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2003-02-21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

第1版(要闻)
专栏:

  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
张全景
  在福建省东山县,到处传颂着老书记谷文昌的动人事迹。他虽然去世22年了,但他的名字一直铭刻在人民心中,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泯灭,也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淡忘。他和全县人民共同创造的业绩,至今在东山大地上闪耀着熠熠光辉。随着东山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对他的怀念与日俱增。
  昔日东山,风沙肆虐,旱涝为害,一片荒凉。谷文昌和县委一班人带领全县军民拼搏奋战了14个春秋,植树造林防治风沙,打水井、建水库抗旱排涝,修公路、筑海堤、建海港、造盐田……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山旧貌,为今天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任接着一任干,历任都有新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来,东山县发展工业,调整农业,兴办第三产业,开发旅游,呈现出生机蓬勃、兴旺发达的景象。一座水碧、沙白、林绿、礁奇的海岛,雄踞于万顷波涛之中。农业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已建立起芦笋种植、海洋捕捞、网箱养鱼、围垦养殖、水果开发五大高优农业生产基地,农业商品率达96%。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71元,成为全省第一批农村小康县。工业已经形成芦笋制罐、水产加工、建材开发、塑料包装、海盐生产等产业支柱。旅游业从无到有,旅游收入达2.7亿元。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近几年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全省环境最佳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连续四次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县”等荣誉称号。
  对于今天的发展和进步,东山人民很自然地把它同共产党、解放军和改革开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老书记谷文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称赞他是“东山翻身解放的带头人,幸福富裕的奠基人”,“共产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书记!”
  不朽丰碑,一个铭刻在人民心中的共产党人
  谷文昌,太行山的儿子,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1950年5月随军渡海解放东山岛,先后在这里担任城关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1964年调任省林业厅副厅长。“文革”期间下放宁化县农村劳动,1972年后曾任龙溪行署林业局长、农办主任、副专员。
  谷文昌在病重弥留之际深情地说:“我喜欢东山的土地,东山的人民。我在东山干了14年,有些事情还没有办好。死后,请把我的骨灰撒在东山,我要和东山的人民,东山的大树永远在一起!”1981年1月30日,癌细胞夺走了他的生命。噩耗传到东山,东山的树静静地默哀,东山的水呜咽悲鸣,东山的人民泣不成声:“谷书记,没有你哪有我们的今天!”
  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1986年,县委为了弘扬谷文昌精神,满足广大群众的心愿,决定将谷文昌的骨灰安葬在当年他亲手建起的赤山林场。村民们听到这一消息,纷纷赶来,为他的坟墓添加一?g热土。山口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陈加福说:“谷书记,你为我们辛苦了一辈子,现在我要天天打扫陵园,为你守墓一辈子!”许多两鬓斑白的老人说:“过去刮一阵风,谷书记就一脸沙、一身汗地赶来看我们,现在就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吧!”
1987年7月,在茫茫林海中树起一座“谷文昌同志万古长青”的丰碑。五六十年代和他一起在县委工作过的同志相约来到碑前,栽下8棵青松。面对丰碑,他们重复着谷文昌经常说过的话:一个人活着要有伟大的理想,要为人民做好事,为人民奋斗终生。回乡探亲的海外同胞,亲眼目睹了故乡的沧桑巨变,恭恭敬敬地前来瞻仰:“共产党真了不起,把人间荒岛变成了人间乐园。丰功伟绩,足以雄视百代。”每逢清明、春节等尊老敬宗的传统节日,当地群众“先祭谷公,后祭祖宗”,许多人带着朴素的感情到碑前缅怀:“谷书记,你领导我们战胜贫困,送走穷神,我们不会忘记!”
