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3-09-01第5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发展高速铁路势在必行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发展高速铁路势在必行
  郭洪涛
为了改变我国铁路发展严重滞后状况,缓解运输能力与运输需要之间的矛盾,必须加大投入,加快铁路建设,这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去年3月国务院下达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把加速研究开发铁路重载运输的关键技术和时速在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技术,列为铁路运输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
高速铁路,具有速度快、运量大、能耗低、污染轻、占地少等优点,自从日本在1964年首次建成高速新干线后,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先后兴建。据统计,现在全世界已有高速铁路约8000公里,有些发达国家曾经一度衰退的铁路客运还由此得到复兴。据预测,21世纪的现代化大交通运输网络将以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空中走廊和巨大港口为骨干。可见高速铁路已是建设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经济建设日益发展,旅游业日益兴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认为,在人口密集、商品经济发达、客运特别繁忙的地区,修建高速铁路,以逐步适应旅客运输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求,现在应该放到议事日程上了。因为,无论从我国铁路的实际状况,或是从铁路运输发展的趋势来看,修建高速客运线不仅对缓解我国的铁路运输紧张局面很有现实意义,而且也是我国铁路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何况目前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不低于日本当年提出修建高速铁路时的水平。
如何发展我国的高速铁路?我认为首先要搞规划布局,选择好起步线路。
从全局来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人口和经济仍将主要集中在京广铁路及其以东的沿海地区。据统计,目前这个地区人口约占全国的76%,大中型企业约占全国的3/4,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2/3。从铁路来看,这个地区的京沪、京广、京哈三条铁路干线,营业里程只占全国铁路总里程的9.5%,却承担了全国铁路40%的旅客周转量和35%的货物周转量。展望到2000年乃至下个世纪,国民经济比现在势将成倍增长,铁路货流量还要大幅度增加,即使大力改造现在的铁路,也满足不了运输增长需要,还必须修建新线,因此这三条铁路应该说都需要修建成高速铁路。但另一方面,应该看到,我国铁路正处在运能、资金双短缺的时期,修建高速铁路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国力条件,集中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搞一条,成一条,建一段,用一段,使科学技术及早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现在,我国东部地区的京九铁路已经开始修建,秦沈铁路新线正在酝酿建设,对十分紧张的南北通道和进出关通道的运输可望起到分流的作用。但是,京九铁路主要分流京广铁路的运输,其流向主要解决我国北部与南部地区的运输。因此,我认为修建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可先从京沪线起步,然后再上京广线和京哈线。在建设的步骤上,宜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先从京津段和沪宁段两端起步,再向中段延伸,力争到本世纪末全线建成或基本建成。
其次,要选择好我国发展高速铁路的模式。应该说,我国在发展高速铁路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首先,“七五”期间国家确定的广深线准高速铁路(时速160公里)现在已经施工,将在1994年建成,这是采取利用现有铁路进行技术改造的方式。再有,近些年来铁路的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院校对高速铁路(时速200公里以上)的一些关键技术和经济评价进行了多次论证,并有一定的技术储备。总的来说,由于高速行车技术复杂而且涉及面广,选择发展我国高速铁路模式,包括速度目标和牵引方式的选择等等,既要从我们国家的国情、路情出发,又要借鉴国外30年来发展高速铁路的经验。就是说,我们不能为高速而高速。一是发展高速铁路要和其它高速运输方式(包括民航、高速公路)结合起来论证。二是发展高速铁路还要同扩大运输能力和铁路网的关系结合起来研究。根据我国幅员辽阔,铁路旅客平均运距长(已达300多公里),长途旅客多(我国800公里以上的长途客运量95%以上由铁路承担),还有不同层次的运输需求等特点,在运行模式上可考虑在新建的高速铁路上以跑客车为主,同时也要跑点快速货车;还可考虑高速、中速结合,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要跑准高速。就是说,一切都需符合我国国情。
再次,必须充分估计到建设高速铁路是一个很庞大、很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一系列高、新、难的关键技术需要突破。因此,我们的方针应该是既要立足于自己,加快自力更生的步伐,也要引进一些国内在短期内攻关很难达到、确实需要的关键技术,积极吸收国外成熟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便争取时间,把起点搞得高一点,但决不能成套照搬。
总之,在我国发展高速铁路这是涉及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需要统一认识,集思广益,正确决策,统筹协调,还需要取得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以便把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尽早建设起来。
(作者为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会长)

从“避暑山庄”设计谈起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从“避暑山庄”设计谈起
张开济
承德最主要的景点当然是它的“避暑山庄”。这本是一个皇家园林,可是它看起来却完全不同于金碧辉煌的颐和园。“山庄”建筑的风格十分朴素雅淡,尤其它的建筑尺度更是亲切宜人。山庄的游廊宽仅1.2米,还不够现在一般普通办公楼或旅馆内部走道的宽度。它的大门虽然采用城楼的形式,可是建筑尺度很小,和北京天安门城楼相比,真是一个可怜的“小巫”!
