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龍蝦抗病力强,基本上無什麼病害,只是對水質的透明度要求較高。囙此,可以每667平方米投放50~100尾花、白鰱來調控水質。養殖期間一般隔15~20天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0~15公斤溶水潑灑,以利淡水龍蝦蛻殼。
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龍蝦的健康生長和發育,養殖過程中,池水的ph值保持在7.5-8.5之間,透明度為30-40釐米,要經常加注新水,定期潑灑生石灰溶液,調節水質,防止病害發生及脫殼不遂等。
養殖小龍蝦生長適宜水溫為24℃-30℃,當溫度低於20℃或高於32℃時,生長率下降,水溫15℃以下時幼體成活率極低。飼養水域晝夜溫差不能過大,仔蝦幼蝦晝夜溫差不要超過3℃,成蝦不要超過5℃,否則會造成重大損失。
也可以同時使用生物益生菌進行調節,益加益水產em菌種可以促進生長發育、增重,新增產量;淨化水質,改善環境,延長換水間隔。並且無任何副作用。推薦閱讀:
養殖小龍蝦水質ph值怎麼調控
每半個月傾瀉一次含胺基酸、多糖物質的複合生物菌劑商品,使池水pH值保持在7.5-8.5之間,在小龍蝦到達3錢左右時可運用水體補鈣商品,添加水體鈣離子濃度,推進小龍蝦蛻殼成長。
發現水質損壞,且出現小龍蝦上岸、攀爬乃至逝世等景象時,怎麼採納辦法,改進水環境:
1、先放掉底部老水、髒水、廢水,然後參加新水,此時由於水質損壞一次換水量可添加到30%左右;
2、換水後可運用微生物商品進行全塘傾瀉,如:光合菌可添加水體含氧量、改進水質;芽孢類杆菌可排泄各種生物酸類物質按捺、殺死有害菌,避免蝦病迸發;乳酸菌可調理小龍蝦消化系統微生態平衡、助消化、推進成長,一起乳酸菌還可產生亞硝酸鹽還原酶將亞硝酸鹽降解為無毒的NH4+。
3、低溫期可每隔15~20天左右定時向水體中傾瀉微生物生態製劑,高溫期可每10天左右傾瀉一次微生物生態製劑。使用有利菌種製劑,使之構成優勢菌群來按捺致病微生物的種群數量、成長、繁衍和損害程度,並分化水中有害物,添加溶氧,改進水質。使用光合細菌、硝化細菌、蛭弧菌、芽孢杆菌、雙歧桿菌、酵母菌等,均能起到必定的改水防病效果,但單一菌種的效果有限,最好挑選規範公司出產的複合菌劑。
判別水質好壞的幾個小好辦法
採納“看、觀、摸、嘗、聞、測、查”辦法,能有效地區分水質的好壞。
1看
即看水色。水色是水中浮游生物的品種和數量的反映。養蝦池的水色以茶褐色、黃綠色、淡綠色為好,這些水色具有“肥活嫩爽”的特色,無反常氣味,水體富含很多對蝦喜食的矽藻和綠藻,且溶氧足够,有害物成分少,十分利於對蝦成長。
2觀
指調查蝦池及周圍生物的動態。若發現池中魚類浮頭、螺爬出水面,日落後塘周圍有很多蚊蟲,有很多海鷗等鳥類在塘面上迴旋扭轉等景象是水體缺氧的徵兆。當水體嚴峻缺氧時,對蝦會浮頭遊塘,眼和觸角顯露水面,受驚也不下沉逃避。夜光蟲、甲藻和發光細菌很多增殖會使水體發光,很容易導致蝦池缺氧。除了對蝦因投飼缺乏而遊塘外的反常活動外,別的都是直接或間接由水質惡化所導致,是水質不良的表現。
3摸
指用手指撚一撚蝦池水,假如手感發澀闡明水質正常;如發滑,水質通常較差。
4嘗
指用嘴嘗嘗蝦池水滋味,如僅僅發鹹,通常是好水,如苦味嚴峻,則是水質欠安的表現。
5查
查看蝦池底是不是黑化。假如池底變黑,發出臭味,標明底質變壞。出現變黑的因素:清池不完全;投餌過量;池水過肥,換水不行;水體中有很多絲狀藻或水草老化枯身後沉底腐朽;基層水長時間嚴峻缺氧。在飼養中後期池底較易出現黑化,為淤積於池底的有機物在細菌等效果下進行非氧化分化,構成池底“黑化區域”。特別是料臺是不是潔淨,料臺的髒否能够直接表現水質以及底質的改變
6水色改變
水色的改變是池水“活”的證實,它有“日改變”和“旬、月改變”兩種狀況。通常易被魚類使用的浮游生物大多具有顯著的趨光性,由此構成池水透明度的“日改變”。
此外,每10-15天水色濃淡呈週期性的交替出現,這即是“旬、月改變”。但凡水色會改變的池塘是一塘“活水”,不然就有可能是一塘“瘦”或“老”的水。
但凡水色原封不動,水色呈暗紅、黑色等深色、水體污濁的池塘水溶氧量低,如遇到氣候驟變時,不只易出現小龍蝦浮頭的景象,並且常因缺氧而致使藻類很多逝世,使池水變樣、發臭,出現泛塘。為此,必需要調水、解毒、增氧、降殘,其辦法有:削减或中止上肥或投餌,換掉20%左右底層水後寫入新水,並用複合微生物菌劑商品全池傾瀉以改進水質。
池塘劣勢處的油膜
沒有水華的池塘,可從其劣勢處水面油膜色彩面積大小來衡量其水質的好壞。通常肥水池劣勢處的油膜多,沾粘,發泡,並有日改變景象(即上午比下午多)。上午出現黃褐色或烟灰色,下午呈綠色,俗稱“早紅晚綠”。
假如水面長時間有一層不散的鐵銹膜,則闡明池水瘦而老,有必要換注新水。
透明度
池水透明度的大小,能够大致反映池水中餌料生物的多少,即池水的肥瘦,通常透明度30釐米左右為中等肥度的水,透明度小於20釐米的為肥水,大於40釐米的為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