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2001-06-29第6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弘扬优良传统展现时代风貌——中国共产党80年的作风建设

第6版(真理之光)
专栏:纪念建党80周年专论

  弘扬优良传统展现时代风貌
  ——中国共产党80年的作风建设
  钟颉
  ●我们党始终重视作风建设,坚持把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80年来,我们党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创造了党的作风建设的许多宝贵经验。
  ●经过80年的探索磨炼,我们党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优良作风。这些作风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历史经验,弘扬优良传统,展现时代风貌,使党的作风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
  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为自己的理想和主张而奋斗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表现出令世人赞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风貌。弘扬优良传统,展现时代风貌,是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长期探索,不懈磨炼——始终重视作风建设
  作风问题,是大至一个党、小至一个人,在自己的思维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取向和风格特点,反映的是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研究问题、用什么样的态度学习理论、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下工作、用什么样的方式将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付诸实施,以及向外部世界展示什么样的形象和特点等。80年来,我们党始终重视作风建设,坚持把作风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与人民群众建立了密切联系,表现出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延安整风运动系统地学习理论,总结经验,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党的七大系统地总结作风建设的经验,明确地把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归纳为党的三大作风。党的优良作风的形成和发扬,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党的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也给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清醒地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1956年,党的八大总结执政7年的初步经验,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要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传统,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等等。但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党的优良作风遭到了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党在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同时把端正党风、恢复优良传统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上了日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平反冤假错案,使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作风得到了恢复。邓小平、陈云等提出,执政党的党风关乎党的生死存亡。为了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十二大之后集中开展了整党工作。根据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党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反对不正之风,开展廉政建设。邓小平对党风建设特别是反腐败斗争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党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江泽民同志对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提出了全面的要求。针对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党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党风建设的重点,强调反腐败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决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与此同时,中央制定了许多党规党法,使作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优良传统,宝贵财富——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
  经过80年的探索磨炼,我们党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优良作风。这些作风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作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毛泽东号召共产党员应成为实事求是的模范。邓小平强调我们党的好传统、好作风,总的来说,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实事求是的作风。近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在全党形成求真务实的风气。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对我们党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最根本的要求。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党正确制定和贯彻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风。我们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最根本宗旨。毛泽东早在30年代就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邓小平说,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其中之一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要坚持党一贯倡导的群众路线,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作风。怎样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党在80年中不断遇到的问题。针对一度出现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倾向,毛泽东鲜明地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并把它作为党的优良作风之一。经过80年的探索,我们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前进,理论经受实践检验。理论与实践,永远处在这样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之中。我们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实践,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作风。80年来,我们党总结经验教训,深刻地认识到,实践是永无止境的,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也要随着时代而不断前进。任何时候都要勇于开拓,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尊重前人的认识成果,又坚持解放思想,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在新的形势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已经成为我们党的重要作风,成为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的作风。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掌好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防止被权力腐蚀而滋生腐败现象,是一个特别重大的课题,也是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党就提出了抵制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心民心、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严重政治斗争。“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惩治腐败要与扶持正气相结合。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清正廉洁、甘于奉献是主流。许许多多共产党员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勤政为民,无私奉献,拒腐蚀永不沾,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正气歌。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作风。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曾经非常艰苦,甚至难以想象。执政后,也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建设。80年来,党为什么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从不向困难低头,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条件,用自己的智慧改造环境。正是靠这样的作风和精神,我们才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个胜利。
  民主平等、团结活泼的作风。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毛泽东、邓小平都一再强调,要在党内党外造成一种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把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展民主与加强团结是一致的。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是每一个党员的神圣职责,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之一。正是通过民主活跃党内生活,通过纪律维护团结统一,我们党才解决了前进途中的各种分歧和矛盾,始终保持团结统一的局面,也才调动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使党充满朝气。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为了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我们党大力倡导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开展认真的自我批评,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坚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对自己和别人的缺点进行认真的实事求是的批评,达到澄清思想、分清是非的目的,这是党健身强体的运动过程。80年来,我们党坚持运用这个武器,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鲜明特色,时代风貌——作风建设的宝贵经验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鲜明特色。80年来,我们党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创造了党的作风建设的许多宝贵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作风建设面临许多新的课题、新的考验。我们一定要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总结历史经验,弘扬优良传统,展现时代风貌,使党的作风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
  充分认识作风问题与党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把作风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党的作风是党的内在精神、整体素质、政治倾向和纪律规范的体现和反映。作风的状态,可以清楚显示出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实行的情况,人民也往往据以对党作出评价和鉴定。特别是在执政的情况下,党的作风如何,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作风不正,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导致人亡政息。我们党在80年的奋斗历程中,充分认识到作风问题的重要性,总是自觉地将作风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经过多年磨炼形成的优良作风,已经成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紧密结合党的任务的发展变化,解决实践提出的紧迫问题。作风建设是为党的历史任务服务的。80年来,我们党始终注意党所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及时预见和发现党所遇到的新考验,坚持围绕不同时期的任务,提出和解决作风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比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鼓励开拓创新的作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党又及时地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作为党的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特别是把反腐败斗争作为作风建设的首要任务。审时度势,把握方向,抓住重点,突出解决在作风方面的新问题,这就使作风建设能够为实现党的任务起到服务和保证的作用。
  紧紧跟上时代,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使党的作风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80年来,我们党的作风建设,总是力求跟上时代,把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对优良传统,始终坚持,大力提倡,同时又跟上时代,勇于创新,从新的时代实际中吸取新的营养。既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又借鉴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力求反映时代的本质,体现出充满活力的时代精神,使党的作风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充实新的内容,体现时代风貌。永远紧跟时代,在思想和作风上保持时代风貌,是我们党作风建设的重要经验,也是面向未来党的作风建设的一条根本性要求。
  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创造作风建设的各种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80年来,我们党根据形势和条件的发展变化,在实践中创造了作风建设的许多好形式、好方法。比如:组织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解决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思想方法问题;根据一定时期的需要与可能,开展较大规模的整风或整党运动,集中解决比较突出和普遍的问题;及时发现党内不健康的风气和问题,抓住典型,开展批评和斗争,对违法犯罪者严肃加以惩处,坚决遏制歪风邪气的滋长;等等。这些方式方法,对党不同时期的作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把作风建设纳入制度化的轨道,通过完善制度给优良作风提供可靠保障。80年来,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作出过不少决定和制度,但总体上来说,对制度建设还缺乏深刻的认识。邓小平总结经验教训,一再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按照邓小平的思路,我们在作风问题上加强了制度规范的建设,先后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等一系列制度。党的作风加上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就有了更可靠的保证。

