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2003-02-14第16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品牌 品相 品位 新年图书业的三个主题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品牌 品相 品位
新年图书业的三个主题
  温去非
  2003年北京图书订货会落下帷幕,23.6亿元的成交码洋、近50万的营销品种,标示着中国的出版业正在进入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同时,书业的竞争也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众多出版社为了生存和发展,求新求变,全面引入新的理念、新的创意、新的举措。图书的品牌、品相与品位,成为最受瞩目的三个关键词。
  全力经营品牌已经成为出版业的共识。良好的图书品牌蕴含着巨大的市场价值,增强了出版社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因此各出版社在品牌建设方面不惜投入,在努力开发新品牌的同时更追求品牌的规模化、系列化。中信出版社在《谁动了我的奶酪》获得成功后,乘势推出多种企业文化书。结构性的整体推进,有利于出版社摊低品牌运作费用和实现利润最大化。
  今天,对于图书品相,包括装帧设计、印装工艺的注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3年被预言为中国出版业的“品相年”。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如UV、轻型纸被广泛使用,在印制、装帧、用纸方面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开始缩小。其中走在全国前列的如河北教育社、广西师大社日渐成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河北教育社今年推出的《枕边书》系列,红橙蓝紫金银黑各一函,采取仿古线装、仿宣纸印刷,图文相得益彰,韵味十足,令人耳目一新。
  图书的品位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体现了出版者的价值观和个性,也是对出版者学识、修养、文化责任感的检验。优秀的图书能够起到提升、引导读者的作用。享有盛誉的三联出版社就以其一贯坚持的严肃、博采、开放的编辑态度和独特的风格,在知识分子阶层中拥有广泛的影响,培育了自己忠实的读者群体。山东画报社也因为注重思想性、艺术价值与可读性的结合,不断生产出稳定的高品质的图书,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对于整个出版行业来说,新的一年将面临着来自市场和国际竞争的巨大考验。粗放的经营管理,盲目跟风的选题策划,过滥的炒作都不可能长久支撑出版社的生存。只有深入挖掘自身潜力,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充分整合出版资源,才能够获得发展的机遇。(附图片)
(题图为到书店里购书的小读者。)

军装不能乱穿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军装不能乱穿
  军旅文艺节目因其带着浓厚的军营气息和文化特色,深受部队官兵和地方观众的喜爱。然而最近在一些文艺晚会中看到,有些男女演员乱穿部队的军装,让人瞠目结舌。节目中,有的为单纯追求“好看”,上身穿军装,下身却着便服;有的不分春夏秋冬服,不分军兵种的将军装胡乱搭配。在一个节目中,一名演员头戴陆军大檐帽,下身穿着被改成“喇叭裤”的海军军服,肩章却佩戴武警部队的,类似现象比比皆是,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影响了人民军队在群众心目中的庄严形象。
  军装是军人的特定服饰,《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中对其穿着有着严格的规定。文艺节目中因为剧情的需要,对军服可以适当地进行调整,但像那些乱穿军装的行为就要予以禁止了。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节目创作中,都要时刻维护军装的尊严。
  山东省蓬莱市驻军某部 胡恒 于安丰

