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3-02-17第5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如何理解联产承包制的长期稳定性?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如何理解联产承包制的长期稳定性?
赵华胄
党的十四大重申:“要把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这是农村工作一个极其重要的指导思想,我们应当深入理解,坚决贯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已举世公认。现在的问题是,这种责任制在发挥了十多年的威力之后,究竟还蕴藏着多大的潜力,能否长期存在下去?这在一些同志心目中仍然是一个问号。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广大干部和农民简单地知道联产承包制长期不变,而且要让他们进一步懂得,这种“长期不变”是党和政府依据客观实际制定的科学政策,绝不是对农民随意作出的权宜性许诺。
对联产承包制长期稳定不变的客观依据,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作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就其主要点来说,我领会有两条:其一,它是集体经济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二,它可以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力。这两点的集中体现,则是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受亿万农民的欢迎。
联产承包制是集体经济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对立物是“一大二公”、“大锅饭”,而不是集体经济;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道路,而不是向农民让步的权宜之计。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把亿万小农转移到集体所有制的经济基础上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战略目标。但是问题在于,什么是恰当的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什么实现形式最符合我国国情,最为广大农民所乐于接受,最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并没有成功经验可循。“一大二公、高度集中”的形式,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才从群众的创造中探索出这样一条新路:把农民千百年来所习惯的家庭经营以承包方式引入集体经济,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责任制有统又有分,有适当分离又有紧密结合,在集体经济的大框架内,照顾到农业生产复杂的特点,满足了农民对生产和分配自主权的要求,既革除了旧体制长期无法革除的弊端,又继承了以往合作化的积极成果,使集体优越性和农民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结果就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活力,在其他政策措施的配合下,使我国长期停滞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于联产承包制的社会主义属性,现在认识上趋于一致了,但它能否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呢?仍然是一个问题,并被作为怀疑长期稳定的一条重要依据。
我们应当看到,在逐步完善双层经营机制的条件下,家庭承包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不但能适应落后的生产力,而且也能适应较高的生产力。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以机械技术为主到以化学、生物技术为主,化肥、农药、优良品种等技术的采用,使小规模、高效益成为可能,从一定意义上说,为家庭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许多环节,从农业生产总过程中分离出去,形成为独立的社会服务部门。这些部门向农户提供系列服务,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户在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时出现的人才、物资、资金等方面不足的困难。
关于联产承包制是否适应先进生产力的问题,还有一点需要弄清楚的,即家庭承包和规模经营的关系。传统的观念认为,家庭经营规模小,收不到规模经营的效益。这里需要对农业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进行再认识。一个经营单位耕种大量土地、一个劳动场所投放大批劳力,主要靠扩大耕作规模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这是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通过系统的社会化服务,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结起来,形成大范围协作性的联合劳动,实现土地以外生产要素合理组合。这也是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这后一种形式,看起来生产单位小,但协作规模大,既符合农民要求,又符合现代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趋势,论效益可能更好些。我国各地目前正在进行建立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实际上是在走后一条路子。
在实际工作中,贯彻长期稳定方针,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它同完善的关系。家庭承包制固有的优越性很多,并且这种优越性将长期地起作用,但是也并非十全十美。从本身机制来说,它在水利、育种以及完成其他重大生产环节上,在供产销环节的联结上,在扩大再生产的积累上,都存在着自身力量薄弱的困难;从工作来说,这种责任制建立之初,有些地方耕地分割得比较零碎,原集体所有的财产不该分的分了;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说,如何使千家万户适应大市场的需求,使他们的产品得到社会的承认,有待于建立一个新的机制。这些都要求不断做好完善工作,使联产承包向着高一级的方向发展。但是,所有完善措施都必须在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不能离开稳定去搞完善。拿完善双层经营体制来说,当前我们既要积极发展集体统一经营层次,又要在发展集体统一经营层次时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主要向农户提供服务,为发挥家庭经营潜力创造条件,不能踢开家庭经营另起炉灶;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努力办那些农户想办而办不到办不好的事,凡是农户自己能办到的事,不要和农户去争;努力开发新的资源和开发新的生产途径,依靠发展生产来增加集体自身的积累,不能走“一平二调”的老路。
一要稳定,二要完善。在稳定和完善中保证联产承包制健康发展,这既是推动农村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可靠保证,也是对农村工作创造性的一项基本要求。

逐步把农民引向市场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逐步把农民引向市场
褚之田
把农民引向市场,实际上就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促使农民从过去单纯追求产品数量增长、满足温饱需要为主,开始转向高产优质并重、大力提高经济效益的新阶段。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特别是从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发育相对滞后的广西及钦州地区农村来看,把农民引向市场的问题是迫切的,但把农民完全推上市场的条件也是不完全具备的:一是健全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尤其是要素市场的建设还刚刚起步;二是市场机制很不完善,农产品价格体系不合理;三是农民还未完全成为自主经营的生产者。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还肩负着培育市场、开拓市场、管好市场、用好市场的重任。结合钦州地区的实际,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农产品销售服务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农民引向市场。在市场体系不健全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不能一下子贸然地把农民推向市场。否则,就可能使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处于既无政府调节又无市场调节的“调节真空”状态。尤其是在价格体系严重不合理的情况下,如果农民的生产经营完全由市场调节指导,市场发出的错误信号,或是由于“一窝蜂”现象使市场信号失灵,就会造成生产力的极大浪费。我们须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民慢慢熟悉市场,掌握市场规律,进而逐步地走向市场。
第二,积极创造条件,取消各种封锁和限制,使农民顺利地进入市场。当前,我们一要加速市场发育,包括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积极推进价格改革,彻底放开粮食价格,对农村经济的宏观管理从直接调控为主转为市场间接调控为主;二要取消一切限制、封锁和阻挠,撤销关卡,给农民进入市场的自由,允许农民常驻城市,给农民以其他工商业者平等的条件,让农民放开手脚进入流通,进入市场。
第三,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鼓励农民大胆进入市场。专业批发市场既对农民发展生产有导向作用,又因为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对很不熟悉商品经济的农民走向市场也是一种榜样。从我们钦州地区的实践看,这几年我们办起了灵山三隆、武利和浦北北通、大成等香蕉专业批发市场后,农民发展生产导向明确了,产品价值顺利得以实现。在这两个县,不但有数万农民直接进入流通领域,还有数十万农民围绕着市场进行生产与经营,初步进入了市场。兴办专业市场确是把农民引向市场的一个好办法。
              (作者为中共钦州地委书记)

