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3-09-27第8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我与散文

第8版(副刊)
专栏:

  我与散文
臧克家
20年代初,我读初中的时候,思想与爱好方面,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订阅了好几份文学杂志,读了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自己也开始学习写作,诗歌、散文双管齐下。1925年发表于著名杂志《语丝》上的一篇短文,比我正式在报刊上发表的诗,早了四个年头。1930—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后改名为山东大学)读书期间,诗作丰收,但散文写得也不少。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批判美帝欺侮中国工人的《文明的皮鞭》,在《中学生》、《太白》、《申报·自由谈》上可以找到我的作品。这些文章,都是兴来漫笔,短小而不乏情趣。大学毕业后,我到山东临清中学教书,教书之余仍致力于散文创作,这一时期应该特别提一笔的是《老哥哥》、《六机匠》这两篇充满热情的文章,为人所称道,可以说是我30年代的代表作品。1939年,我将30年代的大部分散文作品结集成书,题名《乱莠集》,由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出版。整个30年代,散文产量还是不少的,其中的《野店》、《蛙声》、《嫁女会》,至今还被选入各种散文选本之中。
抗战烽火燃起,我一身戎装到了前方,写了一些报道性质的散文。这些文章,全是写于战争间隙,匆促执笔,难免草率,留下来的很少。台儿庄大战,冒着敌机轰炸,我三进这个寨子采访,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写成了《津浦北线血战记》这本小册子,由李宗仁写了长篇题句,不到一个月就由汉口生活书店出版了。这本书,成了我散文创作的第一本集子,它是报道,文学价值不高,但有史料价值。记录战地生活的《随枣行》,情况也大同小异,倒是其中一篇极短小的《十六岁的游击队员》,人物生动,被选入了课本。
1942年,我从前方到了战时陪都——山城重庆。有闲,却缺钱,生活逼着我写文章。回忆过去的生活,一些人物形象在心中栩栩如生。我写了回忆闻一多先生的《海》,它有海一般的深情。我写了《山窝里的晚会》。重点是:我写了《我的诗生活》这本小书。它篇幅不多,但含蕴深厚,字句简练,笔下有情,受到读者重视。
全国解放以后,我的散文兴致,达到高潮,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我自道:“老来意兴忽颠倒,多写散文少写诗”了。朋友与读者一个声调地评说:“散文胜于诗”。我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纳谏与止谤》、《写作,可贵而难能》等文章,都被选入中学课本。
近几十年来,我笔不停挥,写了很多回忆录、记友情的抒情散文,也写了不少文艺随笔与评论的短文。我写抒情散文,侧重于人物的描写。纪念朱总的《怀念逐日深》,还有《陈毅同志与诗》、《老舍永在》、《得识郭老五十年》、《剑三今何在》,追念何其芳同志的《抬头看手迹,低头思故人》,沉痛悼念茅盾先生的《往事忆来多》,记叶圣陶先生的《昆仑飞雪到眉梢》……这样一些文章,写的时候,感情深厚,眼中含泪,心潮起伏。我写散文,写诗,写文艺随笔,写评论性的文字,都要求精练,力求写出独特风格来。
我写散文,题材是多样的。但坚守现实主义原则,强调写现实生活,写可敬可亲的人物,从他们的身上学习高贵品质,以期发生教育作用和好的社会效果。我很少写游记,写风景,《镜泊湖》、《青岛解放我重来》等虽然是写景,但主要在抒情。我的心不在山水花草之间,而在人民大众的海洋之中,在伟大时代风云变幻之际。
任何一位作家,他的创作无不受他的文艺观的指引。这种文艺观的形成,与生活环境、个人经历、志趣与修养有关。我生于穷乡,眼看苦难中的贫民,辗转于生死线上,而富贵之家,良田千顷,坐享洪福,对这种状况,我心怀不平。以后,受到五四运动、武汉大革命的影响,生活上,遇到过种种苦难与艰险,确定了我以写作为战斗武器的观念,歌颂好的,抨击坏的。从二十几岁直到现在,在任何险恶的环境之下,决不动摇,在任何歪风面前,决不弯腰。这情况,在我的文艺随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我生长于一个文化家庭,10岁就能背诵60多篇古文,几十首古诗。大学时代,我圈点过《四史》,特别是《史记》,对我散文写作的“文风”与“文采”有极大的帮助。现在,对散文的议论纷纷纭纭,我个人的看法只有几句话:散文不散,精心锤炼。生动活泼,亲切耐看。抒情散文,更应充满诗的气氛。
我写的散文,题材与所写对象各异,表现方法也就并不相同。譬如写郭老、茅公,记述长期的情谊,长近万言;而写其他一些朋友的,就比较短小精悍;同样是写叶老的两篇,因为所取的角度不同,就各有情味。我写散文,很注重细节。细节,好似小事,但它能真实自然地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与人品来。
年近九十,来日无多,在总结几十年创作历程的时候,我觉得:30年代初,诗多散文少,“诗压散文”;到了晚年,翻了个个,“散文压诗”了。原因何在?诗,生活是土壤,年老了,难以下到生活的海洋去了,激情少了;散文,可以怀人,可以忆旧,可以写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也可以品评作品,说出自己的见解。总之,可以抒情,可以明志。希望它能在新的时代里起点鼓舞人心的作用,给人以美感享受,这是我的心愿。
1993年2月5日

