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3-02-19第5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香港问题的历史回顾

第5版(理论)
专栏:

  香港问题的历史回顾
乔还田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它确定英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政府则于同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时隔六年,1990年4月4日,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这个旨在保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的基本法,受到了香港各界人士由衷的赞扬。但令人遗憾的是,最近以来,港英当局却违反中英联合声明,人为地给香港回归祖国设置各种障碍。因此,简要地回顾一下香港问题的历史,对于正确理解党和政府在香港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1840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对中国的非法鸦片贸易,远涉重洋,向中国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为了给对华战争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英国议会曾运用“民主”的手段,在战争前夜进行过三天“精采”的辩论。尽管当时某些富有正义感的议员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不知道而且也没有读到过,在起因上还有比这场战争更加不义的战争,还有比这场战争更加想使我国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站在对面的这位尊敬的先生竟然谈起在广州上空迎风招展的英国国旗来。那面国旗的升起是为了保护臭名远扬的走私贸易;假如这面国旗从未在中国沿海升起过,而现在升起来了,那么,我们应当以厌恶的心情把它从那里撤回来。”(引自《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208页)但是,英国政府早已内定了统率远征军的人选。身为外交大臣的帕麦斯顿更狂妄地宣称:对待中国的唯一办法“就是先揍它一顿,然后再作解释。”(转引自丁名楠等著:《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卷第38页)于是,这届国会便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对华作战案。不久,一支庞大的英国舰队出现在中国海面。
正如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鸦片战争已经表明,腐朽的反人民的中国统治势力的存在对于帝国主义侵略是最有利的。鸦片战争时的清朝政府虽然曾想抵抗侵略,但是容纳不了在自己内部产生的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它敌视人民甚于敌视外来的侵略者,因而侵略者能够如愿以偿。
“你拿我的鸦片,我拿你的岛屿作为交换”——这是战前英国资产阶级上流社会流行过的一种说法。
“我建议……如果需要占领靠近广州的岛屿或港口的话,占领香港是必要的,因为那里控制着一大块安全的锚地。”——臭名昭著的大鸦片贩子查顿在战前曾进一步向帕麦斯顿这样献过策。
帕麦斯顿则完全同意查顿等人主张占据香港的建议。他毫不掩饰地表示:“我们可以占据大潭湾及岛(指香港)。这地方作为港口,较澳门为佳。海水既深,陆地环绕,常年可用,易资防守。它是山地,但已经开垦,在食物上可以独立。岛上的西南方有一个地腰,是很好的贮货所。”(引自《鸦片战争》资料第2册第664页)
正因为英国急于在中国找到一个立足点、一个“贮货所”,所以,当清廷代表于1842年8月29日被迫在屈辱的《南京条约》上签字时,英国不仅得到了2100万银元的赔款,并可到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通商无碍”(由于当时是失去主权情况下的开放,只能是入侵者单方有益!)等权益,而且还以“法”的形式割占了香港。该条约的第三条这样规定:中国“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从此,香港便成为“英国女王之领土之一部分”,岛上居民成为“英国女王的臣民”。1843年4月5日,英国又正式在香港设立殖民政府。港英当局为了强化统治,在这个小岛上遍设炮台,修建营房,并训练大批警察密探,对居民实行严密的监视和控制。时人记载当时的情况是:“本地理事之官,视唐人如草芥,作生命为虫蚁,……有雇工受殴辱,告而不理者;有番人欠帐,问讨反责者;有因小过而重罚银者,有番人酒醉而到门辱骂,忍气吞声者;有夤夜叫开铺门,任其索拿,押其犯夜者……种种冤屈,不可胜数。”(引自佐佐木正哉编:《鸦片战争的研究》资料篇第312页)
然而,英国并不以攫取香港岛为满足,它又虎视眈眈地窥视着隔海相望的九龙半岛。
