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缺乏社會經驗
上網娛樂時
以為自己在幫“公安”辦案
結果卻落入騙局
各位家長一定要注意
時刻關注孩子的動態
避免被騙
☟☟
真實案例
魏女士的女兒馬某在家中玩外婆的手機時,突然收到一條私信。對方自稱是“警察”,表示自己在辦案,需要她的幫助。
馬某年紀尚小,看到對方稱是“公安人員”,沒有任何懷疑,反而覺得自己必須配合。
對方要求馬某下載一個共享屏幕的App,並且教她如何使用。
下載後,馬某看到對方穿着警察制服,語氣嚴肅,一時間她有些害怕,便照着對方的話去做。接下來,騙子引導她打開了微信、支付寶、網銀等多個支付平台,稱“需要核實一些資金信息”。
就在對方通過共享屏幕遠程控制外婆的手機時,馬某還以為自己是在幫助警方調查案件。直到她的媽媽魏女士發現手機里的錢不見了,馬某才知道到自己被欺騙。
魏女士隨即報警,被騙金額78000元。
詐騙手法解析
1、冒充警察身份,獲取信任
騙子通過社交平台冒充公安人員,以“案件調查”為由,誘使受害人放下戒心,並提供各種虛假的“調查”要求,獲取受害人的信任。
2、誘導下載共享屏幕軟件,遠程控制
騙子要求受害人下載共享屏幕App,通過遠程控制查看並操作受害人的手機,盜取其銀行、支付賬戶中的資金。
3、利用“案件調查”名義,誘導轉賬
騙子通過虛構的“案件調查”流程,誘導受害人打開多個支付平台,要求進行資金轉賬或提現操作,實施詐騙。
警方提醒
家長要時刻關注未成年人的網絡活動,避免未成年人接觸到陌生人或被不法分子誘導。
任何陌生人要求掃碼、下載軟件的行為,極有可能是詐騙。共享屏幕功能風險巨大,開啟後將導致自己手機被實時控制,造成信息泄漏和資金損失。
公安機關不會通過網絡、電話辦案,也不會要求你通過下載App進行任何案件調查。如有疑問或已被騙,請撥打110或到派出所報警。
來源 昆明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
責任編輯 貓恩泊
責任校對 楊颺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