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4-11-15第10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光彩的纪念照(图片)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光彩的纪念照
铁十七局一处十八队工人在南昆线不仅提前4个月打通870多米的小海林隧道,同时洞口被铁道部南昆指挥部评为“优质样板工程”。这些年轻筑路工激动地举起“样板工程”牌,在自己建造的隧道口摄影留念。
贾国春 任耀俊摄影报道

播种春天的使者——记全国优秀社区服务志愿者张新建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播种春天的使者
——记全国优秀社区服务志愿者张新建
本报记者潘跃
今秋北京,云淡天高,生机盎然。
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首次隆重表彰一批社区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优秀社区服务志愿者。河北省邯郸市北寨张钢铁总厂青年厂长张新建,热心照顾“五保户”,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被作为优秀代表特邀进京领奖。
11月2日晚,张新建受到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亲切接见。面对中央领导、面对记者、面对观众,他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讷讷地说:“人活在世上,谁也保不准有个三灾五难,在这个时候,你能帮一把,是积德的事……”
    为邻里的安危和冷暖献出一份爱心
张新建是个刚强又善良的汉子。谁家有难,他总是伸出手帮一把。张修义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张新建便把他的两个孩子安排在他的厂里工作,大大改善了这一家的生活状况,逢年过节还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一些贴补这一家。张修义的妻子感动地说:新建,没有你,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呢!
村里有3个“五保户”,经常到乡里、县里叫苦,张新建从1984年起,把他们的生活费全包下来。十年如一日,张新建还要求他们守口如瓶,不要把这事说出去。他说,只要你们安度晚年,就是倾家荡产我也情愿。
居民张太华已经70多岁了,一次,张太华生病住院,无人照顾,张新建在繁忙中,多次抽时间看望,感动得老人眼泪禁不住流下来,但他哪里知道,此时张新建的岳父患脑血栓也住进了医院,他却未曾看望一次。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张新建不断告诫自己,敬老爱幼、邻里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啥时候都不能丢。这个从16岁起,就开始常为贫困户送煤、送肥、挑水的人,多少年过去了,仍保持着助人为乐的美德。
    为居民的温饱和富裕干一番事业
张新建不仅会农活,铁、木、泥瓦这些活儿也样样精通。如果他自己单干,早就发了。他没有这样做,他心里想的是如何帮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他与人合股建电磨房、办食堂、买小拖拉机搞运输,干一个成一个。干兴旺了,自己的股也不要了。就这样,使不少人脱掉了贫困户的帽子。1984年,他个人拿出7000元,组织三户农民,创办了农机具修造厂,后转建轧钢厂,二年内,固定资产达48万元。为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他把处在经营兴盛期的企业转交给集体,这一举动,不要说村里人不理解,连亲戚们也反对。在张新建的耐心开导下,终于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张新建说得好,在农村互助,最重要的是帮穷。帮穷不是今天给点钱,明天给点物,搞施舍,而是帮助找出一条共同致富的路子。
    为社区的文明和繁荣打下良好基础
张新建热情赞助村里公益事业。村里办工业用电,他将130万元投资全部承担起来,支援了农业生产,方便了村民生活;为改善村里道路状况,他拿出了20多万元,将3公里坑洼不平的土路全部修建成柏油路面;村里要建办公楼和文化娱乐场所,他捐款50万元予以资助。如今走进河北邯郸县北寨张村,主要街道梧桐树成荫,新的村民楼拔地而起,村建公园亭阁楼阁倒映在一湾清波中,敬老院、托儿所充满幸福的笑声。这些都与张新建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
村里盖起一排排新房,张新建却仍然住着已经破旧的房屋,别人劝他,把房子翻盖一下,他却推说没有时间。
    为社会的教育和文化尽一点责任
张新建只上过3年小学,随着事业的发展,他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越来越感到培育一代有知识有文化新农民的重要性,因而对于村里和社会的教育事业投入了更多的关注。