  1990年,全县党员、干部、职工、学生三四万人捐资,为谷文昌建造了一座半身雕像,时任省委书记的陈光毅题写了“绿色丰碑”四个大字。12月10日,参加雕像揭幕仪式的有上万人。昔日的“乞丐村”——山口村全村老幼来到雕像前表达他们的思念:“谷书记,您生前种树,死后还回东山看护着树林。”
  多年以来,中共东山县委、漳州市委、福建省委先后发出向谷文昌同志学习的通知。特别是在开展“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中,广大党员干部以谷文昌为榜样,找差距,定措施,抓落实。省、市教育部门把谷文昌的事迹编入当地中小学乡土教材,用谷文昌精神教育下一代。《福建日报》等媒体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谷文昌事迹。
  1999年,全县各界捐资修建了谷文昌事迹展览馆及谷文昌公园。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经常到这里参观、瞻仰,少先队员到这里过队日,党员、团员到这里举行入党(团)仪式,过组织生活。许多人动情地说:“如今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全面奔小康,必须学习谷文昌!”
  2001年4月省林业厅在东山召开现场会,将谷文昌誉为“林人楷模”,号召全省林业职工学习。
  在福建省,凡是知道谷文昌的人,无不对他肃然起敬,大加赞扬。1963年,时任省委书记的叶飞考察东山后,对那里的变化感到吃惊,当即提出让谷文昌在即将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并向省委建议重用谷文昌。1981年,时任省委书记的项南看了东山后,非常激动地说:“搞四化建设就需要这样的好干部。”当听说谷文昌病危时,他连夜冒雨赶往漳州看望。谷文昌去世后,他建议《福建日报》在头版发表消息,并亲自将标题改为《为东山人民造福的谷文昌同志去世》。
  谷文昌南下后把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工具介绍到东山,又把南方的经验传播到林县。两县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党的好干部,共同在他家乡建立了“谷文昌纪念碑”和“文昌阁”。
  丰碑是由事业和民心铸成的。一个热爱人民的人,必然得到人民的热爱。谷文昌的精神和业绩,鲜明生动地回答了一个共产党员“入党为什么,当了干部做什么,身后留点什么”的历史课题。也向我们说明,共产党人只有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
  百折不挠,一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千百年来,东山人民被风、沙、旱、涝压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那里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灾。”“微风三寸土,风大石头飞。”据解放时的记载,东山一年中刮六级以上大风的时间长达150多天,在全岛1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仅为0.12%。解
  放前的近百年间,风沙吞没了13个村庄,1000多座房屋,3万多亩耕地。1949年全岛6万多人,有2000人死于天花,外出当苦力、当乞丐的占1/10。
  地处风口的山口村共900多人,讨饭的就有600多人。山口、湖塘两村的1600人中因风沙为害而患红眼病、烂眼病的400多人,失明或半失明的90多人。海岛东南部横亘着30多公里长的沙滩,茫茫一片,寸草不生,还有40多个流动沙丘,沙随风势不断向人们进逼。有田无法种,种了无收成。粮囤空空,锅里煮着青菜,一年到头缺吃缺烧,许多人扶老携幼,拿着空篮破碗外出讨饭,乘船过海到大陆上割草砍柴。
  面对多灾多难的群众,谷文昌流下了泪水,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做梦也在想着战胜风沙,根治旱涝,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他反复思考一个问题:“群众希望共产党给他们带来幸福,如果我们不为民造福,要我们到这里来干什么?群众分到了土地,但种不出粮食,分地又有什么用?”“不解除群众疾苦,我们心里有愧啊!”
  在这样一个世代受苦的地方,谁不想改变面貌呢?但是,怎么改?怎么变?很多人感到无能为力。谷文昌动情地说:“共产党人,不能做自然的奴隶,不能听天由命,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
  “要向风沙宣战,条件再差也要建设社会主义!”
  经过多次讨论,县委、县政府的思想统一了:“挖掉东山穷根,必先制服风沙。”他们带领群众踏上了治理风沙的漫漫征途。
  在一个飞沙走石的冬天,谷文昌率领林业技术员吴志成等同志,探风口,查沙丘,在风沙扑打中前进,用血肉之躯,感受狂风的力度,飞沙的流向。从苏峰山到澳角山,从亲营山到南门湾,谷文昌走遍了东山的大小山头,把一个个风口的风力,一座座沙丘的位置详细记录下来。他走村串户,和村干部、老农民促膝长谈,制定了“筑堤拦沙、种草固沙、造林防沙”的方案。
  从计划到实践、从实践到成功,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历程啊!县委、县政府统一指挥,千万人上阵,花了几十万个劳动日,在风口地带筑起了两米高10米宽的拦沙堤39条、22000多米。但是,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一年,无情的风沙就摧垮了长堤。种草固沙,谈何容易!草籽播下,不是随风沙搬家就是被掩埋沙底,勉强出土的幼苗,一经风吹沙打随即奄奄一息。县委、县政府领导群众植树造林,先后种过10多个树种,几十万株苗木,一次也没有成功,灾荒和贫困依然笼罩着东山。许多人摇头叹息:“东山这个鬼地方,神仙也治不住风沙!”
