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2003-02-18第15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乾坤清气得来难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名家新作

  乾坤清气得来难
  王充闾
  城市用不着说了,即使是僻处山坳岭隅的溪谷、林峦,也都被无远弗届的现代文明登录、注册,烙上了开发的印记。于是,它们在面貌一新的同时,也便告别了固有的宁静,失去了昔日的清新,撕下亘古如兹的神秘面纱。然而,坐落在辽东山区腹地的抚顺县三块石森林公园,算是一个例外。
  这里地处边远的塞外,亘古以来,山深林密,渺无人烟。十七世纪初,女真族的民族英雄努尔哈赤在新宾老城以十三副遗甲起兵,与戍守辽东边塞的明军坚持长期对抗,曾以此间为大后方,屯聚兵丁,储备粮草。抗日战争期间,东北抗联战士在这里打过游击,同日本侵略者周旋于深山林海之间,留下了地窨子、碾盘、烟囱等遗迹。三十几年前,有十几户移民从山东迁来此地定居,这里才正式建起了屯落。这个小小的鸽子洞屯,算是三块石森林公园唯一的人烟所在。
  整个园区百余平方公里,分布着一百多座山峰,五条溪流,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八以上。伴随着征鸿南去的嘹亮嘶鸣,公园处处次第换上了冬装,披挂上层层银甲。除了虫吟鸟唱,溪水潺湲平素也并不嚣烦的沟沟岔岔,此际就更是静谧无声了。一条蜿蜒起伏的山路,牵引着我们的车轮,迅疾地向幽谷林峦的深处驰去。雪的影像,勾摄了整个视界,竟是那样的洁白、干净,用“纤尘不染”四个字来形容,丝毫也没有夸张。
  映着雪影、灯光,稀稀落落的房舍,宛如圣诞老人深夜造访的小雪屋,又好似摆放在白色呢绒上面的几堆积木。在“农家客房”里,用过了全部是当地土产的“绿色晚餐”,我就睡在烧得热气腾腾的暖炕上。那种感觉,仿佛是回归到半个世纪前的乡下老家,心头溢满了亲切、温馨,又夹杂着些许的生疏。一觉醒来,窗子已经泛白,鸡鸣喈喈,此伏彼起。
  东方天边上现出一道鱼肚白,镰月渐渐地淡出了。群峰迷迷茫茫,恰如我们这些睡眼惺忪的游客,梦魂都还没有完全醒转过来。微明的空际映出参差的树影,淡淡地描绘出山峦起伏的轮廓。坐落于溪流中段的白龙潭瀑布,已经改换了夏日素练飘悬的袅娜身姿,幻化成一条通体僵硬的白龙,俯首冲下冰溪,蛰伏于高山峻岭之间。茂密的丛林每一束枝条都挂满了成堆连串的霜花雪饰,呈现出不是雾凇、胜似雾凇的奇异景观,冷眼一看,犹如一列俏丽的佳人,摇着满头翠玉,侍立在大路两旁,迎送着往来的过客。灌木丛中有鸟声啁啾,传送着黎明的捷报。毛色鲜亮的山雀毫不设防地在人前钻来窜去,一会儿飞落在枝头,弹下丝丝缕缕的雪片,一会儿窜到游人的脚窝窝,一边啄食雪粒,一边侧着小脑袋瞅你。这些可爱的小生命,似乎在遗传基因里,根本不存在遭遇过生命威胁的记忆。
  我敢说,这里的雪域清景可以和过去到过的任何地方媲美。俄罗斯的贝加尔湖畔,一到冬天,便成了冰雪的世界。清新、净洁,自不待说,只是那里的积雪层实在太厚,人们难以走近,而且,四周过于空旷,有些像空中的云海,可望而不可即,未免有隔膜之感。我也很欣赏日本札幌市藻岩山的雪景,但终究嫌它游人太多,地方不够宏敞,只可纵目游观,而没有意念回旋的余地。三块石公园兼备二者之长,又避免了它们的短处。
  通常人们喜欢说:“黄山天下奇,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华山天下险。”说明任何一处景观都有它的个性、特色。那么,这座森林公园的个性、特色是什么呢?大家一致认为,“清”是它的灵魂。一路上,人们饱吸着清醉如酿的空气,交口称赞它的环境清洁,景物清幽,氛围清静;也有人称赞它“林谷双清”、“雪月双清”,并且概括为“双清世界”。我很赞同这个“双清世界”的概括,只是觉得需要作点补充:它的内涵应该包括“外宇宙”和“内宇宙”双重意念。“外宇宙”涵盖了园区的大环境和整体氛围,而“内宇宙”就深入一层了,需要从精神层面上,从内心世界上,去感应,去悟解。