为什么要发展商业银行?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编者的话:“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已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这意味着,金融组织体系的主体将由以往所提到的专业银行,变为国有商业银行。有读者询问:“什么是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发展商业银行?”为此,本报特邀我国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总经理戴相龙作一介绍。
为什么要发展商业银行?
戴相龙
按传统定义,商业银行是指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业务为主、并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银行。此类银行以吸收企业活期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因此,主要是向工商企业发放以票据和储备资产为抵押的商业性贷款,故称“商业银行”。
社会主义商业银行是指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结合的、以短期工商信贷和商业性金融业务为主、真正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经营货币的企业。1986年,国务院决定重新组建交通银行,并按商业银行模式发展。在这以后,我国又建立了八家区域性或企业集团所属的商业银行。到1992年底,几家商业银行总资产达2100亿元,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为什么要发展商业银行?
建立社会主义商业银行,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我国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银行的经营对象——资金逐步形成市场价格,要求银行按价值规律把资金作为商品来经营;二是银行的服务对象——工商企业,正在转变成为自主经营的企业法人,要求银行要从行政机关改为企业,与之建立相互选择的平等合作关系;三是信贷资金打破条块分割,通过市场分配的比例不断扩大;四是国内外金融合作日益扩大,要求我国银行在业务运作上与国际上商业银行接轨。上述变化要求我国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要把信贷资金的供给制改为经营制,积极稳妥地发展商业银行。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专业银行虽然具有商业银行的某种功能,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还不是真正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实现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化,涉及一系列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创造条件,分步进行。今年人民银行决定在少数专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进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帐管理的试点,就是为实现这个转化所采取的一个步骤。
如何才能办好社会主义商业银行?
根据几年的探索,办好社会主义商业银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在产权上逐步实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采用股份制,有利于及时积聚巨额资本,有利于建立各方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关系,加强社会对银行的监督,有利于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二是业务范围不受专业分工限制,实行综合经营。把竞争机制引入金融业,逐步实行银行选择企业,企业选择银行,从而形成一批各有基本客户、各具不同特色的商业银行。大多数商业银行,可以经营本外币、长短期银行业务,也可以经批准经营一部分非银行金融业务。对企业特别是对企业集团的服务,要从单项服务转为综合服务,从存贷关系发展为既有存贷款关系又有资产联系,从消极审查贷款改为银行和企业联合创业,从单个银行贷款转为银团贷款。
三是真正建立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按经济区域和业务量大小设置分支机构。银行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资金力量、风险大小,自主决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按国际惯例和协定,建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制度。实行全员聘任和行员等级工资制,建立符合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和财务分配制度。
四是有明确的经营目标。社会主义商业银行要在执行国家金融法规和产业政策,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基础上,通过增收节支,尽可能多地获得持久增长的利润,为国家、股东、企业增加积累。

贷款效益——银行的经营目标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贷款效益——银行的经营目标
韩晓东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把银行推向市场。
过去,银行不以盈利为目标,资金投放不注重效益,不管企业经营状况如何,资金照贷不误,给企业提供了资金大锅饭。如果企业继续吃这个大锅饭,不管效益好坏都能借到钱,经营不善就可以赖帐,企业也就不会感受到资金的压力,也就不可能真正走向市场。银行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就会把贷款效益作为经营目标,作为选择资金投向的标准,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就很难得到甚至得不到银行的资金供应,无疑会对这些企业形成巨大的压力,促使企业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工商企业走向市场也要求有一个竞争性的资金市场,工商企业能够自主选择银行,自主选择融资渠道。这对银行也是一个压力,促使银行商业化、企业化,打破垄断,展开竞争,在金融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形成企业选择银行,银行选择企业的双向选择竞争局面。
银行商业化、企业化,就是要把资金真正当作商品来经营,使这种稀缺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银行与工商企业的关系是一种买卖关系,买卖的商品就是资金,利息就是工商企业购买资金的费用。银行的钱不是白来的。现在居民储蓄已在银行资金来源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银行吸收存款同样要付出利息,同样要有借有还,必须确保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这样才能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投放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
有的同志担心银行商业化、企业化会影响政策性业务和社会效益。实际上,银行作为企业,同样要遵守国家的法规,服从宏观调控,不能为所欲为。关键是要承认银行的企业性质,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银行的引导、调控机制,使银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另外,现在的政策性业务中本来就有一些不是银行的职能,而是政府职能、社会职能附加到了银行头上。这样的政策性业务应当通过改革逐步分离出去。
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变从外部来说:一是专业银行逐步向商业银行过渡,实现资金商品化,融资市场化。二是建立竞争性的金融体系,以国家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形成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局面,给银行以竞争压力。三是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使融资渠道多样化、市场化。
           (作者为辽宁省抚顺市建设银行行长)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