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2-06-22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中原大地上的丰碑——河南省集资办学活动巡礼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原大地上的丰碑
——河南省集资办学活动巡礼
新华社记者朱维新程红根本报记者李宏伟
初夏时节,记者到河南采访集资办学活动。沿途所见所闻,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河南人民在中原大地上建起了一座座历史的丰碑。
(一)
长期以来,河南省教育经费的短缺限制了办学条件的改善。据1978年调查,全省中学人均教育经费仅为40元、小学仅为12元。学校校舍大都是破旧的祠堂、庙宇、土草房,数量不足,又年久失修,严重危房比例高达33%。农村中许多学校缺桌少凳,学生只好趴土台子、坐土凳子上课。民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
要根本改变全省学校的落后状况,满足办学的基本条件,按国家财政投资额推算,至少还要100年时间。怎么办?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河南省广大干部和群众经过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依靠人民办教育”的道路。
河南省教委主任徐玉坤告诉记者,从1979年以来,河南省在不断增加国拨教育经费之外,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93亿元,其中社会集资和群众个人捐资达45.84亿元。
集资办学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13年来,全省新建中小学校舍3120万平方米,建起楼房16600多栋,维修改造中小学危房2479万平方米。目前,全省中小学基本实现了“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并初步达到“六配套”(校舍、桌凳、围墙、大门、操场、厕所)。与此同时,各中小学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实验室建设也得到加强。全省118个县市已普及了初等教育。
13年的变化是惊人的。
(二)
奇迹的出现绝非偶然。
在河南各地,“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筹资兴教、集资办学”的大气候正在形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已不再仅仅是印在文件里,写在墙壁上,而是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中。
10多年来,河南省各级党政部门始终把发展教育、筹资改善办学条件当作振兴经济的头等大事来抓。前任省委书记杨析综、省长程维高都十分关心中小学校舍建设。现任省委书记侯宗宾、省长李长春也多次察看中小学校,反复强调要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继续把筹资兴教工作做好。“为官一任、兴教一方”。10余年间,一些地方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可重教兴学之风任任相传,届届接力,一张蓝图绘到底。许多乡村干部更是身体力行,赢得了“重教书记”、“重教乡长”的美誉。
(三)
富不办学,富不长久;穷不办学,穷根难除。改革开放的大潮,促使中原人民以崭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到重教兴学的深远意义。人们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感受到了发展教育的紧迫性和历史责任,激发出了空前的办学热情。
唐代诗人杜甫的故里巩义市(原巩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干部群众从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认识到提高人的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性,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1979年以来,全市投资教育2.65亿元,发动群众集资9400多万元,全市365所中小学全部实现“六配套”。现在,这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
当年集资1.25亿元、奋战10年建成举世闻名“红旗渠”的林县人民,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又集资1.57亿元,同样奋战10年,新建改建学校305所,盖起368栋教学楼。各乡各村,不管是在外的建筑队,还是乡村企业;不管机关团体,还是村民百姓,人们心里的想法很明白:“攒钱给孩子,不如拿钱办学校,让学校培养出好苗子”,“自己的孩子自己爱,自己的学校自己盖”。林县人办教育的义举,被赞誉为兴起了“第二座红旗渠工程”。
在一些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挖穷根,也自然选择了办学兴教之路。位于深山区的汝阳县银鹿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村支书武根山痛心地说:“咱们穷就穷在愚昧,无论如何也要盖个好学校,引来好教师,为村里培育出更多人才。”
地处淮河岸边的固始县,十年九灾。这里的许多学校处境艰难。大灾之年,全县人民抱定一个信念:决不能因灾让孩子们失学,决不能因灾使教育停滞。各乡村响亮地提出:“穷乡不穷教,穷村不穷校”。干部群众救灾先建学校,多方集资,很快重建起座座崭新的校园。
(四)
10多年来,集资办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迅速席卷了中原大地。无论城镇乡村,无论男女老少,干部群众纷纷慷慨解囊,捐资献物,出工出力,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太行山下的济源市思礼村,一些热衷于迷信的人为修庙成立了“修庙董事会”。而卢庆贤等干部和老党员却针锋相对地成立了“建校董事会”。他们四处奔走,组织和发动群众集资办学。最终,文明战胜了愚昧,全村集资40万元建起一所高标准学校。
洛阳市郊区辛店乡于营化工厂厂长刘宏欣,致富后不盖新房,不添家具,却首先想到要把学校建好。他不仅捐资41万多元,还为建校兴教东奔西忙,办了许多好事。
林县北关村64岁的普通农民孙启生,一次掏出28万元给本村盖起一座教学楼。当这幢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教学楼交付使用时,老人却已身患肺癌、冠心病等多种疾病。有人问病中的老人:“你把这么多钱都捐了,现在手头紧了,不后悔吗?”“不!”老人坚定地摇摇头,“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孩子!’”
老人的话,道出了全省人民的心声。在河南各地,像孙启生这样无私奉献的普通群众又何止万千?
在三门峡市湖滨区小安村集资现场,五保老人薛小创从怀中掏出1000元钱,交到村支书手中说:“这是我平时卖瓜子攒的钱,连同那三间房子,全给学校啦。”支书又惊又喜,泪水直往下掉:“大伯呀,今后学校的娃子都是您的娃子。您百年之日,全村人给您送终!”
无需浓墨重彩的描绘。正是这些贫穷而又富有的中原人民的无私奉献,才换来了今天的教育广厦千万间,托起了中原大地上的希望和明天。(附图片)(压题照片为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第二初级中学。潘志明摄)
编后
河南集资办学的成绩是突出的。他们以满腔的热情和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教育广厦千万间,可谓在中原大地上树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在全国来讲,河南并不十分富裕。然而,全省13年来,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93亿元,为教育事业办了大量实事。在发展教育的问题上,同办其他事业一样,只要人民群众的认识提高了,又有各级政府的重视与组织,困难能够克服,事情就能够办好。可以想象,再过若干年后,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成为摆脱贫穷愚昧、改变家乡面貌的生力军。

