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是我國比較常見的一種資源昆蟲,因其能授粉產蜜而廣泛被養殖,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養殖,但要想養好蜜蜂,就需掌握一定的技巧。
養蜂用什麼樣的蜂箱最好?
養蜂生產中蜂箱是基礎工具。當然也有石頭磚砌或模出的水泥箱,挖延安窑洞式的土洞箱,現澆樓房用的範本箱,抹上泥巴或牛糞的篾織籠,塑膠(含泡沫箱)箱,但基本都是非主流。國外有用塑膠小盒子做的交尾箱但主要用於育王場。現時木質蜂箱仍然是中外養蜂業的主流。
蜂箱材質:從蜜蜂的習性來看,蜜蜂在未被人工飼養的野生森林裏多生活在樹洞裏。無論中西蜂都是喜歡這樣的原始巢穴。比如新疆黑蜂,長白山中蜂,歐洲阿爾卑斯山脈野生的卡蜂,歐洲黑蜂大多是空腔樹洞裏找到的。那麼首先材質方面可以肯定的是木質蜂箱為最佳。
從保溫禦寒阻隔係數,耐候性,輕便而結實,不易變形,成本方面來看,南方以杉木(刺杉)為最佳。而北方則以桐木,椴木,白松木為佳。
蜂箱形狀:也有多種多樣,比如中蜂的臥式、高桶式、吊籃式、籠式、GN式、從化式、土養格子箱、土養鏤空樹幹對合式、有高窄箱(高仄式)意標改的七框箱、標十框箱(朗氏蜂箱、Langstroth beehive)、中式十框箱。其中中蜂最佳用高窄或七框箱為最佳。因為高窄箱利於蜜蜂結團密集防敵害、保溫和儲蜜高而且蜂群發展快。野外也很少看到中蜂明巢或室內穀倉中有脾葉兩頭拉得特別長而吊著下垂的脾面特別短(通常是葉粘觸頂部長度等於或小於葉的下垂的長度)
現時西蜂用意標十框箱為最佳,但也有早在大隊養蜂時期就有採用16框臥式蜂箱養意蜂的,因不利於轉場而被淘汰,但定地仍然有人在用。當然歐洲也有些蜂場採用了達旦式蜂箱而非朗氏蜂箱,而且我國東北還有許多類似的臥式蜂箱蘇式箱用於養東北黑蜂。
就中蜂養殖而言,筆者不太建議完全用意標箱去養中蜂,因為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就是:帶有紗蓋防敵害和盜蜂,方便運輸,箱內空較大通風透氣良好。缺點就是:因箱體四周未有釘木條跟蓋上的大蓋四向邊緣緊密結合,容易造成新蜂試飛時鑽入大蓋和紗蓋之間有的婚飛處女王回巢時也錯鑽入大蓋和紗蓋之間。同時飼喂時也因大蓋跟箱圈結合不緊密而有企圖起盜的蜂鑽入大蓋與紗蓋之間。
華南地區中蜂高窄箱加上下沉式箱蓋設計可以克服蜜蜂或敵害鑽入大蓋和紗蓋之間,隨之而來的是漏雨滲透的雨水沿著下沉式大蓋四周與箱體四壁之間的縫隙,而且華南熱帶濕熱多雨,囙此採取了下沉式大蓋的蜂箱基本就不用紗蓋了而是直接加塊薄膜(地方俗稱塑膠布)然後再蓋上下沉式大蓋。為了克服透氣問題,就採取箱體前後鏤空出小視窗釘上鐵紗和滑軌式的推拉小窗板可以遮住紗窗的光線刺激。
新手初學養蜂怎麼選購好蜂群?
一、初學養蜂者小量試驗性購進
首先同時購進兩個小群為宜。就氣候來講最好選在春季和秋季,並且氣溫在20—30之間的時候,此時外界氣候溫和,蜂群活動能力較强,豐富的蜜源植物開花,此時購買蜂群繁殖較快。初學養蜂者,由此開始邊學邊實踐,使知識在實踐中逐步得到鞏固,使蜂群在繁殖中逐步增加,為日後擴大養蜂打下堅定的基礎。(需要說明的是,養中蜂也好,意蜂也好,但不要兩種蜂放在一個場地養,意蜂喜歡欺負中蜂最好養單種蜂)。
二、蜂群的選購
選購蜂群時,首先要作蜂箱外部觀察,如工蜂出入勤快,帶花粉回巢的工蜂比例大,一般是好的;開箱察看時,如蜜蜂安靜,不撲人,表示蜂群性情溫順,便於管理;工蜂體色新豔,封蓋子脾整齊,連成大片,表示蜂群健康;蜂王體壯,行動穩健,產卵整齊,動作迅速,全身密佈絨毛,顏色鮮豔,說明蜂王年輕,體質好。此外,還要觀察老蜂與幼蜂,糖脾與子脾的比例,體色鮮豔,幼蜂與子蜂比例大的為好蜂群。此外剛開始學養蜂者,買蜂時最好要求帶一部分空的舊巢脾。
上節說了場地的選擇及注意事項,很多人認為要先購置蜂群在選址,我認為先選址在購進蜂群,購蜂群後直接就可以安放到選好的場地,下麵來看看蜂箱的擺放和擺列!
三、蜂箱的排列
蜂場决定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蜂群排列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上。其排列的方法與場地的大小和環境有關,原則上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在蜂群沒有運到以前就應將位置預先定好,如果蜂群運到後放箱的位置還有沒有决定時,絕不可開箱門,因為蜜蜂一出來,就開始認識它周圍的環境和蜂箱位置,以後箱比特變動,會造成部分出去的蜜蜂不能順利回箱。
新手要想養蜜蜂,需要先具備什麼?
如果是要定點養殖蜜蜂,要看你當地是不是花多,要充分瞭解當地的粉源,蜜源。花好才有花粉有蜂蜜給蜜蜂采。定點養殖蜜蜂還要有放蜂的場地,蜜蜂喜歡安靜的地方,放蜂的地方需要安靜。放蜂箱的位置應該要選擇樹蔭下。定點養殖蜜蜂適合養中華蜜蜂。中華蜜蜂也就是我們國家的蜜蜂。適合採集零散的蜜源。
如果是追花管道養殖蜜蜂,那就要有車運輸蜜蜂,這種養殖蜜蜂的管道需要全國各地的跑。哪裡的花開,就帶著蜜蜂去哪裡。追花比較辛苦,要考慮受不受得了。追花養殖蜜蜂是養殖意蜂比較好。養殖意蜂需要有大蜜源,大粉源才行,所以養殖意蜂比較適合追花。
新手想要入門養殖蜜蜂,我覺得最好的管道是先購買幾箱蜜蜂回來養殖。等具備了一定的養蜂科技之後,再考慮是不是擴大規模繼續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