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5-06-16第7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艺术与科学交相辉映——慕尼黑漫步

第7版()
专栏:域外散记

艺术与科学交相辉映
  ——慕尼黑漫步
  思效
联邦德国仅次于汉堡的第二大城市慕尼黑,曾是纳粹党的老巢。绥靖政策的产物“慕尼黑协定”,也是在那里出笼的。因此,过去在不少人心目中,“慕尼黑”这个名字不大光彩。其实,慕尼黑市本身是无辜的。从十二世纪开始,这里一直是欧洲一个文化艺术中心。二十世纪以来,它又是现代派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如今的慕尼黑,不愧是令人向往的艺术之城。
漫步慕尼黑街头,处处都会感受到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氛。这里有绘画、雕塑、古代、现代、东方等专门的艺术博物馆,收藏之丰,令人惊讶。它的歌剧院,其富丽堂皇堪与巴黎歌剧院媲美。它的街头不仅有广场、公园、喷泉、凯旋门,而且有四大著名喜剧演员和其他艺术家的雕像。它那古老的城门、雄伟的巴洛克教堂、典雅和谐的宫殿和市政厅等公共建筑,在在都引起你对中世纪神奇的遐想。
这些文物古迹,又是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以及传统的民俗风尚结合在一起的。驰名世界的西门子公司就在慕尼黑。慕尼黑被称作联邦德国的“硅谷”,可见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别的不说,单说它的一座科技博物馆,规模之大,是举世少见的,即使在里头走马观花似的蹓一遍,起码也要半天的时间。
在我逗留慕尼黑期间,印象最深的是参观水仙宫和奥林匹克公园,它们可以说是体现古典主义理想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两种典型。
水仙宫坐落在市区西北郊,是十七世纪巴伐利亚选帝侯的夏宫。1663年,这位选帝侯花了一万荷兰盾买下了一块农场土地,翌年便开始建设,到1674年规模初具。后经历代扩建,到1865年才达到现在的规模,前后经历两个世纪之久。这是一个类似巴黎凡尔赛宫那样集宫殿与园林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论规模和豪华,它比不上凡尔赛宫;但论玲珑和幽静,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凡尔赛宫的建筑,过分几何图形化了,使人觉得工整雕琢有余,而天然情趣不足。水仙宫则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主楼前面那长长的浓荫掩映的运河,运河中心那冲向天际的珠玉般的喷泉,就象一阕节奏明朗而又旋律舒缓的前奏曲,把你引向那“凝固的音乐”的主题——水仙宫。整个宫殿和它后面的花坛、雕像、人工瀑布和运河轴线,也是工整对称的。然而围绕在它四周的幽深浓郁的树林、湖泊、小径、溪流,却象“华彩”或变奏一样,极具丰富多采、变幻无穷的妙趣。据说水仙宫得名于传奇故事:水仙公主建造宫殿,是把它作为休养和娱乐之所献给花神的。它的园林曲折有致,柳暗花明,是最能体现这一主题的。这也许同中国的影响不无关系。这影响不仅及于园林,也及于宫殿。在那座蛇腹层面的主楼中,就有特设的中国室和中国画室,里面的装饰摆设全是中国式的:中国天棚,中国壁纸,中国屏风,中国镶板……以黑、红两色的中国漆器为多,上面绘有花卉、虫鱼、禽兽、山水、博古等图案,很有些乾隆盛世的气象。原来,中国文化在十八世纪就曾大量传入欧洲。欧洲各国竞相建造中国式的楼阁、园林。模仿中国风格,成为一时风尚,水仙宫的建筑可视为例证。
奥林匹克公园在市区西北角,离市中心二英里半远。我到达慕尼黑时是在一个晚上,小车正好从奥林匹克公园旁边经过。夜色朦胧中,只见无数倾斜的粗头杠杆,拉扯着一块块的网罩,我还以为那是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哩。第二天去参观,才发现它就是奥林匹克公园。其实是花了六年时间,为1972年奥运会建造的大规模体育中心。它的中心建筑是一个可容纳七万五千名观众的体育场,一个可容纳七千到一万四千名观众的奥林匹克大厅。此外,还有游泳馆、冰球馆、竞技馆、椭圆形体育场、训练场、奥林匹克塔以及其他附属性建筑物。它们错落有致地安置在面积约二十英亩,由人工湖、辽阔的广场、马路、草地、花木、小桥、灌木林和山丘组成的人造山水中间。其中最显眼的,首先是奥林匹克塔,它高达九百英尺,鹤立鸡群似地傲然挺立在茫茫苍穹,乘高速电梯登上顶部的环形转台,可以俯瞰慕尼黑的整个市容。到了晚上,可以观赏到灯火海洋的壮丽夜景。其次是整个建筑的大约八十万平方英尺面积的帐篷屋顶。它采用现代建筑的新形式——网架形结构,用既能承受拉力又能抵抗压力的高强度金属杆支撑,用钢索编织成屋顶,再蒙以有机玻璃。从外表上看,似乎满目凌乱,很不美观。然而它采光效果好,结构合理,而且施工、运输极为方便。现在,整个建筑作为公园向公众开放,白天夜晚都吸引着国内外的大批游客。人们既可以优游徜徉于山色湖光之间,也可以进入馆内,或击水搏浪,或驰骋冰场,还可以静坐在奥林匹克大厅的看台上,欣赏现代派的音乐舞蹈及其他艺术表演。我参观时,适逢细雨,青碧一色,景致迷蒙。是怪物?是幻境?似乎从未有过与其类似的境遇和经历。
的确,参观这两处名胜,感受到的是历史长河的波澜壮阔,艺术与科学的交相辉映。如果说,水仙宫给人以田园牧歌式的古典美的享受,那么奥林匹克公园则给人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强烈感受。前者尽可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千秋万代经久不衰地供人欣赏,但象征未来的毕竟是后者。科学技术是更大的生产力,它发生的每次革命,都会造福于全人类。在如此现代化的体育设施中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不正体现出科学、力量和健美的结合吗?(附图片)
  幕尼黑市区掠影