科研要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义——杨振宁教授访谈录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科研要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义
——杨振宁教授访谈录
本报记者 温红彦
6月10日,在南开大学为当代杰出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举办70华诞庆祝活动的第二天,记者在南开大学东方文化艺术楼采访了他。杨振宁教授学术活动繁忙,仍然抽出宝贵时间认真回答记者的一系列提问。记得在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的《杨振宁小传》中,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杨教授为人耿直,教诲不倦,聪敏过人而治学严谨,是年轻人无上的榜样”。
记者:杨先生,此次您和陈省身先生、吴大猷先生、李政道先生等在中国大陆举行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在中国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您认为这次“具有世纪意义的聚会”对中国今后的科技发展、对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将有什么重要作用?
杨振宁:这次聚会对今后的科技交流将起到更积极的作用。吴大猷先生这次到大陆来,加上他安排好的大陆7位学部委员访问台北,是令人高兴的事。很快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科学家去台湾,我想这是非常好的开端,这个关口突破了,以后的交流会更多。相信这也是大家非常高兴的事情。
记者:杨先生,今年2月份我拜访科学院数学所王元教授时,在他那里看到您写给科学界的一封信,其中谈到中国在科学家传记和科技报道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对新闻界也很重要,您能不能对此着重谈一谈?
杨振宁:日本人对他们老一辈科学家的贡献在不遗余力地进行研究,这点我有很深的感受。中国大陆和台湾在这方面功夫做得不够。现在有些人在做,但做得不够严谨,有些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要写一个科学家,就要仔细研究他(她)在每一时期做研究工作时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等各方面因素,才能对一个人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评价。当然,对新闻记者的要求跟对研究科学史的人的要求不同。但有另外一方面要求,我认为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忠实地报道,全面地反映,不要说些没有意思的话,形容词用多了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当报道一个科学家时,要用客观的眼光看看被采访者的待人接物、道德文章,把这些真实地、全面地写出来。这是值得中国新闻同行注意的问题。
记者:现在中国在进行深入的科技体制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三者的关系问题常常是人们考虑较多的问题。您认为这三者应如何协调、怎样发展?
杨振宁: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难办的问题。因为每一学科的人都觉得自己的工作是重要的,是对国家民族有重要影响的。怎么能够根据中国的现状,根据许多学科的不同进展需要,作出适当的资源分配,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大原则要首先弄清楚。我认为第一大原则就是尽快把中国经济搞上去,任何别的原则都不能与这一原则相提并论。在这方面,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已经有很大进步了。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义,就是不花多少钱的科学研究可以放手去做,花钱的科学研究尤其是花大钱的基础研究,就要仔细斟酌。我很高兴的是,近年来中国对这一点有了更多的认识,决策上也不再有大的偏差。当然有些人说,他所做的东西今天没有经济效益,过30年后会有经济效益。我认为在中国当前的经济条件下,30年不能等。30年才有经济效益的事情应该放在稍后的位置,假如它需要相当多的经费支持的话。这里有两点比较重要:不花钱的基础研究可以多搞,如数学研究;与国防有关的基础研究要重视,即使十几年之后才能出效益,也要坚持搞下去。
记者:杨先生,在您的《读书教学四十年》一书中,有一篇文章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物理的印象》,那是您第一次访问中国时的印象。20年过去了,您认为中国目前物理学研究有什么进展,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杨振宁:这些年来中国在物理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说高温超导,是紧跟着世界最前沿的研究。现在这方面又培养出很多的人才,我认为这是很好的现象。这既符合搞好基础研究,又符合以经济效益为第一的原则。
记者: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到国外去的留学生很多,尤其是留美学生很多。您对留学生问题有什么看法?
杨振宁:我认为不必着急。留学生充其量几万人,中国真正有才干的人多得很。一定要让那些出去的人都按时回来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他们在那儿把关系维持得很好,学有所成,他们终归是心向中国的。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50年代、60年代,台湾在美国的留学生确实不少。80年代后,他们回到台湾,看到台湾经济大大地发展,他们说,许多在大企业有建树的人,当初都是他们的同学,成绩不如他们好,但这些人留在了台湾,为台湾经济的起飞起了重要的作用。我想,他们言下不免有后悔之意。从大陆的情况看,今天虽有几万人在美国,20年后他们再到大陆来,会觉得他们当初不回来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我个人认为,过去这十几年在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下,中国已经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你也可以想想看,这十几年无论城市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对这么大个国家来说,都是了不起的进步。这个了不起的进步再延长20年,整个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中国人对自己的看法都会有一个整体的改变。那时留在美国没有回来的人,我预言他们会觉得当初错了。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是找机会,就是在一个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地方去开拓。

