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3-09-13第5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论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列文章之八

第5版(理论)
专栏: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37)

  论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列文章之八
豫文
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只有对这个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才能正确地解决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
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由共产党来领导,这是在长期的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是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公认和拥护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始终站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前列,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历史不断进步。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领导人民全面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历史已经证明,在中国,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不会有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就不会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就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团结、凝聚11亿多人民,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要深化改革,成功地创建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党;要坚持“两手抓”,搞好两个文明建设,关键在党;要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关键也在党。因此,必须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决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摆脱和削弱党的领导。
“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党的领导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不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增强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领,我们的党就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担负起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重任,甚至有失去领导资格的危险。
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首要的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提高党领导经济建设特别是领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能力;其次是要改革领导体制,改进领导方式,切实改变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各种文化组织、人民团体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充分发挥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要求,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一环来抓。要努力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用新的方法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在各项实际工作中,使增强党的战斗力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党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领导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关键是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对广大群众的吸引力、在改革和建设中的战斗力。为此,就要密切联系党的基本路线,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保持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最根本的是坚持不懈地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统一全党的思想,这是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战略措施。我们党是具有5000多万党员、在一个11亿人口的大国中执政的党。这样一个大党,又是在领导着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宏伟事业,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理论作指导,要想取得胜利和成功是不可能的。切实抓好这一根本性建设,我们党就会坚强有力,永葆青春;就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要巩固党在组织上、行动上的高度统一,最重要的是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组织保证。党在新时期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邓小平同志就一再强调要解决好组织路线问题,以保证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当前,要认真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实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既要大力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又要实行必要的集中,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反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分散主义等不良倾向,保证党在思想上、行动上的一致。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强调遵纪守法。各级党组织都要维护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维护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权威,保证政令畅通。要按照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领导集体。各级干部都要加强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努力提高领导改革和经济建设的能力,掌握“两手抓”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要重视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和建设的战斗堡垒。
第三,要加强党风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从总体上讲,我们的各级领导班子的状况是好的,党员队伍的状况是好的。但确有少数领导干部和党员存在严重问题,致使消极腐败现象变换形式在某些方面蔓延,造成很大的破坏性和腐蚀性。目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有所滋长,有些人甚至不择手段地以权谋私,甚至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广大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深恶痛绝。这就要求我们在整个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都要把反腐败斗争,把端正党风和加强廉政建设作为大事认真抓好,并以此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保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如果不搞反腐败斗争,任凭腐败现象蔓延滋长,那就不仅会直接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而且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因此,全党都要提高认识,把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取信于民。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完成伟大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依然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只有坚定不移地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紧紧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工人阶级作为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和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实现国家政治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40多年的历史证明,只要我们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就顺利发展,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够加以克服,并保证我们的事业继续前进。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应当体现在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之中。
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农民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坚定拥护者。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我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都是在巩固的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取得的,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必须依靠农民,依靠巩固的工农联盟。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当前,要全面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和措施,坚决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再登新台阶。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能不能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的兴衰和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因此,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真心实意地依靠知识分子。要努力创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坚决克服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偏见,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要采取措施,积极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形成规范化的奖励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大的统一战线。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四大确认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大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们要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模范执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充分发挥党外人士的作用。在决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时,要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意见,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要努力调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爱国热情,积极促进祖国的统一和繁荣。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坚持各民族人民的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十分珍惜并努力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旗帜鲜明地同一切妄图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进行坚决的斗争。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人民军队要继续加强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在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的同时,自觉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性事业。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中共河南省委供稿)

