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6-06-14第7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小镇上的呼声

第7版()
专栏:

小镇上的呼声
嵇书佩 郁泉锡
埃里切是西西里岛西海岸边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欧洲地图上标不上它,打开意大利地图也不易找到它。可是,五年前这里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核战争讨论会,许多国家的著名科学家来到这里就人类最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他们用大量的事实揭露了超级大国核军备竞赛的危险性。从此,埃里切逐渐为世人注目,小镇上的呼声震动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心。
漫步埃里切街头,举目可见的断垣残壁勾起了人们对昔日的回忆。埃里切,历史悠久的濒海小镇,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数度变成硝烟弥漫的战场。极目眺望,碧蓝的大海闪烁着粼粼波光。海浪滔滔,岁月流逝,埃里切的变迁是西西里文明史的一个缩影。今日埃里切的风貌依然保持着中世纪的特点。森严坚固的古堡、古老多姿的教堂和修道院、一幢幢二三层高的素雅民房遍及全镇。纵横的街道,有的铺着鹅卵石,有的由大小不同的石块镶成。我们在狭窄弯曲的街道上穿行,别有一番风趣。走进一家小院子,只见石竹花、玫瑰花、八仙花、吊钟花开满其中,墙上还爬满了碧绿的蔓藤,吐出缕缕清香。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院子,多彩的家庭生活就在院里展开,这是埃里切风貌的一大特点。
由于“马约拉纳中心”的建立,千年古镇埃里切今日已从一个封闭的社会走向面向世界的开放城镇。埃托雷·马约拉纳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费米的得意门生,他潜心钻研理论物理,是那不勒斯大学教授。不幸于1938年突然失踪,以后下落不明。失踪时,这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年仅三十二岁。人们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中心”。“中心”的科技交流颇为频繁,每年有几十个国家的数百名科学家与研究员来此接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种种课程的培训。自1963年“中心”成立以来,已举办过八十期培训班,受训者多达四千人。“中心”强调基础科研与应用科研的重要性,引导科学家利用科研成果,更好地为人类进步事业服务。从1981年起,“中心”举办关于核战争问题的国际讨论会,至今已是第五次了。在最近这次讨论会上,会议主席、意大利核物理研究所前所长齐吉基发出了“科学为和平”、“加强科学的开放与合作”的号召,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一面谈判一面扩军的前景表示担忧。他指出,由于超级大国核军备竞赛的恶性膨胀,地球上每个居民受到四千公斤梯恩梯炸药的威胁。美苏两家已拥有总重达一百六十亿——一百七十亿吨的炸药,如其中的三分之一发生爆炸,后果也不堪设想,地球上广阔的地带将成为可怕的“核冬天”。各国科学家强烈反对核军备竞赛,呼吁各国人民保卫和平。为此各国科学家强调要加强合作与交流,把埃里切变成沟通东西关系与南北对话的“桥梁”,为人类持久和平作出贡献。我国代表阐明了我国对核裁军问题的原则立场,并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共同探讨当代重大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受到西西里、意大利和许多国家舆论的重视和欢迎。
“马约拉纳中心”的发展使埃里切名声大振,众多的游客纷至沓来。埃里切人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接待客人的可贵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埃里切人没有追求兴建高楼大厦,而是古为今用,利用现有的教堂、修道院,加以修缮。从外表看,今天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埃里切依然是古色古香的中世纪风貌,可是许多古老建筑彻底改变了使用价值。核战争问题的国际会议厅是原来的圣·多梅尼科教堂,昔日的弥撒厅成了设备齐全、宽敞雅致的会场。会议休息平台,原来是一个宽阔的赏景台。从这里眺望辽阔的大海,眼前豁然开朗,令人陶醉。主人用埃里切近海中捕捞的海鲜招待来宾,鲜美可口而清香的海珍佳肴胜过豪华饭店的美餐。我们住的旅馆是昔日的圣·罗科修道院。改建后的修道院,室内焕然一新。旅馆虽不豪华精致,但也称得上朴素而典雅。
今天的埃里切不再默默无闻,从这里的国际会议上所发出的反对核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呼声沟通着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附图片)
埃里切小镇一角

高尔基与中国

第7版()
专栏:

唐秀山 张孟仪
高尔基与中国
在玛克西姆·高尔基逝世五十周年(6月18日)的前夕,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访问了这位伟大作家在莫斯科的故居。
坐落在莫斯科卡切罗夫街的这幢楼房,是高尔基1931年5月从国外养病归国后到1936年6月临终前不久一直居住和工作的地方。1965年5月,它作为作家的纪念馆向公众开放。
我们的来访,受到高尔基心爱的孙女玛尔法·马克西莫夫娜·佩什科娃热情的接待。她亲自领着我们参观,并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作家当年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活动。由于这里的一切陈设完全是按照作家生前的原样,加上玛尔法生动有趣的讲述,我们仿佛看到高尔基在聚精会神地伏案写作,看到他就寝前经常躺在沙发上夜读,仿佛听到他在客厅里同作家们热烈讨论发展苏维埃新文化的大事,听到他同家人娱乐时欢快的笑声……高尔基的创作天才、充沛的精力、惊人的组织能力、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他为发展苏联文化事业呕心沥血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里,我们姑且不谈这次参观得到的收获和教益,而只想就高尔基与中国的关系向读者作一点介绍。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故居的陈设中,除有少数苏联艺术家的雕刻、绘画作品外,看不到俄罗斯和西欧的艺术品,但是,东方的,特别是中国的艺术品却多得不可胜数。
玛尔法似乎看出了我们心中的疑问和兴趣。她告诉我们:作家一生中收集了大量俄罗斯和世界各国的民间艺术品,并且对它们有惊人的鉴赏力。这些艺术品很大一部分已经分别赠送给一些博物馆和朋友,而他所最珍爱的中国和日本工艺品,却一直留在身边。
在简朴素雅的餐厅(兼客厅)里,窗台上摆着几盆作家生前喜爱的鲜花,长长的餐桌上铺着白布,餐厅的一角摆着一套沙发和一架老式收音机。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高大的餐具柜顶部摆着的艺术品,那是一对中国大花瓶和两个花瓶之间的一具很大的黑色中国木雕——道教神仙的群塑。
办公室宽大的书桌上,摆着作家常用的各种文具用品,其中有一件闪闪发亮的艺术品,是中国工匠雕刻的紫色石英鲤鱼。它是作家用来压书的。办公室有一套古色古香的中国家具:一张长长的楠木雕花琴桌,两个紫檀木方凳和一把高大沉重的紫檀木雕花椅子。作家就是坐在这把椅子上写作和办公的。这套家具是高尔基亲属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是他们托作家阿列克赛·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从列宁格勒买来的。办公室壁炉上和旁边立着两个集中陈列东方艺术品的大玻璃柜。里面整齐有致地摆着大大小小的中国和日本精巧古玩达三百三十余件之多。这里有一尊用寿山石雕刻的寿星,一个十六层的大象牙球,许多用象牙或玉石琢成的栩栩如生的佛像。陈列的中国漆器和景泰蓝中有香炉、印台、桌灯、如意、花瓶,中国瓷器中有茶具、花瓶、温酒壶、盘子,等等。高尔基特别欣赏的是用整块象牙雕琢而成的魁星,因为他听说,主宰文章兴衰的魁星是庇护作家和学者的神,而魁星脚下雕刻的鲤鱼跳龙门又是力量、坚毅、顽强的象征。
在卧室里,小柜上摆着一个精致的中国刻花玉盘,衣柜里除了高尔基生前常穿的黑色西服、衬衫和领带外,还挂着一件红色的中国绣花长袍。关于这件长袍,玛尔法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1933年7月27日高尔基过生日那一天,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家庭晚会。客厅、图书室、办公室都挤满了亲朋和宾客,非常热闹。高尔基在人群中来回走动,谈笑风生,十分活跃、愉快。突然,高尔基不见了,正当大家寻找他的时候,他却从卧室里走了出来,这时屋子里爆发了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因为他正是穿着这件艳丽的中国绣花红袍和戴着一顶绣花圆帽出现在大家面前的。
玛尔法说:高尔基很喜欢并很了解中国的文化。他经常对人说,搞写作,就应该象东方艺术那样精雕细刻。
接着,玛尔法向我们介绍了高尔基收藏的中国图书、文献,其中有鲁迅的作品,以及高尔基同中国进步作家来往的书信和电报。
当我们翻阅材料,看到高尔基1934年9月2日发表的一份《告中国革命作家书》时,开头那几行亲切、热情、真挚的文字一映入眼帘,就使我们激动不已:
“亲爱的中国革命作家同志们!
今天报纸登载了关于中国红军取得了新的胜利的令人高兴的消息。
中国同志们!我们代表苏维埃文艺界祝贺你们取得的新胜利,而且坚信你们将取得对敌人的最后胜利,我对贵国无产者的英勇精神表示钦佩……”
辞别玛尔法后,我们一直在想,高尔基是多么推重中国古老文化,多么关心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进程和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啊!伟大的文豪,我们永远怀念你!(附图片)