说“名义”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说“名义”
朱文喜
在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聪明才智的误区之一就是用来思谋“名义”。一单位想建招待所,报告上去即遭厄运。一明白人看后大笔一挥,改为“干部培训中心”,报告随即被批准。一书内容太“黄”,不准出版,经书商装潢一番,即以“青春期教育丛书”推出。妙用“名义”,政策、法规其奈我何?曾经喧闹一时的“闯红灯”,搞“变通”,使用的就是变幻“名义”的招数。
用个堂皇的名义,掩盖行为的真实意图,是一种传统战法。“声东击西”、“暗渡陈仓”就上了三十六计。如今这战法应用更为广泛。
人们屡屡运用这一战法,因为他们深谙此法之精妙。此法有如万能盾牌。一切不光彩的动机,只要有个好“名义”,别人免开尊口,我自泰然处之。呜呼!
其实,这类掩耳盗铃之法借“名义”以行私的歪风是不难识破的。
只要动真格的,褫其外衣,还其真象,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应寄希望于深化改革,便可逐步收到煞风成效。

晨光暮曲

第8版(副刊)
专栏:

  晨光暮曲
于书恒
我说,咱这滨海小城,每天醒得最早的是烟台山。 天刚闪亮,英俊的大灯塔,就掀开了乳白色的雾纱,挺身站在山顶上。随之,周围就活跃起来,弯腰踢腿的、闭目摸空的、打拳练功的,千姿百态的造型,晃动在朦胧的林影中。这儿静静的,静得只剩下海涛的喘息声。偶有练嗓的,喊个高声,谷壁回应,直把你带进“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中。那海边上,还寥见几支长竿,在垂钓着生活的悠闲。这富有诗意的早晨,堪称小城一景。
扑进这个画面的人,有老有少,以年长者居多。人人都在均等地分享着鲜嫩的晨光,幸福地呼吸着甜润的空气。他们一帮一簇,都常有固定的地盘和自己的位置。瞧,那棵歪脖槐,就是老张头的衣架,树杈上总是挂着他的冬棉夏单,像跟海上打着旗语。我在的这一帮共七位,除我外,都是离退休者。哦,还有一位,衣冠楚楚、举止不俗,总是酒劲不消、饱嗝连声响的哪家主任,来了几个早晨,话不投机,身不入群,他自觉没趣,悄然离去。
这里像上班一样,准时到场。偶有迟到者都会自觉地申明其因:咳,昨夜里那棵“小白菜”映得太晚了,刚闭上眼天就亮了。上个周末,老郑头缺席,今早晨带来一包喜糖,糖里还有趣事,原来他是回农村老家参加婚礼,他老哥中年丧偶,65岁又作新郎。儿媳妇牵线,闺女搭桥。结婚第二天,就带着新娘去蓬莱阁度“蜜月”了。老郑回农村,还带了些旧衣物,想分给小辈们。一看,农村现在“阔”了,青年们不仅手脖上,连手指上都闪着亮光。侄子承包的果园,年收入上万元,日子过得红花绿叶。他带的礼物愧于拿出手,没敢松包又带回来了……
早晨是属于大家的。在这个地域里,没有职位高低,一概称老张老李,说话随意,开口不忌。早晨的烟台山,像一张《小城晨报》,有新闻、有评论,信息准,来得快。管道煤气点灶的消息,这里发布的时间比电台还早一天呢。议论最多的是“热门话题”,诸如房租改革、海湾战争、粮油调价等等,更有口头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泼辣。但末了总有几句感叹:这么个大家庭,主事人不容易啊,急病慢大夫,一步步调治嘛。
老吴头是“专栏”报道员,他老伴早晨去跳迪斯科,买菜的事分工给他,所以他发布的菜篮子消息最多。有一天,他说肉摊上有个小妇女,将供应给市民的肉,剔出瘦的高价出售。大家都说,不按规章办,得去管管。他们直奔小菜市,结果五六张嘴也没说服那个小妇女。于是,一个电话打到市里,吊销了营业执照。这件事,震动了半个小城。此后,一些经营不轨的摊贩,见了影就吐舌头:好厉害哟,他们是烟台山下来的老头军。
“老头军”的能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都给他们封了义务“官”,带上了袖标。火红的袖标,像一片片枫叶,飘洒在小城的各个角落……
早晨的气候,最适宜生长情感。这帮老头,当年戎马关山,坎坷一生,时下已白发秋霜。但他们总是一身精神,毫无悲秋之感,因为他们常常自慰:终于赶上了新时代的早晨。
我喜欢写诗,贾岛是“两句三年得”,我呀,在烟台山上,伸手就拾到一行——枫叶镀上晨光,才是最美的画面一张……

