O~75μm,體寬約20~27μm,其種名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

2其它敵害生物

2.1橈足類

橈足類中的一種猛水蚤(Microsetella sp.)是海參育苗期間的主要敵害,由於其生長繁殖的適宜溫度和稚參培育水溫一致,在短時間內可大量繁殖,使養殖水體呈白濁色。大量的猛水蚤不僅與海參幼體爭奪餌料和生存空間,造成水體缺氧,還能直接啄傷稚參的體表,破碎後食其組織碎屑。稚參受傷後易造成繼發性感染和潰瘍,最終導致幼體破碎、骨片脫落而解體死亡。猛水蚤大量繁殖時,稚參在短時間內數量會劇減,尤其是O.2~O.5 mm以內的稚參,死亡率較高。

防治措施包括:(1)採用二級砂濾的方法嚴格過濾養殖用水,並用敵百蟲消毒餌料後再投喂。(2)如果發現池水中有較多橈足類,可用3×1O-6~5×10-6的敵百蟲進行潑灑,一般在2~3h內即可全部殺死這些橈足類,而對稚參不產生毒害。

2.2剛毛藻

剛毛藻俗稱“剛藻”、“剛絲草”、“剛絲藻”、“網毛子”等,是海參室外池塘養殖的主要敵害。夏季高溫季節,養殖池水較淺,水溫光線過强時容易導致這種藻類的發生和大量繁殖。剛毛藻屬絲狀綠藻類,其絲狀體多呈分枝狀,細胞體多層,常成圓形。可以借分枝狀的假根部附著於基質之上,由於它們的繁殖量大,且具有非常發達的生長體系,可以在很短的時期內迅速繁殖並佔據大部分養殖空間,造成水質貧瘠,難以肥水,從而抑制池內基礎餌料生物和單胞藻類的正常繁殖和生長;另一方面,减少海參的活動空間,妨礙其活動和攝食,生長緩慢,參體消瘦。陳老和死亡的藻體腐爛沉底,可使底質黑化和產生有毒物質,容易造成池底缺氧和環境惡化,影響海參正常生長,嚴重時可引起海參死亡。池底藻類大量滋生的原因與長期不清池、養殖早期池水太淺、水清透明度過大等有關。囙此,首次納水的水位不要太低,確保光線不能照到池底。若水太清,考慮肥水以降低透明度,也可有效地遏制藻類的生長。雖然有一些藥物可殺死這種藻類,但由於海參對這些藥物比較敏感,很難找到合適藥物將它們殺滅。一般來說,人工撈取仍是現時清除該藻的常用手段。另外,徹底清池、生石灰消毒和翻耕曝曬池底可减少該藻的滋生。

2.3麥杆蟲

麥杆蟲俗稱“海螳螂”、“骨蝦”,屬於海洋甲殼動物,端足目,麥杆蟲亞目,麥杆蟲科。在青島海區主要以長頸麥杆蟲(Caprellaequilibra Say)為主,蟲體細長、杆狀,頭部與前兩胸節癒合。麥杆蟲廣泛生存在淺海沿岸,常棲息於養殖筏架、網箱、浮標等水下養殖設施上以及海藻、水螅間。

麥杆蟲在春、夏和秋季出現較多。養殖海參時,有發生麥杆蟲侵擾海參幼體的例子。麥杆蟲能鉤附在海參體表,形成傷口,引起繼發性感染和潰瘍性斑點,造成海參個體的死亡,但不會造成大規模死。

養殖用水應經過網濾或沙濾,防止麥杆蟲進入養殖系統。一旦發現病情,使用3×10-6~5×10-6敵百蟲藥浴處理,可有效驅除和殺死麥杆蟲。

2.4海鞘

稚參培育後期和室外潮間帶養殖池內多有發生。當室內育苗時,長期不倒池,易使海鞘(Cionaintestinalis)在池壁或附著基上生長。而室外潮間帶養殖池內海鞘的發生與周圍海區海鞘生物資源量、繁殖季節和進水管道等有關,8月份是海鞘繁殖的高峰期。