难得终身无我私——我记忆中的阳翰老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岁月留痕

  难得终身无我私
  ——我记忆中的阳翰老
  周巍峙
  我第一次见到阳翰笙同志是在1949年3月下旬,那时我和陈荒煤同志在天津市军管会文艺处工作。3月23日,我与荒煤同志一起去天津市塘沽港,迎接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从香港而来,经过天津到北京去的文化界名人。这当中有冯乃超、于伶、盛家伦等同志,阳翰笙同志是领队,高个子、浓眉毛,衣着简朴整洁,待人亲切温和,容易接近,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他们的到来,使我们这些从国统区出来在解放区工作十一二年的文艺工作者兴奋不已。
  在欢迎会上,翰老说,过去国民党反动派将他们和解放区分隔开来,今天他们终于来到了解放区,回到了人民自己的天下,非常兴奋。他们是抱着向解放区同志学习的心情来的,他决心经过学习,提高思想水平,发挥所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他还讲了在国统区进行文化斗争的一些情况和经验,乃超、于伶也就自己工作做了发言。他们的讲话,使我们这些长期被国民党封锁、隔绝的解放区同志,深刻了解到国统区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受到很多教益。阳翰笙同志作为周恩来同志的得力助手,是党的文艺工作领导之一,他在推动和组织国统区进步文化工作者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进行坚决斗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很大成绩,但他讲话时,态度谦虚,没有丝毫炫耀自己的口气,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现在还保存着记录翰老三人当时讲话的笔记本,现在也成了“革命文物”了。
  20世纪30年代上海革命文艺的大发展,
  坚决抵制和粉碎了国民党统治者的“文化围剿”,为唤起人民大众,配合党的革命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当时只是一个“文艺青年”,在左翼文艺的旗帜下做了一些音乐方面的工作,对阳翰笙同志了解不深。一直到1944年,我回延安后,谈起左翼文艺运动情况才对阳翰笙同志有所了解。但实际上我在1938年冬,就了解到他创作的话剧《塞上风云》了。这是由我们西北战地服务团导演凌子风同志向我介绍的,他称赞这个剧本,本来还想把它拍摄成电影,因工作变动,他去了敌后根据地,没有实现这个愿望。而在1942年我们西战团就上演翰老的作品了,当时,我任中央直属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在晋察冀边区敌后根据地工作,那年举行边区第三届艺术节,我们找到了阳翰笙的新作《李秀成之死》,真是雪中遇炭,视若珍宝。我们西战团立即投入排练,演出后很受干部群众的欢迎。此后,我又接触到翰老的其他作品,知道他很早就参加了革命,1926年就在黄埔军校入伍生部任中共总支书记和政治教官,兼任政治部秘书。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1月受党的指派赴上海参加创造社,参与创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先后任左联和左翼文化总同盟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执行局文委书记。同时发表大量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在1943年以后陆续创作许多电影剧本,如《八百壮士》、《万家灯火》和《三毛流浪记》等等,组织了联华影艺社和昆仑影业公司,并任昆仑影业公司编导委员会主任。他是一位多产的文艺家,他的小说、戏剧、电影都充满着革命的激情,对当时寻求革命的青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也很喜欢他的作品。因此,可以说我和翰老的认识从那时就开始了,那是一种真正的神交。
  1949年,翰老到北京后出任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那时,我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在工作上和他直接联系较少,但也有两件重要工作是在他直接布置和领导下进行的。一是1955年他作为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负责人,找我传达周总理的指示,要我负责接待印度文化代表团的工作。为此,他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帮助我组成了能力较强的接待班子,并经常关心和指导我们的工作,使我们能很好地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另一次是1960年举行第三届全国文代会前,他又亲自找我,要我去舞协参加筹备工作,他说:“舞蹈离不开音乐,你作为一个音乐家到舞协协助欧阳予倩和舞蹈界领导人与专家们一起筹备舞代会,成立中国舞蹈家协会的工作是很合适的。”从这些工作接触中,我深切感到他在安排工作时,想得十分周到,道理也讲得清楚,很有说服性。这不仅说明他思想原则强,而且有很高明的组织才能。
  翰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无私无畏、具有高度革命责任感的崇高品质以及他深入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风。他是我国文艺界的老领导,作风平和,待人真诚,严己宽人,善于团结同志。长期以来,他和文艺界朋友始终紧密相联,结下深厚友谊。解放前,他在中共南方局和周恩来同志领导下开展国统区的戏剧、电影运动。那时领导运动不是靠上下级关系,也不是靠行政命令,只能靠搞好群众关系,交好朋友。在国统区风雨如磐的日子里,翰笙同志和文艺界,特别是戏剧、电影界的朋友们同风雨,共患难,从创作、演出到生活,无一不给予亲切的关怀。人人都称呼他阳大哥,大事、小事、家事、国事都找阳大哥。翰笙同志成为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知心朋友,成为文艺界所信赖和爱戴的领路人。
  翰老与文艺界息息相通,对他们怀着深厚的关爱。因此,每当政治运动中文艺界首当其冲遭到灾难时,翰老,这位久经考验的老共产党员,以他高度的革命责任感,不顾个人得失,不顾批评他严重右倾的“通报”,顶住“左”的压力,想方设法地,尽其可能地保护一些人少受伤害。翰老以革命利益为最高利益,无私无我,襟怀坦白。无论在怎样复杂的环境下,他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即使受到来自“左”的压力和身陷逆境,他都自觉地坚持贯彻党的正确的文艺方针政策和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十年动乱后,他不顾自己的健康,四处奔走,撰写文章和澄清事实的证明材料,为受到冤屈的艺术家平反昭雪。新凤霞这样说:“翰老保护了多少人,团结了多少人,他体谅了多少人的心呀!”翰老还出版了回忆录《风雨五十年》,为艺术家们立言正名,为中国现代文艺发展树碑。
  翰老革命路上70年,风雨兼程,鞠躬尽瘁。他回忆一生曾这样写道:“几度生死几安危,赢得今朝半身残,曙光在前驱暗夜,决把残生当新生。”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明天等待他的永远是一个新的生命。学习翰老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团结奋进,去创造中国的未来,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我想,这或许是对翰老最好的纪念。(附图片)
  (左上图为阳翰笙1981年出访日本时的留影。左下图是阳翰老遗墨《冬夜抒怀》。)

