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個現象:能扛事的孩子背後,都藏着這5條“隱形家規”

作者:主創團·瑾山月

作家余華說:

“中國年輕一輩人里面,有很多優秀者,但卻很少有能扛得了事兒的人。”

只要稍加留心,就不難發現,身邊的人,包括咱們自己,都不太能扛事。

生活中,碰上機遇或是挑戰,先想着“躲”,再碰上點麻煩,就更焦慮。

大人況且如此,孩子們往往就更脆弱。

我有時候想,到底把孩子養成什么樣,算對得起他。

給他很多錢?送他進名校?好像都不是。

給孩子一顆堅韌的心,賦予他直面風雨的勇氣,才是真的愛他。

具體來說,就是在最細微的日常,做好這5點。

提高容錯率,孩子犯點錯沒什么

武志紅老師,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

實習生小丹,剛工作不久,就患上了焦慮症。

細細詢問後,發現小丹並沒遇到什么大事,不過都是些雞毛蒜皮。

今天同事提了點意見,明天主管派來份任務,諸如此類。

但小凡的第一反應都是“完蛋了,我可別出錯”。

而為了避免出錯,最好的辦法就是“啥也不干”。

所以,團隊的大事小情,她能推就推,能躲就躲。

她為什么那么“怕”呢?

問題根源,還在她的家庭教育上。

打小起,父母就不允許她犯錯,否則會上綱上線地猛批。

久而久之,她啥也不敢干,干點事就緊張。

心理學上認為:生命的本質,在於被看見。

但生活中,很多人卻害怕“被看見”,總想做個不起眼的人。

在他們的認知里,被看見的,就是被審視、被挑剔。

而這一根深蒂固的偏見,大都源自小時候的嚴厲管教。

那些不允許犯錯的孩子,長大後往往都會:回避錯誤、過度自省、畏懼權威

而唯唯諾諾的印象一旦種下,再想爭取什么就難了。

所以家長們,孩子小的時候,犯點錯,走點彎路,沒什么的。

包容下來,告訴他們人生的容錯率是很高的,不必束手束腳。

鼓勵孩子大膽嘗試,一切都是對人生的體驗。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養出“當仁不讓”的小孩。

少操點心,孩子有他的“能量模式”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

碰上什么事,你明明想迎上去,解決它。

但就是沒有足夠的精力,心力跟不上。

而背後的原因,很可能是,我們的能量早被一件件瑣事耗光了。

這種情況,在孩子身上也常見。

為什么你的孩子沒有闖勁,真不是他懶惰、膽小。

或許和咱們一樣,是能量被分散,精氣神無法聚焦的緣故。

就比如,吃喝拉撒上,你不停地叮囑;學習上,你不停地施壓。

就比如,孩子出個門,見個朋友,你都跟在後面啰嗦個沒完……

別看這些事不值一提,怕就怕積少成多,壓制住孩子的生命力。

美國心靈導師邁克爾•辛格,提出過一個“心脈阻塞”的概念。

他觀察到,那些膽小怕事的小孩,大都心脈不暢,能量發揮不出來。

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是這些孩子心里的事太多。

中醫上也說“不通則痛”,心脈被瑣事堵住,整個人就看上去很蔫。

舉個例子。

如果一個孩子,從早上吃飯就被媽媽一個勁地囑咐:多吃點,多喝水,別胡鬧;

再到一整天下來,被管着,不讓干這不讓干那,被各種糾正、建議、安排。

他心里就會埋下一個個小疙瘩,又煩又無可奈何。

時間久了,他的生命力被壓制,便沒什么內驅力了。

若想孩子能扛事,我們先得保護好他的能量。

平常少說少管,孩子心脈通了,勇氣也就有了。

讓娃吃點苦,養成“反脆弱體質”

教育學者付立平發現:

面對困境時,有的孩子能夠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思考解決方案;但有的孩子就是一蹶不振或垂頭喪氣。

比如做題時,一遇到難題就不願動筆;學才藝時,最開始熱情滿滿,但不久就擱置一邊;玩游戲時,一旦輸了,就會難過大哭或拒不認賬……

孩子每次遇到一點困難就想要逃避,對於那些有難度有挑戰性的新活動,更是直接宣告放棄。

這一切,其實是逆商低的表現。

那怎么解決呢?

付立平老師給出了培養孩子“逆商”的兩個方法:

第一,給予孩子好的感受,包括安全感、成就感和愉悅感。

站在孩子身後,告訴他,你大膽往前走,這是安全感;

做一件事,無論得失,都積累了經驗,這是成就感;

教孩子專注做事,感受心流體驗,這是做事的愉悅感。

第二,通過ABC理論,改變孩子看問題的視角。

以考試為例:

A代表不好的事情:考試完畢,錯題很多。

B代表想法:“我再怎么努力也追不上其他人了”,或“原來我有這么多知識點沒有掌握,幸虧這次考試發現了。”

C代表後果:“我不想面對現實”,或“我要努力復習鞏固”。

我們要幫孩子在B這個環節,啟動積極思維,而後影響C這個結果。

沒有人生下來就自帶盔甲,穩定的內核與堅韌的風骨,更在後天養成。

狠心一點,讓“事”教教孩子

日本作家高橋敷先生,在書中描述了過一件親身經歷的事。

在秘魯講學時,他與一對美國夫婦做鄰居。

一天,美國夫婦的12歲兒子踢足球,把高橋敷家的門玻璃打碎了。 

第二天,“肇事”男孩買了一塊玻璃,獨自一人到高橋敷家認錯,並請求原諒。

高橋敷見孩子既誠懇又有禮貌,就留孩子吃了一頓飯,並送給他一包糖果。

可是第三天,美國夫婦領着孩子上門還了糖果。

高橋敷十分不解,美國夫婦則認真地告訴他:當一個人犯了錯誤時,不能受到任何獎勵。

他們還說,買玻璃的錢是男孩子自己的零花錢。

即使不夠,父母也不會代他賠償,可以先借給他,然後通過打零工掙錢還給父母。

之所以這樣做,是讓孩子從小就要懂得,為自己的言行切實負起責任來。

這一點,對孩子將來順利進入社會,至關重要。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說過: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是要在跟他們有關系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及時放手,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和回應。”

