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2-02-17第6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打开统一僵局的重大努力

第6版()
专栏:

打开统一僵局的重大努力
本报评论员
在朝鲜和平统一问题停步不前的情况下,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2月10日发表声明,提出召开由南北方及海外政界人士参加的“百人联席会议”、共商和平统一大业的建议。这是朝鲜北方为打开朝鲜统一僵局所作的一次新的重大努力。
“百人联席会议”的建议,是在朝鲜劳动党和政府先后提出的一系列合理建议和方案都遭到南朝鲜当局顽固拒绝的情况下提出的。朝鲜劳动党和政府为谋求朝鲜半岛和亚洲的稳定、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早日结束民族分裂的悲剧,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全世界各国进步人士和爱好和平的人民,也对朝鲜的和平统一给予了广泛的支持和同情。然而,朝鲜和平统一至今迟迟未能实现,问题的症结在于美国对朝鲜的干涉和南朝鲜当局的“两个朝鲜”的分裂政策。
这次朝鲜北方倡议举行的“百人联席会议”,遵循朝鲜和平统一问题必须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的原则,广开对话大门,邀请了包括著名民主人士金大中、前南朝鲜“总统”尹谱善、前民主共和党总裁金钟泌等南朝鲜政界代表、各阶层人士以及海外朝侨的代表,邀请范围之大,代表阶层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除此之外,朝鲜北方还建议在联席会议上可以毫不拘束地讨论包括建立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在内的所有统一方案,以及南北合作与交流问题。这充分体现了朝鲜北方和平统一祖国的诚意,证明朝鲜北方愿意超越思想、信念、制度和政见的差别,谋求在统一的旗帜下实现全民族大团结。
朝鲜持续三十七年的民族分裂所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朝鲜南北方以及海外的忧国之士、为民主和统一而献身斗争的人士聚集一堂,共商统一大业,这是当前通过对话解决统一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期望“百人联席会议”的主张能为朝鲜所有爱国人士所接受,早日实现对话,并取得圆满的结果。

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 各国代表对国际局势恶化表示关注

第6版()
专栏:

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
各国代表对国际局势恶化表示关注
新华社日内瓦2月12日电 连日来,许多国家的代表在日内瓦裁军谈判委员会会议上发言对日益恶化的国际形势深表关注,并继续谴责苏联对阿富汗的军事占领和对波兰局势的干涉。
美国军备控制和裁军署署长尤金·罗斯托在发言中批评了“苏联的扩张主义政策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庞大的军事力量。”他说:“苏联已经在军事上取得了以任何尺度来衡量都与美国大体相等的均势,可是它还在继续扩充其武装力量,并以武力来扩大其帝国。”他认为,“苏联的扩张主义旨在打破世界的军事平衡”。他强调:“过去30年来,苏联为了追求其帝国的梦想,不惜耗费巨额资金,并已取得明显进展。” 他还谴责苏联在老挝、柬埔寨和阿富汗使用致命的化学武器。
英国代表戴维·萨默海斯说,在过去的两年里,由于苏联对一个不结盟国家阿富汗继续进行军事占领以及目前波兰实行的军管,使国际局势进一步加剧,使日内瓦裁军谈判委员会的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澳大利亚代表戴维·萨德莱尔说,阿富汗还在遭受外国军队的蹂躏和折磨。他认为,波兰周围的局势以及还在阿富汗继续的战争,对国际稳定与和平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巴基斯坦代表曼苏尔·艾哈迈德说,他的国家主张,阿富汗的悲剧性冲突应该在立即撤出外国军队的基础上谋求政治解决,应该让阿富汗人民决定他们自己的命运,并为流亡在巴基斯坦和伊朗的300多万阿富汗难民返回家园创造必要的条件。

温伯格罗杰斯等在国际防务大会上强调 西方联盟加强军备对苏实行实力威慑

第6版()
专栏:

温伯格罗杰斯等在国际防务大会上强调
西方联盟加强军备对苏实行实力威慑
新华社波恩2月14日电 第十九届国际防务大会13日至14日在慕尼黑举行,约150名西方防务专家参加了会议。
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在发言中主张对苏联实行“实力威慑”战略。他要求西欧盟国承担更多的防务费用,其军费开支应超过以前规定的3%的年度增长率。他指出,西方在与东方的贸易中转让技术使得北约集团和华约集团之间的军事平衡变得对西方不利。长期以来人们都没有觉察到大部分贸易关系在军事上有副作用,它加强了苏联的地位。因此,为了保护西方的技术,今后必须更加严格地控制与东方的各方面的经济往来。他反对西德、苏联之间的钢管换天然气的交易。
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罗杰斯说,西方联盟国家从1983年到1988年每年的军备开支应实际增长4%。为了改变西方在常规武器方面的
“令人不安的劣势”,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
西德国防部长阿佩尔强调说,西德十分牢固地同西方联盟联系在一起,不可能改变外交和安全政策,苏联休想“离间我们和美国的关系”,人们也没有理由怀疑西德政府始终不渝地信守北约的“双重决定”。
同时他认为,西方放弃“缓和”的作法是“不明智的”。他在谈到钢管—天然气交易时说,苏联企图以此对西德施加压力是不会得逞的。
英国保守党国防委员会联合秘书杰弗里·帕蒂告诫人们要警惕西欧出现的日益明显的中立主义倾向。