海鞘的大量繁殖,不僅會與海參爭奪生活空間和餌料,而且會大量消耗溶解氧,同時向水中排泄代謝物,從而抑制海參的生長。山東地區以玻璃海鞘居多,常附著於水下的硬質物體,營固著生活。體壁能分泌一種類似植物纖維素的被囊鞘,包圍在動物體外。玻璃海鞘的被囊是透明的,其內臟清晰可見。

現時尚無有效的藥物清除方法。玻璃海鞘繁殖季節時期,養殖用水要經過沙濾等措施。勤倒池也能避免海鞘的繁生。如果發現養殖系統中有海鞘附著,必要時通過人工清除。

3在海參苗種培育及養殖過程中的疾病綜合預防措施

從廣泛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來看,當前養殖海參病害以細菌性疾病為主,其病原具有多樣性和複雜性的特點;另外,由於海參在環境惡化和受疾病感染時,容易產生‘排髒’反應,吐髒後失去攝食能力,無法進行口服藥物治療。此外,在海參養殖過程中,具有‘冬’‘夏’兩個休眠期。在休眠期內,海參活力弱,不攝食,抗病力差。囙此,在人為圈養條件下,一旦養殖環境條件惡化,處於休眠期的海參極易發病而且由於人為圈養多形成連片養殖的格局,養殖密度和水體面積都比較大,一旦發病,必然會引起大面積的傳播流行,難以控制和進行藥物治療。

根據以上海參發病特點,海參疾病控制應以預防為主,其綜合預防措施主要有兩大方面:(1)苗種培育期間:選擇親參和買苗時要進行規範的健康檢查,保證其不攜帶致病原入池育苗用水要經過二級砂濾或紫外線消毒,保證清除水體中多數微生物、敵害生物和有機物雜質;海參培苗密度要適宜,做到及時清理附著基,適時倒池,减少養殖環境中有機物總量;在飼料投喂方面,要保證飼料的新鮮、適口和清潔,特別注意要嚴禁直接投喂海泥;經常通過顯微鏡觀察海參幼體發育情况,及時發現育苗體的病變情况並及時採取措施:定期測定育苗系統(水體、人工飼料、生物餌料)中微生物數量,以達到疾病預警的目的。(2)室外養殖期間:放養苗種之前應徹底清除池底的過多淤泥,投放適宜、充足的附著基,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利於海參的生存和生長選擇購買健康苗種,放苗密度控制在8~l5頭/m2;通過提高水深和加大換水量來保持良好水質,保障‘冬暖夏涼’,創造適宜的生存環境:控制池水透明度以防止滋生大量的敵害藻類;加强衛生管理,養殖用具專池專用,避免交叉感染:在日常管理過程中,注意觀察池底清潔狀況以及海參活力,體表變化,攝食與糞便情况,定時量測水質名額和生長速度,發現問題及時解决:定期使用底質改良劑來改善海參棲息環境,控制病原微生物數量:在入冬前口服專用藥品,從而使海參體內積累一定濃度抗菌素來增强抗病力,免受‘腐皮併發症’的感染。

資料標籤: 海參
本文標題: 大棚養海參的經驗分享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27292409547752
相关資料
海參小白點的飼養管道有哪些?
海參養殖模式還是有幾種的,比較常見的有:蝦池養殖模式、海上筏式養殖模式、海底沉籠養殖模式、潮間帶壘石養殖模式,工廠化鮑參混養模式等,詳細下麵具體介紹。投喂餌料也是人工配餌和海帶等藻類,隨著海參的個頭長大,疏散養殖密度,定期檢查網籠,防止潜逃
標籤: 海參
海參有沒有養殖的?
海參現在基本都是養殖的,野生的很少了,要在市場上買到野生的基本是很少的,再這野生的海參高達上千元一斤,養殖的幾十到上百一斤,差別還是很大的。
標籤: 海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