  我们生活在城市楼房的森林里,且不说空气的污浊,噪声的骚扰,已经到了无处藏身的地步;单是世事的纷纭,竞争的奔逐,更是使人心身俱疲,穷于应付。像尼采所形容的,现代人总是行色匆匆地穿过闹市,手里拿着表思考,吃饭时眼睛盯着商业新闻,不复有闲暇沉思,愈来愈没有真正的内心生活。走进三块石森林公园,哪怕只有一天,一个晚上,仅作短暂的逗留,也会通过感官和心意,直接感触到一种清新的境界。置身林峦溪谷之间,把全副身心统统交付给大自然,放开胸臆,忘怀得失,就可以在这座“世外桃源”中找到精神的归宿,接受灵魂的净化,获得身心的宁帖。单从这一点来看,某些名山胜境、著名景区,由于人满为患,过分开发,也是难以比肩的。
  说到这儿,人们也可能有些担心:别处的今天会不会成为这里的明天?
  本来,审美是人类所独有的现象,没有人的欣赏,任何自然美都无从谈起;可是,过去的无数事例证明,发现了自然美,往往就意味着同它挥手告别;开发的同时总是带来人为的践踏。这是旅游事业发展中经常碰到的一个颇难化解的悖论。
  近年来,由于受到外间“旅游热”的激发,当地政府也开始策划利用本地现有资源开辟旅游路线,接待游人,增加收入。说起这件事来,他们不无感叹,过去见事迟,反应慢,致使此间开发得过晚,让宝贵的资源空耗了无涯的岁月。其实,晚也有晚的好处,由于充分借鉴了外地无计划的开发、掠夺式的开发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和惨痛的教训,因此,他们一上手便十分重视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发展“生态旅游”的路子。
  所谓“生态旅游”,一是保护自然生态,维持天然形态,顺应自然,珍视自然,尽量减少景观的人工雕饰、人为设置。因为自然创造是一次性的,既没有副本,也不能复制,而且,自然美是易碎品,一旦毁坏了就难以补偿、重构。二是倡导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在他们看来,那种原生状态、荒情野趣,未经人工雕饰的自然天籁,同样是美的极致,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宁馨儿”(朱光潜语)。三是整个旅游的导向,是认识自然,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为保留这天造地设的一方净土——人世间最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绝不发掠夺财,造子孙孽。
  我们徜徉在清景如画的山路上。这里离公园的入口处已经不远了,主人指着右侧一片壁立的石崖说:“我们想在这里搞一块(整个公园只此一块)摩崖石刻,起到一点昭示作用,只是没有想出合适的词儿来。你们作家肚子里墨水多,请你帮助想一个。”我想了想,说,不妨用一个现成的诗句:“乾坤清气得来难。”大家觉得不错,既概括了公园的特色,把握住了它的灵魂;也能提醒游人,告诫开发、建设者,应该珍惜这美妙的景观。我说,但有一点应该注意,一定要请字写得好的书法家来题写,因为它是艺术,具有永久的观赏价值。实在找不到,宁可用印刷体来翻刻,也别由谁随便划拉。

走访南张庄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文化采风录

  走访南张庄
桑原
  南张庄——河北省蔚县剪纸的发祥地。
