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2-06-18第5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改革的雄风华彩——观电视系列片《跃出东方的辉煌》随感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改革的雄风华彩
——观电视系列片《跃出东方的辉煌》随感
王纪言
荧屏上是一幕幕由火炮书写的雄风华彩。
荧屏上震荡着炮声隆隆的冲击波。
这闪烁的、跳跃的、辉煌的炮阵,象征着中华大地面对世界严峻挑战那自强不息、奋起迸发的潮头。
4集电视系列片《跃出东方的辉煌》(以下简称《跃》片)就是这样一部鼓舞人心的作品。
在我得知总参炮兵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介绍中国炮兵的系列片时,也曾经有过担心。面对着已经取得成功的各军兵种军史片,《跃》片的创作者们很容易陷入某种模式的茫然和踌躇中。要在已被观众熟悉的那种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全景式”报道里有所突破,又会给《跃》片的创作者们带来很多苦涩和艰辛。然而,当我在4月的荧屏上看到《跃》片时,一份欣喜之情油然而生。节目的创作者们把注目的视点放入中国炮兵近十年迎接世界挑战的改革历程上,这样就为电视片寻找到了一根涵盖、辐射、贯穿历史与现实的思想线。用电视片写炮兵史,能否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去审视,是衡量我们的创作者是否在原有的基点上前进了的尺码。《跃》片把“振兴炮兵首先要振兴科技”作为节目的旨意和主题的深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明,我们的创作者确实前进了,他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评介历史,并用独特的构思获取了鲜明的时代感和社会意义。
《跃》片从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展开——中国最早把炮兵科学输往西方,可500年后,西方炮兵的装备水平不仅产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在现代战场上创造了闪电般的火力反应速度!面对险峻的态势,中国炮兵能重写一个辉煌的段落吗?电视片令人信服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我以为,《跃》片的这种说服力的取得基于节目本身创作上的几个特点:
一个特点是真实。作为一部电视系列片,又是介绍中国炮兵辉煌的改革篇章的,最简单的道理就是要真实。《跃》片以严肃的态度揭示中国炮兵发生这种变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创作者没有把视点停留在对历史曾出现过的国耻或败绩的反思上,把镜头放入军人那忧愤的目光或深重的感悟中;创作者也没有一味地罗列近现代战争史册人民炮兵所向披靡骁勇善战的业绩,把镜头调向军人那高奏的凯歌和昂扬的步伐里。创作者冷静地通过一个对此设置了一个起点——80年代初,中国炮兵的快速反应能力比英国皇家炮兵慢5分钟。就这样,将中国炮兵的十年改革一下子推到世界军事科技的竞技场上。《跃》片描写了事业曾出现的困顿和低谷,但它更揭示着,后起者的觉醒并没有屈辱感,中国军人搏击的脚步是历史的大跨越。在《跃》片中还能看到发展炮兵指挥高科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一个情节很能说明问题:某炮旅体谅国家的困难,穿军装吃皇粮的官兵承揽起了地方测绘项目,用收入解决技术革新中的燃眉之急。这种创业者的艰苦也并不显得寒碜,而那充满着自尊、自信、自强的奋斗精神却为改革铸了魂。就这样,在真情实感中,中国军人以其不屈的性格、坚定的信念、觉醒的意识、抖擞的精神参与到世界大舞台的角逐中,电视片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审视的新角度,集纳着详实的史料、深沉的哲理、恢宏的叙述、浓郁的诗情,而最终不是概念化地简单反映,而是用事实雄辩地说明:中国炮兵经得起严峻的挑战,中国炮兵向世界作出了快速反应的回答。
另一个特点是表现人。与许多成功的军事题材电视作品一样,《跃》片在注重时代感的同时,着重表现中国炮兵的军旅人情美。在不足一小时的篇幅内溶进了有名有姓的人物近百名。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将自己的命运维系在中国炮兵改革上的科技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把忠诚和信仰献给了人民军队,将执著与奉献交给了炮兵事业,书写出一篇篇无怨无悔、无私无畏的搏击篇章。《跃》片的创作者们正是在艺术开掘主题时注重使节目具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不但让观众感受到炮兵奋进深沉的启示,还让观众感染着军人奉献精神的魅力。再一个特点是电视化。在总长度不足一个小时的容量中表现炮兵改革史,无疑给创作者出了难题。他完全可以再把篇幅拉长一些,再把集数多加几个,但创作者这时没有采用那种将系列片往“大”搞的通常作法,而是力求在艺术把握和技术处理上注重电视化,加大内涵,浓缩信息。《跃》片较好地运用了时空跳接、岁月迭变、声画交错、技巧渲染等编辑手法,尤其是对节奏的处理作了新的尝试。比如作品中大量遇到的炮兵训练和科技攻关的内容,谁都知道这两类场景较难表现,《跃》片的创作者注意从微细部入手,发掘视听形象本身的力度和动律,采取强化细部蒙太奇的组接技巧,产生了较强的声画冲击力。这部作品是讲炮兵改革的,影片的叙述以激昂和跃动为基调,把握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审美客体与视听语言相呼应的“节奏”,也就获得了与内容相合拍的艺术样式。当然,《跃》片无论在选材上和处理上仍留有“遗憾的艺术”的遗憾,有的地方存在着摆拍的痕迹,纪实手法不够娴熟,有个别段落理念还大于形象,视觉有重复感等等,但它毕竟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它对于中国炮兵自强不息、艰苦探索改革历程的追述已经超越了节目本身有限的容量,像一阵炮声隆隆的冲击波,带给人们新的思考、新的感奋、新的鼓舞、新的搏击。在改革的呼声再度强烈、改革的旋律重新高昂的今天,激励人们去迎接新一轮跃出东方的辉煌。

丰富的生活和思想内涵——评长篇小说《白发狂夫》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丰富的生活和思想内涵