“要同中国缔结一项条约,就必须在刺刀下命令它这样做,用大炮的口来增强辩论。”有个殖民分子这样说。
果然,1856年,英国又联合法国发动了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前后打了四年。
1858年3月,英舰“加尔吉打”号舰长霍尔正式向海军部提出占据九龙作为香港的外围的建议。1860年2月,英国领事巴夏礼便派兵强占了九龙。3月21日,巴夏礼在广州迫使两广总督劳崇光签订协议,将九龙半岛南端的尖沙咀地区“永租”给英国,每年租金500两。
当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时,英法联军(还有沙俄和美国)又胁迫清廷代表在倾斜的谈判桌上签订了《北京条约》,南九龙和香港一样,又正式割让给英国。
到19世纪末叶,中国的国势更加衰败。历史曾记下这样惊人的一幕: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时,日方谈判代表竟对清廷议和代表李鸿章傲慢地说道:没有什么可谈判的,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条约文本,你只有“答应,不答应两句话”。李鸿章只好在那个没有平等可言,唯有受尽屈辱的《马关条约》上签了字,画了押。继日本之后,沙俄、德国、法国等西方列强也加快了掠劫中国的步伐。
在那场分配“东亚病夫”“遗产”的角逐中,英国又乘机拓展其香港殖民地。1898年4月,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以法国租借广州为口实,向清政府提出租借整个九龙半岛,否则就进占福建和浙江。在英国的要挟下,腐朽的清政府只好俯首听命。当年6月9日,李鸿章再次代表清廷在英方一手炮制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上签了字。该条约内称:“溯查多年以来,素悉香港一处非拓展界址不足以资保卫。今中英两国政府议定大略,按照黏附地图,展扩英界,作为新租之地。其所定详细界线,应俟两国派员勘明后,再行规定,以99年为限期。”(引自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第269页)据此,深圳河以南的整个九龙半岛,以及东起大鹏湾,西至深圳湾,南至南丫岛的辽阔海面和大屿岛等200多个岛屿,被英国强租99年。它使香港的行政区面积扩大了十倍——总共1045.67平方公里。新“拓展”的地界被称作“新界”。“新界”的接管自1898年7月1日开始,直到1997年7月1日零时期满。
尽管英国通过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强割、强租了香港,但爱国的香港同胞并不甘心做女王陛下的臣民。早在1844年前后,当地居民就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反抗,如抗缴苛捐杂税、袭击岗哨、捣毁洋行等等。1899年4月初,耀武扬威的英军来到“新界”搭棚驻扎,愤怒的群众旋即捣毁了“棚席”,迫使英军一度撤退。港英第四任总督包令曾发出过这样的哀叹:“我们现在正吃着战争的恶果”。
无情的历史事实表明,英国强割强租香港,既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又践踏了国际法准则。此事就连一些英女王陛下的臣民也感到不光彩。一位名叫彼得·韦斯利·史密斯的英国学者曾针对《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说道: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只有一方从中得到好处。中国暂时丧失了土地,没有得到补偿。况且,在起草条约时,缔约双方并非处于平等谈判地位。”
面对如此掠夺性的、奴役性的条约,人们不禁要问:当时的中国政府为什么要签字画押呢?说到底,那时的中国是个贫穷、衰弱、落后的国家,在与世界外部的联系中一直处于受人支配的地位。有的学者曾形象地指出:在西方列强的眼中,近代中国恰似一个大西瓜。既然这个大西瓜有皮,有肉,有水,有子,那么,或多或少,或厚或薄,谁都想切它一块,啃它一口……正是在这种可悲的氛围中,香港被迫割让给英国。这是近代中国受屈辱的一个缩影。
如今,中国人民受欺侮被奴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像巨人一样昂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自新中国诞生以来,中国政府一再明确表示对香港问题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将恢复对整个香港地区的主权。
我们认为,收回香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因为它将彻底洗去压在炎黄子孙心头上的一大历史耻辱。
最近以来,港英当局违反1984年签订的中英联合声明,提出“政改方案”,蓄意给香港回归祖国设置障碍。这是不得人心的。港英当局必须撤回其“政改方案”,重新回到中英联合声明轨道上来。已经强大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不会在这个原则问题上作出让步、接受任何与基本法不衔接的方案的。