  南张庄位于河北省蔚县县城南,是距县城不足几里的一个小村庄。原先住着土坯房的人们现在大多已是砖瓦房了。高门大院,明窗亮牖,透过一扇扇贴着窗花的大玻璃往里瞧,只见一个个健男靓女伏案制作五颜六色剪纸的身影。闻不到机声响,听不见嘈杂声,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或刻或染,默默地劳作,将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化作一幅幅美妙的艺术作品销往海内外,使这个剪纸之乡、剪纸之庄、剪纸之家走出了县、走出了市、走出了省、走出了国门。一代代剪纸艺术家就这样默默地成长起来,为这个村亦为蔚县人争得了荣誉。南张庄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北国小村庄,靠乡亲们勤劳的双手致富,跨入了小康社会,赢得了海内外朋友的钦敬。
  我第一次到南张庄走访是为我的一位老朋友周永明先生而去的,不料,周先生已经病故。这位剪纸艺术大师的仙逝,在报纸上连条消息也未发,这也像生他养他的村庄一样总是默默地面对世界。我为周永明的英年早逝惋惜,同时也为他自豪与骄傲——他的长子周广成了周永明世家剪纸厂厂长,他的次女周淑英能够进中央美院深造。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与周永明相识的,我欣赏过他的剪纸作品,也亲眼目睹过他的刻染技术。周永明年轻时不苟言笑,看上去是一位极严肃认真的人,对艺术更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别瞧他从未登过名门学府来自乡间,可他的艺术灵性悟性和造诣却很高。记得当初美术家慈旭就是向周永明学剪纸的,而且他的剪纸每每能在人民日报上刊登。
  后来我又几次去造访周永明世家剪纸厂,与周广交上朋友,并有了为周永明写传记的想法,后因杂事缠身,此夙愿一直未实现。我在南张庄村游览,见到好几家剪纸厂,家庭小作坊我想更是不胜枚举的。南张庄人最能代表蔚县人的勤劳、智慧、纯朴、谦逊和务实精神,他们不事张扬,不去包装自己,只顾埋头工作,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尤为值得尊敬与爱戴。他们创作的花鸟鱼虫生肖动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那些画龙点睛之笔往往又十分传神,令我击节赞叹!尤其是那些戏剧人物脸谱系列,一直备受中外剪纸爱好者青睐,成为人们收藏的艺术精品。
  南张庄是蔚县剪纸艺术开宗立派人物王老赏的故乡。王老赏在他从艺四十多年里,先后创作和再创作了近千幅窗花作品,成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窗花艺人中的拔尖人才,艺术水准达到当时的最高峰。周永明十几岁时就拜王老赏为师,刻苦学习历经寒暑,尽得老师的真传,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代剪纸艺术大师,受过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人们观赏了他的作品,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南张庄因有了王老赏与周永明这两位民间艺术大师而骄傲,而名播海内外。每年到这儿观赏走访的中外朋友络绎不绝,对第三代、第四代的传人无不敬慕与称赞。我见周广整天忙碌的样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地跑呀,又抓生产又抓技术,还得亲自与外商洽谈订货事宜,好在他的弟弟周兵懂英语,有些对外的生意他也就放心了。
  南张庄是很有灵气的,南靠大南山,北临壶流河,距县城又近,干什么都很方便。这个村庄人纯朴厚道,除了种田之外,都一心扑在剪纸艺术上,这也正如周广说的那样:“俺们不会干别的,就会搞剪纸,但要剪纸艺术再上一个新台阶,俺们还要努力拼搏啊!”