  失败和挫折,没有压垮谷文昌。他指天发誓:“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他和县委的同志一道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制订方案。1956年东山县第一次党代会还就全面实现绿化、根治风沙通过决议。谷文昌号召全县人民“苦干几年,将荒岛勾销,把灾难埋葬海底!”他还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要把东山建设成美丽幸福富裕的海岛。”
  1957年,转机终于出现了,喜讯不断。林业技术员吴志成报告,查到了国外种植木麻黄有效防治风沙的资料。谷文昌高兴地说:“不管外国货中国货,只要能治风沙就行!”第二个喜讯,省林业部门通报:广东省电白县种植木麻黄成功。又一个喜讯,调查组发现白埕村的沙丘旁生长着6株挺拔的木麻黄。谷文昌面对一个个信息又惊又喜,第二天就带领参加县区乡三级干部会议的同志到6株树下,边看边议。木麻黄能在这里成活,全岛不能种活吗?时任县委农业部长(后为副书记)的靳国富带领林业技术员、农村干部20多人到广东省电白县参观。他们亲自种树,实地学习,还向电白县的同志要回一捆树苗,分种在西山岩林场和几个村庄,一段时间后,长势甚好。县委决定:大种木麻黄。县长樊生林亲自指挥调种。全县派出230多人到厦门、永春、平和、南靖等地采种。省林业厅、地委、专署大力支持,林业部从国外进口树种给予支援。
  改变东山面貌的时机到了!1958年县委向全县军民发出号召:“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谷文昌亲任指挥,驻岛部队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任副指挥。县直机关干部、驻军、工人、农民、店员、学生,几天突击,种下1000多万株木麻黄、黑松、相思树等幼苗。人们看着这绿色的生命,忘记了苦干的疲劳,绽开喜悦的笑脸,翘首企盼新生命的复苏。岂料,天不作美,树刚种完,气温突降,持续一个多月的低温,成活的树苗寥寥无几,东山的绿色之梦再一次被击碎。
  面对大片枯死的树苗,悲痛叹息、埋怨、懊丧、讽刺挖苦接踵而至。有的说:“荒沙能长树,鸡蛋能长毛!”“夏天烫得可炒花生,冬天狂风吹倒房,站不住人、睁不开眼的地方怎么能种树呢?”谷文昌到白埕村现场,看到大片苗木死掉了,但又发现九株幸存者。他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亲切地对技术员和随行的同志、赶来的群众说:“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失败了再干,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气概和风格!大家看,不是活了九株吗?能活九株,就能活九千、九万,绿化全东山。”“只要我们有决心,光秃秃的海岛,一定会变成绿油油的海岛。”他还风趣地说,待树木长高了我们要昂起头来看,还得当心帽子掉下来呢!
  吃一堑长一智。东山县委组成了由领导干部、林业技术员、老农三结合的试验小组,谷文昌亲任组长。他们在飞沙滩上,“旬旬种树”,定时观察气候、湿度、风向、风力对新种植木麻黄回青、成活的影响。谷文昌又在白埕村和村林业队一道种下20亩丰产试验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摸清了木麻黄的生长习性,总结出了种植木麻黄的技术要点,并通过多种方式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为了在全县造林,县委制定了新的政策:国造国有,社造社有,房前屋后个人所有。集体种树实行包工、包产、包成本、包质量,同工同酬,一亩以上的育苗地抵销征购任务。政策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试验坚定了群众的信心。
  1959年,在全县军民植树造林誓师大会上,谷文昌代表县委提出了绿化东山的目标:“举首不见石头山,下看不见飞沙滩,上路不被太阳晒,树林里面找村庄。”每逢雨天,有线广播即刻播送造林紧急通知,各级干部率先冲进雨幕,百里海滩上布满了造林大军,歌声同雨声齐飞,汗水与雨水交融。连续3年,天一下雨,东山人民就冒雨出动,先后植树8.2万亩。400多座山头,3万多亩沙滩,全部披上了绿装。
  种树还要管树。县政府下发文件:老天下雨就冒雨种树;天旱了幼树不返青,磨破肩膀、冒着烈日、踏着火烫的细沙也要挑水浇树;遇到大风天气,要及时把被风沙掩埋的幼树挖开,被吹歪了的扶正;肥料不足,到大海捞小鱼小虾积肥喂幼树。全县广泛开展护林教育,加强病虫防治,很快建立起62个林业队,有护林员1100多人。谷文昌每次下乡总要带上一把剪刀,一把铁铲,看见歪倒的小树亲手扶起来,看到该剪的枝叉随手剪掉。他爱树如命,见人就说,谁要伤一棵树,就是伤了我的胳膊,谁折断一根树枝,就是折了我的手指。他经常告诫基层干部:“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在他带动下,全县管树护林蔚然成风。细种精管,几年下来,177条每条宽50至100米、总长达194公里的林带,覆盖了东山大地。一排排木麻黄四季常青,昂首挺立,构成第一道防线。用材林、经济林次第展开,纵横交错,宛如一条条绿色长龙,顶狂风、镇飞沙、抗怒涛,环护着田园村舍。“林成片,地成方,大路两旁树成行”,不仅美景如画,而且扩大耕地1万多亩,改良农田7万多亩,提高了复种指数,出现了林茂粮丰,百业兴旺的景象。群众高兴地说:“人种了树,树保了地,地增了粮,粮养了人”,“林带就是粮带、钱带、生命带”。谷文昌所描绘的蓝图变成了现实:荒岛变绿洲。