1989年,他出资25万元以集体联办的名义在北寨张村盖起了新校舍。
1992年,张新建被授予省政府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的称号,并获重奖3万元。他的母亲、妻子知道了非常高兴,要把这笔钱用于翻修房子。可张新建听说县中学急需5万元搞设施建设,就动员妻子,说服母亲,把这笔奖金拿出来,又加了2万元捐献给学校,解决了县中学燃眉之急。
为了提高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张新建设立了奖学金,并对有显著教学成绩的教师奖励。他从1991年起承担了学校全部学生的学费。
由于张新建对教育事业热心支持,被省、市、县政府授予“捐资助教楷模”的荣誉称号。
此外,张新建同志还在更高的起点上积极投资于社会文化事业,与北京画院共同创办了北京画院艺术交流服务中心,并亲任董事长,在更广阔的社区范围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做出新贡献。

第一任旗手——记国旗护卫队旗手王俊华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第一任旗手
——记国旗护卫队旗手王俊华
毛士超
1991年5月1日。清晨。首都上空的夜幕还未拉开,天安门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10多万群众等待一个庄严的时刻,新的国旗升旗仪式即将举行。
在雄壮的《歌唱祖国》乐曲声中,由36名武警官兵组成的护卫队身着新式礼宾服,护卫着国旗,雄赳赳地从金水桥走来。
只见一位英俊魁梧的武警战士,肩扛鲜艳的五星红旗,导引队伍正步向前。他就是新成立的国旗护卫队第一任擎旗手——王俊华。
在国歌声中,国旗冉冉升起,众多的行人驻足行注目礼。
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国旗升旗仪式最大的一次改革。旗手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整个队伍的动作,因此,擎旗手的人选极为关键。王俊华这位从河南入伍的小伙子,身高1.87米,肩宽体阔,体形端正,他从数万官兵中脱颖而出。
“6天时间,你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旗手”。当时的中队长杜新华说。王俊华深知时间的紧迫,他立即投入紧张的训练。
按预定王俊华须闯三关:站立、正步、扛旗。前两关要求旗手做到站如松,不变形,正步踢腿似闪电,落地如“砸坑”,有一定队列基础的王俊华顺利地通过前两关。
第三关:扛旗训练。要求旗手做到:国旗在肩上不能有丝毫抖动,身体不能变形。
旗杆长3.5米,重9公斤,又圆又滑,扛在肩上很难把握。起初,王俊华一扛上旗杆连齐步都走不好,更别说正步了。为保证旗杆的稳固性,他便用右手死死地握住旗杆。这样训练不到1小时,手、右肩与旗杆接触处就磨出血泡。特别是正步训练中的一步二动,每一步落地,手、肩血泡溃烂处犹如针扎一样。疼痛加疲惫,王俊华已不知昏倒几次了,汗水、血水湿了地板,浸透了橄榄绿。
出天安门城楼就是一个大风口,南风一吹,旗帜陡然增加数十公斤,手劲小的,旗杆都握不住。为克服困难,王俊华每天坚持做1000个俯卧撑,一次下来就需1小时。
入夜了,王俊华仍身背“十字架”(自制十字形木架,插在背后以纠正腰不直的毛病),腿上绑着5公斤重的沙袋在练一步二动。
终于,王俊华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国旗在王俊华肩上一扛便是3年。有人为他统计过,他每天扛旗走过的路程,加起来已走过一次二万五千里长征了,磨破胶鞋15双、皮鞋6双,特殊的岗位使他3年未能回家探亲。
1992年8月,王俊华在训练中左脚拇指突然被折断,这时距降旗时间只有20分钟,王俊华咬着牙,草草包扎了一下伤口就去准备降旗了。降旗回来,马靴却怎么也脱不下来,战友们把他拖到床上,三四人同时用力才拔下马靴。一瞧,王俊华的左脚已肿得像馒头一样,伤口发炎了,加上炎热的天气,伤口一直到10月才痊愈。那段日子,王俊华一只脚穿44码的鞋,另一只脚却须46码的才能套下,他忍着钻心的疼痛,仍坚持每天扛旗,率队友升(降)国旗。事后王俊华说:“国旗在肩,我懂得它有多重,若在别处也许我早就坚持不住啦”。
在5年的警营生涯中,王俊华连年被评为“优秀士兵”、“执勤能手”并荣立三等功。他已圆满完成2000余次升、降国旗的任务,被人们亲切地称作“第一任旗手”。

“高工”正年轻——记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方向晨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高工”正年轻
——记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方向晨
郑伟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全力以赴献身于一种美好的事业。”这里所说的人,就是一位为了事业而忘我的人——辽宁省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青年高级工程师方向晨。
