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4-11-11第10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台资看好上海滩——上海台商投资状况一瞥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台资看好上海滩
——上海台商投资状况一瞥
本报记者武侠曹宏亮
日前,台湾“经济部”投审会披露的一份资料显示,经该会核准、报批的台商投资内地的件数和投资金额,上海均占首位。
据上海有关部门统计,1993年平均每天有2.2家台资企业落户上海,到今年8月底,上海已有台资企业近2000家。
而台湾大财团、大企业纷纷组团访沪又成为今年以来上海滩的一个热闹景观……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在吸引台资时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和资金的数额、量的大小,那么,今天作为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新飞跃的龙头,作为未来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上海已开始实践它更高品位的飞跃。
“我们特别要注意发挥上海在科技、市场金融、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台商来沪投资技术含量高、规模优势大、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尤其要把吸引台湾大财团、大企业来沪投资和进行沪台金融合作作为两项重要工作来抓。”上海市委副书记王力平的一席话与其说是下达的工作任务,倒不如说这正是目前上海市台商投资的新现象,大趋势。
    大财团纷至沓来
上海市台办主任张志群精心收藏着一份台湾百家大财团的排行榜。在世界上129家著名的跨国公司投资上海的热潮中,张志群眼睁睁地看着排行榜中的大财团,一个个走来,在上海滩安家落户,并很快由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前的3家、9个项目增加到现在的20多家、60多个项目,总投资金额达到20多亿美元,占全上海台商投资总额的50%。
早在4年前,台湾大华金属集团便率先投入数千万美元,取得上海第一块工业用地50年土地使用权,建成3.1万平方米的“齐来工业城”。目前,已有10多家来自香港、台湾和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企业相继“进城”。预计,年出口创汇将逾1亿美元。
投资项目最多、金额最大的要数汤臣集团,“汤臣”投资的16个项目,包括高尔夫球场、花园别墅、金融大厦、国贸大厦等,资金到位达数亿美元。董事长汤先生踌躇满志地表示,要在浦东至少奋斗20年。
台办主任张志群认为,台湾大财团投资规模大、投资成效显著,目光长远,善于全面策划实施“全方位”投资战略,必将有力地促进上海经济的发展。而上海综合实力的提高也必将加快大财团的投资步伐,形成良性循环。他透露,迄今,台湾前百家大财团已有近半数先后组团来上海考察洽谈。台湾10多家大财团主要负责人有的已多次来沪考察,投资上海的整体规划正在筹划实施中。
    把总部设在上海
今年4月,上海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上海之友”评选活动。8位台商榜上有名,其中在内地投资1.2亿多美元,将把总部迁至上海的日豪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李屏当即表示,要立足上海,面向世界,无愧于“上海之友”的称号。
事实上,许多台商早已不满足于仅仅被当作上海的朋友,而纷纷把总部迁入上海,或在上海建造办公大楼,建立基金会总部,大有扎根落户安居乐业的意思。
灿坤集团市场总部总经理杨文芳先生认为,上海的两大优势是别处无法取代的。第一,上海是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点,吸收资讯快;第二,上海是内地市场的“经济橱窗”,有着强烈的“示范效果”。
自诩是“把地球放在餐盘里”的上海大千美食林总经理则干脆举家来到上海,建造了一个七层高、营业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大餐盘”。他认为,投资成败的关键是人才,上海人聪明,观念转变快,应该大有作为。