面向下个世纪 加强基础研究杨陵农科城生物技术跃上新台阶一批成果达国际水平 经济收益达20亿元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面向下个世纪 加强基础研究
杨陵农科城生物技术跃上新台阶
一批成果达国际水平 经济收益达20亿元
本报讯 改革开放10年来,陕西杨陵农科城科技人员在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一年跨上一个新台阶,先后在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等方面取得27项高水平成果,其中8项达国际先进水平,两项属世界首创,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20多亿元,成为全国十大生物中心之一。
杨陵农科城位于西安以西90公里处的咸阳市杨陵区境内。这里驻有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水保所、西北植物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科所、陕西农科院等10家大型教学科研机构,共取得科研成果4000多项,其中404项获省以上奖励,60项获国家级奖励。在小麦品种选育方面,对西北5省区及河南等黄淮流域省份进行了4次品种更新换代,仅陕西的小麦亩产就由100公斤增加到300公斤以上,获经济效益150亿元,涌现出赵洪璋、李振声、宁锟等一批著名小麦育种专家。
早在60年代初,杨陵的科技人员就着手生物技术研究,他们克服生活条件差、仪器设备落后、科研经费不足等种种困难,瞄准世界难点开展攻关研究。原西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振声和陈漱阳、李璋等从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的后代中发现了具有“兰粒基因”的兰粒小麦,在兰粒小麦的遗传规律研究过程中,创制出了兰粒单倍体小麦与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并利用“缺体小麦”建立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居国际领先地位。西北农大王建辰、钱菊汾教授和张涌副教授等在国内率先取得山羊鲜胚胎移植、山羊胚胎冷冻、家兔体外受精等8项成果,均处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山羊卵核移植试验”的试管山羊羔成功降临,成为世界首创。西北农大教授窦忠英主持的奶牛鲜胚移植成功率达到78.26%,达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成果为解决生产难题提供了新的手段,70年代末以来,李振声、陈漱阳、李璋等人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培育成功“小偃4、5、6号”小麦新良种,累计增产粮食16亿公斤,直接经济效益10多亿元,“小偃6号”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西北农大杨天章教授等进行的小麦“三系配套工程”研究,培育出“K型”、“Ven型”、“A型”小麦雄性不育材料,达国际领先水平。其中“Ven型”属国际首创,被评为1988年全国10大科技成就之一。陕西省农科院薛秀庄研究员经过12年奋斗,在小麦染色体研究中获得19个稳定自交结实的小麦缺体系统,达国际先进水平。省农院已故蔬菜专家赵稚雅成功地把甘蓝型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基因引入大白菜,获得大白菜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不育株系达100%,并首次利用大白菜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培育的一代杂种“杂13”、“杂14”,在陕西、湖南、福建、广西等10多个省种植1.5万亩,增产幅度在10%—50%,创新了十字花科蔬菜育种的世界纪录。
几年来,这些科技人员共撰写有关论文170多篇,有40多篇被国际性学术刊物登载,并有210余人次参加国内外国际学术交流会190场次,同时,还与荷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农业界建立了协作关系。 (胡博世 蒋建科)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建议提高学位授权点规模效益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建议
提高学位授权点规模效益
本报北京六月二十日讯 记者卢新宁报道: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第一次会议日前在京举行。七百多位专家、学者就推进学位工作和研究生教育改革问题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意见。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改革和加强学位工作和研究生教育,要坚持分层次办学、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博士生教育,因学科而异,在重点培养新一代教育、科技人才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各类实际工作部门的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硕士生教育,主要培养各种类型的高层次应用人才。博士点的调整应着眼于经济发展的大局,加强新兴、交叉学科布点,坚持相对集中、形成优势的原则;硕士点的调整则要适当考虑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建设的需要。
专家们在讨论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必然要有一个相应的发展才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势。而我国学位授权点已经可以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科结构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因此,今后学位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巩固现有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教育基地的建设,提高规模效益上。
与会专家学者还就博采各国学位制度之长、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我国学位制度提出了许多建议和看法。

