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2002-07-04第1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阿拉法特之后谁能接班

    
    自从美国总统布什6月24日抛出中东新政策后,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的去留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而不久美国国务卿又宣称只要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就无宁日,直白而强硬的措辞无疑让人更为阿拉法特未来的政治命运捏把汗。阿拉法特到底何去何从?展望未来的巴勒斯坦政治舞台,谁又能成为“阿拉法特第二”呢?
    阿拉法特18岁就投身于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的潮流中,迄今已经风云变幻半个世纪,73岁的阿拉法特可谓政坛奇迹。与之打过交道的美国以及以色列领导人走马灯似的换了好几茬,而阿拉法特却依然牢牢执掌着权杖。然而,万事万物都有两面。阿拉法特凡事亲躬的领导方式虽然保证了巴勒斯坦斗争事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但同时也造成巴领导层后继乏人,缺少如同阿拉法特一样具有核心凝聚力的领袖人物。
    仔细剖析目前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勒斯坦权力中心,有望成为未来领导人的人选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稳健派元老:美国以色列反对
    首先是稳健派元老级领导人。在这类人当中首推资深政界人士阿布·马赞和阿布·阿拉。
    阿布·马赞是巴解组织执行委员会书记,是巴政坛上实际影响力仅次于阿拉法特的人。他是奥斯陆协议的巴方设计师,一直支持阿拉法特的和谈政策,论个人关系更是阿拉法特的铁哥们儿。阿布·阿拉是巴立法委员会主席,思想温和,支持阿拉法特的内外政策,在巴勒斯坦人民中享有较高的威信。这两个人都出身难民家庭,有着相当不错的群众基础。
    有分析人士说,这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上台,都将是阿拉法特长期政策的延续。而这点恰恰是以色列沙龙政府和美国总统最不愿意的事情。
    务实灵活派:缺乏民众凝聚力
    可能接替阿拉法特的第二类人选集中在目前巴民族权力机构若干政府官员当中,如巴地方政府部长埃雷卡特、巴新闻和文化部长拉布以及巴计划和国际合作部长沙阿斯,都是属于接受过高等教育、从政经验丰富的务实灵活派政界人士。他们熟悉并接受巴以《奥斯陆协议》,是最直接享受巴自治果实的巴勒斯坦人,而且这些政府官员在媒体曝光的频率相当高,也在巴勒斯坦民众中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和亲和力。
    但这类人的最大弱点是缺乏民众凝聚力。在美国偏袒以色列、巴以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如果新领导人无法有效团结一切斗争力量,巴勒斯坦自由独立的梦想之路将会更加坎坷。
    此外,上述政府官员出身皆是巴勒斯坦的名门望族,成长经历缺乏苦难磨练,生活优越不愁吃喝,因此无法深刻体验巴勒斯坦民众,特别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曾有人对记者戏言:“埃雷卡特最喜欢在电视上发表讲话了,经常高调批评以色列不断侵扰巴勒斯坦人民,而他自己却住在目前唯一没有被以军染指的西岸城市杰里科。”
    7月1日加沙上千工人拥集到加沙城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总部举行游行示威,在抗议以军封锁政策造成人民生活处境艰难的同时,他们也向巴领导机构发出了反腐倡廉的呼声。家住加沙北部的艾哈迈德今年30岁,他抱着儿子对记者激动地说:“那些喜欢在电视上露脸的官员们住着别墅,开着名车,子女们都在国外生活。而我们呢?现在全家人吃饭是个大问题,我的孩子连个像样的玩具都没有。”
    新生代强硬派:这些人还‘毛嫩’
    第三类人选是巴勒斯坦政坛上新生代强硬派年轻领导人,以现在被以军关押的法塔赫西岸总书记巴尔古提、巴预警部队西岸和加沙地带司令拉朱卜和达赫兰为代表。
    他们出生在巴以战争年代,被巴勒斯坦人称之为“真正的斗士”。这些人能够从穷娃娃堆中走到今天这个显赫的地位,靠的是真刀实枪同以色列人斗争。达赫兰在以色列狱中呆过十多年,有着与以色列打交道的丰富经验,被认为是巴政坛的后起之秀。甚至有报道说,美国也看好达赫兰。
    但普遍40岁左右的这群“武将”在错综复杂的巴以政治舞台上显然太年轻了,如何让与阿拉法特同生死共患难的元老级人物服气,如何与巴激进组织处理好关系,对他们来说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些都需要极高的政治手腕。简单说,这些人还“毛嫩”。
    激进派势力:群众支持率大涨
    第四类人选就是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为首的极端势力。这些激进派别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巴勒斯坦第一次“石头大起义”时期。有媒体分析说,以色列拉宾政府与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1993年签署《奥斯陆协议》,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担心巴以暴力对抗继续下去,巴激进势力就会控制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虽然这个说法并不中肯,但也可以反映当时巴激进派潜在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哈马斯等极端组织真正发展壮大,是在2000年9月巴以再次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以来的这段时期。由于巴以和谈屡屡受挫,巴勒斯坦人民又再次把独立的希望寄托在暴力手段上。以色列沙龙政府实施黩武政策,用战斗机和坦克镇压巴勒斯坦人,迄今已经造成1600名巴勒斯坦人丧生,而更多的巴勒斯坦人由于以色列残酷的军事打击和封锁,生活每况愈下,苦不堪言。而哈马斯一向立场强硬,不承认《奥斯陆协议》,坚持武力对抗以色列的非法占领。每每发生针对以色列人的自杀性爆炸事件后,哈马斯的声望都相应上升一个台阶。绝望的巴勒斯坦人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对以色列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重负,最终迫使以色列答应巴勒斯坦方面的要求。
    巴激进势力在获得史无前例的广大民众支持后提出了参政要求。不久前,哈马斯首次表示将参加计划不久举行的巴勒斯坦市政选举,而且如果巴当局放弃以《奥斯陆协议》为基础举行领导人大选的话,哈马斯会考虑参加竞选。尽管巴勒斯坦温和派目前依然在巴主导内部事务,但鉴于哈马斯等激进势力愈涨愈高的群众支持率,不能完全排除激进势力入主巴政坛最高层的可能性。
    