阿富汗游击队袭击苏军车队打死一批苏军 澳报指出苏联在阿富汗陷入战争僵局

第6版()
专栏:

阿富汗游击队袭击苏军车队打死一批苏军
澳报指出苏联在阿富汗陷入战争僵局
新华社伊斯兰堡2月14日电 据阿富汗新闻社今天报道,阿富汗自由战士于1月26日至29日在库纳尔省阿萨德巴德附近两次袭击苏联的一支军车队,共打死苏军士兵27人,击毁坦克和装甲车5辆。
报道说,这支由坦克和装甲车组成的军车队是从贾拉拉巴德出发的,在行至科兹库纳尔和阿萨德巴德之间时,触发了自由战士们事先埋下的地雷,5辆坦克和装甲车被炸毁,19名苏军人员被炸死。
报道说,苏联军车队到达阿萨德巴德后驻扎3天。一批苏联军队又在坦克和装甲车护送下从阿萨德巴德向贾拉拉巴德方向行进。在离阿萨德巴德约25公里处,由135名自由战士组成的游击队,再次袭击了这支车队。战斗从上午8时持续到中午。苏军还派出6架直升飞机前来增援。在战斗中,又有一批苏联和卡尔迈勒军队官兵被打死。
新华社堪培拉2月15日电澳大利亚《时代报》今天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苏联自1979年入侵阿富汗以来,已陷入一场无法获胜的战争僵局。
文章说,尽管苏联支持下的阿富汗政权仍然控制着国内的主要城镇,但广阔的乡村却掌握在自由战士的手中。苏阿军队在农村对付游击队采取的联合行动看来大都无效。苏联正在得出痛苦的教训,想让正规部队去击败游移不定、无所牵挂和高度机动的游击队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文章认为,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向海湾地区前进了一步,从而有利于它实现夺取暖洋港口这一由来已久的野心。但它因此而遭受的损失也是相当大的,因为据估计苏联在阿富汗呆一天所花的代价高达560万澳大利亚元。

伊朗能源部长访苏 伊苏贸易额和合作建设项目增加

第6版()
专栏:

伊朗能源部长访苏
伊苏贸易额和合作建设项目增加
据新华社莫斯科2月15日电 本社记者报道:伊朗能源部长加富里·法尔德今天结束对苏联为期9天的访问后回国。在伊朗和中东当前的局势下,这是引起此间观察家们注意的一次访问。
加富里·法尔德是7日到达莫斯科的。他曾会见苏联领导人及有关人士,讨论了两国关系和发展经济合作等问题,并访问了苏联中亚地区。
据苏联报纸最近报道,自伊美关系恶化和两伊战争爆发以来,去年苏伊贸易额已达8亿卢布,比1978年增长近20%,大大超过历年的两国贸易额。苏联去年还首次从伊朗获得220万吨石油。与此同时,“苏联同伊朗合作建设的项目已达153个,其中104个已经投产”。
早些年,伊朗曾向苏联出口大量天然气,后因价格很不公平,伊朗停止了供应。据西方通讯社报道,伊朗财政部长最近曾表示,只要价格公道,伊朗准备再向苏联出售天然气,但在伊朗能源部长这次访问中没有透露这方面情况。也有报道说,苏联最近迅速增加了派往伊朗的专家,目前在那里工作的苏联专家已达2,000人。

两伊分别报道博斯坦地区战况

第6版()
专栏:

两伊分别报道博斯坦地区战况
据新华社巴格达2月14日电 据伊拉克通讯社报道,伊拉克部队6日晚向博斯坦地区的伊朗军队发起规模较大的进攻以来,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报道说,从2月6日到13日,共打死伊朗士兵7,700人,伊拉克方面只伤亡198人。
据巴格达电台广播,伊拉克总统侯赛因在这次发动进攻之前就到南部战线视察,直到12日才返回首都巴格达。总统亲赴前线指挥,说明伊拉克方面对这次攻势十分重视。
博斯坦在伊朗胡齐斯坦省靠近伊拉克边界的地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980年9月两伊战争一开始就被伊拉克军队占领,去年11月被伊朗夺回。
据新华社德黑兰2月15日电 这里的报纸今天报道说,伊拉克对博斯坦的进攻已被粉碎。
官方的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说,博斯坦附近坦格—恰查贝地区的肉搏战是两伊战争爆发以来“最不平凡的和空前的”。
报道还说,这个地区的战斗自2月6日打响以来,伊朗已打死打伤伊拉克士兵2,000人,击毁坦克、装甲运兵车和车辆50辆。伊朗军队收复了坦格—恰查贝地区的一些高地和3个重要的观测所,迫使伊拉克两个步兵团和两个旅的支援部队后退。
伊朗议会议长、伊马姆霍梅尼驻最高国防委员会代表拉夫桑贾尼13日在这个委员会会议之后发表谈话说,伊克拉没有占领博斯坦。(附图片)