再现古代文明 展示现代科技“祥云城——华夏五千年游乐中心”即将兴建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再现古代文明 展示现代科技
“祥云城——华夏五千年游乐中心”即将兴建
本报北京6月21日讯 记者周庆报道:一座占地10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2亿元的反映中华五千年科技文化史的游乐中心——“祥云城”,即将在河北省廊坊市桐柏开发区兴建。
由北京祥云集团总公司、廊坊市政府、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联合筹建的“祥云城”,将以中华五千年科技文化史为主线,按历史的时序,结合园林、建筑、雕塑、美术及各种形式的游乐内容,构成一个“寓教于乐”的展现古代风貌、文化、科技、艺术、服饰、娱乐、饮食的综合游乐系统。
整个游乐中心分一、二期工程和配套设施进行兴建。一期工程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为主要表现内容,81处游乐设施中堪称世界之最的就达20余处。二期工程以现代科技游乐为主,并与一期工程相互补充,配套设施将提供完善齐全的商业、旅馆、渡假村、住宅、康乐设施、饮食服务等。整个工程将于今年8月动工,1994年完工。

厂校厂所挂钩 组织联合攻关铁力制药厂致力开发新产品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厂校厂所挂钩 组织联合攻关
铁力制药厂致力开发新产品
本报讯 记者王锦鹄报道:黑龙江省铁力制药厂与医药院校和科研院所挂钩,开发新产品。1985年以来,研制、开发新产品50多个,形成一批拳头产品,产量、效益都翻了三番。
铁力制药厂地处祖国东北边陲,交通和信息比较闭塞。为了充分利用小兴安岭中草药资源,发展药厂,造福人民,这个厂在发挥本厂科技人员力量的同时,与全国一些医院、医药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聘请专家、教授当厂里的顾问,定期邀请省中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医药专家来厂进行科研活动,并拨出专款合作研制新药,每年还派出20多名科技人员到医药院校学习,从整体上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素质。在此基础上,这个厂还十分重视新产品开发,每年都有一批新药问世。

