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2-06-20第7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森林“空间站”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森林“空间站”
顾玉清
人们要想涉足无垠的原始森林不易,从高空静观茫茫林海则更难。然而,去年10月,科学家们制造了一个长48米的世界上最大的充气飞艇,作为森林“空间站”悬停于喀麦隆坎波自然保护区上空两个月,目的在于探测赤道森林生长情况,收集各种科学数据。
森林“空间站”上配备有多种科学检测装置,可随时将信息传送到地面。它的优点是经济实用,流动性大,能按照指令,来回移动,10天内辐射范围可达10至20平方公里。1986年和1989年,这种森林“空间站”曾两度在圭亚那密林上空探险,取得了令人较为满意的结果。
森林不仅是净化环境的“地球之肺”,而且是许多动、植物繁衍生息的重要场所。因此,科学家们利用森林“空间站”进行的科研,涉及到诸如植物学、动物学、气候学、昆虫学、医学和生态学等多种学科。他们试图通过对树木及附生植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情况的观察和了解,找出它们的特性和生长过程中的最佳适应性,一方面,将其应用于森林整治,另一方面,力图以不同植物的组合,造就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也许有一天,人类将会在非洲撒哈拉地区轻而易举地营造出一个热带森林绿洲来。
科学家们的研究同样使医学界感兴趣。非洲人使用草药大多凭经验,而科学家的研究在于识别传统医学植物的活性成分,确定这些植物的医疗属性,以及这些属性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此外,昆虫学也成为这次空中探测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研究人员往往能从森林寄生生物中发现一些以前从未见过的害虫,从而为防治和避免虫灾提供了保证。

幼童文字处理机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幼童文字处理机
日本一家公司新近开发出一种4岁幼童能操作的玩具型文字处理机。这种文字处理机具有可输入日文假名字母、英文字母和汉字等功能,所不同的是省略了幼儿一时难掌握的文字转换输入程序。为了提高幼童的操作兴趣,打印文字时能播放动听的乐曲。
日本报纸在报道这一消息时说,这种专为儿童开发出的处理机是高技术与儿童玩具的结合,属智能玩具,价格定在一般智能玩具的水平,今年10月初开始在市场销售。 (吉)

康有为岛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海外游踪

康有为岛
张兵
刚到瑞典不久,司机小冯告诉我,斯德哥尔摩南郊海滨,有个叫“三十八吨”的地方,雪景很美。于是,我们慕名而去。那是雪后一个晴朗的星期天,车爬上临海的一座小山,在半山腰的平台上停下。我们飞奔至山顶。那儿有座米黄色球状建筑物,原来是观象台。登高望远,奇迹出现了:海边的几个小岛在雪与林的掩映下,如一幅展开的中国水墨画。用淡淡墨水泼洒而成的是冬日灰林的枝头;颜色稍重一点一笔笔竖拉出来的便是树干,点染的红色块块是建筑物,而留下的那大片大片的空白便是皑皑白雪。我被眼前的景观吸引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第二次去那里是为了正名,因为记者小顾告诉我,它叫沙丘巴登,只是同中文的“三十八吨”读音相近,使馆的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绰号。时值盛夏,我们轻装前往。为了同冬日的印象作一比较,我站在同一地点俯瞰沙丘巴登。奇怪的是中国水墨画不知何处去,却换上了一幅绚丽的北欧油画。绿色的是树,红色的是屋,蓝色的是海,白色的是桥,再不见冬日的树朦胧、海朦胧了。
第三次去那里已不是观景,而是去“寻踪”了,因为友人老唐告诉我,它还叫“康有为岛”。据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亡海外,1904和1906年曾两次北上瑞典,第二次便住在沙丘巴登。他极为赞赏这里的湖光山色,写道:“假石听涛,乃至月出。”“岛外有湖,湖外又岛,如此无尽。”“山水楼阁之胜,甲绝天下矣。”当时,康有为给自己的住所取名为“北海庐”。“北海庐”在哪里?谁在看管?谁在居住?还留下康先生什么遗物?我正是带着这些问题重访沙丘巴登的。
我们沿着山道迂回走下,跨过几座小桥,来到岛上。迎面是一座现代化建筑——宏大旅馆。绕过旅馆,沿蛇样甬道穿行,再不见有什么民宅。“北海庐”在哪儿?我急切地问游人,答曰:“No。”我又问,可曾听说中国清朝的一位官员叫康有为的曾小住于此?答曰:“No。”我们有些失望了,便像乘坐一只无人驾驶的小舟一样,任其漂流。全岛的角角落落几乎走遍了,忽见有一处高地,似旧房基,石阶犹在,房子却荡然无存。我灵机一动:这会不会就是康有为住过的屋,也许年久失修被后人拆毁了。我带着这失望中的慰藉,踏上了归途。
后来在一次招待会上,巧遇一瑞典汉学家,急急问及此事,他答曰:“一场大火,早把那所房子烧了。”至于火是怎么起来的,则不得而知了。
“天下山水之美,瑞典第一;瑞典山水之美,以沙丘巴登为第一,而吾得之,苟非中国忧之,黄种危绝,则此间乐不思蜀,吾何求哉,可老于是矣。”康有为的这段话,大概可以作为他居此长达9个月的注脚吧!

