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5-09-30第7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革命之歌的激流永远奔腾——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影片《中国革命之歌》观后

第7版()
专栏: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已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宽银幕影片(上、下集),即将在全国上映。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片名。
革命之歌的激流永远奔腾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影片《中国革命之歌》观后
荒煤
我看过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的试演和正式演出,现在重看彩色宽银幕影片《中国革命之歌》,仍然感到有一股激情的热流冲击着我的身心。许多诗情如画的场景在雄壮美丽的歌舞声中展开,既展示了一百四十多年来,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和斗争的历史画卷,也打开了我们这些年逾古稀终于有幸看到今天四化建设蓬勃发展的人的心灵。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不禁浮想联翩,热血奔腾,热泪盈眶!
我衷心地祝贺这部影片拍摄的成功和上映。
现在文艺界有不少同志无论在理论或创作实践中,似乎厌烦教育这个字眼,不愿承认文艺应该通过美的享受给人以教育,或者只强调娱乐性,而不愿提寓教育于娱乐,似乎提到文艺的教育作用,就贬低了艺术,是一种思想僵化的表现。
我也不愿把这部有声有色、气势磅礴、场景壮丽、歌舞并茂的史诗影片简单地称之为一堂教育课。但我也衷心期望,特别是青年一代来欣赏这部影片的歌舞,从美的享受中经历历史的感情的洗礼;通过感情的教育和美的享受接受历史的知识,理解中国革命所走过的伟大而艰辛、曲折而坎坷的道路。当我们了解了“革命者前进的足迹”里搅拌着多少母亲们的鲜血和热泪,能够无动于衷么?
既然称之为史诗,就应该承认史与诗是一个融合在一起的结晶,完美和谐的整体。没有伟大雄壮的历史,也不可能有激荡人心的诗歌。没有历史,也没有今天。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也不能正确地认识今天,也就不能正确地对待现实,展望未来。
然而史诗毕竟是诗,是诗化了的,它以高度艺术语言概括,充满激情和诗意,引人深思、感人肺腑地再现历史的面貌。《中国革命之歌》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正在于创造了一部真实感人的史诗。
至今还不可能设想,有哪一位作家和诗人可以写出这样一部近代史的史诗来,也不可能由几位画家来绘画出这一部史诗画卷来。然而,这部优美动人的音乐舞蹈的史诗,又经过电影创造性的再现,更富有特色和魅力,使得文艺界各方面优秀艺术家:诗人、作曲家、舞蹈家、歌唱家、演奏家们一千五百多人艺术创作的结晶得到亿万人民的欣赏,通过美的享受、感情教育,在短短两个多小时中获得丰富的形象的一部近代史的知识,鼓舞我们反顾历史,奋勇前进,这的确是值得庆贺的成就。
我不懂音乐和舞蹈艺术,对这些方面不敢妄加评论。但是我可以通过心灵的感受,得到许多直感的艺术享受。
我从火烧圆明园的场景中,看到外国侵略者枪杀母女二人那段动人的舞蹈,感到难以抑制的悲愤。
我也不能不为表现“四一二”事变《妈妈就要离去》那首激动人心的女声独唱而热泪盈眶。
我也从《白花舞》中听到一声孩子呼唤妈妈,看到领舞倒下,群花伏地而泣,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掀起一片白色的花海波澜,感到不能遏止的悲痛。
我也为北伐成功、井冈山会师中那些富有民间色彩的歌舞感到亲切兴奋。
我能够从《科学的春天》那首动人的女声独唱中,听到美妙和谐、亲切热情地宣传科学的春天来临的信息,并感到陶醉。
我也不禁在尾声大合唱《向着光辉灿烂的未来》那雄伟的召唤声中,感到心灵的振奋。
总之,这是一首真正动人心弦的史诗,富有历史感与时代感,是鼓舞与召唤人民“迎接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向着光辉灿烂的未来”前进的赞歌。
可是,我自己作为一个饱经坎坷、亲身经历过最惨酷历史道路的老人来说,感受最深,最难以忘怀,似乎经常在耳畔响着的,是《妈妈就要离去》这首激荡胸怀的歌。
妈妈一面对孩子深沉地说:“在这最后的时刻,我没有什么留给你”,然而却又昂然宣布:
“我留给你,天地间一腔正气;
留给你,风雨中一面红旗,
留给你,革命者前进的足迹……
一个崭新的世界就要诞生,它将永远属于你。”
这绝不仅是一个母亲的声音,这是各个不同革命时代在苦难中英勇牺牲的先烈、人民的母亲留给我们的誓言和召唤。
这也是对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召唤,是我们母亲——人民和时代的召唤。“革命者前进的足迹”是踏着无数鲜血走过来的。为了一个崭新世界的到来,迎接一个新的时代和新的世纪的到来,这正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终生奋斗不息的历史任务。
中国革命的激流将永远奔腾不息地前进!
中国文学艺术的动人心弦的革命激流也将永远奔腾不息地前进。
《中国革命之歌》的经验与成就很值得我们深思,这也正是我们应该祝贺的重要的原因。(附图片)
欢庆“七大”