  40多年过去了,经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目前全县林地面积已达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绿化率达96%。据省林业部门测定,岛上风力减弱了41%—61%,冬温提高了1.5摄氏度,蒸发量减少22%,相对湿度提高10%—25%。过去颗粒无收的沙地,现在不仅可以种植粮食作物,而且大量种植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荔枝、龙眼、芒果也已在这里安家落户。一个个荒沙村,彻底摆脱了风沙之苦,人们生活在枝繁叶茂、绿树成荫、花红草绿的优美环境中。一些富裕起来的小康村年人均收入6000多元,粉墙红瓦的别墅楼林立成片。人们面对蓝天碧波,无忧无愁,抚今追昔,怎能忘怀当年与他们同甘共苦的谷书记呢!
  实事求是,一切向人民负责
  东山解放后,面临一个非常特殊的“壮丁”家属问题。蒋军溃退时从岛上抓走的“壮丁”4700多人被迫当了国民党兵。他们的家属、姻亲关系遍及全岛。能不能为他们摘掉“敌伪家属”这顶帽子呢?谷文昌想到了入岛的那一天,既有欢腾的锣鼓,又有哭诉的群众,“亲人哪!你们怎么不早来一天?”谷文昌向县委提出建议:“共产党人要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国民党造灾,共产党要救灾。”县委决定:把“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对他们政治上不歧视,经济上平等相待,困难户予以救济,孤寡老人由乡村照顾。这两个字的改变,是一项多么重大的政策!又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胆量啊!一项德政,十万民心。这些家属对国民党恨之入骨,对共产党亲上加亲。她们说:“国民党抓走亲人,共产党却把我们当作亲人,哪怕死了做鬼,也愿为共产党守岛。”
  1958年,“千斤稻,万斤薯”,“拔白旗,放卫星”之风吹进海岛。在地区评比的图表上,东山养的猪还不如外县的猪尾巴大。谷文昌心里有数,掷下铿锵有力的四个大字:实事求是。年终东山县超额完成生猪调拨任务,在地区评比表上“猪尾巴”变成了“猪头”。
  大炼钢铁之风吹遍全国,许多地方小高炉林立,炉火熊熊,扶“钢铁元帅升帐”。东山怎么办?谷文昌冷静地说:“东山缺柴烧,又没有矿石,怎么炼?”上边催得紧,下边更着急。谷文昌说:“那就先砌个炉子试一试。”试的结果,不言而喻。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口号铺天盖地,把亩产吨半谷万斤薯的典型吹上了天。谷文昌带上县乡干部到“吨半谷”的地方参观。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谷文昌彻底明白了,这样的密植不能搞。但是,上边批评他“右倾保守”。他却不急不躁地说:“我们先试一试吧!”他在埕英大队搞了一分试验稻,按照上边的要求密植,一周后叶黄了、根烂了。还在山后大队搞了一亩密植地瓜试验,结果是枝叶茂盛,但不是万斤薯,而是万根须。
  当“大办食堂敞开肚皮吃饱饭”的时候,食堂的大锅里却没有饭吃,有些人还得了水肿病。谷文昌面对现实,直言不讳:“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群众生活,如果我们不关心群众疾苦,就是没有群众观点,就无所谓革命。”他鲜明地提出,“抓生活就是抓政策,就是抓生产力。”他建议渔业部门向灾区群众每人出售几十斤杂鱼,盐业部门供应低价盐,向地委、专署报告实际情况……县委做出决定:“不准在东山饿死一个人!”要特别关心妇女、儿童、老人;机关干部要下基层,组织农民抢种蔬菜和早熟作物,安排生活;组织医生、护士下乡巡回医疗,为群众治病。地委、专署也向东山调拨了200万斤粮食。谷文昌和县委办公室、组织部的同志到困难较大的樟塘村蹲点,住在农民的柴草间里,一日三餐与群众吃在一起,白天和群众一起劳动,晚上与群众一起座谈,共商抗灾和恢复发展生产大计。当时谷文昌身患胃病、肺病,常常头昏、咳嗽、出冷汗。随行的同志找医生开了证明买来一斤饼干,他当即严肃批评并让退掉。他说:“我们要和群众吃一样的饭,受一样的苦,干一样的活,群众才会信任我们。”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终于带领全县人民度过了最为困难的日子。
  谷文昌经常教育干部,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有群众观点,为群众着想,从实际出发,不能随心所欲。他语重心长地说:事实是无情的,好的动机并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要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必须深入群众,吃透情况。他说:“我们既然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什么不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呢?”