——评长篇小说《白发狂夫》
胡德培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川的长篇小说《白发狂夫》有着多样而丰富的生活和思想内涵。美学家王朝闻认为,此书如其中主要的被描写对象石鲁的名画《转战陕北》一样,是具有着“艺术内容的多层面性”的“形象概括”。这是很有见地的一个评语。
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或者真正的艺术品都常常具有这样的共同特性?《白发狂夫》多层面的艺术内容,在前些时候一次座谈会上,众多作家、艺术家和评论家也曾有多种分析和多种理解。我对此深有同感。一部富于概括力和典型性的优秀作品,都应该是具有多方面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深刻多样的思想意蕴的。《白发狂夫》显然是可以列入这一类独特创造中的一部。
作家承认,小说是有具体描写对象的,是以我国当代一位杰出画家一生经历为主要情节线索的,从一定角度上,有人把这部小说当作那位画家的传记来读。然而,它又毕竟是小说。作品里,有对真实人物特立独行的个性和卓越艺术创造的传神之笔,也有作者对天才艺术家品格、气质、才华及其贡献的佩服和钦敬,还有作者自己对生活对艺术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更有通过主观与客观的融合,并借助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背景熔铸而成的小说特有的生活氛围、艺术氛围和韵味独特的艺术境界。
这部小说的许多情节和细节都是真实生活的写照,但作家又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和虚构,好些构思还是富于浪漫主义和传奇色彩的,比如,写武石在川北那段经历、那些风情,写武石与虚幻的黑衣人的对话,写陕北黄土高原那么鲜艳浓烈的色彩以及那座庙宇、那些壁画的被烧毁和了凡和尚的自焚等等,都是纯粹小说的虚构和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也是包含着多层面的生活内涵和思想意义的,很能给人众多启迪和思索。这部小说不仅仅表现主人公,写主人公身边那些个人物,也不仅仅写主人公一生经历,讲那些个故事,而且更使人产生浓厚兴趣、具有丰富而多种审美价值和思想意蕴的,是通过主人公和那些人物,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那些故事,展现出相当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异常多样的现实生活。在小说里的这些生活和背景,从多种侧面、多种角度包孕了一个时代多层面性的现实内容,并且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及其悠久文化艺术传统中一些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东西,从而构成了《白发狂夫》这样具有较深层次和多方面丰富意蕴的独特艺术内涵和艺术特色。
作为王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尽管结构上有时拘泥于主人公的经历,某些情节写得太实,想象力受到束缚,或者有的需要精练与删削,有的需要发挥与虚构等方面还存在某种弱点与不足,但瑕不掩瑜,它的独具特色和丰富内涵均是值得我们十分珍贵和爱惜的。正如评论家冯牧所肯定的:这是一部很可读的作品,是一部有很丰富的生活内涵又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作品,像这一类作品现在我们太少了。

反映改革生活的两种角度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反映改革生活的两种角度
牛玉秋
文学作品反映改革生活历来有两种角度,一是肯定成绩,二是揭示问题。对这二者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歌颂与暴露的问题。因为第一,绝大多数揭示问题的文学作品都是为了引起注意、警觉,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对改革充满了极大的热情;第二,问题与成绩本来就有极密切的关系,解决问题本身就是创造成绩。许多改革者都是在解决问题、特别是在解决老大难问题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丰功伟业。大而言之,我们今天之所以要进行改革,就是因为有许多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已经无法用原有的方式方法加以解决了。辩清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哪些是应该加以革除的弊端,是一项严肃而重要的工作,应该予以鼓励和爱护。总之,肯定成绩,可以起到增强信心、鼓舞斗志的作用;揭示问题,则可以使头脑清醒,永不懈怠。二者作用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以上述两种角度看报告文学的发展,我以为,前一段把揭示问题与肯定成绩相结合的作品多,如《三门李轶闻》;揭示问题的作用多,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几乎都被触及到了。而近一段的作品,则是肯定成绩的,即使是揭示问题,也大都小心翼翼地打外围战,如走私、吸毒、环境保护等等。
提醒大家注意,由于报告文学有意无意地回避了揭示问题这一重大社会职责,小说正悄悄地进行着“收复失地”的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说,小说前一段因放弃了它首倡的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而失去了众多的读者和昔日的辉煌。但有一部分作家仍在艰窘之中孜孜不倦地关注着现实,关切着改革。去年谌容的《花开花落》、钟道新的《经济场》都是揭示问题的力作。而李杭育的《布景》则以现代手法把一段时期内人人都想作生意,个个都想发大财的社会心态揭示得颇有深度。这些作品,其现实性、即时性和尖锐性绝不逊于任何一篇报告文学,而小说的虚构性又使得它们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这就再一次证明,即使在报告文学风起云涌的时下,小说在关注现实方面仍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提醒: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形式优势和重要功能。