有机农场崛起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有机农场崛起
美国的一些州已出现“有机农场”,尽管规模尚小,但经营者日益增多。有机农场生产的“有机蔬菜”和“有机水果”已成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
有机农场的出现始于七十年代中期。当时美国兴起了“回归大自然”的热潮,人们认为化学物品中含有对人体不利的物质,而且长期使用化肥会导致土质恶化。八十年代末,美国中部、西部的不少农庄再次发起“有机种植”运动。
有机农场的出现,使农田用肥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农场利用沼气残渣肥田、养鱼,这样不仅粮食、鱼类等产量高,而且没有污染,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俱佳。在防治病虫害方面,有机农场的经营者主张推行综合措施,不用或严格限用化学农药,尽量采用生物方法和物理方法,并通过采用优良品种、适时播种、加强田间管理、实行科学灌溉、水旱轮作等措施,预防病虫害的暴发与流行。
随着有机农场的兴起,很快出现了有机食品市场。尽管现在上市的有机食品品种还不多,食品售价也高于普通食品,但美国不少家庭主妇认为,有机食品比用化肥培养出来的食品更安全,而且可存放更长时间,因而,有机食品市场销售日渐兴旺。
(爱戈)

人民歌手尤潘基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人民歌手尤潘基
管彦忠
5月下旬,阿根廷著名的民间艺术家阿塔瓦尔帕·尤潘基与世长辞,享年85岁。
噩耗传开,阿根廷人深切悼念这位人民的诗人和歌手。1908年1月31日,尤潘基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佩加米诺。父亲是印第安盖丘亚人,母亲是西班牙人。父亲当过流动的农业工人,一家5口人生活艰难。后来父亲成为一名铁路职工,弹得一手好吉他,这对尤潘基喜爱音乐影响很大。11岁时,尤潘基拜师学吉他,进步很快。童年时代的艰辛生活,使尤潘基了解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和劳动,熟悉了他们的痛苦与愿望,这些后来成了他的诗歌的重要题材。
40年代,尤潘基开始活跃在阿根廷民间艺术舞台上,曾多次获奖。尤潘基说:“阿根廷有3个秘密:潘帕、原始森林和山。”他力求在自己的作品里展示这些“秘密”中包含的事实与真理。他的诗歌如同大地一样简朴而深沉,被称为“大地的歌”。
尤潘基一生创作了1200多首诗歌,出版了十几本诗集。他热爱自己的人民和土地,为他们讴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中国听众熟悉的歌曲《图库曼的月亮》,就是尤潘基的佳作之一。《印第安人的道路》、《牧马人》、《圣地亚哥的妇女》、《我的车轴》等都是广为流传的作品。尤潘基在一首诗中写道:“如果你不相信你的人民,不热爱人民,你就永远不可能去表现他们。”这是尤潘基深切的体验,也是他多年的创作实践。
1948年,尤潘基因政治原因第一次流亡法国。在那里,他认识了画家毕加索及其他一些艺术家。他在巴黎的演出,诉说印第安人古老的憾事,歌唱潘帕草原的夜色,抒发农民的心愿,引起了法国艺术界的关注。后来,他获得了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奖章。1975年,尤潘基到法国定居。身在异域,他没有忘却自己的故乡。他抱着心爱的吉他说,“我想念潘帕,它永远留在我的吉他声里”。
大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足球俱乐部70年代以尤潘基的名字命名。科尔多瓦省西部的科斯金每年举办全国民间艺术节,那里的大型舞台取名为阿塔瓦尔帕·尤潘基。人民将永远记住这位歌手。

