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0-09-25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原先怀疑承办不划算 如今感情认识得升华 朱伯儒谈一些青年对亚运看法的转变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原先怀疑承办不划算 如今感情认识得升华
朱伯儒谈一些青年对亚运看法的转变
段建勋 阎正浩
9月的蓉城,晚霞似火。
成都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朱伯儒将军,在他濒临江边的一间简朴会客室里,与记者畅谈亚运。将军办公案头,堆着几厚沓来自全国各地青年朋友的信函。朱伯儒说,这段时间,亚运自然成了他和青年朋友书信往来的主题。从这些来信中,他强烈地感受到:“亚运的圣火不仅燃遍全国,也在每个人心中留下了不灭的火焰。”
最初也有几位青年朋友认为:“国家花这么多财力、物力办亚运会,划不划算?”他在回信中说,我国第一次承办国际性的大型、综合运动会,这不仅展示了我国作为亚洲体育强国的英姿,而且显示了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经济稳定。通过筹办亚运会庞大、复杂、细致的准备工作,以及举国上下共同为“亚运”召开增光添彩的一致行动,可以再次印证: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这对于激励和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推进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朱伯儒将军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些青年朋友最近都纷纷回信告诉他,说最近看报纸,看电视,看到那么多感人场景,尤其是圣火在世界屋脊由藏族少女点燃的时候,台湾省代表团的骨肉兄弟姊妹跨海踏上祖国大陆的时候,他们的热血都情不自禁地上涌,都觉得自己的感情和认识得到了升华。
当记者请朱伯儒谈谈对亚运会的祝愿时,他婉转说道:我们空军的迎亚运活动也很热火,并做好了充分的、万无一失的亚运勤务、服务保障的准备工作。我给部队作动员的话,也可以反映我的祝愿。我要求指战员们增强亚运意识,发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树新风、做贡献、保安全”活动,以优质服务迎亚运的实际行动,为祖国增光彩;并以“亚运”促团结、促友谊、促进步,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朱伯儒最后笑着说:我也祝愿我国体育健儿在亚运会上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再振体育雄风。

梦想终于成了现实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梦想终于成了现实
霍英东
我有幸亲眼观看了气势宏伟的亚运会开幕仪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多少代中华儿女的梦想,终于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成了现实。旧时代的“东亚病夫”,现在已有能力承办如此大规模的运动会。亚运会已成为国际体坛上的仅次于奥运会的一项盛会,这是亚洲人自己创办、自己管理、自己组织的运动会。而这次又是由中国担任东道国,这意义就更不一般了。盘古以来中华儿女在自己国土上承办国际性的大型亚运会这还是第一次,更值得珍视的是海峡两岸首次同时派代表团参赛,港、澳选手将代表港澳地区在赛场一显身手,而澳门又是第一次参加亚运会,我们创造的成绩和金牌将属于全体中华儿女。世界人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体育大国在崛起,也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在崛起。我们海外游子怎能不为此激动,怎能不为我的民族感到骄傲呢!
过去这些年,我们在内地多方投资、捐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国家兴旺,民族富强。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我愿尽我之所能,为国家的昌盛办一些实事。我们长年在海外,经历了无数风雨,今日能在内地大搞现代化建设当中尽一份力,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今日得以顺利召开,倾注了无数人的心血,体育事业是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希望通过亚运会,真正达到团结、友谊、进步这一目的,同时,也希望借此向亚洲各国人民展现我国内地现代化建设的精神风貌,并通过体育的发展带动中华民族大业的振兴,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
  (原载《工人日报》,本报略有删节)

