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4-11-15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大力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第3版(要闻)
专栏: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大力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邹家华
一、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历尽艰难曲折,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建国4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15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社会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在社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数量得到合理控制,国民素质显著提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过快增长,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我国政府从70年代初就把计划生育、合理控制人口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从1970年的25.83‰降至1993年的11.45‰,基本上遏制住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目前,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为2.0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成绩,不仅有利于我国保持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且是对整个世界的很大贡献。
为了逐步解决人口素质低这个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1993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已达2.62亿人,与1949年相比,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7.7%,青壮年的文盲率已降到7%左右,普通中等学校在校生增加了43.8倍,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增加了21.7倍。目前,九年义务教育正在全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高等教育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稳步向前发展。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和预防医疗技术的进步,我国人民身体素质明显改善,人口死亡率自70年代末以来一直稳定在6‰左右,人均期望寿命从解放前夕的35岁,提高到目前的70岁。目前,全国平均每人每日摄入的热量和蛋白质,已达到和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二)大幅度缩减贫困现象,不断扩大社会就业,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不断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不渝地致力于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在消除贫穷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我国在仅占世界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反贫困措施,使没有完全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93年的8000万人。
就业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迅速解决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大量失业问题。1978年以后,又实行了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的就业方针,成功地解决了大量的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回城知识青年的就业问题。我国城镇失业率1952年为13.2%,1978年降为5.3%,1993年已降至2.6%。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1.2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这不仅使我国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而且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当时由于历史的原因,保障制度既不完善,范围也比较小。从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改革和建设的推进,我们对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逐步扩大了实施范围。目前全国已有50多万户各类企业,8500多万职工,以及1700多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已有80%以上的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经初步形成兼有社会保障和转化、吸收待业职工功能的失业保障服务体系;在部分农村地区也开始试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对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保证社会的稳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993年与1952年相比,城乡人民生活消费水平共增长了3.9倍,平均每年递增3.5%,其中1979—1993年年均递增7%。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已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已降到50%左右。1993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已达7.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20平方米。
改善生态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在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把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控制环境污染和防治生态破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局部环境有了一定改善。
(四)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是否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并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照顾,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一直坚持实行男女平等的政策,在教育、就业、劳动报酬、社会参与等方面,使妇女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目前我国妇女的从业人数已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44%。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对母亲与儿童给予了特别关照。目前我国婴儿死亡率已下降至35‰,其中城市已降为14.5‰,在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中居于前列。我国一方面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使老年人得到应有的赡养和照顾,另一方面积极发展老年福利、医疗、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创造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良好生活环境。为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并提供必要的社会扶助,国家颁布实施了残疾人保障法,制订实施了《中国残疾人五年工作纲要》,以及有关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条例。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率达60%以上。国家还在医疗康复、特殊教育、无障碍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残疾人矫治、康复和学习文化知识,为他们在社会参与和社会活动方面提供方便条件。
(五)科学、文化、体育事业迅速发展,大大改善和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15年来,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在科学方面,获得了一大批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在文化方面,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各种事业不断发展、繁荣兴旺。体育事业取得的成就引人注目,五星红旗屡屡在各种世界性体育赛场上冉冉升起,给予全国人民很大的鼓舞。
我国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这些巨大成就,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我们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我们注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第三,我们坚持了政府主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相结合的方针。第四,我们坚持了普及为主、兼顾提高的方针。
我国社会发展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有过一些失误,目前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社会发展领域的改革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在一段时间里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一度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社会事业的投入不足,相应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各种公益性服务事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等等。我们制定全国社会发展纲要,就是要通过全面的规划和统筹安排,采取有力措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使社会事业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保证到2000年使全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为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二、充分认识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把社会发展摆在重要的位置,否则,就不可能实现持续发展。我们所说的社会发展,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它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直接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所有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从当前我们的工作领域看,社会发展的范围和内容,主要包括:人口控制与计划生育,科学教育事业,社会保障事业,缩减贫困,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卫生保健事业,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娱乐事业,城乡公共设施建设,社会参与与社区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公共安全与预防犯罪,以及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的保护等。社会发展的宗旨是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发展,要以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为载体,通过有力的政府行为、人民大众的积极参与和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实施一系列的社会政策来实现。在我国,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人们对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还不够,这是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的问题。