众手托出“同乐园”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众手托出“同乐园”
叶成华 徐宁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苏州吴江青云乡爆竹震天,彩旗飘扬,全乡近万农民捐款建造的一座多功能文化娱乐场所——“同乐园”宣告落成。
青云乡北倚太湖,南邻浙江,近年来,原有的简陋的文化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一到夜晚,年轻人骑着摩托车在乡里转来转去,找不到合适的娱乐场所。青云乡党委、乡政府深感不仅全乡5000余名青少年迫切需要健康的娱乐场所,全乡3500多位老人也同样需要一个舒适安静场所来欢度晚年,于是决定在青云乡建造一所崭新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同乐园”。消息传出,全乡男女老少9550余人自愿捐款13万元,与乡政府、乡文化站合力建成了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内设乒乓球室、健身房、舞厅、文化茶室、咖啡录像室、卡拉OK厅、图书阅览室等。
建造“同乐园”,青云乡户户尽力,人人支持。孩子们省下了糖果钱,老人们拿出了茶水钱,许多在外地经商的个体户得知此事,慷慨解囊。农民企业家、杓头?村青云童装厂厂长吴荣根一次捐款5000元。

教科文简讯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教科文简讯
△由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1992年全国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闻发布洽谈会”6月21日至25日在中国科技情报中心举行。这次发布国家科委与中国科学院重点推广的新项目以及可实际应用的新技术等。
(刘茂胜)
△由中国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会两顾问刘墨庄和姚修仁共同研制的新型防癌保健益寿饮水器,具有使水中的有害成份降低和有益元素增加的“双向调节”作用。(孙国良)
△郭治安、沈小峰编著的《协同学》已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这门新兴学科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鲍鸣)
△江苏省灌南县红十字会把支持特教事业作为工作重点,自1988年以来,先后向聋哑学校的儿童捐赠数万元的钱物,受到社会好评。
(杨忠)

江铃集团捐款一百二十万元供江西设立科技奖励基金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江铃集团捐款一百二十万元供江西设立科技奖励基金
据新华社南昌六月二十一日电(记者卢晶)江铃汽车集团近日向江西省科技界捐赠一百二十万元人民币提供设立科技奖励基金。据介绍,此项基金目前暂设科技精英奖、科技贡献奖和青年科技奖三种奖励,每二到三年评选一次,奖金依次在一万元、三千元和二千元以上。江铃科技奖励基金的设立改变了江西省过去单纯靠财政拨款进行全省性科技奖励的局面。

中国人有了自己的脑电地形图正常参值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人有了自己的脑电地形图正常参值
本报讯继CT、核磁共振之后,诊断大脑功能变化的更新手段是脑电地形图。目前,脑电地形图的应用范围已扩大至精神病学、生理学、药理学及基础研究等领域。我国自己研制的性能优越的脑电地形图仪,结束了我国进口这类仪器的历史。由北京太阳电子科技公司首次推出的中国人脑电地形图正常人参照值,结束了借用外国正常人“参照值”做对照的被动局面。 (吴洁玲)

婴儿强化营养奶粉问世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婴儿强化营养奶粉问世
本报讯 记者王娜梅报道:一种近乎母乳营养成份的奶粉——婴儿强化奶粉最近在中国儿童发展中心通过了专家鉴定。
这种奶粉是在新疆乌苏奶粉厂心花牌特级甜奶粉的基础上,添加了牛乳中所不足的锌、铁、维生素A、D、C等营养成份。有关医院对婴儿作对比喂养试验表明,用这种强化营养奶粉喂养的婴儿身长、体重、血清锌浓度等指标与母乳组近似。

图片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辽宁省锦县大有乡小柳村幼儿园教师李英,4年来制作教具、玩具2000多件,并利用这些玩具开展各种活动,开发了儿童智力,被评为省、市优秀幼儿工作者。图为李英正为儿童制作玩具。
陈旭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