新技术的骄子——半导体

第7版()
专栏:

  新技术的骄子——半导体
半导体技术在新的技术革命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未来高度信息化社会中,半导体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半导体产业在世界工业发达国家里都在迅速发展。有人预测,十年后,世界半导体市场的交易额将达到四十亿日元。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将超过钢铁业。
展望未来,新技术将陆续问世,而正在研究开发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五代计算机、智能机器人、大规模光通信技术等,都与半导体技术紧密相关。高度信息网络系统将会普及,家庭电器使用水平将有很大提高。照相使用胶卷的时代将结束,而由不用胶卷的电荷耦合装置取代。
现在,半导体在实际应用方面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从主要用于制造家用电器转移到产业用设备上。与此同时,半导体的种类也在革新,目前用途广泛、制造难度较大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需求量在日本迅速上升,美国则以双极型半导体居多。随着集成度的提高,对半导体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这方面日本比美国略胜一筹。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这个领域里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现在这种竞争主要在美日两国之间进行。据日本数据咨询公司的调查,1976年美国占世界半导体产业的71%,日本仅占21%。现在日本已迎头赶上,预计今明两年之内,日美所占的比重将趋于相等。
·边文·

菲岛风情画

第7版()
专栏:世界艺苑

  菲岛风情画
  劳崇聘
为庆祝中菲建交十周年,最近在北京举办了菲律宾著名画家何雅·何塞绘画展览,展出人物画、风景画一百多幅。画家以丰富的题材、炽热的感情和奔放的笔触,表现了菲律宾人民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的欢乐和希望。
人物画《卖芒果》(上图),用简洁而鲜明的笔调,生动、准确地描绘了人物的动态和神情。何雅喜用彩色炭笔和彩色圆珠笔作画。优美的色线活泼多变,纵横交错在一起,形成块面明暗的自然对比,层次丰富。他的人物画和风景画取材于平凡之中,笔简意赅,给人以一种强烈激情和深刻印象,正如他所说的:“要使艺术具有独创性和感染力,就必须扎根在自己的人民中间,反映他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
何雅·何塞现任菲中了解协会董事长,曾四次访华,足迹遍及我国大江南北,乘兴挥笔作画。返国后在马尼拉举办了“1979年中国印象画展”,受到广大观众的赞扬。他为中菲两国文化交流,为增进中菲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

丁香丛里歌声扬——“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散记

第7版()
专栏:

  丁香丛里歌声扬
  ——“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散记
  师秀峰
5月的布拉格春风和畅,丁香盛开。那雪白的、淡紫的丁香花一丛丛,一片片,似云霞从天而落,如薄雾袅袅飘来。布拉格的春天以艳丽芬芳的丁香花驰名世界,而一年一度的“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更以其优美的音乐旋律,吸引着各国的音乐界人士和音乐爱好者。
晚风徐徐,月色朦胧。金碧辉煌的音乐大厅里,座无虚席。盛装的听众一个个屏息静听,悠扬的乐声和歌声在大厅内回荡。按照传统仪式,每年5月12日晚音乐节开幕式上,乐团都演奏捷克民族乐派创始人斯美塔那的著名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随着音乐节拍的起落,台上和台下,观众和演员激情澎湃,如醉如痴。这部被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引以为豪的作品是音乐节的标志。
“布拉格之春”始于1946年,今年是第四十届。当年捷克乐团为庆祝祖国解放和交响乐团成立五十周年举行了多场音乐会,邀请国际上一些音乐团体参加演出。由于演出成功,于是决定每年5月12日至6月4日举行音乐盛会,并命名为“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
音乐节期间,来自欧洲、美洲、亚洲一些国家和捷克斯洛伐克本国的音乐家、交响乐团、室内乐队、合唱团分别在文化宫、艺术家宫等剧院演出数十场音乐会、歌剧和舞剧。曲目大多是古典音乐作品、世界名曲和名剧。“布拉格之春”给酷爱音乐的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带来了美的享受。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这是马克思的名言。而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就是富有音乐修养的人民,历史上出现过蜚声世界的音乐家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他们的作品至今仍激荡着无数人的胸怀。古老的布拉格也曾怀抱过许多音乐巨人,今天依然保留着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和李斯特的遗迹,流传着他们的故事。这里的公园和广场耸立着音乐家的雕像,博物馆里陈列着他们的手稿。布拉格人喜好收藏音乐唱片、磁带和音乐书刊,亲朋之间赠送节日礼品也往往与音乐有关。欣赏音乐,陶冶情操,已成了他们的习俗。儿童从小就受到音乐艺术的严格训练,学校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音乐教育。当地每年举办近百场名目繁多的音乐会,邀请世界名流前来演出。“布拉格之春”的宗旨之一,就是促进捷克斯洛伐克音乐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发展。
“布拉格之春”也是各国音乐艺术交流的盛会,它为各国有才华的青年音乐家提供跨进世界乐坛的良好机遇。音乐节开始前,举行三十岁以下的青年钢琴家、小提琴家和大提琴家的演奏比赛,获胜者可以在音乐节上举行专场音乐会,还可得到奖学金去闻名遐迩的捷克斯洛伐克音乐学院深造。
许多国家派来优秀的音乐家,使音乐会的演出达到很高的水平。享有“东方百灵鸟”美称的我国女高音歌唱家胡晓平,今年再次前来参加盛会,受到热情欢迎。5月25日晚,她在金碧辉煌的艺术家宫——德沃夏克大厅举行独唱音乐会。她演唱了中国歌曲,并用六种欧洲语言演唱世界著名歌剧选段和艺术歌曲。她那甜润的音色、传神的表情又一次令布拉格听众倾倒。上千观众用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向这位年轻的歌唱家表示欢迎和谢意。当地音乐界和舆论界高度评价了她的精湛演出,称赞她这次演出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艺术上的停步不前,就等于退步,我要不断用新的歌声为听众演唱。”——这是胡晓平与笔者交谈中所说的一句话。她在“布拉格之春”的成功演出,为音乐节增添了异彩,给祖国赢得了荣誉。
丁香丛里歌声扬。历时二十四天的第四十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乐曲声中闭幕了。可是,它那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声,却使人久久难以忘怀。

置身于现代生活之外的人们——访宾夕法尼亚州爱米希人聚居区

第7版()
专栏:

  置身于现代生活之外的人们
  ——访宾夕法尼亚州爱米希人聚居区
  张允文
在离华盛顿约二百多英里的宾夕法尼亚州东南部,聚居着一些笃信新教教义、风俗习惯独特的德国移民后裔,他们被称为“宾夕法尼亚的爱米希人”。这些人保持着两世纪以前的生活方式,拒绝与外界来往,反对美国现代生活中最起码的物质享受,禁止使用汽车、电灯、电视、电话、冰箱等等,总之,凡是与电有关的用品、设备,一概拒于千里之外。
爱米希人聚居地距兰开斯特市很近,我乘汽车前往,十几分钟便已到达。
一路上不时遇到一些敞篷或有车厢的马车,马都是很健壮的高头骏马,车上人的打扮大同小异。我们在一幢爱米希人的房屋前停了下来,走进屋内。一位老太太接待了我们这些不速之客。
爱米希人的住房内部摆设颇讲究。除了电器之外,其他家具和物品似乎应有尽有。室内不设厕所。厨房相当宽敞,这里既是餐厅,又是全家冬季取暖的地方。房间内都挂着一个镜框,上面有全家老少成员的照片。他们的家庭都是多子女的,少者六七个,多则十六七个,一般都相当和睦。
爱米希妇女手工缝制的床单很有特色,专门售给旅游者。老太太拿出一大叠花式、图案各异的床单给我们看,确是精巧的工艺品。价格有一百美元以上的,也有几百美元的。
在几户爱米希人门口都摆着售货摊,出售一些瓶瓶罐罐之类的日用品,夹杂一些工艺品、古董等,吸引那些好奇的游客。一般价格不高,但似乎很少有人问津。与大多数美国人的生活标准相比,爱米希人生活不算富裕。但是,由于宾州这一带土地肥沃和爱米希人善于耕耘,他们的收入也很不错。一般人家钱很多,就是用处不多。一些孩子光着脚,据说并非买不起鞋子,而是一种习惯。一位摆摊的老太太说,爱米希人晚上常以全家相聚或走访左邻右舍为乐事。一位摆摊的老人说,他们附近有所医院,看病的开支很可观。看来,爱米希人对现代医学还是不愿摆脱的。
大部分爱米希人务农,少数人从事修理农具、马具等工作。年轻人多在地里从事体力劳动。
爱米希人给我的印象是乐观、愉快,满足现状。儿童脸色较苍白,而且容貌相似,据说这是由于按他们的教规,禁止同“外界人”结婚、因而代代近亲婚缘产生的不良后果。爱米希人的穿戴、发式都很独特,说的是“宾夕法尼亚德裔”方言。他们不赞成正规的教育,只接受最起码的教育。他们认为,务农不需受更多的教育。美国最高法院于1972年曾裁决,允许爱米希人免受义务教育。
爱米希人的上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来自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的祖先是两个世纪前为逃避宗教迫害而移居美洲大陆的。1710年大批德国人开始移居国外。据史载,他们先定居于英国,后又从英国渡洋来此。这些德裔移民分为梅奈纳特人和爱米希人两派,都属新教教派。他们自称为“上帝的凡民”,以区别于讲究穿着、过舒适生活的“世俗人”。宾夕法尼亚是他们在美国的第一个永久居留地,因为这里实行宗教自由的法律。在美国革命时期,宾州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德国移民。现在生活在宾夕法尼亚东南部的德裔居民约六千人,尤以兰开斯特市附近最为集中。据说,年轻人被现代化生活吸引而脱离这个社会的不在少数。
爱米希人抵制科技现代化的成果,这当然是逆社会进步而行的,然而他们过的却是十分宁静、和平、融洽的生活。由于他们的宗教提倡合作、友爱、互助,严禁打斗、烟酒等,社会秩序也是很稳定的。

年届百岁的巴黎跳蚤市场

第7版()
专栏:域外拾零

  年届百岁的巴黎跳蚤市场
  东君
今年,巴黎的圣·旺跳蚤市场喜度百岁诞辰,自六月一日起,它开始举行为期一月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化装游行、歌舞和露天宴会,甚是热闹。
“圣·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最著名的真正老牌跳蚤市场。它的诞生过程也颇为有趣。那是一八八四年,巴黎市政府为保持市容整洁,下令禁止沿街随地倾倒垃圾,并设置金属垃圾桶。当时巴黎约有三万名依靠从垃圾中挑拣弃物以维持生活的贫民,他们被指定将垃圾运到北郊圣·旺地区一个已停止使用的练兵场上去分类挑选。贫民们把从垃圾中获得的“宝贝”就地出售。到一八八五年,那里便逐渐形成一个集市。但许多顾客从这个集市上买到的旧衣物往往带有跳蚤,因而被人们讥笑为花钱买了跳蚤,“跳蚤市场”由此得名。
一百年来,圣·旺跳蚤市场已发展成为占地约三千平方米、容纳一千二百个永久货摊和许多临时货摊、管理得井井有条的商业区。早年,曾有人在这里以贱价购得稀世古董,现在已不可能遇到这种情况了。如今各摊贩出售的商品很少是从垃圾中拣来的,而是五光十色、新旧纷陈的便宜货。一般都比正式商店的价格低百分之三十至五十,因此吸引着成千上万的顾客。
圣·旺跳蚤市场每星期六至星期一营业三天,从早七点半至晚七点,平均每天至少有五万人来购物。
目前,巴黎周围共有四个跳蚤市场,但“圣·旺”市场的级别最高,因为它不出售属于“破烂”等级的旧货。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歌手藝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