滔滔好望角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滔滔好望角
温宪
甩掉开普敦市内的喧闹,汽车沿着开普半岛西海岸向南轻快地奔跑,约一小时后就进入了好望角自然保护区。在7680公顷的保护区内,铁锈色凸凹不平的地面上生长着一片片低矮的灌木丛和被称为南非国花的山龙眼属鲜花,间或有狒狒、非洲旋角大羚羊等动物一跃而过,阴云低垂密布,继而飘起了雨丝,更令人感到苍凉寂寥。这也许正是开普敦建筑师布赖恩·曼瑟1928年提出建立这一自然保护区时的初衷:让好望角永远保持着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500多年前第一次见到她时的模样。
汽车沿着路标向西南方向驶去。伴着阵阵涛声,一个如同伸入大西洋中巨大鳄鱼爪的岬角近在眼前。墨绿色的奔涛托起白色的浪花,轮番拍打着岸边嶙峋的乱石,群群海鸟追逐着浪尖俯仰嬉戏。一块黄色木牌上用英文和阿非里卡文标明:好望角/非洲大陆最西南端。难道这里就是令人神往的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汇合之处?好一个“云翻一天墨,浪卷半空花”的好望角!
葡萄牙诗人卡蒙恩斯在其优美的叙事长诗“鲁西亚德”中,讲述了好望角的神奇传说。古希腊时,硕大无朋的亚当阿斯特伙同其他99个巨人图谋反抗诸神,试图用风暴攻取奥林匹斯山,但被在诸神前面的赫尔克勒斯和沃尔坎所打败。作为永久的惩罚,巨人们被流放到世界的尽头,埋葬在火山群峰之下。亚当阿斯特的身体化为峥峥丘岳,形成了好望角。开普敦北面的桌山是他制造风暴和雷电的作坊,好望角周围海域上怒号的狂风和肆虐的雷暴,是他不断巡游的魂灵。对敢于在这一海域搅扰他的人,他会咆哮着施以可怕的报复。
好望角的峭崖、乱流和植被无一不流溢着大自然的神奇。好望角及其所在的开普半岛下面沉积着一层有五亿三千万年生成历史的花岗岩层,这使得狭窄的半岛足以抵御任何狂风恶浪。好望角附近的花岗岩层下有着许多海洞,其中的一个竟深达61米,直径为12米。好望角离南纬40℃大西洋海面的“咆哮西风带”很近,以大风著称。每年夏季(11—3月),强劲的东南风持续不断地扫过好望角,时速可达120公里。大风使人类活动受到影响,许多植物也龟缩在背风一侧生长。但这种东南风却有一大益处,它可净化空气,使蚊、蝇等极难存活,因而被人们誉为“开普医生”。
开普半岛夏季的平均温度为20.3℃,而东海岸的温度至少比西海岸高6℃。在南非实行严格的种族隔离时期,这种自然气候的不同也被用来加剧人间冷暖。在东部海滨一家餐厅工作的一位黑人姑娘说,以前黑人和混血人都被赶到靠近大西洋的阴冷的一面去住,现在他们可以移居到靠近印度洋的一面,同白人一样享受那里的阳光了。
除了一些残存的贝丘外,史前人类在好望角没有留下任何有记载的历史。在一次寻找非洲大陆尽头的探险中,迪亚士率船于1488年首次闯入了亚当阿斯特的禁地,开始了人类对好望角的认识。在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的万里航途中,苦于疾病和风暴的船员们多数不愿继续冒险,数次请求返航。迪亚士力排众议,坚持南行。他们的船被1488年1月的一场风暴裹挟着漂流了十几天后,不知不觉中已绕过了好望角。在返航途中,他们再次经过好望角时,正值晴天丽日。葡萄牙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述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海角。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岬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迪亚士感慨地名其为“风暴角”。据说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迦马经此赴印度满载而归后,葡王约翰二世将其易名为“好望角”,以示绕过此角就带来了好运。但亚当阿斯特似乎并未忘记报复迪亚士,1500年,迪亚士随另一位葡萄牙航海者赴印度途中,在好望角的一场风暴中罹难。站在好望角的峭崖上,你仍能听到一个新的传说:人们常常于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之际,见到有人驾一叶轻舟,奋力拚搏着穿越好望角。人们会告诉你,那就是不屈的迪亚士。(附图片)

