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百色一女子發視頻稱,她的孩子在右江區某小學上學。學校家委會強制給家長排班,輪值護學崗,自己被迫抱着兩個月大的嬰兒去站崗。此事引發關注後,右江區教育局通報,該班采用輪值模式,但未及時根據實際情況做好人員協調補位工作,導致有家長帶着孩子共同值守,已責成學校整改。
大早上的校門口,晨光剛剛爬上教學樓的邊角,已經有家長抱着襁褓中的嬰兒在風里跺腳。兩個月大的孩子在媽媽懷里不安地扭動,而年輕的媽媽一手護着孩子,一手攥着護學崗的紅袖章,目光還時不時地往教室方向瞟——那是她剛剛送進去的小學生。
這樣的場景並非個例,不少網友都吐槽,當自願護學的排班表發到家長群,當“為了孩子好”在溝通中若隱若現,有多少父母咬着牙把生活中的不便、工作的沖突藏在心里,在“不得不自願”的循環中硬着頭皮站上崗位?這不是簡單的家校合作,而是很多家庭在規則和現實之間艱難的平衡。
那么,怎么避免一些家長的志願工作“被自願”呢?來聽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馬亮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