印度外长结束对越访问

第6版()
专栏:

印度外长结束对越访问
据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 新德里消息:据西方通讯社报道,印度外交部长纳拉辛格·拉奥今天结束了对河内为期4天的访问。
据印度报业托拉斯报道,拉奥在访问期间同越南总理范文同、外长阮基石等举行了会谈,他表示愿意帮助解决造成东南亚紧张局势的一些问题。但是他又说,目前印度没有进行任何具体的活动,提出任何倡议。
拉奥在结束对越南的访问后,已于今天上午离开这里到达曼谷。

苏联既缺粮又缺肉 今年谷物和肉类进口都将创历史纪录

第6版()
专栏:

苏联既缺粮又缺肉
今年谷物和肉类进口都将创历史纪录
本报讯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月9日刊登它的驻莫斯科记者的消息报道,苏联的肉类进口今年可能突破百万吨大关。
报道说,苏联的肉类进口逐年增加,1979年为61.1万吨,1980年为82.1万吨,1981年约95万吨。尽管如此,苏联的“许多城镇几乎一直没有肉”。勃列日涅夫不得不承认,食品短缺已成为苏联“最紧迫的政治和经济问题”。
报道认为,苏联既缺粮也缺肉。莫斯科今年除了将为“创纪录的4,000多万吨谷物进口量筹措资金”外,还将为进口百万吨肉类寻求外汇。

食无肉

第6版()
专栏:国际札记

食无肉
在苏联,肉类供应的情况越来越糟了。排长队买肉,已成了苏联城乡的普遍现象。国营商店的肉食品货架空空,出现了许多西方记者所说的“无肉城镇”。对于这种状况,苏联人民怨声四起,连勃列日涅夫也不得不承认,食品和肉类的短缺已成了苏联“最紧迫的政治和经济问题”。
任何事情,总是有因必有果的。苏联现在之所以肉少,当然有种种原因,例如发展畜牧业的政策不对头,饲料欠缺,肉食品的加工设备不足,等等,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苏联当局无视人民的生活需要,一味推行扩军备战政策造成的。不是别的,正是那些不能吃的、大批生产的杀人武器,挤掉老百姓餐桌上的肉。
武器越多,肉越少,发展下去,必然加剧人民的不满,成为政治问题。所以苏联当局也不得不增加肉类进口来补国内的窟窿。据西方报纸说,今年苏联将进口100多万吨肉。这个数字虽然不小,但同人民的消费需求量相比,仍然相差甚远,无济于事。何况,真正用以供应市场,能够摆到老百姓餐桌上的肉又能有多少?看来,对普通苏联老百姓来说,“食无肉”的日子还有得熬呢。 ·何立·

美国国内对萨尔瓦多政策发生争论

第6版()
专栏:

美国国内对萨尔瓦多政策发生争论
据新华社华盛顿电 新华社记者吴晋报道:最近,美国政界和舆论围绕政府对待萨尔瓦多政局的政策议论纷纷。许多人对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这个中美洲国家的内战表示不安。人们担心,政府的这种政策将招致严重后果。
就在最近几天中,30多名议员在一项联合决议中表示拒绝里根总统为了要求增加对萨尔瓦多的援助而向国会提出的一项“证明”,即:萨尔瓦多军政府在节制其军队虐杀平民、维护人权方面已有改进;50多名议员联名写信给里根,要求他收回这一“证明”;29名议员向法院提出控告,指责里根政府向这个军政府提供军事援助违反了国会在1973年通过的《战争权利法》,由参、众两院分别组成的三个小组已经先后去萨尔瓦多进行实地调查。
萨尔瓦多的内战已经进行多年。最近两年,反政府武装力量有较大发展。据报道,几支反政府力量已经联合起来,控制了大片农村地区,并已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袭击城市和军事基地。
美国的官方言论中虽也不时提到这个国家存在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承认政府军队犯有滥杀平民的暴行,但是官方宣传的基调都是:这是一场由外部势力,即苏联、古巴等挑唆、煽动、支持的叛乱,强调如果现政府垮台将严重威胁美国的国家利益,因此一直表示要全力支持萨尔瓦多现政府。
美国报刊则认为:虽然苏联和古巴力图利用一些中美洲国家的局势进行扩张、渗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威胁,但是就萨尔瓦多的政局而言,根源还在于社会的“不公正”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困苦。
最近,随着萨尔瓦多反政府武装力量攻势的加强,美国对萨尔瓦多军政府的军事援助相应急剧增加,加上黑格再次表示,美国将“做一切必需做的事”来应付这一局势,美国国内对政府的批评再度高涨。