焦村长一天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焦村长一天
本报记者 李力
9月24日。亚运村村长焦若愚快一星期没回家了。
早6点,他准时起床,手里捏个半导体收音机,扭动着腰身,慢悠悠地在村里散步。几个认识村长的外国村民,趁他不注意时揿动了相机快门。
北大教授叶奕良被他特聘到村中当秘书。“我70多岁了,你50多,当我秘书,不老。”焦老是在伊朗当大使时认识叶教授的。
“娱乐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妻子生了孩子,他第4天才知道。记者老要采访我,真正应该采访的是这些默默工作的人们,对吗?”焦老和叶奕良边走边聊。
这天,礼宾处给焦村长安排了6项活动:见广岛市长,出席伊朗副总统在使馆举行的宴会,主持亚运村招待各代表团的招待会……他简直闲不下来。
下午4点钟,他刚有点空,又要去亚运村购物中心看看村民们喜欢买什么东西,好让店里多进点货。刚要出村,发现自己的身份卡——A卡忘带了。叶教授说:“门卫都认识您,算了吧。”“不行,”村长坚决地说:“咱们自己订的规矩,自己更要遵守。”
在购物中心一走,就是两小时。“哈哈,你都走不过我吧?要好好练身体哟!”焦老看看显出疲倦之色的叶教授,好不得意。
夜深了,他又去散步——到亚运村每个门去问问哨兵冷不冷,饿不饿。“这老大爷真好。”5号门一个小伙子望着焦老远去的背影,喃喃低语。

“EIS”前的留言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EIS”前的留言
本报记者 颜世贵
亚运会主新闻中心的大厅内,从早到晚,嘀嘀的声音不绝于耳,30台“EIS”终端一片繁忙。
这是一个信息库。
“您需要帮助吗?您想查询什么?”一位印度记者在一台“EIS”终端前坐下,稍有迟疑。站在旁边的宫蓓小姐便主动走过去问。
这些小姐都是高年级的大学生,分别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学院、经贸大学和北京轻工学院。
中外记者对这个终端和服务小姐十分满意,纷纷留言称道。下面摘录的仅是其中的点滴:
▲中国台北记者:设备与服务国际一流,比汉城奥运会更胜一筹。资料输入快速翔实,工作人员是很好的老师。
▲泰国记者:这里所有东西都是中国自己生产的,很伟大。
▲印尼记者:中国人民很好。
▲美国记者:我感觉这个系统对我很有用。
▲南朝鲜记者:中国是真的大国,人很多,人情味儿很多,希望也很多。
▲中国记者:原来我望而生畏,但工作人员朱斌耐心教,觉得不是很难,使用电脑真太方便了。

萨马兰奇与北京亚运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亚运博览

  萨马兰奇与北京亚运
本报记者 申明河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是中国人民熟悉和尊敬的老朋友。当得知第11届亚运会将由中国来办时,他高兴地说:“中国承办亚运会是件好事。”
萨马兰奇多次提出,希望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委员出席北京亚运会。1986年,他了解亚运会与第12届奥委会会议在东京举行的时间有冲突时,就同各方协商,建议奥委会会议提前一点,亚运会挪后一周。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委员和国际体育组织的领导人能有机会来北京。为什么呢?萨马兰奇认为,这是世界体育界了解中国的好机会,也是中国让世界了解自己的好机会。在如何来华的具体问题上,如乘班机还是乘包机,他也很关心。在他的带动下,一个庞大的70人代表团在亚运会前夕来到北京。
亚运会筹建过程中,得到国际奥委会和萨马兰奇的支持。他经常利用到各国访问的机会发表意见,坚信北京的亚运会一定能成功。
今年年初,他在洛桑总部接受日本《朝日新闻》记者采访时,就希望亚洲各国和地区都参加北京的亚运会。4月中旬,在接受我国《经济参考》记者采访时,他说:“第11届亚运会一定会得到全中国人民的支持,因为中国人办事认真,遵守纪律,又热爱体育。这一切都是亚运会成功的条件。”
看到亚运会的胜利举行,萨马兰奇高兴极了。在开幕式当天,他激动地和伍绍祖拥抱起来。
这次在北京期间,无论是和我国领导人谈话,还是在公众面前发言,萨马兰奇都表明了这样的看法:希望中国抓住亚运会胜利举行的契机,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体育热情,将眼光转向2000年奥运会。这是一个富有远见的建议。

