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0-04-14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缅甸宣布周总理明日将到仰光

    【新华社仰光12日电】据今晚这里发表的官方新闻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及其一行应缅甸政府的邀请将比原定计划早一天,在4月15日到达仰光以对缅甸进行为期五天的友好访问。
    在周恩来总理访问仰光期间,两国总理将举行友好的会谈,缅甸总理吴努将陪同周恩来总理参观和访问仰光的某些名胜。
    【路透社北京12日电】中国外交部今晚宣布,中国总理周恩来先生明天乘飞机离开这里前往缅甸。他将从缅甸前往新德里同印度总理尼赫鲁先生会谈中印边界纠纷。
    北京与仰光之间的路程飞机通常只需要飞两天。外交部的声明没有解释周恩来先生为什么提早启程。
    【法新社北京12日电】中国外交部和这里的印度大使馆迄今都拒绝详细说明中国总理访问议程或者是陪同中国总理的人员。
    【美联社仰光11日电】吴努总理要求共产党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前一天到达仰光。
    一位官方人士说,吴努已经打电报给周恩来,要他在星期五而不是星期六到仰光来,以便参加标志缅甸新年到来的“泼水节”。泼水节将于星期三开始,在那一天,缅甸全国人民都将相互泼水。
    除了参加社交活动以外,周恩来还将讨论履行今年早些时候由缅甸前总理奈温将军在北平签订的中—缅边界协定以及组成一个联合委员会的问题,这个委员会的任务是实际上标定两国边界上发生争端的部分。吴努在上周末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将向周恩来提出成立委员会的问题。

伊拉克驻我国首任大使动身来华

    【新华社巴格达11日电】伊拉克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大使法齐勒11日晚离开这里前往北京。
    在机场送行的有伊拉克外交部长贾瓦德和外交部的官员以及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陈志方等。
    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陈志方曾于8日设宴为法齐勒饯行。
    伊中友好协会主席扎尔扎拉也在7日举行茶会为他送行。

外电报道印度对周总理访问的安排

    【印度报业托辣斯新德里12日电】人们很重视尼赫鲁总理和周恩来先生定于4月20日在德里举行的为解决中印边界纠纷的会谈中,中国代表团的成员。首都的政界人士特别提醒人们注意中国代表团中包括中国外交部长陈毅元帅和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
    周恩来先生将在4月19日下午抵达德里。对他将给予对一位前来进行正式会谈的外国总理通常得到的一切礼节和欢迎。
    据悉,他在七天的逗留期间,大部分时间将用来进行讨论;因此,通常的礼仪活动的安排提供了很长的时间可以进行讨论。礼节将限于在机场举行正式的接待,两位总理互相进行正式的拜访,一次国宴,中国总理和中国驻这里的大使馆举行一次招待会。将从机场隆重地乘车驶过街道,但是他的路线比较短。为中国总理举行的主要文艺节目是在总统府举行的歌舞晚会。
    【合众国际社新德里12日电】这里的官方人士今天说,周恩来将“得到所有给予一个来访的总理的礼遇”。
    周恩来将有三十八人陪同。
    官方人士说,同尼赫鲁关于边界问题的会谈将从第二天,也就是从4月20日开始,一直继续到4月25日。
    知情人士举出下列理由来说明对周恩来的接待。(一)周恩来是来谈正事的。安排公众集会将意味着很费时间。(二)政府急于想避免使周恩来同群众会面,唯恐也许会有示威。
    印度驻北平大使昨天回到这里。现在正忙于同外交部官员进行讨论。
    帕塔萨拉蒂将会见尼赫鲁。
    【法新社新德里12日电】今天从官方获悉,印度当局计划在人民中国总理周恩来19日到达这里时从机场直接前往总统府,而不像长期以来传统那样地从机场通过市区前往总统府。
    人们相信,中国总理这样的深居简出是为了避免可能的敌对的示威。但是据了解,某些右翼政党的成员打算在周恩来抵达机场时挥舞黑旗,这在印度是一种极其敌视的表示。

美联社报道方方同志在人大的发言

    【美联社东京10日电】一位共产党中国高级官员星期日指责印度尼西亚某些有势力人士并没有停止对居住在这个东南亚国家里的华侨采取的“反华活动和排华行动”。
    共产党中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方方说,“阻挠华侨返回祖国的活动仍然在发生,我们希望这种情况得到改变。”
    北平电台广播了方方的指责,方方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这项指责的,虽然印度尼西亚最近警告北平停止报纸和电台目前进行的反印度尼西亚运动。
    这家电台说,方方接着详细谈到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大力支持接待和安排归国华侨的工作。