依靠科技 促进企业滚动发展

第5版(理论)
专栏:

  依靠科技 促进企业滚动发展
冯怡生
以科技为动力,推动企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鲁北化工总厂起步于科研,腾飞于高新技术开发,由一九七七年建厂时几十人的小厂发展成“中国第一家”磷铵、硫酸、水泥三产品联合生产的大型化工企业,先后建成三套国家工业化示范装置,填补了国家六项科技空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攻关——试验——生产一体化的路子,靠科技进步企业实现了滚动发展。
组织科技攻关 开发高新技术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以自己的先进技术实力参与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在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谁占有了高新技术,谁就占据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我们企业的前身是一家磷肥厂,一九七七年由于硫酸资源缺乏,被迫停产。针对我国硫铁矿贫乏,而石膏资源丰富的实际,我们大胆地提出了利用盐场副产品盐石膏为原料制硫酸联产水泥的设想。当时,盐石膏制酸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在国际上也未见报道。我们瞄准这一国内外化工行业所急需攻克的技术难题,从一九八0年开始进行了试验攻关。经过一百五十九次装置改造和四十八次分析验证,取得了试验的成功,为我国硫酸、水泥工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原料路线。之后,我们又完成了有关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设计安装了全国第一套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装置。
在此基础上,一九八六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套万吨级磷酸铵示范生产装置,一九八八年又建成全国第一套利用国产设备、国产原料、自己的技术的“三万吨磷铵、四万吨硫酸、六万吨水泥”国产化示范装置,并获得国家专利。接着承担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循环流化床分解磷石膏制硫酸与水泥技术”攻关,去年七月小试成功。化工专家认为,这项攻关解决了世界难题,达到了国际水平。这些项目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科技攻关奖,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五次成果奖励,四次参加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展。这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开发成功,使我们突破了企业科技进步的首要“关口”,为企业腾飞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实力。
建立科研、生产连体机制 推进成果转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只有将科研成果运用到生产中去,使新成果由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促进企业发展。科研与生产的脱节,正是目前多数企业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实现成果的快速转化,就必须建立一个科研、生产紧密相联的运行机制,消除科研与生产这两大环节之间的鸿沟,使科研与生产连体而生,共同提高和发展。
我们厂建厂不过十几年,这期间的六项科研成果如今已全部用于生产,并且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建立了一个融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充满生机的新的运行机制,做到了科研破一道难关,生产上一个台阶。
实践证明,这种运行机制在企业发展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是科研与生产连体,可以消除科研与生产之间的鸿沟,使科技成果迅速工业化。我厂在取得盐石膏、磷石膏、天然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三项工业试验成功后,立即以该项技术为依托,向产业化发展,不久便建成了国内第一套双段中和、单效浓缩、喷浆造粒万吨磷酸铵生产装置,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磷铵、硫酸、水泥三种产品的一体化联产,并实现了三种产品的放大联产,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其中科技成果创利税占百分之八十六点七。
二是科研与生产连体,融科研者与生产者为一支队伍、一种机制,可以为科技开发、应用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为了加速成果转化,在资金投入上,我们坚持向科研攻关和推广应用所需要的生产设施倾斜,企业税后留成的百分之七十用于科技开发应用,形成了“科研带着企业飞,效益保着科研上”的良性循环。
注重人才开发 实现科技兴厂
搞好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人才是关键。建立一支能攻关、懂技术、会管理的科技人才队伍,是科技进步、企业腾飞的先决条件。
我们从厂情出发,坚持科技开发与人才开发同步进行,建立了一支独具特色、实力雄厚的科技队伍。一是引进与培养结合,形成自己的科技骨干力量。一方面,我们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引进人才,为科技人员施展才能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舍得智力投资,注重内部培养。这样双管齐下,形成了一支由二百多名高中级技术人员组成的科技骨干队伍。为了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激励结合,制定实施了《技术革新创造发明奖励条例》和《合理化建议评奖条例》,论功嘉奖。
二是实行横向联合,建立广泛的科研协作关系。为了加大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的力度,我们不仅注重企业科技人才培养,练好“内功”,同时主动争取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大力配合,借助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力量,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几年来,我们先后与二十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聘请一批专家来厂参加联合攻关。这一措施的实施,加强了技术开发实力,缩短了成果转化周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是着眼长远,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了培养充足的科技后备力量,我们创办了职工教育中心和技术培训中心,积极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对职工进行分批轮训。同时,我们还根据科研和生产需要,选拔青年职工到大专院校深造。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文化技术结构的改善,为今后我厂依靠科技、再上新台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为山东鲁北化工总厂厂长)

