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2-06-08第5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农民

第5版(理论)
专栏:

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农民
中共湖南省委书记 熊清泉
湖南农村集中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已进入第三个年头。1989年冬这一教育刚开始时,尽管中央有明确指示,农民有迫切要求,点上有成功经验,但还是有一些同志心存疑虑。而现在,实践已经使人们消除了种种疑虑。教育活动就像春风化雨,滋润着农村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使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由软变硬,改革步子由慢变快,党组织战斗力由弱变强,社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连续两年遭受严重旱涝灾害的情况下,全省农业仍然连年获得大丰收,粮食产量连年超历史。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打心眼儿里拥护教育活动,认为它是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战略任务,是巩固工农联盟,实现农村小康目标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应当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
这次教育活动之所以如此深受农民欢迎,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为主线,以推动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把思想建设、经济建设和组织建设融为一体来抓,实质上是一次生动具体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路线的教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路线是统一思想的强大武器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指引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用这一理论和路线来教育农民,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各种思想认识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而且可以从根本上保证教育活动的正确方向,避免“左”的指导思想和“左”的教育内容。
这几年,我们在农村教育活动中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在国庆40周年、建党70周年两个大会上的讲话为主要教材,采取思想教育为主、正面教育为主、群众自我教育为主和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用各种通俗生动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在统一思想认识方面收到了明显效果。通过系统的学习教育,广大农民进一步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和对党的领导的信心。
一是对为什么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认识更加明确了。建国40多年来特别是农村改革1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使他们认识到:我们选择社会主义制度选得对,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路子走得对;国家要富强,农民要富裕,只有走这条路。一些农民深有体会地说:“社会主义制度好,‘有中国特色’更是好上加好。”
二是对怎样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心里更加踏实了。如果说以前还有少数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道路感到不大好把握的话,那么现在,通过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要求”、“九个必须”,以及十三届七中全会总结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条原则,特别是最近又学习了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就感到心里踏实了。我们问过一些村干部和农民,他们对如何带领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哪些必须坚持,哪些必须反对,都能说出个“七条八条”来。
三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紧迫性,体会更加深刻了。在教育活动中,广大农民进一步认清了国情,认识到国情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口多,多在农村;底子薄,薄在农村。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也主要靠农村:农村稳,社会稳;农村富,国家富。只要工农联盟不出问题,什么压力和困难也不怕。因此,他们深感“工农联盟要巩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要继续向前,广大农民必须争挑重担,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
把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奔小康作为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工作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省的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就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的,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奔小康作为农村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坚持思想领先的原则,把思想教育贯穿到农村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之中,同时又通过在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中渗透教育来深化教育活动,做到以事通理,以理通事,使虚与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组织生产时,结合进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教育;在推广科学技术时,结合进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教育;在组织农民脱贫致富中,结合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育;在完成上交任务时,结合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结合进行基本国情、基本国策教育;在整顿社会治安秩序时,结合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这样有的放矢,化虚为实,既解决了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又推动了农村经济和各项工作。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这个远大目标的实现要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我们要坚定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就要抓住农民最讲实际这一特点,把社会主义的远大目标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使农民群众在实现这些目标中体验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看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希望,使坚信社会主义和大干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1989年冬省委在开展教育活动的《决定》中规定,乡村在教育活动中都要制定两个文明建设的规划。1990年我们又结合制定“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在农村开展制定“经济繁荣、生活小康、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今年年初我们进一步作出了建设高效农业、实现小康目标的具体部署,并提出了本省农村实现小康的六条标准。最近,我们又推广了一些县自上而下地进行小康目标教育,自下而上地发动群众总结致富经验,上下结合层层制定小康规划,开展群众性的比富赛富帮富的经验,在全省广泛开展“走致富路,创小康户,建文明村”的群众活动,一个“比富赛富大胆富,你追我赶奔小康”的社会主义热潮正在兴起。
稳定政策,深化改革,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省的教育活动既不整干部,也不整群众,主要是通过正面教育、自我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充分调动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党的农村政策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最有效手段。教育活动一开始我们就突出抓稳定政策的教育,大力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和保持这些政策稳定的必要性,重点进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多种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政策不变”等“七个不变”的政策教育,消除了部分农民的疑虑,敢于放手去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的《决定》,是深化改革、稳定农村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求搞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地方带头贯彻落实八中全会精神,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作出示范。特别注意结合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对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进行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教育和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对比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鼓励他们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开发庭院经济的基础上,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内部的服务功能;鼓励他们进入流通领域,发展各种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或联营;鼓励他们自办开发区、工业小区和经济小特区。同时要求县、乡经济技术部门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化服务活动,特别是搞好信息咨询服务,帮助农民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搞好科技服务,帮助农民开辟新的致富门路;搞好流通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卖难买难问题;搞好治安服务,帮助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致富环境。要求这些部门大胆改革,勇于实践,通过为农村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逐步转变职能,办成经济实体,逐步走出一条“小政府,大服务”的路子来,从根本上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
重点教育好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广大农民共同努力奋斗。但农民需要党的领导,需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去团结,去动员,去带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状况如何,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对于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把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作为教育活动的重点,扎扎实实地抓好。
加强农村党支部的建设,关键是要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素质。农村党员队伍的主流总的是好的,绝大多数党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真心拥护和带头贯彻的。但也有少数党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对于党的农村政策,农村党员不仅应当是忠实的执行者,而且应当是得力的宣传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把党员作为教育的重点,先把他们教育好,把他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好。
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应当比一般群众要求更高。除了同广大农民群众一起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外,还必须认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要紧密联系党员思想和工作的实际,认真开展民主评议,着力提高党员的党性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振奋带领群众治穷致富奔小康的革命精神。这两年,我省农村党组织基本上都落实了“三会一课”制度,全面建起了乡、村党校,农村党员普遍接受了集中培训,党员的思想素质明显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普遍增强,特别是后进党支部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前年和去年的抗洪抗旱斗争中,哪里最危险,最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和农村干部在组织战斗。在这样历史罕见的大灾面前,我们依靠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终于在大灾之年夺得了大丰收。灾区农民异口同声地说:“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亲,关键时刻还是党员、干部、解放军靠得住。”
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派不派工作队效果大不一样。这几年我省每年都从县以上机关抽调干部下乡参加教育活动,这对培养锻炼干部、改进机关工作、密切党与农民群众的关系,起了很好的作用。像我们这样的农业省,如果机关干部不懂农村、农业和农民,就无法把工作做好。我们要求所有缺乏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特别是刚进机关的年轻干部,都要分期分批到农村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在组织工作队时,我们注意以老带新,合理搭配,大体是熟悉农村工作的老同志、年轻同志和基层干部(包括一部分表现好的回乡知青)各占1/3,这样对改进机关工作、加强基层工作都有好处。我们认为这要成为一种制度,即使在今年集中教育活动搞完以后,我们也打算以办联系点的形式,把这种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关键是坚持生产力标准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解放思想大家谈