灵动的理性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灵动的理性
  徐虹
  席小平的新著《总编辑心语》,集理论性、新闻性、艺术性于一身,展露了作者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席小平经历丰富,当过兵,扛过枪;搞过经营,当过国营企业的领导;现为一家报社的社长兼总编辑。丰富的人生经历,成为他创作的无穷之源,形成他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心灵视角,反映在他的笔下,便是汪洋恣肆、流光溢彩。
  在上世纪末与本世纪初,国内外政治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新闻行业也同样风起云涌,面临着激烈的改革和报业竞争。作为一家报社的社长兼总编辑,席小平将他敏锐的思维触角伸延到新闻改革的前沿阵地,带领着报社的同仁与时俱进,积极地进行着新闻探索和新闻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因此他在《总编辑心语》中总结的新闻理论不仅是鲜活的,而且是独特的。大到办报理想、办刊宗旨和经营理念,小到新闻标题的制作、图片的处理和运用,都有独到的见解。这些理论不同于理论家在书斋里炮制出的纯理论,它来源于实践,又经过了实践检验,具有相当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敏而好学、勤于思考、行知合一,是席小平不断加深理论修养的秘诀。阅读《总编辑心语》,可以感受作者学养的丰厚和知识的庞杂。善于学习和乐于接受新知,从而拥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无疑是他理论素养的坚实基础。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是将这些知识囫囵吞枣地生吞活剥,而是融会贯通,有机地吸纳进来,构筑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加之举重若轻的笔触,化解了理论文章的苦涩和学究气,因此无论是篇幅较大的理论文章,还是散见书中的哲思片语,都让读者如沐春风,读来不觉其沉,也不觉其枯燥晦涩。
  散文是席小平驰骋情感的疆场,如泉喷涌的文思,化作他笔下一篇篇精致的美文。他的散文如无韵之歌,感情充沛,诗思飘逸,空灵脱透,洋溢着温情之美。一湖秋水、一片落叶、一弯明月,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如风中绵柳,在他细腻的笔下摇曳生姿;似荷尖轻露,滴落在心湖荡起层层涟漪。故乡的小城、历史的云烟、在苦难中磨砺的画家、平凡的男人和女人,在他勾勒出的画布上栩栩如生,色彩斑斓。《哦,古城》、《客居南湖》、《烟雨香妃墓》、《大唐的太阳,你没有沉沦》、《天湖的男人女人》、《闯月》……如长歌行板,一咏三叹。已故作家刘绍棠曾撰文评价席小平的散文:“真挚、深沉、多情、优美,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孙犁散文的熏陶。”

百分之一与百分之百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百分之一与百分之百
杨学武
百分之一与百分之百不就是两个简单的数字吗,有什么联系?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方工办理的曾轰动北京,惊动中央的“敲头帮”案件中,罪恶累累的主犯作案百余起,除其中一起因案情太复杂尚未侦破外,其余都已查清。而办案人员为了“从重从快”惩处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认为在已查清的案件中,仅以几起重大命案就足以判处他的死刑,便打算对那起尚未侦破的案件“忽略不计”。负责审查案卷的方工却“揪”住这起案件不放,他认为如果这起案件不查清,虽然对整个案件的影响不足百分之一,可对这起案件中的受害人所造成的损害却是百分之百,因为他的合法权利得不到伸张和保护。于是在方工的督办下,这起案件终于查清了。他正是这样严格掌握百分之一与百分之百的辩证法,成为人民信得过的“全国优秀检察官”。
  纪实文学《天网》中的县委书记刘郁瑞,为了给“上访专业户”李荣才平反,引起上下左右一片非议,有好心人劝他:县委书记是为全县人民谋利益的,为个别人付出那样大的代价,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可刘郁瑞认为,李荣才由于冤案所遭受的苦难是百分之百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只是百分之一的“个别人”而置之不理。他还措辞尖锐地说:我们不是天天高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可百分之一的人也是人民中的一员,如果把百分之一的人排除在外,何谈“全心全意”?