“泰晤士报”说贾尔卡赛汗访华表明中蒙关系在不断加强

    【本刊讯】英国“泰晤士报”11日报道我人大会议情况时说,“以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为首的代表团访问北京,进一步表明中蒙关系不断加强,他星期六在人民代表大会上讲话,受到隆重欢迎。他谈及‘中国在工业、农业以及文化和科学上的巨大发展’。
    “谈到‘复活日本军阀的反动政策’时,他说蒙古完全支持中国为维持和平和安全所作的努力。”

“锡兰每日新闻”认为中印总理会晤可能就边界问题取得某些协议

    【新华社科伦坡8日电】“锡兰每日新闻”今天登载该报驻新德里记者发来的一则电讯中说,“随着周恩来对新德里的访问愈来愈加临近,人们已经愈来愈清楚地看出,就边界问题达成协议实际上已经是一件肯定无疑的事情。”
    这则电讯说,“消息灵通的权威人士指出,中国总理到德里访问,首先他将同印度总理讨论边界的细节,这样即使不能马上达成协议,那也有可能总的标定整个边界。这些标界工作的细节问题将在以后由官员们去解决,然后再签订正式的协定。
    “据说,新的协定将建立在‘互让’的基础上,这就是说,印度不会坚持要中国撤到他们在拉达克的原先的界线,而中国人可能接受麦克马洪线所代表的传统边界。
    “这里的人们并不幻想,目前的协定会再一次使中印关系建立在完全互信的基础上,可是肯定会防止两国关系眼下就破裂的威胁。
    “预料,在西藏问题和达赖喇嘛的地位问题上也可能达成协议。”

印尼已有23万名华侨要求返回祖国

    【新华社雅加达12日电】受到印度尼西亚有势力集团所发动的歧视华侨的运动影响的印度尼西亚华侨中间,已经形成了要求回国的巨大浪潮。从2月初到4月初,已有一万八千多名印度尼西亚华侨回国,而在印度尼西亚各地登记要求返回祖国的华侨已达二十三万多人。
    自从2月中旬以来,中国政府派来的三批轮船已接运了一万○七百多名西爪哇和西加里曼丹遭受火灾以及其他贫苦的侨胞回国。其中有西爪哇的被迫迁移的七千七百多名流离失所的华侨,雅加达的八百名左右的贫苦华侨,西加里曼丹的一千九百多名遭受火灾的和贫苦的华侨,和东加里曼丹的三百多名流离失所的华侨。
    他们中间,有由于禁止农村地区外侨零售贸易而丧失生计的小零售商;有由于各种歧视华侨的条例而不愿耽在印度尼西亚的人;失业的人或被解雇的工人。
    印度尼西亚各地希望回国的华侨大部分丧失了生计或者生活极为困难,交不起沉重的赋税,甚至于买不起船票。
    他们要求印度尼西亚当局能体谅他们的困难,履行印度尼西亚外交部长的诺言,提供各种便利帮助他们回国并且在他们回国之前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中国驻棉兰、雅加达、马辰和望加锡领事曾经到各地各省去同有关当局商谈把华侨遣送回国的问题和提出他们的困难。
    印度尼西亚各地的这二十三万多名华侨正在作回国的一切必要的准备。他们表示希望印度尼西亚当局为他们回国提供各种便利,在回国之前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法新社报道:我成立中─非友协

    【法新社北京12日电】新华社报道,中—非友好协会今天在北京成立。
    这个协会的主席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刘长胜,协会的宗旨是“支持非洲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正义斗争,促进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印度报业托辣斯报道:我人大党委会批准中尼协定

    【印度报业托辣斯新德里12日电】据中国驻这里的大使馆发表的新闻公报,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今天上午在北京举行的会议上,批准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同周恩来先生在尼泊尔首相访问北京期间签订的边界协定。

美联社承认:我国农业发展纲要雄心勃勃

    【美联社东京12日电】共产党中国星期二宣布一个长期的农业发展纲要,它声称这个纲要将“提高”巨大的中国大陆的“农民以及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北平电台宣布了这个从1956年到1967年的雄心勃勃的12年纲要。
    这家电台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刘少奇主席星期一颁布的,在此以前,这个计划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届会议上通过。
    北平电台4月6日在援引谭震林副总理向代表大会作报告时报道了这个纲要的一部分。谭在那次报告中说,人民公社帮助中国的农业取得大丰收,他号召中国工人提前两年到三年完成这个十二年的农业纲要。
    他规定在今后四五年里使粮食产量增加一亿吨左右,以达到360,000,000吨到375,000,000吨的指标。
    中国声称它在1959年生产270,050,000吨粮食,它现在的人口为六亿五千万,其中有五亿是农民。
    北平电台说,这个40条的纲要的序言要点如下,“这个纲要是在我国第一个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为着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力,以便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农民以及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斗争纲领。”
    这家电台说,序言说,“发展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极重大的地位……没有我国的农业,便没有我国的工业。”
    这家电台说,这个计划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56年起草和提交人民代表大会讨论的,这个计划在1957年作了修改。(下略“纲要”40条要点——编者注)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