观众喜爱春节晚会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观众喜爱春节晚会
  春节联欢晚会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人在除夕守夜生活的一部分。虽然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都会引来各种不满、批评之声,但是辞旧迎新之夜离开了喜庆热闹的春节联欢晚会,恐怕要逊色不少吧。从直播的角度来说,它的收视率无疑是中国电视收视率之最,即使在全世界要找到这样一台深入人心的晚会,也是很难的。央视的调查显示:200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家庭到达率为96%,八成以上的家庭认为200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办得好。今年,海内外观众登陆央视国际网站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视频直播的人数突破5万人,是去年的两倍多。页面点击量约1.9亿次,超出去年9000万次。今年晚会热线接待1.2万人次,收到短信息1300万条。虽然有人批评春节晚会缺乏新意,但是这么高的收视率说明广大观众是支持、喜爱它的。
辽宁省凤城市师范学校 陈松昆

浪费何时成了“美德”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浪费何时成了“美德”
  今年的1月15日,某报刊出一句醒目的广告语:“浪费也是一种美德”。看后,不由大吃一惊,世风变化太快,连浪费也成了“美德”!
  待看了广告内容,方知是某房产商在新建居民小区,将公共用地建成有浓郁地方风味的花园。对唯利是图的开发商而言,这可能叫“浪费”。而对具有现代居住环境要求的居民而言,如果环境不优美,又有谁会争相去买它。这完全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事,又何来“浪费”可言。
  此广告如此耸人听闻,只不过是想吸引读者的眼球。但因这里的浪费二字未加引号,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无形中还会产生一种不好的导向。假如有一天大人批评小孩,吃饭撒一地是浪费粮食。小孩说:报上讲过,浪费也是一种美德。我们又该如何作答?
  河南信阳铁路车辆段 易国斌

春节晚会应增加时代气息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春节晚会应增加时代气息
  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亿万民众不可或缺的一道文化大餐,我们要向精心筹划准备的全体演职员们说一声:“谢谢你们,大家辛苦了。”但是,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总体印象是还应该增强新意和时代气息。近几年来,我国各项事业迅猛发展,题材非常多,“神舟”三号、四号上天,三峡工程建设,北京申办奥运,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核电建设,科技强军等等,歌舞、小品或曲艺从中取材,不乏振奋民心之处。我们热切盼望今后的春节联欢晚会能够紧贴时代脉搏,增强时代气息,展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
  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政协 汪立本

别把无聊当时尚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别把无聊当时尚
  正月初三的电视上,有一个新闻节目播出了一则某地举办吃饺子比赛的新闻。屏幕上人们争分夺秒,狼吞虎咽,播音员解说道:经过激烈争夺,夺得第一名的一位先生在一分钟之内吃下了35个饺子;夺得第二名的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士,一分钟吃下了28个饺子。看罢,惊得我目瞪口呆,一点美感都找不到了。
  不少新闻媒体常常宣传科普常识,一再告诫人们要注意科学饮食,提醒大家不要在节假日里狂饮暴食。春节里值得报道的新闻多得是,不知为什么这个电视新闻节目偏偏选播这条新闻。一个人吃一顿饭,再怎么快也得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吧?28—35个饺子也就是一个人一顿饭的常量。一分钟就吃完一顿饭,这正常吗?类似这样没有积极科学意义的事情,还是不要报道为好。
  贵州省理化测试中心 王鄂南