  他要求干部坚持群众路线,发扬优良作风,到农村工作时,不当东转西看的“风水先生”;说话办事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弄虚作假;吃饭住宿不搞特殊;关系群众的事同群众商量,不能强迫命令。谷文昌还要求干部“把政治、技术、业务结合起来,孜孜不倦地学习。结合的最好方法是做什么学什么,管农业的,要懂农业、会干农活,管盐业的要会制盐坎、晒盐……不仅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实践中学”。他以身作则,不仅刻苦学习理论,而且带头学习技术。
  谷文昌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在基层。东山的山山水水闪动着他的身影,村村寨寨留下他的足迹,在田头他与农民席地而坐谈生产,在村舍他与农民一道卷着土烟拉家常。全县四五百位生产队长,他大都能叫出名字来。干部找他汇报工作,群众找他反映问题,他什么时候都不烦,三更半夜也不嫌。他自己常年穿一双黑布鞋,一套灰中山装,深入到田间,挽起袖筒植树,卷起裤脚犁田,拿起钢钎打石头,群众想什么,盼什么,他就带领群众干什么。这样的县委书记,怎能不赢得群众的信任呢?
  殚精竭虑,一刻不停地为人民造福
  东山岛地处福建东南海域,与大陆的最近距离只不过五六百米,但水深浪高,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困难。千百年来,舟覆人亡的惨剧时有发生。世世代代的海岛人,总想有一天奇迹出现,天上的玉皇或哪一路神仙修一条海堤,架一座彩桥,把东山与大陆相接,使孤岛变成半岛。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奇迹没有出现,人们面对滚滚怒涛,无不望而生畏,“精卫填海”只不过是千古神话。当时的东山,人力、财力都非常有限,修一条海堤谈何容易!
  “把海岛变半岛”是人民群众的愿望。谷文昌说:“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要敢闯新路,勇往直前!”他反复听取群众和技术人员的意见,与县委、县政府的同志酝酿讨论,毅然拍板:修一条海堤!把海岛与大陆连接起来,将会促进海岛发展,扩大对外联系;方便群众,免除舟楫之苦;有利于加强战备,巩固国防;促进发展养殖,利用苦卤制造化工原料;围垦盐田,扩收渔盐之利;沿堤修筑渡槽,引大陆淡水入岛,解决人畜饮水、浇地用水……谷文昌担任建堤领导小组组长,县长樊生林亲任指挥。经过勘察设计,海堤从东山县八尺门至云霄县。这一段海水最深处10.9米,全长569米,外延公路1000米。大堤高出水面5米,底宽110米,顶宽13米,防浪墙高6.25米。初步测算需投入普通工、船工、技工100万个工日,土、石、沙料近50万立方米,总投资200万元。真可谓工程浩大!福建省委、省政府,龙溪地委、专署批准了这一方案,由国家投资,福州军区、龙溪军分区全力支持。1960年初工程动工,县长樊生林吃住在工地,全力以赴,具体指挥。东山县民工是主力,龙海、云霄、诏安等县的民工、船工、技工,驻岛部队指战员、机关干部组成了浩浩荡荡的筑堤大军。谷文昌经常到工地检查指导,参加劳动。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到1961年6月海堤竣工,天堑变通途,海岛变半岛的美梦终于成了现实。如今从东山开往四面八方的大小车辆,日夜在海堤上穿梭;高21米长4公里的雄伟渡槽,跨过海堤,把云霄县的淡水引入东山,造福人民。
  谷文昌经常告诫自己,“世上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必须不断前进。党要求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东山原来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谷文昌就带领群众修路,到60年代中期实现了村村可以开进汽车、拖拉机。如今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就是在当年基础上建成的。
  东山缺水,十年九旱。谷文昌带领全县人民大办水利,一眼眼水井、一处处塘坝、一座座水库、一条条管道逐步建立起来。全县最大的红旗水库干支渠长达13公里,直至目前不仅仍灌溉着6000多亩土地,而且以水库为水源建起了自来水厂,为城镇居民、码头、企业提供用水。1963年大旱,连续241天没有下雨,谷文昌和县委副书记陈维义等同志到群众中总结抗旱经验。“地面无水向地下进军!”打大井、深井、塘中套井……建永久性抗旱工程285处,临时工程892处,省政府调来抽水机支援,这一年仍然取得较好收成。
  东山还是一个易涝的地方,特别是遇到海潮,“一次水淹,三年绝收”。谷文昌请水利部门统一规划,建水库、修水渠,挖沟排洪,筑堤建闸防海潮。1961年8月,东沈、南埔、樟塘等村,又一次暴雨成灾。谷文昌和县委副书记靳国富、办公室主任林周发冒雨赶到,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查看水势。情况探明后,当即研究决定,清理旧沟、开挖新沟,筑海堤、建闸门、修扬水站,使之抗旱、排涝、防潮三全其美。工程完工后,一条长1500米、宽50米的鸿沟既可排水又可蓄水,两座13孔节制闸,有效地发挥调控作用。这些村庄不仅扩大了500多亩耕地,而且粮食、甘蔗、花生大幅度增产,至今免除了内涝、扩大了灌溉的土地仍然是一片丰产田。
  建海堤、防海潮,发展多种经营,也是谷文昌的日夜所思。当时的岐下、西崎等7个自然村深受海潮之害、无路之苦。县委即确定修一条1300米长的海堤,阻挡海潮,兴建盐场、农场。
  海堤建成后,大路相通,保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县里还建起了1.8万公亩盐场,最高年产达3万吨,为当时的东山创造了可观的财政收入,至今仍发挥着较好效益。