而“日豪”总裁李屏则认为,上海之所以成为台商的“最爱”,关键一条在于上海市各机关单位的效率,尤其是海关、外经、台办等单位办事效率更为突出。
据悉,目前此类欲在上海扎根落户的台商为数不少,上海有关方面将进一步推出具体措施,其中包括开放台商设立控股公司等内容,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为台商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
    科技项目是热点
“提高沪台合资的科技含量”,是沪台双方优势互补的重要契合点。
“欢迎台商来沪投资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东道主张开了热情的双臂。
上海高新技术区形成了“一区多园”的新格局,台湾的风险投资机制在这里可大有作为。
被称为“插队”台商的陈伽宾,投资设立了百穗兴业化肥和农产品有限公司。公司引进台湾高科技的高浓度有机复合液体肥的生产技术设备和46个台湾优良蔬菜品种,得到上海市政府的充分肯定。有关专家预计,随着这一农业科技的运用和推广,上海市农业生产和市民的菜篮子将会有一个可喜的变化。
由台北市电脑公会和上海市软件技术开发中心等单位共同开发的“芙蓉江电子一条街”,力图探索两岸科技产业合作新路,台湾45家电脑商已成为街上新居民,虽说现在每月的平均试营业额仅达400万元,但电子街的试点、示范作用正日益凸现。芙蓉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先生满怀信心:“两岸的合作将使两岸资讯产业在国际舞台上更加耀眼灿烂。”
    金融业迂回交往
上海市台办主任张志群把沪台金融业的合作称作“瓶颈”。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两岸资金往来,往往只能迂回香港。随着两岸交流交往的日益频繁,这种迂回的暗流日益汹涌。
继台湾各大银行和保险公司纷纷“入港”实现间接合作之后,1993年,由台湾12家民营银行组成的考察团来上海考察,分别拜会了交通银行总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万国证券公司等部门,共同探讨两岸金融业交流合作的前景。
与此同时,台湾润泰集团与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香港合资成立香港沪光证券投资公司已开始运营。
台湾华莱证券公司在香港注册,再以港资名义提出申请,于去年9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取得专有席位,成为第一家登上交易席位的台资证券商,为台湾投资人购买内地股票打开一条更直接的通道。
上海市副市长沙麟呼吁,上海要力争试办一二家台资金融机构,或试办共同基金、投资信托、控股公司,以利形成上海金融中心。
为此,有关专家正努力探索两岸金融业合作的可行途径。他们认为,在今后几年里,香港仍将扮演中介角色,但“瓶颈”终究要被冲破,金融业的直接交往合作是大势所趋。

冲着人和来昌乐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冲着人和来昌乐
窦锦平郭曙光
这里的条件并不特别优越,但却成了台商在江北投资的热土。到今年8月,山东省昌乐县共兴办台资企业43家,实际利用台资5177万美元,列山东省县级之首。
短短几年,台资企业群在昌乐迅速崛起,奥秘何在?昌乐县县长刘明轲说:“我们注重发挥台资企业的示范作用,办好一个‘华和’,引来台商纷纷投资。”
1990年底,第一个来昌乐考察项目的台商陈先生,并未看中这里,但昌乐人搞开放的诚意和办事效率以及县领导的重视,增强了他投资的信心。他当即与县外贸公司签订了合资兴办“潍坊华和拉链有限公司”的协议,并签订了合同。
1991年1月立项后,合资双方精诚合作,边办手续,边建设。县里组织有关部门现场办公,解决了水、电、路、通讯、治安等方面的问题。公司当年建设、当年生产、当年见效,创造了堪与特区速度媲美的“华和速度”。陈先生大为感动,先后三次追加投资。现在这家坐落在昌乐谢家山上的台资公司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拉链生产整体企业,年创汇逾千万美元。获投资“双优”企业称号。接着,陈先生又投资4000万美元,在昌乐兴办潍坊华台化纤有限公司。