笑声何须人为制造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笑声何须人为制造
王宏魁
近日观看室内剧《东北一家人》,发现“笑声”实在太多。人物说不了三五句话,电视机中便有“观众”哄然大笑,制造气氛。几句很肤浅、很平常、甚至很粗俗的台词,如“卖酒水兑水,死了对不起鬼”,演员用夸张的语调配以夸张的表情说出来,“造笑观众”便笑成一片,让人感觉笑得莫明其妙,笑得浅薄。
  剧中有几位喜剧演员名气不小,可是表演矫揉造作,经常因为小事互相嘲笑、损贬,穷侃一通,人物性格简单憨厚得如同不懂事的孩子,令人实在反感。“妈呀”、“那啥”等语病当成了特色方言屡说不止。虽然演员们东北口音学得很像,但全剧毫无东北小品豪爽风趣的特色。故事情节既无生活的真实感,也无艺术的美感。
  真正的笑,应当是观众发自内心的。影视剧若是设悬念、抖包袱有水平,观众自然能笑得开怀,何须用“笑托”、“造笑导演”呢?如果认为作品引不来笑声,为使观众笑起来,那就应当在作品上多下功夫,认真琢磨观众喜闻乐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效果最好。为什么非要刻意制造笑声来自欺欺人呢?那样最多是编导人员自娱自乐、自我麻醉而已,根本出不来好效果。相声大师马三立、侯宝林,不动声色之间便使观众笑得前仰后合,靠的是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功力。艺术作品,要打动人心,凭的还是其深厚的生活底蕴,而不是包装和“托”。

谁来挽住传统的背影?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谁来挽住传统的背影?
  任忆
  过完了春节七天长假,在同事间一声声“过年好”的问候中,忙碌的一年又开始了。对于这个刚刚过去的春节,大多数人的感觉是“年味”越来越淡,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春节期间的文化活动堪称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但一位老北京却说:“文化活动多是多,但普通老百姓看得起吗?一张票少说也要百元左右,一家几口看一场演出,半个月的工资就没了。再说了,过去过年看的都是传统戏,像什么《打金枝》、《花为媒》、《柜中缘》等等,又便宜又喜庆。看看现在的新年演出,大部分是西洋戏,我们自己的传统艺术都到哪里去了?”
  家住外地的陈先生说:“记得小时候,过年时村村都要唱大戏,并且一唱就是好几天,全村的人都可以免费去看。很多人与其说是去看戏,倒不如说是去看人凑热闹,但现在村里组织唱戏的越来越少了。”
  在文学杂志社工作的王女士的话更值得深思,她说:“我小时候最爱看郑渊洁的童话小说《皮皮鲁与鲁西西奇遇记》,记得皮皮鲁是坐着‘钻天猴儿’上天的。那是一种专给小孩们玩儿的、威力极小的花炮,后边拖着一根植物秸秆做成的尾巴,点燃后像小火箭一样直钻天空。当时看到这一细节时,对作者的想象力真是感叹不已。但现在的孩子们看到这部童话,我想他们连知道什么是‘钻天猴儿’都不知道,因为很多城市都在搞禁放,许多供孩子们春节玩儿的小花炮在城市都看不到了。”
  春节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标志。近些年来,我们追赶着世界发展的脚步,大踏步地前进着。但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许许多多传统的东西在我们不屑的眼神中慢慢地丢失了。著名作家邓友梅说:“日本政府为保护和弘扬他们的传统艺术歌舞伎,在招待外宾时都要请他们看歌舞伎演出,不管对方看懂看不懂,他们都按传统演。这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很值得借鉴。”
  著名导演陈凯歌说:“我们在发展中不能丢失传统,离开传统我们的文化建设将无从谈起。”(附图片)
  (题图:春节长假期间的北京庙会一派喜气洋洋。本报记者杨文道摄)

《精卫》用芭蕾讲述中国神话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精卫》用芭蕾讲述中国神话
  3月12日至14日,天津芭蕾舞团将在保利剧院上演
  大型原创芭蕾舞剧《精卫》,用西方的艺术形式讲述一个东方的远古神话。
  《精卫》取材于中国古代典籍《山海经》,是一个流传广泛的民间故事。对这一题材的挖掘,既为致力于中国芭蕾民族化的舞蹈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也为观众更好地领悟芭蕾这一外来艺术品种创造了条件。这个故事给了作曲家和编导两个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戏眼”———与恶魔惊心动魄的搏斗和恋人间缠绵悱恻的爱情,因此观众既可以看到浓烈的悲剧色彩,也能感受到芭蕾独有的细腻。一幕的祭天,二幕的海啸,其规模的宏大撼人心魄;四幕中的一段双人舞长达十几分钟,接近芭蕾双人舞的极限。神话故事固有的想象空间,加上精良的制作,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将是一幅瑰丽而深沉的迷人画卷。(文宁)