康熙皇帝把他的离宫搞得如此朴实无华,当然不是因为他花不起钱,或者舍不得花钱,而是有他的意图的。首先这座离宫取名“山庄”,而不叫“××宫”或“××园”。在他有关的文章中还有“因山就水,布置尽其自然,意在得其野趣”一段话。他的用心所在就显而易见了。
本来建筑设计贵在因地制宜,因此必须尊重环境,在风景地区还要尊重自然。建筑要和周围的大自然互相辉映,相得益彰,而不该与自然互相竞争,试比高低!这个道理康熙皇帝懂,我们建筑师更应该懂。可是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这个原则在今天我们的新建筑中却往往没有得到贯彻。例如在杭州西湖的周围就曾建造了不少大杀风景的高层建筑。
最近,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先生去杭州访问时说:“杭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我的想法是一开发,二保护。保护是保护自然景观,高楼大厦不一定就是现代化。”我以为霍先生的话说得非常对,他强调要“保护自然景观”,同时又指出“高楼大厦不一定就是现代化”。他的话不仅值得杭州市城市建设的决策者深思,而且对国内其他城市,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也很有针对性。
解放以来,我们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城乡建设,建造了数量惊人的新建筑,其中当然不乏优秀的作品,但是应该承认,总的来说,水平还不够高,质量还比较粗糙。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建筑尺度。尺度是建筑构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建筑物的尺度必须结合它的环境、内容、性质等,方能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可是现在不少新建筑往往在尺度上出现偏差,而且总是偏大而不是偏小。假如当时的文人雅士来重游旧地,他们看到这些宏伟壮丽、富贵气逼人的建筑可能会望而却步的。
古建筑本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先辈遗传下来的十分重要的文化信息,我们有责任保护它们,忠实地保持其原来的面貌,让它们毫不走样地世世代代传下去。
我认为,片面追求高大、追求气派和追求豪华的思想说得严重些是反映了某种暴发户的审美观念,也是缺乏文化修养的一种表现。十几年来,广大农民的经济情况改善了,他们都自己建造了住宅,这本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可是另一个现象却值得忧虑,那就是在有些农村,住房越盖越大,越盖越高,并不是由于实用的需要,而是彼此互相攀比的结果。城市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避暑山庄”十分朴素无华,亲切宜人,可环绕它四周建造的“外八庙”却非常宏伟壮丽,气势惊人,和“山庄”形成了非常鲜明和强烈的对比。我认为这是康熙利用建筑为政治服务的一种手法。康熙的政治目的就是“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在对待边境少数民族问题上,他主张用积极的和平共处来代替消极的武装对抗。因此主张不修长城,而修“外八庙”。我体会康熙把自己的离宫修建得比较朴素平淡,还不仅是为了和自然相协调,同时也是为了用“山庄”来烘托“外八庙”,以期相形之下“外八庙”显得更为壮观,更为堂皇,使少数民族领袖们看了之后,更坚定他们拥护中央和回归祖国的决心。所以比较简朴的“山庄”并没有降低清帝的身份,相反地却加强了他的统治地位,巩固了各民族的团结和中国的统一。
周总理在世时非常关心有关建筑的事宜,1959年的国庆工程中一些比较重要的设计问题都是总理亲自拍板定案的。可是总理却从未同意为国务院建造新楼。现在地方上有些领导却爱把修建豪华的办公楼、高标准的住房和购置高级小轿车放在日程表上的优先地位!