一句话评论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一句话评论
●日本运动员从中国运动员手中夺去两块金牌
——这是好事。对任何人,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是如此。
(北京电影制片厂麦晓闻/干部)
●亚运会共设三百零八块金牌
——中国队最要紧的是夺取团结、友谊、进步的金牌。
(江苏如皋县公安局柳泳建/交通民警)
●寄语中国运动员
——不满足昨天的成绩,不放弃今天的努力,不停止明天的追求 。
(安徽省六安军分区司令部高潮/干事)
●马娜获举重金牌
——马娜马年马到成功。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财务部唐福印/会计师)
●对报纸的一点希望
——不要把“亚运会”报道搞成“全运会”报道。
(监察部宣教司杨兵/干部)

李钟玉参观亚运村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李钟玉参观亚运村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李钟玉今天晚上参观了亚运村。亚运村村长焦若愚对李钟玉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向李钟玉赠送了亚运村钥匙。
李钟玉还在亚运村看望了朝鲜运动员。

往事永志不忘——体育老人访谈录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往事永志不忘
——体育老人访谈录
本报记者 何伟
世人仰慕的亚运会,在万众欢腾的北京拉开序幕的时候,抚今追昔、激情难抑的,最该是那些从历史中走来、献身中国体育事业的老人。
87岁的清华大学夏翔教授曾三度代表中国参加远东运动会,那一桩桩屈辱的陈年往事刻骨铭心。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第二届远东运动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领队,是一位外国人,并由他代表中国人在闭幕式上致词。
1923年,夏翔怀抱光耀中华的热望,出征第六届远东运动会。所到之处,备受歧视。坐外国人的船,只能在三等舱。上岸时,唯独要检查中国人的大小便,怀疑有传染病。
“中国称病夫久矣。”北京体育学院的老院长马其伟不禁追思他的父亲、中国现代体育的先驱马约翰先生。1911年,就学美国的马约翰回到清华园,推行现代体育,遭到旧礼教的抵制。中国正统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文人雅士,而不是“行为粗鲁的人”,“只有小偷才需要跑得快跳得高”。
马约翰曾这样描述封建教育洗礼出的人才:典型的体态是溜肩、平胸、驼背、平足。典型的习性是文雅、保守、求安、恐惧。当一个足球飞过来,他的下意识动作是躲开,而不知把球踢给对方。
病态体魄,是由于病态的精神。1923年,香港南华足球队访问澳大利亚,报刊上有一幅漫画,把中国球员画成骨瘦如柴、形容枯槁的鸦片鬼,并冠以“东亚病夫”之名。
这一公然侮辱,不知刺痛了多少有血气的中国人。
76岁的牟作云,曾在1936年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赴柏林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堂堂一个国家体育代表团竟连像样的服装也没有。政府出资给每人发了一条白棉布裤子。上海的资本家看不过,又资助每人一件蓝西服上装。要说交通更是可怜,参加奥运会运动员搭乘的是意大利邮轮。正值台风季节,印度洋狂风恶浪,运动员呕吐24昼夜。待赶到柏林赛场时,牟作云体重下降了9公斤,头晕脑胀,懵懵懂懂上了赛场,被日本队一举击败。最让人心痛的是比赛结束,中国运动员连回程的路费也没了。
78岁的武术教授张文广,也是当年参加柏林奥运会的一员骁将。那次,中国武术被列为表演项目,张文广等六男三女的精湛武艺,赢得了观众的喝彩。舆论界认为:中国武术比丹麦体操更为精采(当时丹麦体操风靡欧美)。这种集健身、艺术、防身于一体的东方竞技,令观众耳目一新,使西方人大开眼界。许多国家纷纷邀请中国运动员前去表演。“这是弘扬中国文化、宣传武术的多好时机,但政府拒绝提供路费,我们只好悻悻而归。”隔着半个世纪的烟云,谈起此事,张文广仍愤愤不已。
历经沧桑回首看,这些体育老人终能慰藉九泉之下为中国体育奋争而碰得头破血流的英魂。历史的屈辱和辛酸,终于在熊熊不息的圣火中化为新一代健儿冲天的信心和力量。
“承办亚运会,不只是经济得失、奖牌多寡,更在于为我们中国人争了一口气。”马其伟说。