(一)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只有经济发展达到和保持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逐步消除贫困,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社会发展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经济发展不能自动带来社会发展,不能自动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诸如自然环境的破坏、灾害的频繁发生、资源利用率降低、人口过快增长、城市病的产生、新疾病的威胁、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平等社会问题,都不是经济增长所能直接解决的。因此,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十分注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发展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而且对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通过促进社会发展,调节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提高公平和文明程度,保持社会的稳定,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合理控制人口、发展教育、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等等,对于促进经济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本质是着眼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人民群众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紧密结合,直接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当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这个基本观点,自觉主动地安排好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工作。
(二)促进社会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有关社会发展的许多精辟论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他从战略目标的高度提出,第一步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是在下个世纪的50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小平同志把教育和科技作为我国发展的战略重点,明确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他还强调,必须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导社会发展工作的方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坚决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三)加快社会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5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现在已进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从1996年第九个五年计划开始到2010年的15年,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这一期间,我们要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使全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实现这个任务,既要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要求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有新的发展。因此,社会发展是今后15年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同时必须把社会发展和进步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考虑,真正把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经济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让经济增长的成果在社会进步方面体现出来。我们还应当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有些社会发展问题将会日益突出,诸如,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就业压力加大;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趋于紧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城市病的产生等等。因此,经济越发展,越应当重视社会发展,采取积极措施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我们在长期的经济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同样,社会发展也需要总结经验,也要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运行体系,各项社会事业也都要有自己的发展政策和规划。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定《全国社会发展纲要》,是我国社会发展事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开创性工作。
(四)重视社会发展是世界性潮流
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加强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人口、教育、环境问题,以及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以及这些社会问题引发的激烈冲突,包括地区性战争等等,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为了推动各国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召开和准备召开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举行世界范围的各种社会活动。如1992年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1994年召开了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明年还将召开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和世界妇女大会,还举行了“残疾人十年”和“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等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制定全球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战略和行动纲领。这一切都表明社会发展越来越成为全球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课题,也表达了整个人类社会重视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共同愿望。我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的各项社会发展活动,并作出了庄严的承诺。这样的国际大背景,既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时机,也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切实做好工作,使我国的社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样,才能顺应国际潮流,为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全球的社会繁荣、进步与文明,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我们制定社会发展纲要,是迎接联合国召开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一系列筹备活动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社会发展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制定的全国社会发展纲要,是在世界各国中率先制定的国家级的社会发展规划,这本身就体现了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将在世界上产生良好的影响。
    三、今后15年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工作重点
今后15年搞好我国社会发展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⒈坚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发展领域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侧重点以及政策措施也不可能一样,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任务和重点会有相当大的差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比较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的社会发展,必须从这些基本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
⒉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社会政策,要满足人民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道德修养和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⒊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同时,要相应制定各项社会政策,保持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发展社会事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防止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社会效益。在资金投入上,不仅要安排好经济建设,而且要统筹考虑,安排好社会事业的发展。
⒋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发展领域承担着繁重的任务。要坚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建设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多元化的文化艺术体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⒌坚持地区间的协调发展。我国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历史的原因,东、中、西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异,社会发展事业要坚持以区域覆盖为主,国家从规划和政策上加以引导,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经济发达地区要支援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国家在社会发展事业上的资金投入,也要适当向这些地区倾斜。
⒍坚持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社会发展事业在政府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具体指导下,鼓励和提倡社会事业社会办,要特别重视非政府组织和社区的作用,积极支持他们的活动,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和引导。
社会发展工作千头万绪,必须抓住以下重点:
首先,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这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长期以来,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困难,都与它有直接的关系。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重点做好广大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实行各级党政一把手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增加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资金投入,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国民优生优育水平。