让镜头成为观众的眼睛——访影片《中国革命之歌》总导演王苹

第7版()
专栏:

让镜头成为观众的眼睛
——访影片《中国革命之歌》总导演王苹
殷金娣
《中国革命之歌》这部用音乐舞蹈表现中国近代革命历史的巨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著名导演王苹任总导演。二十年前,脍炙人口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影片就是由她执导的。
王苹说,《中国革命之歌》是继《东方红》之后的又一部音乐舞蹈史诗,但两者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一是时间跨度不同。《东方红》描写的是从五四运动到开国大典这段历史,而《中国革命之歌》表现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为止。影片用写意手法再现了这一百四十多年间,中华民族经历的苦难、社会变革与重大历史事件,共由二十九段歌舞组成,分上下两集。二是由二十多位演员扮演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陈毅、贺龙、叶挺、李大钊、任弼时、宋庆龄、董必武等形象同时出现在银幕上,这是前所未有的。三是集中了全国一千五百多名文艺工作者参加创作演出,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空前的。四是现代化的舞台和拍摄条件,也是《东方红》和其它电影所不曾有过的。一座新建的能够升降推拉的现代化舞台,使演员的表演更加逼真,激光、投影等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增添了影片的磅礴气势和绚丽色彩。
“想观众所想,这是导演的重要职责。”王苹接受任务后,多次以一名普通观众的身份到剧场看《中国革命之歌》的舞台演出,亲身体验观众的心理。她在分镜头时,把镜头当作观众的眼睛,凡是观众想看清楚的,象歌唱家胡晓平、关牧村、李谷一、彭丽媛,舞蹈演员刘敏、王霞,以及指挥、合唱和群舞演员等,都用特写和近景来满足观众的要求。为让观众看清我国领导人当年的风采,影片用多种方法,分别在共产主义小组、井冈山会师、南昌起义、党的七大、开国大典等不同场景中介绍给观众。
王苹是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多年来,她执导了许多优秀影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霓虹灯下的哨兵》等。 1963年,她因导演故事片《槐树庄》,荣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的最佳导演奖。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朴实、细腻、优美、抒情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第一流的电影导演。
王苹同志的第一次执导,至今回忆起来,她仍认为是不平凡又令人神往的。那是一部名叫《河川进攻》的军事教学片,纪录了三个师的几十个兵种参加作战的情景。刘伯承将军曾十分高兴地来到拍摄现场,他从望远镜里看到王苹东奔西跑,满头是汗地指挥拍摄,他责问影片的军事顾问:“为什么不给王苹派辆车?让一个女同志跟飞机赛跑?”顾问回答:“是她执意不要。王苹说坐车会找不准角度。”拍摄结束后,刘伯承将军对王苹及摄制组给予了嘉奖表扬。从此,王苹开始了导演生涯。《霓虹灯下的哨兵》和《东方红》等激动人心的影片,还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将要王苹执导拍摄的。
这次拍摄《中国革命之歌》,王苹又重举帅旗,披挂上阵。她兢兢业业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她的分镜头剧本上,密密麻麻,画满了舞蹈的队形变化;她的笔记本上,详详细细地记录着每个镜头的拍摄情况。她年高体弱,几个月里连续犯过几次病,有时甚至头晕得天旋地转,但她把药带到摄影棚里,吃完药又投入拍摄。在拍《井冈山会师》这场戏时,她摔倒在地,爬起来继续说戏,还开玩笑说:“我表演得还不错吧!”她的乐观精神使大家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王苹这位老导演虽已年近古稀,英姿不减当年。她高兴地说:“能为繁荣我国电影事业作贡献,是最大的愉快。”(附图片)
科学的春天

