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0-09-11第8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命运大写意——看影片《黄河谣》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命运大写意
——看影片《黄河谣》
向兵
广袤黄土荒原,千年黄河故道。在这个广阔的背景上,西影新片《黄河谣》(导演:滕文骥)展开了一个命运抗争的故事。
可以说,《黄河谣》所讲的是一个有关善与恶、生与死、爱与恨的传统故事。其叙述方式同样也是传统的。它以人物的戏剧冲突为整体结构,在不见时空交错的线性蒙太奇中,将主人公当归的经历娓娓道来。在这个故事中,影片没有悲悲切切地渲染当归的贫穷困苦,而是着力描写他在苦难中的顽强抗争;同时这种顽强抗争被表现为百折不回的坚韧,从而构成了影片深沉而昂扬的基调。善良、刚正的当归,和他最初的人生教师防风叔,以及那个含着眼泪走向人生的红花姑娘一样,是黄土地上不安于命运的人。当得知红花要嫁的柴老板是个“废人”时,他们毫不犹豫逃了出来。当红花被抢回和“废人”成亲时,当归又气又恨要夺回自己的情人。然而最终他在柴老板的门口停住了脚,只以一阵愤懑的唢呐发泄心中的怒火。深重的苦难教会了他生存。正是以这样一种苦难命运磨砺出的坚忍,和坚忍中的韧性抗争,当归硬挺着走过红花被霸占,防风叔遭瘟疫,柳兰得而复失等一次又一次厄运。终于看到了黑骨头的毁灭,亲手送樱子走出千年故道奔向黄河彼岸,实现了几代人不屈不挠传递的向往。由此,《黄河谣》有了一个情节紧凑,结构完整,观赏性较强的故事。
然而,《黄河谣》毕竟不是在重讲一个个人命运的老故事。它的镜头没有停留在当归的几回爱情纠葛,和他与黑骨头的尖锐冲突上,作展开的描述;也没探向人物心理作细腻的刻画。影片以大写意的手法表现主人公不屈抗争的一生。它在对故事的粗线条勾勒中,调动声、画、光、色的造型手段,着力渲染氛围,营造意象,努力构成一种故事平面下银幕影象的整体象征。
山崖突兀,沟壑纵横,广阔的黄土地旷远而深邃;粗犷的“花儿”从荒原深处隐隐滚过磅礴大地;牲灵队仿佛从悠悠岁月中踽踽而来,缓缓远去……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反反复复一再出现,直到随牲灵队走来的当归,最后仍随着它消失在亘古的黄土地上。从而使得壮阔雄浑、苍凉悠远的造型空间,构成了一种富于历史感和整体象征性的情绪氛围。影片从一开始就说黄河,唱黄河,但黄河到最后才出现在年迈的主人公面前。它和苦难中坚韧的当归一样,在作纵深感表现的长镜头里,不见自天而落咆哮奔腾、惊涛裂岸的形象;它成了一脉蜿蜒不绝的绵绵长河。而这条东方大河正是以这种九曲迂回的常态,冲决阻碍奔流到海的。同样,它所滋润的黄土地,在单调的驼铃,久远的“花儿”中呈现出静止的状态。可是在这几乎凝滞的沉郁中,却有生生不息的潜流在奔涌。影片中最热火的闹社火一场戏,便是这种生命力搏动在欢闹形式下的一次最外在的表现。那气势磅礴的社火舞,和当归那“一年一年又一年,脚踏黄土心坦然”,“咱把那东山日头背西山,一路风尘上九天”豪放的歌声,以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构成了影片昂扬的华彩乐章。影片的音乐造型以粗犷的西部民歌风为基础,宽广而富于力度。不管是影片开始,丁冬驼铃牵出在唢呐、管子、锣鼓交织中奏出的充满生气的第一乐章,还是在逐次展开人物的苦难历程中,都少见哀婉、悲切的音乐表现。当归终于送樱子渡向黄河对岸,这时黄河船夫号子带起的乐句激越、昂奋,汹涌澎湃一泻而下。它们和着壮阔的画面,以撼人胸臆的视听冲击力,构筑起恢宏、邃远的想象空间。
《黄河谣》不在个别镜头或场景追求那种单一封闭式的诗化意境,而是自觉运用电影特有的综合造型手段,有意识地营造了一种整体象征。正如爱森斯坦所说,“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又从感情引向思想。”当历尽沧桑的当归站在目送樱子过河的高崖上,慨然歌罢——“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九十九道弯上九十九条船,九十九条船上九十九个艄公把船扳”,然后犹如讲完故事的最后几句,折身回到远逝的历史中去时,我们分明感到在《黄河谣》的故事平面下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展示的是黄河所孕育出的我们这个民族历史的生存状态,和对这种命运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抗争。在当归顽强的生命之光中,张扬着挺拔、昂扬的民族精神。

无声的史诗——谈“贺兰山岩画”

第8版(副刊)
专栏:

  无声的史诗
——谈“贺兰山岩画”
柯文辉
“贺兰山岩画展”最近在北京和观众见面了。
岩画的出现已超过3万年,分布于80多个国家的800多个地区,总数超过2000万幅。中国为岩画大国,自云南高原至黑龙江边,昆仑山口到连云港,在15个省(自治区)、70多个县(旗),遗址数百,作品有几十万幅,半沙漠及大漠地区尤为集中。
全世界最早著录岩画的是我国五世纪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他据古代文献及实地踏察写成巨著《水经注》,对内蒙、晋、豫、皖、陕、川、鲁、桂、鄂、新疆、北天竺(印度、巴基斯坦)、宁夏的岩画曾直接或间接论述过。他在写到宁夏境内的黄河时说:“河水又东北,历石岩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皆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他著录的内容包括人面形、神灵形、动物、人足迹、车辙、刀剑、佛像等,文献珍贵。此后直到1915年才有黄仲琴在《岭南学报》四卷二期发表《太溪古文》,论述福建华安太溪岩画。建国之后,五六十年代曾组织人力调查过广西右江花山崖画及沧源岩画,80年代进入研究高峰,宁夏贺兰山岩画也在此时为全国瞩目。此山因岳飞《满江红》一词知名,南北绵亘200余公里,有林数万公顷,多处天然牧场,生物资源丰富,地下宝藏甚多,又是银川平原遮挡风沙美化生态环境的母亲山。曾是匈奴、蒙古、羌、鲜卑、突厥、吐蕃、党项等民族狩猎、耕作、游牧、生息繁衍要地。自西夏王朝陵墓宋代古塔,名胜古迹不胜枚举。岩画遍及山东麓的树林口、黑石峁、归德泃、韭菜泃、白芨泃、插旗口、贺兰口、苏峪口、大、小西蕃口、白头泃、回回泃、口子门泃、双龙山、黄羊山、苦井泃、照壁山……
岩画的作者们没有求名的概念,创作热情持续不衰,是和当时的物质精神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岩画魅力在于使她表现的现实已经永远消逝,不可重复。年代的久远,文明进步的巨大变化,为作品中许多颇难解索的内容增加了引起我们极大好奇心的悬念。这些无声史诗是超越时间的宝镜,能直射或折射丰富的生活场景。是史前史、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原始宗教史、艺术、美学、考古等各个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岩画的造型,具有人类童年时期的天真、拙稚、夸张、简练、变形等特征。
说到天真,可以用画树的方式去画人,童趣盎然。有对称,有不对称,神祇都脸谱化,面具化了。庄严肃穆之外,不乏人情趣味。
说到夸张,鹿角可以像树枝,脖骨可以画成螺旋形圈圈;头大于身,手大于脚,人也可以头上长角;马的生殖器粗于马腿,尾巴只用一条线扫过,达意便止。奔鹿可以像个字母,腰腿一般粗细,矫健飞腾,生机勃发。突出特征,一切次要的东西都被筛掉。
在岩画线条中浓缩着炽烈的情绪密码,含蓄与粗犷,内凝和外张,沉思与颤动,对立统一。线与线之间电流畅通圆转,和后代的书法,欧洲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美,显然有共通之处,又各具面目。先民或祈祷丰年,或敬神、祭鬼,或对自然现象的思考,都与劳动、娱乐、娱神有关。创作时的虔诚,并不意味着僵化呆滞,他们是把自己的生命放进了艺术。中国文字始于象形,书画同源说由来已久,岩画中有原始文字的胚芽。正因为经过反复的选择与长期积累,岩画丰富的语言,能唤起我们对于祖国多民族的历史有更强烈的自豪感。对于正在发展的当代艺术,岩画有借鉴作用。当然,借鉴是为了吸收养料,不是盲目模仿简单重复。只有新的东西才有感染力。

《古今中外文学名篇拔萃》儿童卷出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古今中外文学名篇拔萃》儿童卷出版
由著名作家柯岩主编的大型名著丛书《古今中外文学名篇拔萃》儿童部分6卷:《中国儿童小说卷》《外国儿童小说卷》《中国儿童诗卷》《外国儿童诗卷》《中国童话卷》《外国童话卷》,已于近日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它可以使少儿们广泛接触古今中外的文学佳作。

徽班与京剧

第8版(副刊)
专栏:

  徽班与京剧
余从 薛若琳
十八世纪(清代中叶)我国南北各地的戏曲发展,正处在地方戏的勃兴和昆曲日趋衰落的时期。徽班作为安庆地方戏曲,崛起于皖南,流布于四方,得到了当时经济实力雄厚的徽商的扶植。在南北剧坛的竞争中,徽班处于优势,时人誉为“安庆色艺最优”。
一七九○年(清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以为清高宗弘历皇帝祝寿的名义首先进京,就以安庆花部(地方戏)合京、秦两腔而得名,除唱徽调二簧外,兼唱昆曲、秦腔、京腔、小调等剧目,显示了徽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色。继之进京演出的又有四庆徽、五庆徽。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清嘉庆、道光年间),徽班在北京与昆班、西班(山陕班)的艺术竞争中,形成了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名班称盛于时的局面,当时北京的戏庄、戏园几乎都被徽班独占。究其原因,大抵有以下三点:
一、徽班绝少保守性,善于借鉴吸收昆曲、京腔、秦腔、罗罗、柳子等诸腔杂调的声腔、剧目、表演、舞台装扮等艺术精华加以运用,来丰富自己。
二、徽班重视发挥优长,四大名班不拘一格,各有擅场,在相互竞争中促进了彼此的发展。
三、徽班在演出剧目的安排上善于抓住北京各阶层观众的欣赏心理和审美意识,除演出昆曲、武戏、生旦名演员拿手折子戏,适应达官显贵、行家里手的欣赏外,尤注重演出本戏、连台戏,以满足广大市民观众的观赏要求。从而促使徽班兼收并蓄,发扬优长,成为文武昆乱齐备的戏班,为熔铸形成以皮簧腔为主的京剧奠定了基础。也就在这一时期汉调艺人来京搭班,带来汉调皮簧,与徽调艺人同台献艺,相互交流,融合衍变,至一八四六年(清道光二十五年)前后,徽班的舞台演出发生巨大变化,由以旦脚戏为主转为以老生戏为主,由唱诸腔杂调转为以唱皮簧腔为主的局面,在舞台语音上也适应北京观众的需要而开始变化。这种变迁,体现在享有盛名的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以及一代艺人的艰苦创造与革新成就,标志着京剧艺术的形成。
自此以后,京剧艺术走上了自身发展的道路。京剧经历了发展与改良时期,随着时代的要求步入了改革的新阶段。如今,京剧面临着如何与当代群众的时代要求与审美需要结合、继续革新、发展的问题。人民热爱京剧,京剧也要跟上人民前进的步伐。
         (徽班晋京二百周年纪念委员会供稿)

歌声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歌声
史中兴
初春的夜晚,从友人家出来,天下蒙蒙小雨,本来就很偏僻的马路格外寂静,昏黄的路灯下,透着料峭寒意的微风摇曳着发亮的雨丝,像是一群淘气的少女隐去身体在摆弄束束湿漉漉的发丝。路上已经没有行人,忽然临街一幢小楼飘出了歌声,我不禁放慢脚步:“在遥远的地方,那里云雾在荡漾,微风轻轻吹来,飘起一片麦浪。”舒缓、悠扬的音调,挟带着云雾、雨丝、微风、麦浪,挟带着流逝的岁月的剪影,在我眼前摇晃起来。
这是一首五十年代在青年朋友中流行的苏联歌曲。我第一次听到它,是在奔驰的列车上。生活在我面前出现新的亮点。我带着一捆书刊一个小小的行李卷,带着录取通知书和登着录取名单的报纸,也带着热烈憧憬和求知渴望,奔向前方一所素负盛名的学府。忽然车厢喇叭飘出了这支歌。歌唱家投注了浓郁的感情,歌声一波三折,荡气回肠,犹如一股清清的溪流,舒缓自如地流进我的心窝。这是一首边防战士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歌,车厢里并没有一个穿军服的人,可大家显然都被打动了,有的凝神专注,有的陷入遐思,有的掩饰不住内心汹涌着的感情潮水,发亮的眼里有些湿润,一种崇高的情怀,在不同的乘客中竟都引起强烈的共鸣。我眺望窗外,田野、河流、村庄在迎我而来又离我而去。云雾、微风、麦浪已消失在我身后很远的地方,歌声又把它带回我的身旁。那是淮河岸边的云雾,还是度过灾荒的村舍又冒起了袅袅炊烟?那是麦浪,还是拿到土地证的农民在一片麦浪中扬起的张张笑脸?
“我是每日每夜里,永远不断地盼望,盼望远方的友人,寄来珍贵信息。”几多柔情,几多思念,几多梦想,几多希望!那股清清的溪流又在我的心中涌动,是在梦中还是车厢喇叭飘出的歌声未曾流逝?我仰首望去,小楼窗户打开了,露出一个姑娘的秀丽脸蛋,她微扬着头,凝望着蒙蒙雨丝,她莫不是也在追寻远方的云雾、微风、麦浪,还是在遥望实验室的灯火、老师眼角的鱼尾纹、恋人投入邮筒的信笺?她神情专注,没有理会伫立在马路上的陌生听众,继续展舒迷人的歌喉:
“我守卫在这边疆,在紧张的生活里,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最亲爱的人!”姑娘尽情倾泻着感情的细流,营造出充满诗情的意境,我心荡神驰,仿佛回到奔驰的列车上,重又体验了一次青春岁月热烈的憧憬和期待。我感到惊异的是,这首抒情歌曲,过去了三分之一世纪、却仍具有这么强烈的激动人心的力量,仍能得到新一代年轻人的喜爱。是由于动情的演唱和歌曲本身的艺术力量,还是由于美好的人性,热爱故乡热爱亲人的崇高情怀所焕发出的光彩,今昔一样璀璨?看来是这二者兼而有之。岁月无情,生活中的许多往事早已消失得不留一丝痕迹,但是美好的情怀是不会沉没的。梦想与希望同在。只要带着我们曾经拥有过的青春岁月的梦想与希望的歌声在心中永驻,生命的火花就不会黯淡。

故乡的记忆(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故乡的记忆(水粉) 周才生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