1978年,正在农村插队的方向晨考入了华东化工学院。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抚顺石化研究院工作。1988年初,方向晨承担了“小型滴流床反应器的优化设计”任务,为了设计出性能理想的反应器,他一头扎进大量的技术资料中,又结合自己操作小型加氢装置的一些经验,提出了传质、传热等都比较理想的反应器设计方案,为该院的加氢小型试验装置的技术改造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反应工程研究在国外发展很快,我国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为了开发我国的反应工程研究工作,方向晨开始注重对基础理论、数学的研究,收集有关的物性数据及物性关联方法,并提出了一整套确定高温高压H2—烃平衡数据的方法,为了在研究中有所创新和突破,方向晨几乎投入了全部精力,白天埋头不断地工作,晚上又坐在图书馆里,做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收集了许多有关技术资料,在此基础上,为建立加氢裂化动力学模型确定了实验方案,对加氢裂化的模型重新进行了推导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并根据实验数据探讨了该模型的可行性,为加氢裂化数学模型的最后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5月,方向晨被研究院派到英国天鹅海大学进修反应工程专业。他格外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远离祖国和亲人的异国他乡,度过了紧张而又艰苦的360余个日日夜夜。当他看到中国人在英国地位低,而有的中国人被误认为是“日本人”也不敢否认时,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这更加激起了他报效祖国的决心。
1989年5月,方向晨按期回国。作为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承担了“缓和加氢裂化动力学研究及实用数学模型开发”的研究项目。目前,该研究项目中的部分模型已经在燕山石化公司石化一厂的裂解汽油加氢精制装置上用于操作条件寻优、指导生产,不仅延长了该装置催化剂的使用寿命,预计3年可节省一批催化剂,价值200万元,而且延长催化剂的操作周期,每年可节省两次汽提,增产苯900吨,创利润180万元,合计年创经济效益247万元。
方向晨大学毕业12年来,一直工作在自己热爱的科研岗位。由于他出色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1985年被该院首批晋升为工程师,1992年被命名为中国石化总公司“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同年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94年初又被该院任命为负责重油加氢方面的副总工程师,成为该院最年轻的副总工程师。“高工”正年轻,方向晨正在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新的目标。

骨科顽症的克星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骨科顽症的克星
王其华
中国有三大国粹:
中国画、中医、京剧。
翻开一部中医史,使我们不得不喟叹,一代又一代名医在他们济世救人的医术实践中,创造出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在中医外科中,实行刮骨疗法的华佗成为传奇式的人物,被永远记录进中医辉煌的史册中。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中医外科的重要部分——骨科,又出现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夏大中。
他荣获美国中医学术交流会药品研究金奖、优秀论文银奖;他研制的“骨炎拔毒膏”和有神奇效力的“太保散”以其显著疗效独树一帜,他撰写的《顽症骨髓炎的治疗》的论文被收入《’93中国东方医学学术讨论研究会论文集》;他获得了全国“知名中青年中医药人员”称号,并被吸收为美国中国医学科学院会员,国际骨伤医学联合会、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分会理事,记录他的长篇传记文学《攻克骨病顽症的人》已公开出版发行。
他就是湖北省京山骨髓炎骨结核医院院长、主治医师。
骨病是人类痛苦的痼疾之一,而骨髓炎骨结核被当今世界医学界视为一大难题。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大都采用金属人工置换术,也就是锯掉死骨部位用金属代替关节。采用这种方法,过七八年须重新开刀更换一次。我国国内大医院也是采取截肢的方法来保住生命。
风华正茂的夏大中大夫出身于中医世家,是湖北省已故著名老中医夏方清先生的长子,毕业于河北石家庄中医学院。在多年的临床中,他发现,当代的骨病患者并非都是古代所说的风寒暑湿,50%的患者都是由损伤引起的——如摔跌碰撞,淤血形成病变,引发高烧,数日不退,使骨髓发炎!