竹外一枝斜更好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竹外一枝斜更好
杨宗平
梅花冲寒而开。
四川大学中文系曾绍义主编的《中国散文百家谭》(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就是中国当代散文大观园中韵致不凡的梅花。
《中国散文百家谭》不寻常之处,首先在于构架独特。全书编入近百位散文名家的资料,每家均含四大“板块”:其一,由主编者撰写的散文家简历,重点介绍作家散文创作历程及成就,其中包括迄今出版的全部散文专集及其版本,作品获奖及被选、被评等情况。其二,散文家的写作经验。其三,散文家自选的两篇散文,均系成名作或代表作。其四,对该家散文的评说与赏析。论者大都是专家、学者,有的本人就是散文高手。小传、经验、作品、评析相得益彰,既为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又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作家、作品的难得机会。
《中国散文百家谭》还在于它兼收并蓄,异彩纷呈。选入本书的作家年龄不同,经历各异,但都代表了当代散文的风流高格。不少人的作品引起过轰动效应,甚至熏沐过一两代以至好几代人。
题材不同、风格各异的作品,展示了绚丽多姿的文学世界。以题材而论,这些作品或感念沧海桑田,或描绘锦绣河山,或反映乡土习俗,或抒写人间情爱,或评判历史,或思考现实。单是写山水的,就可列举出天山景物、石林夜色、长安街灯火、张家界雾霭……有人写牡丹,有人赋珍珠,有人考察竹子,有人摆弄石头,有人咏雪,有人说海,有人遥想星空,有人回味橄榄。以风格而论,虽传统的“文以载道”、托物言志手法仍贯穿于部分篇什,但近十多年来的文坛新风在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老年散文”道尽晚香余韵,“学者散文”显露渊博才识,“科学散文”别开生面,“儿童散文”趣多情浓……还有的散文,熔哲学、文学、自然科学于一炉,令人耳目一新。
真切的经验之谈,诉说着作家们追求艺术精灵的独特体味。有的言简意赅;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如促膝谈心,平和亲切;有的似登台授课,条分缕析;有的仿佛酒楼茶肆闲聊,轻松自在;有的好像陷入梦幻,发出朦胧呓语。有人注重真情,有人强调革新,有人坚持主体意识,有人高扬现代观念,有人追求意趣,有人推崇哲理……一篇篇经验之谈不仅使作家的心灵洞开,不少篇章本身就是优美的散文、隽永的诗,灵气飞扬,神思激越。
“江头千树春欲阑,竹外一枝斜更好。”《中国散文百家谭》以其弥足珍贵的资料,别致的“内瓤”独辟蹊径,为广大散文爱好者、教学与研究工作者提供了美妙的览赏胜境。有识者们不能不感谢本书主编的艰辛劳作。终于付梓。难怪秦牧先生生前致曾绍义的信中,头一句话就是:“知《中国散文百家谭》终获出版机会,为你高兴!”

令人感发的一件事

第8版(副刊)
专栏:

  令人感发的一件事
范慕韩
日前在王府饭店由爱克发·吉华集团举行的晚宴上,我代表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接受了该公司董事局主席吉兰克捐赠的人民币10万元。爱克发是第一家向中国印刷博物馆捐助资金的德国公司,也是第一家外国公司。
吉兰克先生是经过澳大利亚、新西兰处理公务后来北京,专门为向印刷博物馆捐款而来的。他在29日深夜抵达北京,31日一早即将离开北京返回德国,但他还抓紧时间参观了北京外文印刷厂。他在宴会上讲了三点意思:第一他经过查考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中国应该建设一个印刷博物馆,纪录下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二他们的公司在130多年前是由一个小型化工厂发展起来,他们的感光化学产品已经广泛用于中国印刷企业的印前阶段。第三爱克发产品何时到中国来他不知道,但从已经实现的贸易额来看,一定很久了,爱克发公司乐于捐助人民币10万元,把相互久远的贸易关系记载在印刷工业的发展史上。
爱克发是世界三大感光制品公司之一。
爱克发什么年代到中国来尚无考证,但我记得1933年我在北平读辅仁高中时就买到鹰眼牌120爱克发照相机,年青的同学们每到节日就携带着相机去游玩。这种方匣子相机使用极为简便,没有距离,没有快慢,只要光线充足,就能把你在方框中所取的人物、景色如愿地拍摄下来。至今60年过去了,我还保存着用爱克发鹰眼相机拍下的照片:在东华门街头,在颐和园的长廊里,在北大三院“三·一八”烈士纪念碑前……每逢看到这些照片就回想起当年,可惜这架相机在1937年北平被日军占领后遗失了。
从1983年中国印刷技术改造以来,感光胶片就成为大量使用的印前材料了。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出现的除国产的部分以外,主要还是柯达、富士和爱克发三大家的产品。吉兰克先生说爱克发公司在世界有33家办事处,可见其产品的行销范围之广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了。
宴会占用时间很短,给人们的印象很深,中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中国确应该建立起自己的印刷博物馆,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为追求未来,感光材料是现代印刷术不可缺少的材料,我们也应该有自己强大的感光制造工业。
愿时间与成效并进!

古城堡遐思

第8版(副刊)
专栏:

  古城堡遐思
文莽
走向你,走向你毁誉千年古城的废墟,便是走向悠远的历史纵深。
凝视你,凝视你漠风剥蚀的容颜,便是在读一部岁月沧桑的教科书。
我用目光逡巡你的每寸空间,用心与你旷古的凄怆对话,思维的触角因你而延伸。
我听见一阵驼铃自岁月深处悠然摇响。眼前,幻化出古帝都通衢的繁华,连接异域沟通东西的闪光的丝绸之路。
隆起的土台,已不见了往日的高峻与威严,当年点兵击鼓的将台雄风何在?
釉彩斑驳的瓷陶,当年可盛装过发号的令箭,帷幄韬略的兵书,抑或文采斐然的诗文?
只留那肃穆苍凉的氛围,攫住我的灵魂,盘旋我沉郁的思绪。
一种历史的责任深深勒进了我的双肩。

艺文短波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老诗人艾砂和他的夫人马乙亚(克尼)离休后整理的第一部诗集《梦园情》近已出版。老诗人臧克家为他们题写了书名,徐放为他们写了长序。 (牛稼辛)
  艺文短波
△段更新的文论集《生活·情感·艺术》近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针对文艺创作中的一些人所关切的问题进行了颇有见地的论述,读来亲切而有启迪。 (申文)

祖先岩画

第8版(副刊)
专栏:

  祖先岩画
(土家族)彭学明
以锤子凿子的语言,祖先的手掌横过河流,走向悬崖。
记忆一根绳子打结记事,记忆一把石斧开山伐树,记忆一杆火枪逐鹿雪原,记忆一栋岩屋炊烟缕缕。
一场风雨,走来满路赤裸的双足,祖先——正扶老携幼,流浪迁徙。深山,老林,岩洞,大河,野火烧过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祖先沉重的音符。要驱赶野兽,要击退侵扰,每一次守卫过的战场,遍是祖先流泪的骨头,可祖先依然微笑,依然生存,依然托着太阳载歌载舞。苦难,于他们只是一种经历,不是一种结果,是人生与历史的一种丰硕收成。因此,他们造一个摆手堂,跳千人万人的摆手舞,搭一个山歌台,唱千首万首的情歌,虽然原始狂野,却是生命的自然与极致。
祖先岩画。—一面飘在悬崖的旗帜。一张贴在峭壁的宣纸。一本翻开的史书。一幅我们祖居的地图。

井架

第8版(副刊)
专栏:

井架
杨佑田李连义
我日夜矗立在
流金泻玉的地方
我和理想
牢固地构成九十度角
雄健的歌喉
唱出一首
燃烧的乐章
我不光提煤
那乌黑的晶体
还推转希望的星座
同时把疲惫甩在井下
浓缩成新的能量
我的肩上扛着
信任、使命和向往
热烈的生活
辉煌的太阳
 尽管大自然对我
 也有严酷的时刻
 风摧、雨浇、霜打
 但我的躯体与神经
 是中华大地给的
 经得起任何磨难和损伤
 我从祖国的胸膛里
 不断地汲取营养
 才像今天这样身强力壮
 于是,我把几代人的追求
 与中国
在我的身架上发射出去
创造辉煌