面向市场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第5版(理论)
专栏:加快改革开放发展短论

  面向市场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吴昂
运城地区作为山西的主要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其特点主要是传统种植业优势比较突出,小麦、棉花产量居全省之首。但是,这种结构单一,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要支柱的经济结构体系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给当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障碍。这主要表现在传统种植业比较效益极低。据统计,每亩小麦纯收入仅几十元,如果改种经济作物,发展林果业,每亩收入几乎可增长数十倍。显然,这种以麦棉为主体的传统种植结构是很难通过自身努力来积累扩大再生产资金的。因此,必须面向市场,在稳定粮棉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这就是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配置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力争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实现向效益型农业的转变。
我们认为,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主要应着眼于发掘本地区多方面的内在潜力,在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上下功夫。
第一,努力增加粮棉产量。也就是说,要以种子革命为先导,增加水肥投入,推广模式化栽培,主攻单产,保证总产稳定增长,走出一条稳定面积,不断提高产出规模的路子。
第二,大力发展林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就要大力发展具有区域优势,市场需求量大、效益较高的林果业。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发适销对路、附加价值高的农产品。
第三,发展深加工业。为了推动农产品转化,让农民获取更多的利润,应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开展多层次加工。我们一方面集中力量发展原料足、投资少、销路广、效益好的产业,逐步扩大产品系列;另一方面积极推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导向,以农副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为依托,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为保障,围绕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一条龙,多层次增值增利。
          (作者为中共山西省运城地委书记、行署专员)

改善环境 培育市场体系

第5版(理论)
专栏:加快改革开放发展短论

  改善环境 培育市场体系
彭定国
党的十四大提出: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实施“小康工程”,比完成“温饱工程”更艰难,根本途径是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是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必须有更高的思想境界,更开放的政策措施,更快的发展步伐。
首先,要解放思想,强化市场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速度。思想越解放,脑筋就越活,办法就越多,路子就越宽,奔小康的步伐就越快。解放思想,强化市场观念,已成为山区县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多年来,山区部分干部群众的思想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习惯于因循守旧。而要想摆脱这些束缚,就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消除对市场经济的种种疑虑,学会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搞经济建设。
其次,要尽快改善投资环境,培育市场体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一个统一、开放、完备的市场体系。建立市场体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作持久的努力。从一些经济欠发达山区的情况看,在培育市场体系方面,当务之急是要通过改善环境,增强“四力”:
一是增强引力,通过加强与市场和经济贸易“窗口”配套的设施建设,把农民吸引出来,把本县经济建设需要的物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吸引进来。二是注入活力,鼓励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实行多种方式发育市场,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三是加大推力,在引导各类专业人才大批进入市场的同时,注重提高经销队伍的素质,共同为培育市场体系服务。四是形成合力,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的流通格局,实现市场建设网络化,搞好内外市场结合,从而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作者为中共湖北省红安县委书记)

乡镇企业发展要靠开发人才

第5版(理论)
专栏:加快改革开放发展短论

  乡镇企业发展要靠开发人才
叶文成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事实证明,企业振兴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这不仅是关系到乡镇企业兴衰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战略问题。加快发展乡镇企业,面临项目、资金、技术等诸多问题,但归根到底还是人才问题。有了人才,其他难题的解决就有了条件,反之就步履维艰。
为了全方位推进乡镇企业的人才开发,要做到“近者悦,远者来”。一要不拘一格,大胆选拔、重用人才;二要不惜代价,加速培养人才;三要不惜重金,引进急需人才;四要力排众议,敢于保护人才。
在人才问题上,还要树立大人才观念,全面地考察使用人才,不搞片面性。具体说来,就是既重视技术人才,也重视管理人才;既重视生产方面的人才,也重视推销方面人才;既重视有学历、职称的人才,也重视乡村各类能人,调动和集中各路人才,为发展乡镇企业贡献力量。要特别强调大胆解放思想,敢于使用有缺点、毛病的人才,不要求全责备。
对人才,还要注意关心和培养,真正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本县及县外到乡镇企业工作的,在工资收入、家属“农转非”、住房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作出突出贡献的要给予重奖。同时,还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职工的全员培训和岗位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技术和管理骨干队伍。1991年以来,我县乡镇企业中仅骨干企业就选拔、重用本县各类人才150多名,从县外引聘各类技术人才120多名,还在乡镇企业系统评聘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会计统计等专业职称人员250多名,委培大中专毕业生100多名,培训职工近万人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缺乏的矛盾,促进了乡镇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作者为中共安徽省舒城县委副书记)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