美国人演出芭蕾舞剧《孙悟空》

第7版()
专栏:友谊之花

美国人演出芭蕾舞剧《孙悟空》
朱小棣
今年2月28日傍晚,美国盐湖城犹他大学的“金斯伯里”演出大厅前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人们络绎不绝地走进剧场,怀着极大的兴趣等待着一部新编芭蕾舞剧的首场演出。
静场铃声过后,随着悠扬的中国民间乐曲,紫红色的大幕徐徐上升,展现在舞台上身着中国服装的舞者们的翩翩舞姿,使观众不禁把已经坐直的身体再向上挺挺,唯恐自己的眼睛会遗漏掉一点一滴。一开幕就吸引住观众的表演,便是由美国人根据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编导并演出的芭蕾舞剧《孙悟空》。
舞台上故事在展开:神猴出世,练就一身神奇的本领,在护送唐僧取经的路上,不畏艰险,斩妖除害。舞剧突出表现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编导者下了大功夫,富有想象力地把中国京剧里美猴王的舞姿以及中国传统的剑舞、狮子舞、长绸舞等恰如其分地融汇于整个舞剧中,较好地表现出《西游记》原著中所描写的一些情景,并使孙悟空在舞台上活灵活现。
演出结束了,舞剧编导约翰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舞台,他以深深的鞠躬来表示对观众们的谢意。赞美的话语,美丽的鲜花纷纷投向约翰。大家一致赞扬说:“想不到一个美国人能把中国的古典文学表现得那么好。”一位美国观众表示:“我看了这部舞剧,感到中国的文化确实是悠久而又丰富。”
约翰今年三十二岁,是美国犹他州一个现代舞蹈团的普通演员兼编导。他喜爱东方艺术,尤其热爱中国。1982年夏他与姐姐一起到亚洲旅行,在中国旅游三个星期,他游览了不少城市。在观看中国艺术表演时,孙悟空这一神奇形象深深吸引了他。于是就萌发了把《西游记》改编成芭蕾舞的念头。为了收集有关资料,他购买了许多《西游记》的小人书。回美国后,他精心构思创作,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终于编写出了芭蕾舞剧《孙悟空》。从今年年初编、排到2月28日上演前这一期间,他身兼编、导、音乐制作、服装、布景设计等数职。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因陋就简,借用犹他大学舞蹈系的学生及八十名小学生(饰小猴)进行排练。他每天起早贪黑,只有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为了更好地表现孙悟空的武打场面,他抽空学习中国武术,并把一些动作编排到舞剧中。在以中国民间音乐为主的前提下,他剪接了一些其他国家的音乐素材,很好地烘托、表现了剧中的情节与人物。演员们演得很认真,整个演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追寻夏绿蒂之梦

第7版()
专栏:

追寻夏绿蒂之梦
张跃宏
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夏绿蒂·勃朗特的故居,座落在英国约克郡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上,参观者络绎不绝。最近,这里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许多参观者在故居花园里舞镐弄锹,掘土三尺。有一个手持泥刀的妇女甚至躲过管理员的眼睛,直潜进花园深处夏绿蒂生前亲手种植的松树旁大挖起来。
据说这些都是夏绿蒂的狂热崇拜者,他们是想让夏绿蒂“失踪的情书”重见天日。
为后人留下《简·爱》等宝贵精神财富的夏绿蒂·勃朗特逝世一百多年了。她作品中蕴含的维护人的尊严和追求真诚爱情的炽热理想,令无数男女如醉如痴。作者曲折的经历也对读者具有吸引力。其中,她与康斯坦丁·赫格的爱情就是一个未解开的谜。
1842年2月,夏绿蒂·勃朗特和后来写出《呼啸山庄》的妹妹夏绿蒂·爱米丽一起去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德语。夏绿蒂·勃朗特的才华引起了教师康斯坦丁·赫格的注意。同样,赫格富有情趣的思维和坚强的个性也唤起了夏绿蒂的激情。夏绿蒂·勃朗特回到英国后给赫格写信并得到回信。但后来赫格试图抑制夏绿蒂如火的热情,要求夏绿蒂改用另一个通讯地址。从此他们中断了联系,再也没有恢复。
赫格寄给夏绿蒂的信一直未被发现,这使得“夏绿蒂迷”们绞尽脑汁,他们推想夏绿蒂可能将情书藏在花园里,于是他们在她的花园里大挖起来。
夏绿蒂故居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抱怨这些“夏绿蒂迷们已经着了魔,追寻夏绿蒂之梦已到了事实和虚构也分不清的地步”。事实上博物馆已对所有夏绿蒂·勃朗特家庭的文物记录公诸于世。然而崇拜者们的“发掘热”丝毫未减。