九月二十二日,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大红喜字成为一多。对对青年人精心挑选,要的是——婚礼与亚运同天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九月二十二日,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大红喜字成为一多。对对青年人精心挑
选,要的是——
婚礼与亚运同天
新华社记者 杨力
成都的小巷口,电杆上,大喜字连小喜字。贴红的“的士”不时掠街而过。临近中午,又四处响起鞭炮声。9月22日的成都,似乎到处都在结婚……
沿着陕西街口的喜字走进一院坝,新房里见到新郎燕冰、新娘廖海燕。新娘说:“除我外,我们外贸公司还有两对青年也选今天,今天办婚礼的特别多。”新郎讲:“都选今天,一是中国传统讲究双日,今天阳历9月22,阴历八月初四,又正好是星期六;二是赶节日、国庆节、中秋节;再说又是亚运会开幕日,这算中国人的喜日子。”新娘回忆:“我们半年前就已订婚,但婚礼日一直没定,后来公布第十一届亚运会在今天开幕,我们的婚礼就定在今天了。”新郎指着满屋的宾客说:“他们都说日子选得好。”
芙蓉餐厅里,一对中年人正在举行婚礼。新郎竹炳生、新娘向秀仁,他们举杯向亲朋致酒,竹炳生说:“今天的吉日是我们自己选定的,因为今天是亚运会开幕的日子,我们就借光兆福了。干杯!”

北大授予萨马兰奇名誉教授学衔 萨马兰奇为天津一合资企业剪彩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北大授予萨马兰奇名誉教授学衔
萨马兰奇为天津一合资企业剪彩
据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 (记者杨子迪)北京大学今天在这里授予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名誉教授学衔。
李铁映、伍绍祖、何振梁、以及国际奥委会委员出席了今天的仪式。
本报天津9月24日电 记者梁小琴报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今天在天津作短暂停留,下午为天津努德莱斯巴食品有限公司开业剪彩。著名画家范曾向萨马兰奇赠送了一幅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画像。
萨马兰奇是由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西班牙驻华大使布雷戈拉特等陪同来津的。下午5时,萨马兰奇离开中国,飞往汉城。

为亚运宗旨而来——访老挝代表团团长萨雅玛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团长访谈录

  为亚运宗旨而来
——访老挝代表团团长萨雅玛
本报记者 刘水明
老挝代表团团长萨雅玛先生这是第五次来中国,首次赴京是在1978年。当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10年来北京的变化太大了!”
老挝代表团由18人组成,其中教练员4人,运动员12人,参加拳击、田径、藤球、乒乓球四项比赛。萨雅玛说:“我们代表团虽然人数不多,都是怀着积极和友好的精神来到北京的。我们的国家虽小,但也要为实现亚运会‘团结、友谊、进步’的宗旨做出一份贡献。”
萨雅玛先生虽然50多岁了,看上去仍显得年轻、干练。他告诉记者,自己以前也是一名运动员,从事拳击和足球项目,曾效力于国家足球队。现在,他担任老挝奥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谈到此次来中国的感受,萨雅玛先生说:“自从进入中国以来,我们受到各方面很热情的接待。老挝和中国是友好邻邦,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发展传统友谊。这也是我们来北京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的目的之一。”

流光溢彩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流光溢彩
陈龙灿守口如瓶
乒乓球运动员陈龙灿在亚运会开幕式前好些天已经得到通知,由他代表运动员宣誓。领导同时要求他保守这个“秘密”。陈龙灿本来就话语不多,这为保密带来了方便。开幕式当天上午,记者乘他排队买邮票时,曾和他谈过好几句话,还是没有把这个底探出来。
    高敏留有遗憾
跳水选手高敏在几天前听说要由她护送火炬,但是直到22日上午才得到最后的正式通知。她顺利完成这个任务后的唯一遗憾,是没有从许海峰手里把火炬接过来举那么一会儿。(钱江)
    争购中国月饼
北京东安市场食品部的中秋月饼专柜前,几名来自阿拉伯国家的记者正在争购稻香村月饼。他们风趣地说:“我们吃了这么好的饼,采访亚运会将更有劲头。”(王霞光)