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要十分重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发展教育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还要注重对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倡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大张旗鼓地宣传各条战线先进人物的崇高道德风尚,大力发扬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反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其次,要加强环境保护,使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保护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的关系。我国已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由于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基础薄弱,使得社会的生产活动与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并趋于激化。我国的社会经济基本特征和资源环境约束状况表明,如果不把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发展之中统筹考虑,经济增长就难以持续,也难以为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在环境保护这个举世关注的重大问题上,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向世界表明了我们的立场、观点和措施。我国率先制订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了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们一定要继续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各级政府要强化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的职能。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要加强环境保护立法,严格执行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减轻自然灾害的产业政策、经济政策、技术政策。切实保证环境保护和国土整治的资金投入。继续严格限制污染严重的产业的发展。
第三,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就业,促进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保障人民生活、维护社会安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到本世纪末,应当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标准有别,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配套、相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的政策要系统化,管理要法制化。社会保障要以发展社会保险事业为重点,把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扩大到以工资收入为其主要生活来源的全体劳动者,保险费用由国家、集体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社会保险的水平,一定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低标准做起,不能超越国家负担的能力实行高的保险福利待遇,同时,要大力发展各类商业性的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要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提倡个人储蓄性保险。要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努力使其保值增值。
能否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各项保险事业的发展。我国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养老和医疗问题,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两件大事。农民的养老要以家庭保障为主,与社区扶持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农民自愿的原则,也可以实行个人储蓄积累式的养老保险。同时,要大力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明年要以企业改革为重点。要围绕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要加快失业保险制度的建设,以保障从企业中分离出来的富余人员和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同时,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兴办各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事业,逐步减轻企业办社会的沉重负担。
保障劳动者的生活,最根本的是实现充分就业。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培育劳动力市场,积极开辟各种途径,化解就业压力。要引导和组织农业劳动力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同时,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非农产业和第三产业,正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积极推进劳动制度改革,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增强新增劳动力就业和职工转岗的适应能力。各级政府要拿出一定资金,继续实行以工代赈,组织农村和城镇富余劳动力从事各种开发性工作,千方百计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第四,要消除贫困,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各民族之间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消除贫困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农村还有80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为了完成消除贫困的历史任务,中央制定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到本世纪末解决目前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在我国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我国社会发展的难点也在农村地区。对此,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
促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各民族之间的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继续鼓励沿海地区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帮助内陆地区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内陆地区的发展能力。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继续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扶持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要合理规划和引导小城镇建设,积极稳妥地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注意保护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康复医疗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使他们能够平等地参与各项社会活动。
第五,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保持社会政治稳定。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实现和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国家与社会事务的参与。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四、加强领导,深化改革,把社会发展工作推向新阶段
加强党和政府对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深化社会发展领域的各项改革,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社会发展问题日益重视,但是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社会发展工作重视不够,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我们一定要从适应国内国际新形势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发展工作的重大意义,加强领导,下大气力,把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抓好。
(一)要把社会发展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程
社会事业的相当大部分具有社会公益性质,不具备盈利能力,不能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而要依靠政府来组织、管理、协调和支持。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政府应当,也有可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领导社会发展工作上。要把社会发展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社会发展工作的目标责任制,把它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要注意经常研究社会发展工作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注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多方面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二)深化社会发展领域的各项改革
我国社会事业一直实行由国家包下来的体制。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人民需要的多样化,完全包下来的做法,既不合理,国家财力也难以承受。这种管理体制还束缚了地方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限制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以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按照中央与地方合理划分事权的原则,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以地方政府为主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建立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办、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发展机制;建立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严格社会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社会事业运营机制。同时,科学、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等各领域的改革也要抓紧进行。
(三)增加投入,保证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
社会发展领域许多公益性质的事业,需要国家予以足够的投入。对社会事业的必要投入,应该根据经济增长的可能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逐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保证投入的规模和增加幅度。凡由中央开支的投入,要保证供给,每年应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统一安排,不得随意挤占;凡应由地方政府的投入也应当这样办。今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用于社会事业的支出也要相应地增加。还应采用国际通用和适合我国特点的方式,由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多方面对社会发展事业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以多方面筹集资金,增加社会发展的投入。
(四)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协调发展
社会发展涉及的部门和领域很多,各方面的发展有一个相互协调的问题。国家有必要从全局上对各部门、各地区、各社会发展领域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各部门和各地区也要从实际出发,搞好本部门、本地区社会发展规划,并且纳入国家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各部门之间要合理分工与合作,各地区之间要相互沟通,互相支持。这次制定《全国社会发展纲要》,本身就是对各领域社会发展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希望各部门、各地区对纲要的制定和将来的贯彻落实予以高度重视。
大力推进我国的社会发展与进步,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让我们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努力把我国社会发展和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人类的繁荣、进步与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此文是邹家华同志10月20日在全国社会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