  东山土地不多,他提出“以海为田,向海域进军”。大力发展制盐、捕捞、养殖。解放初期全岛渔船都是破旧的木船,网具落后。谷文昌与渔民乘船出海,体验渔民生活,到渔民中调查研究。面对渔民的疾苦,他千方百计带领群众改造旧船,改进网具,重建后澳避风港,渔民们无不喜笑颜开。
  解放前的东山,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全县儿童入学率很低,没有一处文化娱乐场所。谷文昌提出抓教育、抓扫盲。经多方筹资,建起了剧场、影院,至今仍在使用。为了让群众听到广播,他亲自出面请盐场赞助,建起了有线广播站。东山当时成为全省第一个村村通广播的县。当地群众喜欢看潮剧,他就提议建潮剧团,没有武功师傅,他从家乡请人来传授武功。为了繁荣当地文化生活,他还鼓励文化馆的同志创作好作品,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江泽民同志说:“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谷文昌就是一位带领人民群众不断推动历史前进的共产党人。
  廉洁奉公,一生保持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操
谷文昌心里装着人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1958年一度被调为二把手,他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工作。“文革”期间,他遭受残酷批斗,全家被下放到三明地区宁化县禾口公社红旗大队(今石壁镇红旗村)当社员。谷文昌把自己的厄运置之度外,千方百计帮助生产队发展生产,手不闲、腿不闲、口不闲,使红旗大队亩产跃上千斤。群众看着黄澄澄金灿灿的稻谷满囤满仓,把谷文昌亲切地称为“谷满仓”。
  1970年7月,谷文昌被任命为隆陂水库总指挥,他和民工一起,吃住在工地。经过一年奋战,水库建成了,禾口人民结束了缺水缺电的时代。30多年来,水库在防洪、抗旱、发电、改变生态环境、群众饮水等方面,发挥了重大效益,至今人们对他念念不忘。
  谷文昌总是满腔热忱地对待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人们数不清谷文昌究竟亲自接待了多少群众,帮助了多少有困难的人。但许多鲜活的事例:资助贫困学生,为烈军属、五保户送温暖,为来访群众买车票,为民工买红糖熬姜汤,关心水利技术员的婚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1972年,谷文昌在龙溪地区任林业局长。他回到东山,走进造林模范蔡海福的家。从50年代到60年代,蔡海福亲手种下的树不计其数。为护林,他不管刮风下雨或天寒地冻,整夜打着手电筒在树林里巡逻。因为护林还得罪了一些人,“文革”中他受到批斗,贫病交加,家人想为他准备一口棺材,却没有木板。谷文昌看到多病的蔡海福,心情沉重,带他到龙溪医院治病。
  1978年蔡海福去世,谷文昌特地关照民政部门为他批了木板,让这位种了一辈子树的老模范在寿板中安眠。
  谷文昌严于律己,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1962年东山县的高考落榜生,绝大多数安排了工作。谷文昌的大女儿哲惠也未考上大学,却仅安排为临时工。谷文昌开导女儿说:“总不能自己安排自己吧!年轻人应该多锻炼锻炼。”1964年当谷文昌调离东山时,有关部门提出给哲惠转成正式职工,一起调到福州。谷文昌说:“省里调的是我,没有调女儿,给她转什么正?”就这样把一个孩子留在东山,直到1979年才转为正式工。小女儿哲英,1974年高中刚毕业,谷文昌就让她到农村插队锻炼。谷文昌的二女儿结婚,想让他批点木材做家具,他严词拒绝:“我管林业,如果我做一张桌子,下面就会做几十张、几百张,我犯小错误,下面就会犯大错误。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谷文昌大半辈子与林业打交道,从不沾公家一寸木材。从福州回到漳州,妻子提出是不是去买点家具?谷文昌买了竹凳、藤椅、石饭桌。“为什么不买点木制的?”妻子问他。谷文昌说:“林业局长家一下子添了木制家具,外人会产生误会,我们也不能写个声明贴出去:这是买的。”他经常教育家属子女:“要看看老百姓穿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不能一饱忘百饥啊!”1980年他的儿媳杨小云从师范毕业了,想让公公出面安排个工作单位。谷文昌说:“还是听从组织分配吧!”后来小云被分配在市区一所小学校,又想让他帮助调一调。他说:“不论单位大小,只要努力,在哪里都可以做出成绩。”这样,小云在那里一干就是13年。
  谷文昌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和家属子女,不搞特殊,不以权谋私。许多人称赞他是一位“时刻想着群众,忘记自己的人”,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非常高尚的人。
  前人栽树,福荫后人。谷文昌把自己的生命注入生生不息的绿树,融入为人民造福的伟大事业,而在人民群众中获得了永生。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一首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附图片)
  图为谷文昌同志(中)1958年在东山县深入基层指导工作。
新华社发
谷文昌同志1958年在东山县坑北村参加播种。 新华社发