今年已是“避暑山庄”建园290周年了,可是当初建造“山庄”的一些指导思想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所以,让我们大家,特别是建筑师和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们,根据“古为今用”的原则,认真学习探讨一下有关“避暑山庄”的设计指导思想,以便从中获得启发和教益。
(作者为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农民增收——“高效农业”的标志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农民增收——“高效农业”的标志
周述荣
我们江西宜春地区注重农业的“最佳选择”,把农民增收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之路。这是农村经济能够得到较快发展的关键。
1992年,我区农村社会总产值已达到109.7亿元,有6个县市跨入全省十强行列。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4元,全区已有38个村提前达到小康收入标准。今年全区人均纯收入奋力奔1000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力破100亿元大关。
我们地区之所以具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主要得益于农业的高效。从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构成看,去年全区农业总产值57.33亿元,乡镇工业产值为46.27亿元,两项合计103.6亿元,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77.97%,也就是说,宜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大农业,“高效农业”是立区之本。
农民人均纯收入冠全省各县市的上高县,就是靠对农业的最佳选择富起来的典型。这个县明确提出“千元田,千元园、千元塘、千元栏”的构想,即按照1亩田、1亩果园、1亩水塘、1栏猪分别收入上1000元的目标,调整结构,优化作物布局。当时许多人不相信,如今已在上高不少地方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在一个县范围内,农业高产优质高效能达到这个水平是少见的。
我们在有意识地抓多种经营上规模的同时,选择了农业工业化之路。目前,全区形成了“栽桑—蚕茧—织绸”;“种棉—纺纱—织布—印染”;“笋—笋罐头—方便笋”;“毛竹—竹筷—竹凉席—竹制品”;“养猪—加工—销售”等10条龙的高效农业体系。从乡镇村看,靠农业工业化致富的更是不胜枚举。江南最大的水煮笋罐头出口基地——铜鼓排埠乡,累计为国家创外汇1200万美元。该乡仅人工笋用林开发一项,年人均增收310元,亩产笋由自然竹林的150公斤提高到2000公斤。
我区选择“高效农业”上下同心,但是没有放松粮食生产。全区去年人均占有粮食618.5公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63.75%。我们的方针是“死一块,活一块”,即定死一批土地保粮食,放开其余的土地来赚钱,让农民什么赚钱种什么,拿赚了的钱再用来增加农业的投入。
我区搞农业能“最佳选择”,实现最佳效益,首先是抓住了三次重要的机遇。一是高度重视了发展乡镇企业,成为全省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到目前为止,吸收农村劳力51.7万人,占劳力总数28.63%,年创利税达2.71亿元。二是大力发展果业,开辟了25万亩果园,奠定了果业在宜春农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三是“贸工农”相结合,坚持以市场为龙头组织生产。
其次是咬定农业这个基础不放松。我们地区“农建”不断升温加热,标准越来越高。从改造低产田到改造中产田,现在是建设吨粮田;从小打小闹,水利设施的修修补补,到大面积高标准整治农田排灌系统,实现林网、道路配套建设等等。全区近3年自身投入“农建”的资金达2.8亿元。
再次是大力培育农村市场,引导农民更广泛参与流通,实现产品增值。我区农村市场已具有一定的规模,现有农村集贸市场429个,年集贸成交额12.2亿元。同时,积极发展“公司+工厂+农户”的产销组织,实行农产品深购远销,架起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相衔接的桥梁,以减少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增加农业收入。还有是加快集镇和小城镇建设,鼓励农民进入城镇创办二、三产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找到了活水源头的宜春人民,农业大发展的趋势还在后头。
(作者为中共江西宜春地委书记)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