同心同德聚力量

第6版(特刊)
专栏:思想纵横

  同心同德聚力量
  蒋金锵
  “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我们党80年来所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全党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大局下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
  团结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无价之宝。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党从南方的深山密林走向陕北的黄土高原,又从延安的宝塔山走向北京的天安门,走向全国,克服了多少艰难困苦,战胜了多少凶恶的敌人!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的军队内部之间、军队和人民群众之间、各种进步力量之间的团结。新生的共和国,面对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经济封锁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捣乱破坏,迅速恢复了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踏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靠的是全党的团结和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解决了一系列前人从未遇到过的复杂问题,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宽广,靠的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90年代以来,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内的深刻变革,我们所以能够排除来自国内外的各个领域的困难和风险,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同样靠的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党的历史和现实一再昭示:团结是党的生命,是党生存发展、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
  天地万物,皆围绕核心而组成。我们党围绕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凝聚起来,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力量,使中华民族重振雄风,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我们党的团结,是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团结。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团结的旗帜、胜利的旗帜。高举这面旗帜,使我们党能够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客观世界,采取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从而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无往而不胜。
  我们党的团结,是建立在全心全意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基础上的团结。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小集团的利益出发,矢志不渝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共同奋斗,是我们党全部工作和全部活动的归宿。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和最高衡量标准,使我们党能够患难在一起,战斗在一起,胜利在一起;能够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的关系,维护党的统一。
  我们党的团结,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和铁的纪律基础上的团结。坚持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坚持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特别是全党服从中央,是我们党步调一致得胜利的组织保证。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团结的根本准则。在新的世纪,我们一定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不懈奋斗,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提出的

第6版(特刊)
专栏:学习通信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提出的
李向前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他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党的十二大,是在拨乱反正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召开的。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以及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思考过程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实际已经被提出来。邓小平指出:“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在这样的经验总结和思考下面诞生的。
  党中央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曾经作过多次概括和阐述,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四次。第一次是党的十三大,着重从构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的角度,简明地提出了十二条理论观点。第二次是十三届七中全会,主要从党和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共同认识的角度,提出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十二条方针原则。第三次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讲话集中回答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要求。第四次是一年后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作的更全面、更系统、更严密和理论性更强的概括。
  这个概括的主要内容包括九个方面:
一、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强调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是看是否做到“三个有利于”。
  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坚持对外开放,吸收世界各国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
  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
  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人民共同富裕。
  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必须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九、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要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为了那神圣的誓言