发奖前号手吹的是什么曲?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专线电话

  发奖前号手吹的是什么曲?
中央党校18楼康治等读者问:发奖仪式前号手吹的是什么曲,能提供些详细情况吗?
记者曹焕荣答:本届亚运会每次发奖前,都安排六名号手吹一段《颁奖号角》。曲谱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副团长、离休干部程音章专门创作的,长约25秒。此曲声调高昂,为颁奖仪式增添了气氛。号手共有78名,全是业余的。其中,17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大学生,三个月前还不会吹号。号手的小号是特制的,号筒加长了一些,主要是为了悬挂会旗。
接连有读者来电问:这两天看比赛,常涉及纪录问题,请问什么算“超过”纪录,什么算“打破”纪录?
记者吴骅答:关于举重的一些规定,昨天本栏已回答。现在来谈谈别的有纪录的项目。
田径:世界纪录须经世田联批准,亚洲纪录须经亚田联批准。比赛中出成绩,可以说“超过”纪录,待审批后才能说“打破”纪录。射箭:世界纪录在1个月内向世射联申报,批准后才能承认。亚运会纪录须今年10月6日前向亚射联申报,审批后才承认。因此,在这以前只能说“超过”原纪录。游泳:本届亚运会第一次设亚洲纪录,过去均称最好成绩。比赛中打破亚洲纪录、世界纪录均予承认,可以称“打破”原纪录。自行车:世界纪录、亚洲纪录均要在一个月内报亚自联、国际自联审批,在这之前只能说“超过”原纪录。
另外,凡亚运会纪录,均可说“打破”原纪录。

老舒曼亚运观光脑部栓塞 直升机迅速抢救病人转安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手拉手

  老舒曼亚运观光脑部栓塞 直升机迅速抢救病人转安
本报北京9月24日讯 荷兰游客舒曼先生今天由他的兄弟护送飞往香港。荷兰驻华大使馆对亚运会飞行指挥部、北京SOS国际救援公司协助抢救这位荷兰来华公民深表谢意。
前来观看亚运会开幕式的舒曼先生已74岁高龄。22日上午,他还在河北承德。正当舒曼准备赴京参加开幕式时,他突发脑血管栓塞,病情严重。23日上午,承德方面致电北京SOS机构。该机构北京代表处经理立即向亚运会飞行指挥部求救。总指挥刘树志少将立即批准抢救方案,中国通用航空公司调归亚运会使用的贝尔直升机只用40分钟就做好一切准备。亚运组委会秘书长万嗣铨也指示有关方面全力抢救。
15点05分,病人安全接到北京机场,被送往协和医院,经抢救病情稳定。

访问·考察·筹备——访广岛市长荒木武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访问·考察·筹备
——访广岛市长荒木武
本报记者 张国成
前来北京观光第11届亚运会的众多外宾中,有一支担负着承上启下使命的代表团。这就是由下届亚运会主办地日本广岛市市长、第12届亚运会组委会代主席荒木武先生率领的广岛市代表团。
24日,74岁的荒木市长在亚运村中心广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单独采访。他们一行20日抵京后,就开始了一系列紧张的考察访问活动。谈到22日的开幕式,荒木先生显得格外高兴。他说,“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非常壮观,开端就不同凡响。”他坚信以“团结、友谊、进步”为宗旨的本届亚运会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他说,我们从考察和观礼中受到很大启发,获得了许多宝贵经验。我们也一定要把下届亚运会办好。在刚结束的与焦若愚村长等举行的座谈会上,记者看到代表团成员们都注意倾听,虚心发问,认真记录。
接着,荒木先生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了广岛亚运会的筹备工作。
简短的采访结束后,荒木先生一行开始参观亚运村。考虑到荒木先生年事已高,原定参观项目很少,但他坚持要多看。结果,在亚运村逗留了两个多小时。直至下一项活动时间快到了,他们才告别。

图片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23日,亚运会拉开战幕,北京市民大饱眼福。这老的少的,爱上了曲棍球这新鲜玩意儿。看,他们多入神!
张燕辉摄

图片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朱根华绘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