陈先生说:“论天时地利,昌乐并不比别的地方好,我是冲着人和来昌乐投资的,我还要介绍我的朋友来这里投资。”在华和公司开业时,陈先生就邀请了50多名台商来昌乐洽谈项目。此后,他经常利用各种机会现身说法,介绍台商来昌乐投资。台湾实业家林先生在大陆考察了一年也没有找到理想的投资场所,看到“华和”兴办成功,当即决定投资1600万美元与昌乐合资兴办“潍坊中传拉链配件有限公司”,去年该公司出口创汇470万美元。在今年8月8日首届潍坊鲁台经贸洽谈会期间,陈先生又邀请组织了70多名台商参会到昌乐考察,与昌乐签订合同、协议和意向55个,总投资2.17亿美元。
昌乐县因势利导,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吸引力。在硬环境方面,突出抓好公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建设,同时下力气改善软环境,努力营造一个“服务优质、秩序稳定、风貌良好”的小气候。对台资项目,县里做到计划安排、信贷扶持、土地使用、施工建设等“五优先”。软、硬环境的优化,促进了台资企业的健康发展。今年上半年,投产台资企业共完成产值2.27亿元、创汇1624万美元,家家盈利。

台湾来的茶博士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台湾来的茶博士
申冰
台商之于内地已不觉新鲜,至于消遣娱悦方面,卡拉OK、夜总会、桌球、保龄,林林总总,我们或谓之“新潮”,或美之曰“时尚”,但真正称得上“风雅”的,却为数不多。上海滩的台湾博士茶艺馆似乎便是一个能与“风雅”及“风雅之士”不期而遇的去处。
茶室不算大,狭长如船,备雅室三间,散座十余席;其间家具,大至屏风桌椅,小到茶托果盘,尽皆红木所制,名家名画悬于四壁;茶艺小姐妙龄清丽,当众客之面表演台湾茶道,侧有乐师以筝曲相佐……
这间博士茶艺馆的老板是林衍青先生,一个年近不惑的台湾人。其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小喜好琴棋书画,大学里学的是冶金,专业搞的是电脑,兼为桃园书画协会会长,对中国茶艺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去年春天,有幸与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程十发一同“烟花三月下扬州”,途中论及茶道,两下心有灵犀,遂成此美事,为沪上喜添一景。今年年中,林衍青先生更进一步,在台湾发起成立“台湾博士艺术有限公司”,与上海博士茶艺馆遥相呼应,意在大力弘扬中华茶文化。
茶艺不同于寻常百姓在家中喝茶,而在于一个“艺”字,而博士茶艺之更高人一筹者,在于它的“四名”——
一曰“名茶”。茶室所供之茶,仅台湾乌龙与杭州龙井两种,皆上上佳茗,以瓦罐煮矿泉水冲泡,香洌甘味自不待言。最令茶客惊奇的是沏茶所用的“公道杯”、“闻香杯”和“饮茗杯”,均大有讲究。杯身外壁有五彩龙凤,会随着杯内茶水温度的高低而改变色彩,煞是好看。
二曰“名人”。茶室是风雅之士时常聚集一堂的地方,茶艺馆的董事长是国画大师程十发先生,为之题名者乃朱屺瞻老人。此外,如胡问遂、曹简楼、韩天衡、钱茂生等皆留有墨宝于馆内。沪上及海内外名人吴贻弓、徐玉兰、侯耀文等皆为茶室嘉宾。
三曰“名画”。馆内还珍藏着郑板桥、齐白石、吴昌硕、任伯年等名家的真迹,颇类一所“国画博物馆”,令风骚之客流连忘返。
四曰“名壶”。离开了壶,茶艺之“艺”绝难以成立。博士茶艺馆收藏或供出售之名壶数以百计,中有当代制壶大师周蓉、顾景舟等所制珍品数把,其中尤以顾老于一九四二年壮年时所制的“竹节壶”为绝世之宝。嘴上竹节、盖上竹节、柄上竹节,小小一壶,造型清雅淡泊、制作精细匀称,色泽滋润细腻,开价六十万,实为博士茶艺馆之“镇馆之宝”。
除此之外,茶艺馆内所藏名贵鸡血石无数,其中一方,价值逾十万,曾令“鸡血石迷”侯耀文叹为观止,直呼“笑着进去,苦着出来。这么好的东西可惜我买不起。”

承担起香港回归的历史责任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承担起香港回归的历史责任
本报记者徐运平
10月5日,在“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倒数千日及基本法宣传活动”揭幕礼上,港事顾问、中港经贸商会会长李秀恒将一批自己亲手监制、具有特殊纪念意义、价值近10万港元的“香港回归祖国倒数计时器”捐献给此项活动,并与徐展堂先生共同为这次活动提供20万元的赞助。
在香港工商界被誉为“钟表大王”的李秀恒先生是香港金宝时计集团董事长。此举寄托了他一片美好心愿:作为港人应当承担起香港顺利回归的历史责任,让紫荆花在1997年开得更鲜艳!