  众所周知,一是最基本的“基数”,一百是由一百个一加起来的,没有一就不可能有一百。人民群众是由一个一个人组成的,因此对百分之一的“个别人”是不能“忽略不计”的。在一个单位和一个地方,有困难或有冤屈的人,也许只是人民群众中的百分之一或百分之几,可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不仅百分之百地影响了他们的切身利益,而且也不利于一个单位和一个地方的安定团结,甚至有可能造成他们的对立和不满情绪,还会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因此,我们的领导干部千万不能以他们只是“个别人”为由,对他们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而应该高度重视他们,满腔热情地为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
  正如刘郁瑞所说的那样,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为百分之一的“个别人”服务,就是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尤其在当前形势下,“个别人”的困难,更需要党和政府的关心。胡锦涛同志最近在内蒙古考察工作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特别要把帮扶困难群众作为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切实抓紧抓好。十六大之所以提出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因为我们原来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也就是因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仅没有进入小康,还在温饱甚至贫困线上。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意味着不但要继续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更重要的是必须解决另一部分困难群众的问题。正如十六大代表、辽宁省大连市劳动局职业介绍中心副主任戚秀玉所说的:“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兴趣加勤奋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艺文风景线

  兴趣加勤奋
  王田
  听朋友说,李宽是一个很有天赋的画家。未见李宽之前,我曾读过他的画,画面上凝重的墨色,流畅的线条,给人一种纯朴、浑厚且鲜活的感觉。
  近些年来,李宽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举办的美展,在全国第八届、第九届美展中,他的作品受到行家的好评;2002年,还获得韩国“亚西亚美术大展艺术奖”。
  见了李宽才知道他上小学时,就喜欢在书本上涂涂抹抹,上美术课,更是画得有模有样,老师说他有画画的天赋。于是,他就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当个画家。然而,在公安部门工作的父亲却并不希望他干这一行。“文革”期间,李宽全家随他父亲下放到远离武汉的县城,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画画的兴致,相反,他觉得更自由了。因为父亲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每周六才能回来一次,少了约束,这使得他如脱缰的野马,开始驰骋在理想的原野上。每画完一幅画,他都要挂在屋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一番。不过,父亲周六回来,只要发现他的画,就会严加训斥,然后把画撕掉。为了不惹父亲生气,一到周六下午,他就把自己画的画统统藏起来。有一次,父亲还是在他床底下发现了画,就把他叫到跟前。没想到父亲却笑着对他说:“也许你有画画的天赋,可你绝不能因为画画荒废了学业。”父亲这一笑,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考上了湖北的一家师范艺术院校的美术系,后又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修班。毕业实习,他独自背起行囊走向黄土高原,在交通极不便利的陕北他沿着无定河徒步行走。后来,他又跑到了大西北,跑遍了塔里木油田,跑遍了南疆。至今,他创作千余幅水墨画,画了万余幅速写。
  一些评论家是这样评价李宽的作品的:“融会了多种绘画语言———油画的色彩、木刻的力度、雕塑的质感。很有独到、很有创新,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李宽并不满意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他说他要继续深入生活,借用传统的艺术手段,去表现更博大、更有内涵、更为人们接受的东西,让古老的中国画焕发青春,让世界人民都来认识中国传统艺术。