向商业银行过渡是专业银行的改革目标

第5版(理论)
专栏: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征文

  向商业银行过渡是专业银行的改革目标
杨凯生
前一阶段金融秩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金融体制存在缺陷。专业银行行政化、机关化的弊端现在已为金融界、经济界和理论界人士所共识。因此可以认为,一个时期以来绷得较紧的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形势既给专业银行的资金运营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也为专业银行推进自身的改革造成了新的契机。当前应抓住机遇,加快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过渡和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减少和避免金融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的波动。
当前,专业银行如何向商业银行过渡?
一、加强专业银行的集中管理和系统调控。这是从资金运用和调度运作上向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靠拢的需要。应该强调指出的是,向商业银行过渡主要是宏观层面上的问题而不是微观层次中的问题。要防止和避免把向商业银行过渡片面理解为就是给基层行处放权,让分支机构搞活。所谓向商业银行过渡,必须是专业银行自上而下的整体转换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很难想象并不是独立法人的分行、支行,能在真正的意义上自行完成向商业银行的过渡。去年以来专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之所以出现一些非规范化行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专业银行的体制改革中,如何从整体上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方面考虑不够,而过多地寄希望于通过向分支机构外赋权力使其自发转化为商业银行。这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改革进程中某些具体运作的畸变,例如直接投资行为的失控和同业拆借行为的失准,等等。现在有必要进一步廓清向商业银行过渡的内涵,使改革的操作更理性化。目前资金使用权、头寸调度权的分散是向商业银行过渡的第一位障碍。要从信贷计划的统一管理,信贷资金的统一调度,扩大总行、省分行直营业务的比重,严格控制内部资金的过多占用,建立完善全行的资金信息反馈系统等多方面,进一步强化专业银行的系统调控管理职能,以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商业银行自主经营、统保支付所需要的管理严格、调度有序的资金运营机制。
二、立即分离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除了投资开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长期信贷业务,重要物资、商品进出口的买方卖方信贷业务,以及保证农副产品收购、储备的信贷业务应从现有的专业银行中分离出来单独办理之外,隐含在银行正常的流动资金贷款中涉及工业生产和流通过程的政策性信贷业务,也应在有关的专业银行内部实行严格的分帐管理。这不仅仅是保证国家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所特需的各种政策性资金能及时到位的需要,也不仅仅是真实反映专业银行经营水平、经营成果,以利加强经营核算,提高经营效益的需要,而且更是解决货币供应中既存的“倒逼”机制的需要。人们以往在分析信贷投放的“倒逼”机制时,往往较多注意的是投资主体、利益主体的多元化问题。其实这只是出现“倒逼”的原因,如要深究“倒逼”之所以能“逼”成的道理,就不能不涉及银行信贷中政策性、经营性业务相混淆的问题。正是这一点给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倒逼”专业银行发放贷款的种种既合理又合法的理由。也正是这一点使专业银行扩张资产规模的自发冲动与唯恐没有保证政策性资金需要的自责心态汇杂在一起,进而形成了对中央银行再贷款的“倒逼”。加之中央银行再贷款发放权的分散(层层都设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层层分支机构都可发放再贷款),和其货币政策目标的二元性(既要稳定货币,又要支持经济发展),中央银行便无法从根本上真正把握基础货币运用的主动权,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扩大货币发行。只有严格划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才能有效切断政策性金融与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直接联系,保证不以超经济发行货币和通货膨胀为代价来满足和支持财政性投资、补贴的需要。这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前提,是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的主要目的之一。
三、实行严格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资产风险管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的最主要体现。由于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已集中由其总行向专业银行总行发放,因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条件较之过去更具备了。从改革的方向看,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迟早要由信贷规模限额和货币发行量过渡为货币供应总量。实践证明,使用信贷规模管理的办法已经越来越难以控制全社会信用总量。在近期规模管理的做法尚不能完全取消之前,专业银行应采取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下决心立即全面推行这方面的改革。非如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银行超负荷经营的问题,也无法解决专业银行资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另一方面,还要按照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则,尽快建立和完善资产风险管理制度,逐步摒弃对贷款投放的经验型管理模式。对政策性信贷业务,要严格按照规定范围、用途、期限、利率等搞好跟踪监测,发现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信息。对经营性贷款必须建立风险权重管理和监测机制。要对每笔贷款都测算出企业、项目的信用等级系数和贷款方式系数、贷款形态系数,从而计算出贷款风险度和资产风险度。对贷款风险度大于规定值的企业和项目坚决不予贷款,对资产风险度大于规定值的存量资产要实行严格监管和催收责任制。是否注意资产质量,能否自主提高和改善资产质量,是专业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区别,在向商业银行转化的过程中对这一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建设具有行业特点、职业特点的员工管理制度。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因而对其员工队伍的管理应不同于其他部门和行业。银行员工的职业责任是为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服务;银行员工的职业特点是整日与钱帐打交道。为了保证这样一支长期处于金钱甚至是物欲的强刺激场中的员工队伍能够恪尽职守,勤勉高效,奉公守法,必须注意加强银行内部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要建立银行员工职业行为准则,对银行从业人员廉洁敬业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作出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特殊要求和严格规定。同时要逐步建立起与岗位责任、工作表现、经营成果相关联的银行员工工资福利制度。
总之,为顺应不可逆转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趋势,我们必须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为使金融体制改革能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必须促使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为使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过渡能顺利进行,我们必须从这种转化的开始就注重建设一种商业银行所应具有的管理运行机制。

读《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读《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
沙英
读了最近出版的范英著《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海天出版社出版),我觉得很有参考价值,愿向读者推荐。
该书包括30多篇论文,分为两编,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探讨了精神文明的许多问题。第一编主要论述了“一国两制”的精神文明,经济特区的精神文明,农村的精神文明,企业的文化建设,家庭及个人的精神文明等问题。第二编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性、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问题,并重点阐述了精神文明学这门新学科研究的诸多问题。
该书突出的特点是,作者对精神文明的理论建设提出了一些新鲜的观点和见解。例如对“一国两制”的精神文明建设、经济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别的文章和书籍很少论述的。作者把精神文明学当作一门新学科进行研究,从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起源与演化,精神文明的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从精神文明的自身建设的规律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这门新学科架构起一个初步的体系。又如作者关于精神文明由三个子系统——文化系统、思想系统和审美系统构成的论述,以及三个系统的内涵和相互关系的分析,堪称独到的见解。再如,作者提出了“五种文明说”,即人类文明主要包括物质的、政治的、法制的、“人种”的和精神的文明。尽管他的见解不见得都妥当确切,但对深入研究,这本书仍不失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出版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出版
中国社科院出版基金资助、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刘明逵编辑的《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一卷第二册,已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本册辑录了一八四○—  一九一九年期间中国工人自发的经济斗争,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和革命运动,早期工人组织,辛亥革命前后与工人运动有关的政治派别,海外华工反压迫斗争及其在国内外对革命的贡献,等等资料。这些资料都是选自当时全国各地四十多种报纸(包括外文报纸)、杂志、档案以及台港出版物和国外出版物,其中许多资料属首次披露,对中国近现代史和工人阶级历史的研究很有价值。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