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关键是坚持生产力标准
李 耀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一语中的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高屋建瓴,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就是要把握邓小平同志这一论断的要点,把生产力标准当作在改革开放中判断是非、决定取舍的主要标准。
坚持生产力标准,有助于我们从非“社”即“资”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误区中走出来,承认并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形而上学猖獗的年代,把一切东西都涂上了阶级的色彩。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拨乱反正,这种“左”的思维方式的地盘已经大大缩小了。但是,在姓“社”姓“资”的问题上,还仍然存在一些误区。我们对于如何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往往心有余悸,摇摆不定,有一根无形的绳索在束缚着我们。
当今世界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这是否等于说,凡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和存在的就一律姓“社”,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和存在的就统统姓“资”?对这个问题,我们在理论和实际上应该得到较好的解决。我们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但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难免有失误,而这并不能归咎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我们现在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也是把体制和根本社会制度相区别的。僵化的或过时的体制并非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必然产物。这种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也适用于对资本主义所积累、创造的经验和成果的分析上。发达国家在几百年资本主义发展中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并非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它们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科学结晶,作为对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反映,属于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但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新事物,如股票等,并不能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有,我们就不能搞。对于西方的经济理论,也应在批判的基础上予以吸收,例如他们关于数量分析和技术经济问题的论述等等,就可供参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立法,凡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也可参考。把凡是资本主义国家使用的方法,统统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加以反对,就像十月革命后有人把沙皇俄国留下的铁路说成是资产阶级铁路而要把它砸烂一样可笑。对于资本主义的腐朽的东西,我们要坚决抵制,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包含有人类进步文明成果的东西,我们却不能一概排斥,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坚持生产力标准,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这正是中华民族自信心的表现。
坚持生产力标准,还可以使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有些资本主义的东西,虽然原本姓“资”,但一旦被我们引进消化,其社会属性也会程度不同地发生变化。这主要因为,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有优势,有国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因此这些姓“资”的东西在有选择地被我们利用以后,可以起到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效果。例如“三资”企业,由于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因而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结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就是其中的独资企业,由于我们依法对其管理(管理也是一种限制),同时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得到益处就是利用),因此就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它原有的纯资本主义性质。这种情况,与我国50年代的私营工商业的地位有某种类似之处。那时由于工人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没收了官僚资本而成为国营企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限制、利用的方针,就使私营企业的大多数都在各种不同的方式下同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和合作,已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关系,不再是纯粹的私人资本主义性质,而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同社会主义相联系的、并受工人阶级监督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了。所以,有的人认为,“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是脱离了社会主义中国的这个大环境去观察和认识问题,当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抛弃了它就等于抛弃了历史唯物主义。我们要进入思想解放的新境界,就必须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才会从那种对姓“资”姓“社”作形而上学思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人口和生态环境规律