第6版(特刊)
专栏:时代乐章

  为了那神圣的誓言
  王敏
  《帕米尔医生》在题材选择和人物塑造上,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这是根据吴登云的先进事迹创作的电视剧(剧中主人公改为吴天云)。吴天云以他的模范行为和高超的医术被帕米尔居民尊称为“白衣圣人”、“生命的保护神”。作品没有机械地在“圣”和“神”的“结果”上大肆渲染,而是通过一个个事件和精心筛选的细节,有机而生动地刻画了他的心路历程。作品既忠于生活本身提供的素材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艺术创造,特别着力于对吴天云“这一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心灵开掘,于平凡之中见哲理,在真纯之中透诗情。
  江苏扬州医专毕业生吴天云和一批江南学子来到新疆石河子。在欢迎大会上,这个憨厚、内向、甚至有些木讷的吴天云代表他的同学们发言表态说:“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就这一句誓言,使他被分配到艰苦异常的帕米尔高原上的乌恰县医院,一呆就是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的步履并非一帆风顺,作品中没有回避他的弱点和不足。他也曾向有关方面发信,想调动工作。但是,作品更以大量的篇幅表现他敢于面对现实,不忘自己的誓言,热爱群众生命的可贵品质。他以自己的医德医术,积极地投入到改变这里穷困落后的现状。从这个角度上讲,那个曾给他送过奶疙瘩的孩子的父亲突发胃出血死在他的面前而不能拯救的那段戏,非常动人。可爱的孩子哭着捶打着围观人群的背,极力钻到父亲身边,捧起曾将他高高举起,放在马背上的父亲的大手……孩子的哭声、泪水,是对逝去的生命无助的呼唤!它撞击着观众的心,更震撼着吴天云的灵魂。所以他对王成林所说的“医生如果治不好病人的病,救不了病人的命,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即使是调动,没有真本事,谁又会要呢?”可以说既是誓言的深化,也是对人生价值新的感悟。
  热爱生命,拯救生命是医生的天职。但是当自己亲人的生命乃至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发生矛盾时,能够舍己、舍亲而为病人,那就又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了。导演是通过艺术语汇来揭示吴天云这个思想飞跃的。托肯害怕割自己的皮救独生子的一段戏之所以有意思,是让人们在笑声中领略到吴天云的“爱”的职业道德。作品没有人为地拔高吴天云:正在抢救那些生麻疹的孩子们时接到母亲病危要他回去见上一面的电报,就失去控制,哭叫着,不顾一切地往回跑,但在大家手忙脚乱时,又把口袋里忘了取出来的仅剩的一瓶药送回来。思母情结终于被抢救孩子们的急迫心情所替代。吴天云失去了与母亲见最后一面的机会,成为终生的内疚,但却使他的精神品格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到了老年,当他听到唯一的爱女在护送病人的途中因车祸死去的消息时,浑浊的泪水在脸上流淌,是悔?是痛?所有这些,都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将他的灵魂生动自然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正是导演准确地把握了题材的内蕴,大胆从“实现自我价值”这一命题切入,为并不遥远的历史与现实找到了时代的共鸣点。导演让不同的人物的不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同来的王成林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费尽心思,终于离开这贫穷的大漠,回到了扬州;吴天云的妻子,受不了高原的风沙寂寞,丢下丈夫。作品并没有简单地、模式化地丑化谁,而是在人物的对比和情节的演进中,刻画人物品格的美丑高下。吴天云几度婉拒故乡邀请他回扬州行医、养老,说出“回家乡只不过多一个医生而已,而在乌恰,吴天云只有一个,柯族群众需要我”的朴素话语,这表明他的情感、理念已经完全和柯尔克孜族人民融为一体了,在帕米尔高原建起了颇具规模的医院大楼的同时,也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吴天云的誓言,从朴素的感情到自觉地行动,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吴天云认识客观环境,改造客观环境,同时也在认识自己,改造自己,迈着坚实的脚步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让我们感受到一颗崇高心灵的升华。(附图片)
  压题照片:《帕米尔医生》剧照。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