    钟表业之精英
年近不惑的李先生,架一副黑边眼镜,和声细语,文质彬彬。他自学成才,历经7年努力获得美国一间大学的工商硕士学位。写作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作为多家报刊的特约撰稿人,已发表的作品近10万字。
很难想象,颇具学者气质的李秀恒,在香港工商界却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白手起家,经过20年的奋斗,终于创立了属于自己的“钟表王国”。目前,他的产品除畅销香港外,还远销欧美、日本及许多国家,年销手表300万只,年销售额达4亿港元。李秀恒先后被评为1991年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和1993年香港青年工业家。
    投资内地展宏图
正当李秀恒在港事业有成之时,内地改革开放政策又为他提供了一片大展宏图的新天地。早在1980年,李先生就回到内地投资设厂。1991年以来,他在广东的独资、合资企业已达20多个,投资金额逾10亿元人民币。投资项目除钟表业外,还有货运、旅游、建材等。
李先生对内地投资充满信心。他决定逐步扩大投资,把内地投资比重由现时占公司总投资的25%提高到50%以上,并向内陆省份拓展。最近他又决定在广州投资1000万港元,建立年产240万只手表的生产企业。
    为香港回归尽心尽力
作为港事顾问,李秀恒先生表示,他将为促进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合作,促进内地与香港的相互沟通与了解尽自己的一份心力。他认为这是爱国爱港最实际的行动。
如何发挥香港在国际贸易中的窗口和中介作用,以促进内地经贸的发展,这也是李秀恒为之努力的课题。多年来,他一方面积极向国际间介绍中国投资环境,吸引外商到国内投资,同时还经常奔波于两地之间,在广州、北京、上海、辽宁、四川、湖南等地举办经贸培训班,专门为内地工商界人士讲授国际贸易学和《现代行销术》,把自己和同业们在国际贸易中所取得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介绍到内地去,为内地培训管理人才。
怎样面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性转变?李秀恒先生认为,在后过渡期内进一步加强香港与内地的沟通、了解是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香港年轻一代,他们不仅是跨越九七的一代,也是跨世纪的一代,应当多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增加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增强民族和国家观念,使他们主动承担起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重任。
近年来,李秀恒先生组织了大量两地交流方面的活动。今年上半年,李先生捐助支持香港杰出青年协会举办了“亲情献故乡”服务比赛,由香港青少年组成多个服务队分别到广东和陕西落后山村去体验生活,参加活动的青少年不仅加深了对内地社会的了解,还与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李先生还出资多次组织内地青年代表团赴港考察。
(附图片)
图为李秀恒先生近影

港商马书媛捐资建小学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港商马书媛捐资建小学
本报讯陕西省米脂籍旅居香港实业家马书媛女士热爱故土,情系家乡,捐资人民币25万元在家乡杨家沟村建立一所希望小学。
马书媛女士的父亲马豫章1928年投身革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肤施县(今延安)任县长时,被毛泽东称为“白皮裹红瓤”的抗日县长。他生前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嘱咐子女立业后勿忘故土。
马书媛女士时刻关心家乡建设事业,当她得知米脂县编纂县志印刷费缺额时,如数捐款解困。随之听说杨家沟村办学条件艰难,又出资兴建一所可容纳400余名学生的学校,被当地命名为“豫章小学”。
(马汉卿孟西安)

台胞尹衍梁向宕昌捐布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台胞尹衍梁向宕昌捐布
本报讯台胞尹衍梁先生得知甘肃陇南山区的宕昌县因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后,最近他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将2.3万多米棉布捐送给了宕昌县。近日,宕昌县委、县政府组织人员已将这批棉布全部发放到全县最贫困的群众和重灾户手中。(书诚刘辉杨光)

一台胞隐名捐大米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一台胞隐名捐大米
新华社电日前,一位隐姓埋名的台胞,给今夏遭受特大洪灾的广西马山县捐赠130吨大米,他的义举已在当地被传为佳话。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台胞,委托其代理人先后到马山县里当、古寨、加方等重灾区了解灾情后,与马山县政府签订了关于捐赠130吨大米的协议书,并转达了这位台胞的意愿:不要宣传他的名字,因为海峡两岸的骨肉同胞心相连。目前,马山县各级政府已遵照这位台胞的意愿,将他所捐赠的130吨大米陆续分发到灾民手中。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