龚学平当选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韩正当选上海市市长 蒋以任当选上海市政协主席

第1版(要闻)
专栏:

  龚学平当选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韩正当选上海市市长 蒋以任当选上海市政协主席
本报上海2月20日电记者 谢卫群报道: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今天选举龚学平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选举韩正为上海市市长;选举滕一龙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在19日闭幕的上海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蒋以任当选为市政协主席。

江泽民祝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建院35周年 吴邦国致信对该院35年来取得的成绩予以高度评价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祝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建院35周年
吴邦国致信对该院35年来取得的成绩予以高度评价
  本报北京2月20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今天迎来了建院35周年生日。国家主席江泽民致信祝贺,勉励该院为我国航天事业再立新功。
  江泽民在信中说:“三十五年来,你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取得了以‘神舟’号飞船为代表的显著成绩,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你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作风和‘两弹一星’精神,努力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致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对该院35年来取得的成绩予以高度评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曹刚川也来信表示祝贺。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1968年2月20日成立以来,在各类航天器的设计、研制和开发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空间事业发展道路。他们先后研制发射了50余颗人造卫星和4艘“神舟”号飞船,初步形成了遥感、通信、气象、地球资源、导航等6个卫星系列,覆盖了高、中、低所有的卫星轨道。目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和载人飞船等技术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他们研发的热管技术、卫星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等2000多种新技术成果,在国民经济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高等学校要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岚清在会见“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奖代表时强调
高等学校要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本报北京二月二十日讯 记者丁伟报道: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五批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受聘暨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颁奖大会代表并发表讲话。他强调,高等学校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李岚清首先代表国务院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五批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李嘉诚先生表示感谢。李岚清强调,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大力实施人才战略。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李岚清指出,近五年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遴选、培养、吸引和稳定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推动了高等学校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高校青年教师奖”在鼓励高等学校的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水平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希望各位长江学者和获奖人员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团结拼搏、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牢固树立把青春和智慧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豪情壮志,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先锋、教书育人的典范。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受聘仪式和颁奖大会上介绍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二期计划。有关部门负责人为受聘教授和获奖代表颁奖。李嘉诚先生致辞。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五批特聘、讲座教授为九十四人,加上前四批累计五百三十七人;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奖者为一百一十五人,加上前三届累计四百二十九人。

精神永恒 丰碑长存

第1版(要闻)
专栏:

  精神永恒 丰碑长存
  本报评论员
  今天,本报介绍了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同志的先进事迹。谷文昌的事迹,感人肺腑,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一名普普通通的领导干部去世22年了,当地干部群众仍然是那样深情地怀念他,崇敬他。每逢春节、清明节,人们总是不忘祭奠他;老百姓自发捐资,为他建造一座雕像,干部群众中长久地传颂他的故事。这一切都证明着一个朴素的真理:热爱人民的人,必然得到人民的热爱。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造福社会、造福百姓的好干部,永远景仰那些具有伟大情怀和高风亮节的共产党人。谷文昌的事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是实实在在的,经过了历史的检验,为群众所公认。
  每一代共产党人都有那个时代的光荣使命,但每一代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优良品质总是一脉相承的。和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同志一样,谷文昌同志也是无数忠贞的共产党员和优秀领导干部中的一员。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念念不忘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植树造林,根治风沙,改造自然,带领群众发展生产;他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拓进取,勇往直前,创造出辉煌业绩;他始终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求真务实,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对党和人民极端负责;他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洁自律,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绝不以权谋私。谷文昌同志的崇高精神和动人事迹,鲜明地回答了一个共产党人“入党为什么,当了干部做什么,身后留点什么”的历史课题,诠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谷文昌同志在东山县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人民心目中树立的一座共产党人的丰碑,巍峨屹立,万古长存。
  当前,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按照十六大提出的鼓舞人心的目标,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为了更好地实现新目标新任务,迫切需要千千万万个谷文昌式的人民的好公仆、党的好干部。愿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能以谷文昌同志为榜样,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居安思危,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永远同人民群众心连心,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云南优化财政结构制止铺张浪费