高瑛为诗人艾青做传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高瑛为诗人艾青做传
  吹着彩色的欧罗巴芦笛走上诗坛的艾青曾以一首《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可是,他的写作和生活,他的爱情、婚姻和家庭,也像他的诗歌那样充满激请和诗意吗?艾青的夫人高瑛,最近把一本记述她和艾青40余年风风雨雨的书《我和艾青的故事》捧给了读者。
  艾青的人生和中国的政治气候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了一起。展现艾青被打成右派直到诗人去世的40多年的生活经历,是这部书的主要内容;在失去写诗权利的岁月中,诗人所面对的磨难与不幸,则是《我和艾青的故事》叙述的核心。高瑛在传记中描绘出了艾青的本真、赤诚与可爱的一面。穿插在文本中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老照片和故事贴切地融在一起,使这本书耐人回味。

《万家灯火》为何如此吸引人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万家灯火》为何如此吸引人
  杜永道
  观看2003年第一场《万家灯火》后感触颇多。该剧非商品化运作,却场场爆满。入场券成了抢手货,开演前售票处拥拥挤挤。弘扬主旋律何以如此吸引人?
  首先,它有一种“群众情结”。不是演绎某个人物奇特的京师遭际,而是通过南城金鱼池一带的拆迁映现居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因之,亲身经历房改进程的里巷百姓被触动、被感染,激动不已。述切肤之痛,说实惠甘甜,群众心自共鸣。
  同时,更勾勒出一幅新时代北京嬗变的历史画面。
  其次,作品的描写真实、深入、细腻。映入眼帘的是活生生的市井生活景观。卖菜的,高考的,蹬三轮卖啤酒的,两口子吵架的,跟整日身边的寻常“故事”一模一样,毫无二致。甚至烘托氛围的胡同口带红箍儿的老大妈,“坛根儿”晨练的男女,都神形毕肖。即使街角发廊,也有人进出、晨昏灯光变换,一如实景。处处逼真,观众方置身其境、心随戏走。
  第三,掀起的情感波澜撼动人心。比如宋丹丹饰演的老奶奶,叙说居住南城60年后的宏愿:拆迁。若不实现,她“哪儿也不去(指不去阎王那儿)”。这话传达出强烈的改造危旧房屋的愿望,喊出了百姓心声,令人震撼。老奶奶搬进新居后,慨叹用热水洗碗的话发自肺腑,充满对新生活的由衷赞美,让观众热泪盈眶。观众动情,心头才洋溢美感。
  最后,剧作语言风趣幽默,尖锐泼辣,京味儿浓厚。听起来俏皮逗人又意蕴深邃,剧场里不时爆发出会心的哄笑。语言精彩,有“嚼头儿”,极能“牵引”举坐饶有兴味地往下看。
  顺便提及,有的词儿让“新”北京人和外地观者听不懂,例如“腰蛾子”。老舍先生的《龙须沟》里有“日崩”之类土词语,后来《茶馆》就不见如此难懂的“土话”了。设若将“腰蛾子”改作“馊主意”,或许更好些。
  归结起来,抒群众情愫、巨细真实、动人心弦、语言鲜活,这四条是它成功的“诀窍”。
  《万家灯火》演出12场即突破百万票房大关。唱主旋律能如此火爆,经验确实珍贵。

中国电影亮相柏林电影展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中国电影亮相柏林电影展
  在2月6日开幕的第五十三届柏林影展上,有多部中国电影亮相,向国际电影界展示了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其中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在7日放映时引起轰动,当地传媒赞扬影片的特技、画面和“和平”的主题,认为影片展现了中国电影人新的创意和努力。另一部大陆影片《周渔的火车》也获邀参展。此外,香港电影《无间道》、《天下无双》、《三更之回家》等也在“新国际电影论坛”和“观摩”上放映,引起当地传媒的关注。其中《无间道》将择日在欧洲发行。(伊铭)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