“帼园”及其女主人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帼园”及其女主人
江建国
中国的园林艺术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然而,未必有很多人知道,有一个德国妇女在她的住宅后也悄悄地拥有一座中国花园。它的主人是杜塞尔多夫的格拉戈女士,因其汉名为“帼娜歌”,其园名就为“帼园”。
我慕名踏访了这座花园。园子不足100平方米,然而却“五脏俱全”。一道月亮门下两个汉白玉狮子雄赳赳地端坐着,门上是“帼园”两个阴文字。跨过月亮门,但见翠竹生风,怪石嶙峋,桥下清波里金鱼三五嬉戏,小巧的朱红亭子顶端偶见碧绿的苔藓。清幽雅致,千娇百媚。我不由得赞叹道:“不是故乡,胜似故乡。”再环顾她的客厅,墙上是仕女绣品,敦煌飞天拓片,案头是文房四宝,地上铺的是中国地毯。
帼娜歌女士在西德意志州立银行的子公司——中国市场咨询公司任副总经理。
1977年,她受曼内斯曼公司委托到北京担任驻华代表。她回忆道:“那时我刚20多岁,一到北京就像海绵吸水似的,拚命地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与欧洲迥然不同的园林建筑特别吸引了她。由于业务关系,她的足迹遍中国。每到一处,她就探幽访胜,同时研读有关书籍,结果不但看遍了中国的名园,也相当透彻地了解了不同的园林风格:皇家园林的雍容华贵,苏杭园林的轻巧秀丽,安徽园林的淡泊素雅。1978年秋她到四川成都,偶然来到一处小园小憩,园中有林、有石、有水。她忽然感到心境如此恬淡,人与自然如此和谐。她感到,中国园林的确是理想的养性之地。
1983年她在杜塞尔多夫购得现在这处宅基地后,就琢磨自己也建个中国花园。当她向上海园林建筑公司提出要求时,上海方面立即同意。
经过多次设计讨论,1985年双方签定合同。这是中国园林建筑公司的第一个出口合同,现在这个花园的样式已经成为出口的标准样式之一,列入该公司的目录。上海方面为了建好这个花园,从贵州找到上千年的上水石,从江苏找到真正的太湖石,从大连定制青瓦。当年8月,全部27吨建筑材料装了两个大集装箱,从上海经西伯利亚大铁路横穿亚欧两洲运到杜塞尔多夫。为了卸下材料,市政府特意批准她住的那条波特街断绝交通4天。
市政府很支持她的计划,称赞此举丰富了当地的文化。但也有人不理解,说她“疯了”;邻居们也不明白中国园林是怎么回事,疑团重重。5名上海建筑工人辛勤干了5个星期,“帼园”落成。她把朋友和邻居都请来,向他们介绍中国园林的特点,大家这回都信服了,称赞中国人聪明能干。
1988年,这位金发碧眼的德国女子结束了在中国长达11年的生活回到德国,居然对德国感到不习惯了。她执拗地还要做跟中国有关的工作,为此辞掉曼内斯曼公司的职位,来到现在这家公司。她上班还跟中国打交道,下班回到“帼园”,总算朝朝夕夕与中国相处。她缓缓地对我说:“我至今还是时时‘想家’。这个房子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休息时我到这里看书,思索些人生的意义,听着亭外潺潺的流水声,一闭上眼睛,就又回到了中国。”她莞尔一笑说:“在中国的11年已经把我变得非德非中了。中国人看我当然是德国人,但很多德国人都说我的习性中国化了。”她用一种沉稳的语调说:“中国人谦虚,友好,有耐性,对困难有很强的忍耐力。中国的文化就像野外的花,经得住风吹日晒,有很强的生命力,不向命运低头。像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去年的大水灾,中国都顶过来了,顽强地与命运搏斗,对前途充满信心。这些特点给现在的我打下很深的烙印。”
最后,她对我说:“我所希望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不要丢掉自己的特性,保持优良的文化传统,走自己的路。”说到这里,我们不约而同地又把目光转向那春雨中的“帼园”。

图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日本奈良中学生在风景区速写,游人投以赞赏目光。 徐建中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