跨三峡

第8版(副刊)
专栏:

  跨三峡
杨山
惊涛犹裂岸
只不见弯弓似的背
古老的纤绳
汽笛
已将沉重的船夫号子赶走
三月绿色的风
卷三月奔腾的浪
不需要帆
轻舟中
飞扬的心
已飞过万重山
寻觅崭新的梦
听我们的工程师
讲述明天讲述怎样沿着
那乱石穿云中先人的足印
将一滴滴心的鲜血
献给大地山川
让神女在巫山之巅
惊异地观阅一卷蓝图
听歌人心潮的澎湃
谱写
三峡的风三峡的云
三峡的浪三峡的春

风陵渡的回声

第8版(副刊)
专栏:

  风陵渡的回声
永海杨卫东夏宽忍
风陵渡地处山西最南端,但它的名气,却早已越出山西一省,自古以来就位居要津,势扼黄河中流,所谓“鸡鸣一声听三省”佳话流传。这里的任何鸡声,都属于晋、陕、豫三省的早晨。对岸就是大名鼎鼎的潼关,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唐天宝年间,安史叛军攻陷潼关后,导致唐玄宗弃长安入川,演出了马嵬坡前的一场皇帝与妃子间悲悲切切的名剧。抗战期间,日寇据风陵渡隔河击潼关未破,关中以西的后方得以保全。
可见,风陵渡与潼关有股肱之亲,在过去是同样重要的。
而随着岁月的递进,时代的发展,国家的统一与安定,交通条件之改善,雄关要塞的重要性已变得不再那么突出,潼关已不需要作为扼阻敌害入侵使之“固若金汤”,但风陵渡由于其地位特殊,在改革开放、经济大潮涌进的年月里,反而呈现出今胜昔的崛起势头。它不仅是山西的南大门,而且成为黄河“金三角”上的明珠而身价百倍。
你听,隆隆的列车从它身边的黄河铁桥上荡过,直插陕西的孟塬车站,与横贯神州东西的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接轨。你再看,沟通华北、中南、西南、西北各地的黄河公路大桥即将在这里拱身而起。高水平的运风公路将在这里大显身手。肥沃的晋南丰富的农产品,风陵渡附近“聚宝盆”般的多种矿产资源,都在这里集散,辐射至祖国各地和域外八方。如果说,昔日的风陵渡,其得名于战云漫卷,黄水荡舟,文人于此目凝落霞,诗家吟声远逸;而今天的风陵渡,其知名度当起于它的交通条件,经济发展远景,还有它开发旅游业的优势。这一带几乎随处都有古迹,下脚几乎都能触到文物。风陵渡——大禹渡——三门峡一线形成为目不暇接的旅游黄金带。从轩辕黄帝活动时期直到近世,这里都有重要遗迹可寻,都有无声的弦歌遗韵润心;从新石器时代的文物群,到古魏城遗址、唐建王龙庙、元代艺术宝库永乐宫等十多处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至现代化的宏伟壮观的大禹渡电灌站等旅游景点,大都有着风情独具的魅力。
今天,倘于风陵渡集日来到这里,其繁盛的市况将使你眩目。它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它是经济的,又有习习的文化之风。三省中至少有七县的商贾和群众在这里进行贸易交流,最多时可达七八万人。
但正因为这样,风陵渡镇已经扩展了的街道却容纳不下日渐增多的商客,许多设施也已不能适应中外看好的这块黄金宝地。为了把风陵渡建设成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城市,县、地、省各级政府都做出决定,揭开了建设开发风陵渡的序幕。从1992年夏天开始,一批自愿报名到这里工作的各级干部,冒着倾盆大雨,赶赴这里安家落户。他们立志艰苦创业,过上了清贫的甘愿苦行的生活。一时没有住房,他们也不等待,租用当地破旧房子便开始办公,还拿出自己的存款投入建设资金……他们绝不搞拜金主义,能使他们着迷的只有风陵渡跃入现代化发展的行列;而且一开始就注意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提高。
再过一个时期,如果你登上附近普救寺的莺莺塔远眺,所看到的就不仅是渡口上的舟楫和黄河滩上镇水的铁牛,而是热气腾腾的重点工程和鳞次栉比的合资企业大楼;你所听到的也不只是莺莺塔前“咕呱咕呱”的蛙鼓回音,而是新一代风陵渡大步跨越的脚步声。
一切热望黄河之龙为祖国振兴而腾飞的人们都能够听到!

江山入画图(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江山入画图(中国画) 王本诚

黄河魂(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黄河魂(书法)谭继文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