直面现实 启人深思——喜看“全国新电视剧展播”中的三部佳作

第7版()
专栏:

直面现实 启人深思
——喜看“全国新电视剧展播”中的三部佳作
钟艺兵
中央电视台为庆祝建国三十六周年举办的“全国新电视剧展播”,已于9月20日开始播出。我有机会“先睹为快”,看后着实兴奋,所想所感不吐不快。
我以为,这次展播中至少有三部作品值得予以特别关注。这就是:《一个叫许淑娴的人》(珠影电视剧部录制)、《待领的勋章》(成都广播电视艺术团、四川电视台等联合录制)和《贴纸条的信》(上影电视部录制)。它们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反映现实的,共同的特点则是比较深刻地触及了现实生活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矛盾和问题,并从中显现出人们在新时期中新的精神面貌。与此同时,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涵是通过创作者们富有个性的艺术探索,以自己独有的新角度、新构思来表现的。
《一个叫许淑娴的人》所歌颂的主人公—中学女教师许淑娴,正象这部电视剧的剧名一样,质朴无华。可是,通过她与各种学生的交往、联系、纠葛,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老教师热爱孩子、寄希望于未来的纯洁的心。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电视剧从师生关系中,从孩子的疑虑和许淑娴的困惑中,使我们深深地感到,我们的整个社会都应该来关心教育。而社会的影响与学校的教育不相一致,则会给当前的教育出难题。
许老师教育她的学生要抵制不正之风,可是学校领导却不无苦衷地要许老师收下三个走后门来的学生。许老师的爱人——一家文学杂志的负责人,把妻子托他帮助一个初学写作的学生看稿的事情置于脑后,以致严重地伤害了这个青年真诚的心。这个学生说:“许老师,你很正直,也很善良,不过我们不能处处学你,不然我们到社会上去,是行不通的。”看到此处,我被震动了!我看,这句话是说给全社会的人听的。
或许有人会说,这部电视剧只提出了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我觉得,只要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大家关心的、必须提出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想一想,这有什么不可呢?许多人看到了,顾虑重重不愿提;这部电视剧的作者不仅提了,而且提得很有思想锋芒,这就很可贵。
《待领的勋章》写当年身负重伤、被送回后方的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郑云才,三十多年来默默无闻地耕耘在家乡的土地上,连自己的勋章也忘了领取。三十多年后,部队千方百计地终于找到了他。我边看边想:这后面的戏自然是回部队、受表彰、大家学习他的崇高品质。谁料想到了下集,峰回路转,另有天地!郑云才同他的儿子郑勇军,在如何对待功劳、荣誉的问题上产生了绝然对立的两种意见。郑云才不愿凭功劳向部队提出任何个人的索取;儿子却相反,以为时来运转,“不捞白不捞”。这两种态度的对比、两种思想的交锋,具有多么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啊!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有少数人居功自傲,伸手向党和人民要地位、要荣誉、要待遇么?不是有人凭借父辈的革命功劳,而自觉身价百倍甚至胡作非为么?面对屏幕上郑云才这个为人民只知奉献的老战士及其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屏幕下的某些人难道不脸红心跳么?
我不认为如今青年人的大多数是不接受革命传统的。问题在于文艺作品在表现革命传统时,是否能够做到不公式化、不概念化、不脱离实际而真实感人。在这一点上,《待领的勋章》对我们的创作应该是有启发的。
《贴纸条的信》是一部儿童电视剧,但我觉得它是以纯真的童心在涤荡着某些成年人心灵上的灰尘。
建筑工程师杨雨前一连两次接到经过辗转投递、贴了查询纸条的信。原来是从襁褓之时就遗弃了他和母亲的生父在寻找他。杨雨前怀着怨恨之心不予理睬,老父却在寻子途中遇车祸负伤。孙子杨杨瞒着父母,承担起去医院照料老人的任务,终于使得全家和解相处。
杨杨的心理、行动是合理的,感人至深的。然而,我并不把这部电视剧当作家庭伦理道德戏来看。孩子的美好心灵促使观众的眼睛明净起来。我们不能不看到,由于长时期频繁的政治运动以及是非颠倒的十年动乱,人民群众彼此间的误会、反目、怨恨、隔膜,至今还拖累着我们前进的步伐。为了祖国的腾飞,人们应该心胸开阔地团结一致向前看。以往的是非,历史已作出公正的结论。关键是着眼于今天,瞩望于未来。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既要有回顾,更要有前瞻。
当然,这三部电视剧也还有一些不足。比如有些地方笔墨不够精炼,某些镜头的剪接缺乏功力,显得不清晰。这都是支流。主流则是有创造,有新意,直面现实,启人深思。由此感到,我们的电视剧艺术虽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但它仍然在生气勃勃地前进着,这是很令人欣慰的。