第5版(理论)
专栏:

人口和生态环境规律
胡伟略
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并和周围环境组成为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人类既是环境的主人,又是环境的成员。作为主人,人类不断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界;作为成员,人类参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由人口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网络系统,称为人工生态系统或人类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以人工因素占优势,这是它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人类出现以前,只有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出现初期,人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很微弱,人和动物的地位差不多,这就不能认为形成了人类生态系统。后来,地球上出现了农业,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了,对自然界的作用加大了,土地供养的人口逐渐增多。这样,原始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生态系统的诞生,农田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最早期的形态。然而,人类生态系统仍然是处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中的。人口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必须遵循生态环境规律。具体来说,要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人口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常态规律
结构和功能保持正常状态,是任何系统的基本要求。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因子组成的。人类生态系统是由人口、自然资源、环境因子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等组成的。这些要素采取平面的、立体的或者网络的多种配置方式,加上连接媒介,组合成为不同类型的结构模式。自然生态系统有多种模式。人类生态系统也有多种结构模式。无论哪一种结构模式,其结构要素的数量要齐全,质量要优良,分布要均衡,衔接要紧密,搭配要匹配,才能发挥其功能。人口是生态系统结构的一部分,人口再生产要和其他生态结构要素协调,人口发展既要利用生态结构其他部分,又不能破坏生态结构的整体性。
功能和结构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在一定结构基础上发挥出的作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活动。人类生态系统的功能是人口和生态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人口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等的相互作用和活动。这些相互的作用和活动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就人口流来说,它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与减少的生死流动,人口、劳动力在地域或经济部门之间的分布和流动。人口再生产规律,人口迁移规律,人口经济规律,都支配着这些流动过程。
第二,人口和生态平衡规律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生态系统,在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出和输入物质数量上的平衡。这就是说,生态系统中的要素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应较长时间地保持相对稳定,或者是在外力干扰下能够经过自身调节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是,当外力干扰和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恢复能力时,就会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失调,使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正常循环遭到破坏,生物数量和生物种类就会减少,环境就会遭到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生态不平衡。
自然界经过长时期的“自然选择”、“自由竞争”和“自行淘汰”,生物群落长期适应了自然环境,从而形成自然生态平衡。保持自然生态平衡,有利于物种保存、生物繁殖和自然界的正常状态。可是,现今人类的生产活动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环境恶化、一些物种灭绝。这样,强调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自然生态平衡不可能完全适合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人工生态平衡是指有人类参与和作用下形成的生态平衡,这种平衡一般是按照人们的需要建立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平衡是人工生态平衡的基础,人工生态平衡必须遵循自然生态平衡。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人口生育活动的发展,人工生态系统不断增多。这样,认识和掌握生态平衡规律,既掌握人工生态平衡规律,又发挥自然生态平衡规律对人类有利的作用,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和人民幸福。
生态系统是动态系统,生态平衡就是动态的相对平衡。保持生态平衡,并不是要保持一成不变,而是要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预不超过其调节恢复能力,不产生相反的破坏效果。如果必须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就要努力去建立有利于人类的新的生态平衡。
第三,人口和生态效益规律
被人们利用的生态资源都是有价值的。人类劳动必须同自然界相结合,同商品相结合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同生态系统中环境和资源相结合,则表现为生态价值。生态价值可以用生态好坏或货币数量来衡量。因而,人口与生态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存在着生态效益规律。
衡量生态效益,可以用改变生态环境所取得的成果与生态系统消耗之比来测定。生态效益高,就是用尽量少的生态系统的消耗而取得了更多的生态改善的成果;或者是取得一定的生态改善成果而消耗尽可能少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负的生态效益则相反,消耗或破坏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大于所取得的生态改善成果。生态效益有多种类型。按与经济活动相同的部门分,有农业生态效益和工业生态效益等;按范围和规模分,有全球、全国、地区、城市、农村等的生态效益;按环境类型分,有陆地生态效益和水域生态效益等。根据不同类型的生态效益,用不同的指标加以量化。遵照生态效益规律的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育行为都要考虑生态利害。经济建设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人口增长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也就是说,要把经济效益、生育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