    图片说明  左起依次为:阿布·马赞、阿布·阿拉、埃雷卡特、巴尔古提、拉布、达赫兰、拉朱卜、沙阿斯。

不用扬鞭自奋蹄

    
    5月25日,在赞比亚总统府举行的“非洲自由日”庆祝大会上,艺术家们上演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节目:一群黑人奴隶身披枷锁,手戴铁铐,在奴隶主的皮鞭下呻吟,挣扎。他们中有妇女,还有四五岁的儿童。一位歌手高声唱道:“非洲啊,苦难的非洲。我们何时才能自由?……”主席台上,一位老者顿时老泪纵横,失声抽泣。他就是赞比亚开国元勋、叱咤风云的非洲反殖民主义老战士肯尼思·卡翁达。
    反殖民主义老战士
    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思想的卡翁达青年时代起就活跃在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第一线。他利用教师的身份,在学生、工人和农民中做宣传发动工作。20世纪40年代,他参与创建北罗得西亚(赞比亚前身)“非洲人国民大会”党,领导人民与英国殖民当局进行斗争。为此,他被逮捕,遭流放。但是卡翁达从不屈服,走到哪里就把反殖民主义的火种播到哪里。他的足迹遍及北罗得西亚、南罗得西亚(津巴布韦前身)和马拉维。
    卡翁达5月28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再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那时黑人的工资与白人比起来少得可怜,不仅温饱得不到保证,而且遭受歧视。“有一次我到一家店里买东西,白人店主不准我进门,只让我在窗口等候。气愤之下,我调头就走,发誓非把这种现象铲除不可。”说到这里,这位78岁的老人怒目圆睁。
    当时因为闹独立而被投进监狱的人成千上万,其中大部分是热血青年,他们也鼓舞了卡翁达的斗志。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迫使英国殖民当局让步,1962年同意组成“非洲人占多数的政府”,卡翁达任地方政府和社会福利部长。1964年10月24日,赞比亚独立,卡翁达成为首位总统,之后又多次连任,长达27年之久。
    如今,与卡翁达齐名的尼雷尔等非洲先贤陆续仙逝,而卡翁达则“不用扬鞭自奋蹄”,进行着新的、更加艰巨的斗争。
    打破艾滋病的“沉默之墙”
    提起艾滋病,卡翁达有切肤之痛。几年前,他心爱的独生子姆素季奥被艾滋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从此,艾滋病就成了他的“天敌”,他逢人就历数艾滋病的危害,讲解防治艾滋病的知识。
    赞比亚是非洲艾滋病重灾区之一,全国1120万人口中,平均五个成年人就有一人是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卡翁达通过调查发现,艾滋病之所以如此猖獗,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普遍对艾滋病讳莫如深,卡翁达称之为“艾滋病沉默之墙”。他在各种场合呼吁人们摈弃传统观念,及早到医院检查治疗。几年过去了,响应者寥寥无几。他意识到光有语言还不够,还要有行动。
    今年3月25日晚上,卡翁达发表电视讲话,向全国观众宣布:他将在第二天做艾滋病检查。若结果是阳性,他会公开承认自己是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一边照常工作、生活,一边积极治疗。
    3月26日上午,卡翁达抽血化验半个小时后,向等候多时的各界人士和媒体宣布,他是阴性。他大声说:“你们都看到了,艾滋病检查就这么简单,一点也不神秘。”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回顾此事,卡翁达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对记者说,他那次“吃螃蟹”之举很有成效。他刚刚接到卫生部门的报告,一个月的时间,就有上千人到医院做了化验。不仅有首都卢萨卡的市民,还有一些农村人也加入到体检的行列。
    要让所有的孩子有饭吃
    卡翁达特别喜爱孩子,在赞比亚是出了名的。他自己有9个孩子,还抚养着一个牺牲了的独立老战士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了,他就经常到孤儿院,看孩子们做功课,和孩子们一同歌唱。
    在马路上,在十字路口,只要汽车一停下来,马上会有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围拢过来,伸出脏兮兮的小手要吃的。每当此时,卡翁达的心情格外沉重,他发誓要在有生之年让尽可能多的孩子有饭吃,有书读。赞比亚总共有近80万孤儿,其中60万为了生存而在恶劣的环境下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另有20万流落街头。
    三年前,他发起成立了“卡翁达非洲儿童基金会”。自此以后,他在电台和电视台上,在各种会议场合,一次又一次地向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国际救援机构大声疾呼:大家都来重视儿童问题。在他的动员和组织下,主要依靠社区的力量,加上国际赞助,已经在卢萨卡建成了四所主要面向孤儿的小学和一个诊所。
    卡翁达当总统时曾4次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谊,对中国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印象。卡翁达对记者说,今年他太忙,明年一定去中国看看,了却一件魂牵梦萦的心愿。
    
    卡翁达号召人们与艾滋病作斗争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