第1版(要闻)
专栏:

云南优化财政结构制止铺张浪费
  本报昆明2月20日电 记者宣宇才报道:云南省委、省政府牢记“两个务必”,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源头上制止铺张浪费,保证把钱用在刀刃上。近日,该省采取措施让机关过“紧日子”,集中资金办好实事。
  这些措施包括:今年上半年,省级财政一律不得追加预算,严格控制一切公务小汽车的购买;严格限制一般性的出国考察和培训;大力压缩各种会议费、招待费;对没有实际意义、劳民伤财的节庆活动一律不办;认真清理各种不符合政策的津贴、补贴等。这些实事是:省里继续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亿元,帮助解决500个特困村的温饱和安居问题;各级财政筹集5亿元,再完成80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改造;增加城镇就业岗位,帮助12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并改造240所乡镇卫生院,建设500个边疆民族贫困村卫生室;从今年起把免除杂费、课本费、文具费“三免费”教育范围逐步扩大到116个边境乡镇以及7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地区等。

大庆发扬创业传统一心为民办事

第1版(要闻)
专栏:

大庆发扬创业传统一心为民办事
  本报讯 黑龙江省大庆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发扬大庆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牢记“两个务必”,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一心一意为百姓办实事,千方百计为民谋利益,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大庆市谋百姓长远之利,提出发扬大庆精神,大力发展替代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思路,通过扩大经济总量来增加就业容量。去年,大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30.7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3.6%和38.4%。他们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通过发展扩大就业。仅替代产业就使2.5万多名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大庆市今年已确定122个重点开发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创造7万个就业机会。
  大庆市已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做到应保尽保。大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发放率、养老保险金发放率、失业人员救济面和失业保险金拨付率均达到100%。他们还针对城市特困群体建立起集吃饭、居住、供热、医疗、入学、就业和法律援助“七位一体”的综合救助体系。
(许知春 王忠一)

贾庆林会见第十一世班禅

第1版(要闻)
专栏:

  贾庆林会见第十一世班禅
  本报北京2月20日讯 记者吴兢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20日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
  贾庆林祝贺十一世班禅13周岁生日和藏历新年,并向为十一世班禅的培养教育做了重要工作的宗教界人士致以节日的问候。十一世班禅向贾庆林敬献了哈达,对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对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表示衷心感谢。
  十一世班禅首先汇报了自国务院批准坐床以来成长的历程。十一世班禅特别谈到,自己十分荣幸地列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心情非常激动,体现了党中央对自己的关心、重视和信任。十一世班禅表示,坚决拥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按照江泽民主席提出的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要求,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西藏的发展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贾庆林在听取十一世班禅和西藏扎什伦布寺民主管理委员会主任喇嘛次仁的汇报后说,过去的一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伟大的祖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欣欣向荣。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极大地振奋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即将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是十六大以后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又一件大事,必将为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各族各界都要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贾庆林说,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在关心着西藏人民,重视西藏的发展进步。目前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生活幸福安宁。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宗教工作。历世班禅在广大信教群众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希望十一世班禅继承和发扬历世班禅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爱国爱教,团结进步,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加深佛学造诣,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作出自己的贡献。
  会见结束时,贾庆林与十一世班禅一行合影留念。
  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国家宗教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李德洙等参加了会见。

李瑞环会见塞舌尔国民议会议长 表示相信在双方努力下,中塞友好关系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瑞环会见塞舌尔国民议会议长
表示相信在双方努力下,中塞友好关系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
  本报维多利亚(塞舌尔)2月20日电 记者刘正学报道:正在塞舌尔过境的中国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今天会见了塞舌尔国民议会议长弗朗西斯·麦格雷戈。
  李瑞环说,虽然中塞两国相距遥远,国情不同,但自1976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一直很好。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广泛而富有成效的合作,在各自国内建设和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我们对贵国政府长期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并在人权等问题上给予的坚定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李瑞环表示相信,在双方各个方面的努力下,中塞友好关系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麦格雷戈议长首先对李瑞环主席在结束对非洲3国访问后过境塞舌尔表示热烈欢迎。他说,塞中友谊历史悠久,塞舌尔人民从塞中友谊中受益良多,中国在农业、医疗、渔业等方面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十分感谢中国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希望塞中友谊不断发展,源远流长。
  会见后,麦格雷戈议长设宴款待李瑞环主席。(附图片)
  2月20日,正在塞舌尔过境的中国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维多利亚会见塞舌尔国民议
  会议长弗朗西斯·麦格雷戈。 新华社记者 徐显辉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