农民诗社的新收获——读《朝花诗选》

第7版()
专栏:

农民诗社的新收获
——读《朝花诗选》
周申明
读了《朝花诗选》(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精神为之振奋,突出的感受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新。
出版社为一个农民文学社团出版诗集,是一件新鲜事。这诗集富于新鲜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并且蕴含着一代新的农民诗作者在诗艺上的追求与创新精神。
在河北沧州地区,一群想做诗人的农村男女青年,于1982年秋自愿结合,成立了“朝花”文学社,受到了省委领导同志的热情关注与支持。诗社的成员,大都在二十岁上下,辛勤劳动,热爱生活,刻苦读书,勤奋写作。他们不仅收获着金谷、银棉、香甜的蜜枣与鸭梨,还收获着彩色的诗。《朝花诗选》所收的八十多首诗,就是他们第一批丰硕的精神果实。
可以这样说,这些年轻的诗歌作者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物质产品的创造者,又是精神产品的创造者。他们生活在所挚爱的农村,与农民同声息,所以才能有新鲜的感受和发现,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出大变革时期农村的时代风貌。请听这一曲新生活的热情赞歌:“是仲夏的太阳/热情的要求/——村头/站起了一幢小楼/……农家的生活/终于突破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以楼的形象/站立在这个地球。”(《村头,站起一幢小楼》)作者以时令的火热写生活的红火,用小楼的形象标志“突破”,讴歌今天的变革。
由于这些年轻的作者,这“一茬新品种的农民”植根于生活沃土,沐浴于现实的风雨,亲眼见到“曾经荒芜过的乡野”发生的巨变,感受到党的新经济政策的伟力。因此,他们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用我的嗓子,唱农民的心声。”在他们青春勃发的笔下,无论是表现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事件,还是描绘花、石、鸟、虫,一草一木,都鲜明反映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生活新的变化,新的发展,新的色彩,新的希望。“朝花”诗社的青年作者,刚刚开始创作就力避对生活表象的罗列,而注意挖掘八十年代中国农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增强作品的社会生活深度。在《我买来一张地图》中,作者这样写道:“我,一个年轻的中国农民/不只是拥有泥土多彩的梦/我清楚自己值得自豪的位置/所以我明白了负荷的沉重/面对整个世界/构思我的憧憬/当一个浓缩的地球/浓缩进我的瞳仁啊/我便清楚地意识到/——除了两亩责任田/我还有一份神圣的耕耘。”朴实的诗句,醇厚的底蕴,充分展现了当今农民的广阔胸怀和高尚追求。“淡淡妆,天然样”,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
《朝花诗选》给人的新鲜感,还表现在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上。这些抒情主人公闪现着一种新的特点,这就是八十年代新型农民的姿彩纷呈的心灵世界和优美品德。他们充满自信,把田野当作“绿色的舞台”,坚定地宣布:“我要导演一幕丰收,向土地献上我的爱。”他们在前进中,“懂得了自己的价值”,要为故乡的大地“犁出绿色的生机”。从这些抒情诗主人公身上,我们看到这一代新农民,生机勃勃,视野开阔,意气风发。
《朝花诗选》中还有些作品深度不够,缺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期望“朝花”迎着时代的春风开放得更娇艳可爱,更多姿多彩。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