泰国处处兰花香

第7版()
专栏:

泰国处处兰花香
吴海龙
素有“王者之香”、“空谷佳人”和“花中君子”等美称的兰花,由于花色高洁,枝叶优雅,香气清幽,倍受人们喜爱。今日在泰国,你到处都可以看到兰花的倩影,闻到兰花的幽香。
如果你乘坐泰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去旅行,航空小姐会送你一朵姿色俊秀、清香四溢的兰花,以示欢迎之意。如果你在泰国呆上一段时间,那更会发现,人们敬献佛祖用的是兰花,喜庆道贺用的是兰花,探视病人也不忘带上一束兰花。在旅馆的房间里,家庭的茶几上,宴席的餐桌上,甚至连办公室的写字台上,你都可以看到那仪态万千的兰花。连泰国的许多饭店和旅馆,都以兰花命名。泰国每年还要举办兰花盛会。
泰国地处热带,养植兰花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泰国养植兰花的时间并不长。三十多年前,兰花还仅是达官显贵庭院里的稀有花卉,一般平民是无缘视其芳泽的,可如今,兰花不仅进入泰国千家万户,还远销世界十几个国家,每年出口创汇达六百多万美元。泰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兰花出口国。
一九七八年,泰国举行了第九届世界兰花大会。会议期间,泰国展出了上千个品种的兰花,使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大饱眼福,从此,泰国的兰花便饮誉全球。
泰国兰花品种名目繁多,千姿百态。论颜色,有淡紫、鲜红、橙黄、深蓝、纯白等。有的彼中有此,此中有彼,几色相间。有的深中有浅,浓中有淡,艳素相宜。论形状,有的高杆似梅,有的清瘦如菊;有的如水仙的冰肌玉骨,有的象牡丹的国色天香。论神韵,有的浓艳含娇,有的潇洒俊秀,有的柔中有刚,有的雅韵脱俗。真可以说是绚丽多彩,争奇斗艳。
为了促进兰花的出口,泰国设有兰花的销售、研究和育种等机构。还设有兰花学会,其分会遍布于全国七十二个府,经常举办种植技术交流和兰花展览,并与国外同行互通信息,广泛地进行交流。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兰花,今天在泰国,已成为自然的娇子,社会的宠儿。它把馨香留给了人间,把财富留给了人间,也把美留给了人间。愿这“王者之香”在泰国的土地上永远盛开竞放。

联邦德国的“民间保健员”

第7版()
专栏:

联邦德国的“民间保健员”
徐步青
据有关部门不久前统计,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现有十三万五千多名医生。平均每四、五百个居民中就有一位医生。西德的医疗条件和设备都是世界第一流的。长期以来,人们信赖现代化的医疗方法。可是,不久前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现在较多的病人宁愿找“民间保健员”治病,因为这些保健员不用手术、药物等常规治疗方法,而是采用调节饮食、心理治疗和体育锻炼的方法,疗效显著。而且“民间保健员”对病人态度温和,体贴,所以深得欢迎。
“民间保健员”虽未经过正规医学训练,但他们在心理学、社会学、营养学、运动学等方面有一定专长,并熟练掌握按摩、推拿、气功等疗法。按规定,“民间保健员”称号必须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授予,未经批准开业的人将受到惩罚。我曾走访过一位“民间保健员”。主人在人烟稀少、环境优美的山区买了一栋漂亮的楼房,改建成了能同时容纳十五至二十个病人的小医院。来这里治疗的病人一般是因个人生活不幸而引起的多种精神、神经功能失调的病症。有的病人沉默寡言,有的则滔滔不绝,胡说乱讲,还有的酗酒、吸毒。也有些病人患腰痛、头痛或失眠症等。这位“民间保健员”采取“土法”治疗,严格限制病人吃肉、鱼,而让他们每天吃大量蔬菜、水果,禁止抽烟、喝酒,并进行体育锻炼和日光浴。这位“民间保健员”十分注重心理疗法。他同病人谈心交朋友,安慰他们,并针对不同的病人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心理治疗。据了解,每个病人在这儿治疗两个星期,必须付三千多马克,费用是昂贵的,但病人却愿意花这笔钱。经过两周治疗后,不少病人“神奇般”地痊愈了,多数病人病情大有好转。(附图片)
“民间保健员”为患者看眼病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