桂子飘香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闪光的足迹·散文特写征文

  桂子飘香
  陆原
  这是一个在四乡八村有好口碑的女人。
  四乡八村的好口碑,不是因为她的漂亮,也不是因为她的勤劳能干,而是因为她无私的帮困扶贫。
  她名叫张桂芳,是浙江省仙居县官路镇石井村的一名农村妇女。
  十多年来,张桂芳结对帮困扶贫一百多户,其中六十多户在张桂芳的帮助下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
  张桂芳对贫困户的结对扶贫,是1990年。那年盛夏,以养蛋鸭作为脱贫致富门路的官路镇长塘村妇女吴娥花,在缺资金和鸭蛋难以销售的困境下,准备卖鸭。张桂芳知道吴娥花一家是有名的贫困户,卖掉鸭子就没有其它赚钱的好门路。她对吴娥花说:“不要卖鸭子,今后鸭蛋卖不掉,按市场价我全部收购,养鸭所需资金我帮你解决。”
  张桂芳祖上三代相传养鸡养鸭、办鸡鸭孵坊、加工彩蛋的技术。为了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张桂芳继承了祖上流传的这一门技术,养起鸡鸭,利用自产的鸡鸭蛋办起孵坊,并利用余下的鸡鸭蛋加工成彩蛋出售。张桂芳与丈夫一起,经过七八年没日没夜的打拼,终于成为村里的富裕户。
  与吴娥花非亲非故的张桂芳,开始了对吴娥花一家的扶贫帮困。此后,张桂芳全部收购吴娥花卖不掉的鸭蛋,并相继帮吴娥花解决短缺资金四千多元。无后顾之忧的吴娥花从原先一百只鸭的饲养量,增加到八百多只,一年就收入两万多元,一下子脱了贫。
  吴娥花一家的脱贫致富,给张桂芳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在山区农村,致富主要靠有一定规模的种植业、养殖业,而上规模的种养业,投资都较可观。缺资金,是贫困户脱贫致富路上迈不过去的一道坎。先富起来的人如果伸出手拉一把,他们就有可能走上富裕路。自己虽然说不上富裕,但总比那些贫困户先一步脱了贫,能帮一把,就应帮一把。
  西陈村应联明,年轻有文化,他想从有技术含量的食用菌栽培上寻求脱贫致富的路子。他从浙江农科院引进食用菌新品种进行栽培,由于缺少资金,上不了规模,挣不了钱。张桂芳得知后,主动上门了解情况,接连借给他一万多元钱,又为他跑银行,申请了贷款,并为之作担保。有了资金的应联明从食用菌室内栽培,搞起了大棚栽培,当年获利就达到两万多元。
  远在步路乡响岩村的马梅英,听说张桂芳不图名不图利,真心实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便试着来找素不相识的张桂芳,她一见张桂芳就忍不住哭开了。马梅英一家背负八万多元的债,在农村,这么多的债谁听了都会吓着。张桂芳热情地帮马梅英出主意想办法,针对她一家的实际情况,张桂芳叫她家种植大棚蔬菜,并帮她到县蔬菜办争取政策性资金扶持,到信用社跑贷款,还为她提供技术指导。马梅英和丈夫、儿子不负张桂芳的支持帮助,披星戴月地劳作,当年收入就达一万多元,一家子看到了还债的希望,更看到了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张桂芳看到结对的贫困户一户一户地脱贫致富,她感到比自家富起来还高兴。丈夫和儿子也十分支持她。为了维持家里生计,丈夫去办工艺厂,儿子出外打工。懂事的儿子说:“妈,我在外好好打工挣钱,挣了钱给您扶贫。”
  张桂芳在扶贫帮困中体会到,为贫困户解决资金的困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他们提供致富的信息和技术。于是她订阅了许多报纸杂志,买来许多有关种植业、养殖业的书籍,刻苦地钻研,对实在搞不懂的问题,她跑到县农技站、林技站去向有关专家讨教。现在张桂芳在养鸡、养鸭、养猪、养鱼及大棚蔬菜、食用菌种植等方面可算一名小行家,结对的帮困扶贫户在种养业方面的技术难题大多是她帮助解决的。
  为了更直观更快速地使结对户们掌握种养方面的技术,在县妇联、县委组织部电教中心、官路镇党委、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张桂芳自投资金在家里办起了科技电教站,组织结对户观看种养业方面的电教片,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了种养业的科学技术,使他们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更加快速地迈进。
  张桂芳相继荣获“仙居县扶贫先进个人”、“台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四乡八村的群众说,张桂芳这样的共产党员,真像十月的桂花,满天飘香。
  (作者单位:浙江仙居县文联)

飘香(图片)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飘香 朱三平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