對孩子,我們要狠心一點,舍得讓他擔責。

人教人,教不會的,但事教人,一次就行。

別在孩子這里“護短”,適當讓他扛點事,沒什么壞處。

不吝嗇愛,永遠做孩子的後盾

一期《漢聲》雜志的采訪中,畫家蔡志忠問雜志發行人吳美雲:

“愛的作用是什么?”

吳美雲說: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才會覺得安全,才會放心地跨出步子,跌倒了也不怕受傷!”

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真正的愛是沒有條件的永遠支持。

當一個孩子深知有父母撐腰,他才能舒展自己的翅膀,勇敢地飛出去。

一個人的底氣,在人生之初,只有從父母那里得來。

父母的鼓勵、支持、喝彩、兜底,是一個孩子敢做事能扛事的精神支撐。

心理學上說,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決定了他們與世界的關系。

當孩子連自己的父母都無法倚靠,又如何去相信世界,擁抱美好呢。

所以,我們要成為孩子最堅實的後盾,讓他無論何時都有“家”這條退路。

也就是說,父母扛住了孩子的事,孩子才能扛住所有事。

寫在最後

曾有人問DeepSeek:普通家庭,能給孩子的托舉是什么?

DeepSeek回答:風箏飛得最高的秘密,從來不是繩索的牽引,而是風與翅膀的共舞。

我理解的是,孩子是否有出息,不在我們,而在於他自己。

他有本事、有擔當、能扛事、能負責,他就走得遠飛得高。

而家長們要做的,就是如何讓孩子“有本事、有擔當、能扛事、能負責”。

我們不必成為孩子人生的承重牆,但要恰到好處地成為他們的支點。

當孩子犯錯時,告訴他“沒關系,再試一次”;

當他干大事時,主動退後,別用瑣事消耗他;

當他受挫時,提醒他換個角度看,失敗也是禮物;

當他惹禍時,就推他出去認錯,處理問題……

當他焦慮、迷茫、擔憂、恐懼時,握着他的手說:

“別怕,爸媽一直都在。”

我相信,只要我們有心,養出能扛事的孩子,只是時間問題。

與家長朋友們共勉。

本文標題: 發現一個現象:能扛事的孩子背後,都藏着這5條“隱形家規”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baby/info/61884068 (請複製分享給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關文章
同樣是父母托舉孩子,為啥到了金龜子女兒這里,就是全網差評了呢
開心爸爸的日記 01 【導語】 這幾天,很多80,90後父母的童年偶像金龜子頻繁在熱搜上出現。 原因呢,是因為她的女兒王逸宸在某次直播帶貨時,針對網友質疑自己經常蹭媽媽金龜子流量這個問題,直接黑臉開大: “我媽這么努力一輩子,不就是為了
标签
河南收割機師傅回應免費幫大娘送麥子到路邊:她孩子不在家,我只是舉手之勞
近日,河南多地展開麥收。一段視頻顯示,在南陽唐河,一收割機師傅將大娘家的麥子送往路邊後,大娘執意給40塊錢,收割機師傅拒絕後,大娘把錢裝進紅色塑料袋,又拿出10塊錢說,“給你10塊錢你好喝個茶。” 老人要給蘇先生加錢。圖/受訪者提供 5月
标签
小豬佩奇媽媽三胎得女,一家五口合照公布
《早安英國》節目官宣 《小豬佩奇》豬媽媽三胎出生 佩奇有妹妹啦 起名為Evie 一家五口 幸福快樂、其樂融融 值得一提的是,動畫《小豬佩奇》中的豬媽媽還以孕照登上英國《Grazia》時尚雜志封面。 在采訪中,豬媽媽表示:“我想可以告訴
标签
孩子放學了,大人還沒下班,怎么辦
作者 | 黃澤敏 編輯 | 何承波 下午4點,孩子已放學,家長未下班。尷尬的時間點,是個看似不起眼、但總能引發爭論的話題。 孩子還小,缺乏獨立出行能力,家長只能親自接送。而雙職工家庭因下班錯時,只能找老人幫襯。 兒子讀幼兒園時,杭州的文依
标签
廣東彩民10元刮中“喜相逢”30萬元:帶父母去旅游,剩下的作孩子教育儲備金
五一假期期間,廣東省英德市44180299福彩銷售站點傳出喜訊:幸運彩民李先生(化名)在該站點購買了“喜相逢”刮刮樂即開票,幸運刮出一等獎,中獎獎金30萬元。 5月6日,大獎得主李先生來到清遠市福利彩票發行中心辦理兌獎手續。 據李先生介紹,
标签
因為這事,孩子被同學嘲笑“巨嬰”!杭州媽媽下決心:一定要分開
“媽媽,我怕黑……”深夜11點,5歲的果果又一次光着腳丫站在父母卧室門口,小手緊緊攥着毛絨小兔。這已經是她本周第三次“分床失敗”。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7歲的浩浩雖然已經能獨立完成作業,但每晚必須緊抓媽媽的睡衣才能入睡,他的抽屜里藏着23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