眼光和卓识——《电影历史及理论》读后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眼光和卓识
——《电影历史及理论》读后
红实
作为电影研究工作者,李少白历经数十年的耕耘和劳作,虽然亦颇历风雨坎坷,但终究在自己所钟情的土地上捧出了一批丰赡的果实。且不说五六十年代之交茹苦含辛与人合著的那两卷本《中国电影发展史》,为中国电影史学科创下了一块坚实的基石;即以他新近结集出版的《电影历史及理论》(文化艺术出版社)一书而论,也委实宏富可观,显示出独具的学术价值。
披阅全书,最引起我们兴趣同时又体现着作者深笃用意的,显然是那二十余篇写于新时期的专题论文。这些论文,或是对元电影学的深入思考,或是对具体的电影艺术史学和诗学问题的进一步探究,总之均属基础研究范畴。看得出来,作者之重视并致力于此,其重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完善电影的学科建设。毋庸讳言,由于我们的电影理论批评长期以来习惯或常常满足于影评和影评的派生物式的写作,因此,不仅整个学科生态不能得到有效的平衡,而且也往往使理论批评在处理与创作实际的关系上显得尴尬。这种学科意识淡薄的后果,便是缺乏从更高的层次上来把握和审视电影现象的气度,缺乏对普遍真理性的追求的热情,反过来也便折损了对创作实际的直接助益作用。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当我们在李少白的文章中不止一次地读到他对电影研究现状的缺失所作的分析,就真切地感到了一种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的“眼光”。尤其是置于篇首的《对电影学科体系的构想》一文,更是体现了作者的深思熟虑。该文的建设性价值,不仅在于深中肯綮地总结了我国电影理论工作的历史教训——诸如决策性失误、无视电影理论的学术价值、以实用性替代真理性、重应用轻基础等等,而且还在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电影学科体系”这样一个重大命题。不仅如此,作者还从有机整体观出发,对电影学科体系应涵括的主要构成内容,作了鸟瞰性考察和界定。这些论述,确能给人以如见津梁的启迪。
自然,作为电影史学家和理论家,李少白最为着意的仍然是史、论研究。阅读本书中份量最重的这部分论文,我们发现作者对中国电影史和电影艺术理论的研究,有了引人注目的新的发现和建树。比如,对中国电影史研究中无法绕开的分期问题,作者已不再囿于早年那部《发展史》中的主要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定见,而是根据他近年来对电影艺术的多元特性的思考,对历时态的发展进程作了共时态的考察,从而更为准确地把握了中国电影历史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对电影史学界一向忽视的中国20年代无声电影和30年代初有声电影的艺术探索,作者也立足于重新发现历史真价的可贵史识,肯定了二者在中国电影传统之河中的独特贡献和重要意义。同样地,对电影的更带有普遍规律性的但同时又聚讼纷纭的艺术理论问题,诸如电影艺术形式、电影本性、电影民族化、电影与文学的关系、电影的故事性等,作者也提出了一系列富于创见的一家之言。这些新意迭出而又立论有据的文字,既体现了作者不懈的学理求索精神,而且也从特定的侧面反映出新时期以来我国电影学术工作的成果风貌。

真诚的奉献——谈《文学探索录》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真诚的奉献
——谈《文学探索录》
周申明
白海珍的《文学探索录》飘散着墨香摆在我的书案上时,作者却辛劳成疾,在他49岁的英年溘然长逝了。
白海珍早在学生时代就喜爱文学。他当过编辑,搞过文艺理论研究,对文学事业的追求矢志不渝。白海珍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怀着一片赤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抱有真诚的信念。在文学评论中,他信奉马克思主义。他不仅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而且力求运用它们指导文艺工作实践。这是《文学探索录》的一个突出特点。他始终注意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南,观察、思考现实改革与改革文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对如何描写农村改革生活,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文学民族化的道路等重大理论问题,都发出了有真知灼见的声音。
《文学探索录》的另一个特点,表现了白海珍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中的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他认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在文艺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是离不开对中外优秀文化遗产和相关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的学习、借鉴和继承的。从《文学探索录》的《中西小说忧患意识的比较》等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以求实的态度,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库存和批评语言。前年,他与人合写了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其中既有对西方文化成果的批判借鉴,也有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
另外,白海珍特别关心河北的文学创作,对于河北文坛上的新生代,更是倾注了满腔热忱。他的这本评论集中,多数篇什都与燕赵大地相关,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对老作家和新作者他都倾注了极大热忱。他的《新时期河北十年小说概评》,获得了河北省颁发的“文艺振兴奖”。他的这种对文艺事业的热爱之心,许多作家、朋友都深有所感,并化为深深的思念之情。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