于是,夏大中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刻苦探索,翻阅了几百卷中外医学资料,冒着生命危险,经过上千次的试验,成功地研制出了具有消肿止痛、活血化淤、提脓提毒、生肌长肉的“骨炎拔毒膏”、“骨炎拔毒丹”和内服的1、2、3号太保散,探索出了一套纯中药治骨病的独特疗法。
夏大夫不仅治疗骨髓炎有绝技,对医治骨脓肿、脉管炎、骨质增生、椎体肥大、类风湿关节炎、无菌性骨坏死等疑难病,也疗效神奇。
河南杞县有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患胸椎性结核,左椎骨腰上部三节骨头腐烂,大小便失禁,全靠女儿想办法帮其排泄,身体折磨得不成样子。先后在郑州、武汉等医院治疗,均没有疗效。夏大中接收这位70岁的病人后,根据老人的骨质变化,配制了特制的骨炎拔毒膏外敷和太保散内服。两个疗程刚过,这位老人的腰就神奇般地不疼了,并从病床上坐立起来。
澳大利亚某公司62岁的董事长赛特拉患腰椎性骨结核,长期不能直起腰走路,乘车也得侧着身。他不惜重金在本国的堪培拉、墨尔本、悉尼以及瑞典、法国等国治疗,结论均是:难治。绝望中,他慕名来华。夏大中用自制的骨炎拔毒膏,为其外敷治疗,一个半疗程后,腰部的疼痛消失,直起来走路了。这位老外紧紧握住夏大中的手连连夸赞道:“中国的神医!”
江苏泰县一位名叫黎静的退休工人患慢性踝关节骨脓肿达8年之久,先后在上海、南京、石家庄等地求治名医40余人,耗资3万余元,病不见好,后来瘫痪在床。夏大中为其特制了骨炎拔毒膏,并辅以内服特制的三号太保散。三个月后,这位老人绝处逢生。……夏大中治愈的患者遍及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新西兰、瑞典、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到目前,夏大中已收治骨病患者13.7万多名,有效率达95.4%,治愈率为82.2%。
夏大中有着高超的医术,更有着高尚的医德。在行医中他对那些家庭确实有困难的患者给予减免治疗。陕西一名57岁的农家病者患腰椎结核的几年中耗资几万元,夏大中几次上门面诊、送药,既减轻了这位患者的经济负担,又使他获得了新生;沈阳塑料电线厂老工人曲恒强左脚患骨髓炎,在7年的治疗中欠了一身债,妻离子散,便写了绝命书想了此一生。夏大中接收治疗后,一边优惠治病,一边做思想工作。在短短的几个疗程里不仅治好了病,而且使他们夫妻二人破镜重圆。每当除夕的钟声敲响之时,夏大中总是出现在病房里,给每个患者敬杯酒(有时是以茶代酒),说句祝福辞……难怪患者们发自心底感慨:“在这所医院,我们不仅获得了一个健康的身体,而且更懂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时下,有人觉得商品经济条件下,钱重了,情轻了。在夏大中的医院里,患者用身心领悟到的是——人间自有真情在;患者们冠以夏大中一个现代医界推崇的响当当的称呼——“佗医再世秘方真,当今活的白求恩。”
面对众多的成绩和荣誉,夏大中仍在孜孜追求。让更多的骨病风湿病患者康复,使他们的生命之树常绿,这就是夏大中始终不渝的信念。

潢川青年扎实开展志愿者活动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潢川青年扎实开展志愿者活动
本报讯共青团河南省潢川县委针对本地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扎扎实实地在青年中开展志愿者活动。目前,该县已成立各类青年志愿者队伍25支。他们一方面围绕城市社会治安,抢险救灾,社区服务,社会监督,公益劳动等工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则组织农、林水、畜牧、农机等行业千余名青年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送科技下乡青年志愿服务队,进村入户传授科技知识、推广农业技术,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王永福)

某工兵团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某工兵团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本报讯驻守在煤城大同矿区的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党委把官兵带到记载着日本帝国主义惨无人道地杀戮中国人民的“万人坑”遗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还请老矿工们讲述当年辛酸的耻辱史。他们还深入矿区,参观现代化的矿务局新城,了解矿工们的新生活。官兵们从今昔变化中受到启示。该部先后被评为全军工兵系统正规化达标先进单位、全军武器装备达标先进单位,46项工作在全军名列前茅。(凌春华胡全良)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