美国帮助萨尔瓦多训练步兵

第6版()
专栏:

美国帮助萨尔瓦多训练步兵
本报讯 据报道,截至2月12日,已有907名萨尔瓦多士兵到达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布雷格堡,接受为期12周的步兵基本战术训练。一支由60名萨尔瓦多中下级军官组成的先遣队已于1月9日到达布雷格堡受训。这批到美国受训的士兵约占萨尔瓦多总兵力的十分之一。另据报道,美国陆军派遣的大约50名教官正在萨尔瓦多训练当地的陆军。

国际简讯

第6版()
专栏:国际简讯

国际简讯
尼日利亚内阁改组
尼日利亚总统沙加里十四日改组了他的内阁。在这次改组中,有五名新部长入阁,九名部长变动了职务,两名部长离阁,外交和国防部长等十一名部长保留原职。
扎伊尔和几内亚加强合作
几内亚—扎伊尔矿业和铝土技术委员会二月九日至十三日在金沙萨举行会议,研究加强两国在开采和生产铝土、氧化铝和铝方面的合作问题。由两国专家组成的这个委员会通过了两项建议:一、几内亚参加扎伊尔炼铝公司的建设项目,扎伊尔参加几内亚的阿耶科耶铝土公司的建设项目;二、几内亚将派地质专家小组到扎伊尔勘探铝土矿。
西班牙外交大臣访问巴拿马
西班牙外交大臣何塞·佩德罗·佩雷斯—略尔卡在结束对巴拿马的两天正式访问之后,十四日同巴拿马外交部长豪尔赫·伊留埃卡在巴拿马城签署的一项公报指出,应该“在联合国范围内立即积极开始进行全球谈判”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公报指出,双方同意建立科学、文化和经济方面的混合委员会,以加强两国在这些方面的合作。
巴西两大反对党正式合并
巴西两个最大的反对党巴西民主运动党和巴西人民党十四日在巴西利亚举行联席会议,人民党正式并入民主运动党。联席会议后,选举了新的巴西民主运动党执行委员会的领导人。原任巴西民主运动党主席乌利塞斯·吉马良斯任新的巴西民主运动党主席,前巴西人民党主席坦克雷多·内维斯担任第一副主席。
(据新华社)

拉美国家的“选举年”

第6版()
专栏:新闻分析

拉美国家的“选举年”
管彦忠
今年,可以称为拉丁美洲的选举年,有10个拉美国家将陆续进行选举。
1月27日,洪都拉斯大选结束了十多年的军人统治。2月7日哥斯达黎加总统选举,民族解放党的路易斯·阿尔维托·蒙赫当选总统,将于5月8日就职。四年一度的危地马拉大选,3月7日将在暴力活动加剧的形势下举行。哥伦比亚将在3月14日选举国家各级议会,并于5月30日选举总统。多米尼加5月17日进行大选。墨西哥7月4日举行六年一次的总统选举。正在进行激烈内战的动荡不安的萨尔瓦多也将在3月28日选举代表组成立宪议会。在军人掌权的巴西,11月将举行联邦参、众两院,州、市长和州、市议员的直接选举。另外,圣卢西亚政府1月因为同工会和商界发生冲突而倒台,决定7月底举行大选。格林纳达和巴哈马联邦在人民要求民主的呼声中,也宣布将在年内进行选举。一年内有这样多的拉丁美洲国家举行选举这是过去少有的。
近三分之一的拉美国家进行选举,是这一地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多数举行大选的国家位于中美洲。近年来,中美洲地区经济恶化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十分动荡。苏古加紧渗透同美国争夺,使中美洲成为当前国际紧张局势的热点之一。因此,这些国家的选举将对未来形势和政局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引起人们的注意。
摆在这些选举国家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摆脱经济困境,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以赢得人们的支持。这可以说是各政党竞选中的主题。在西方经济普遍衰退的影响下,去年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从1980年的5.8%骤降至1.2%,是近三十五年来最低的增长数。在将要进行选举的多数国家里,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剧增,生产下降,财政赤字上升,债台高筑,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困难。一些反对党候选人指责现政府未能有效地控制社会经济危机,各种经济弊端引起了人民的不满。不少政党提出各种各样的许诺以及新的战略和政策,以图振兴经济,摆脱衰退。但是,据报道,人们对选举的诺言已有所认识,不大相信用一张选票可以换来魔术般的解决办法。看来,在那些问题成堆的国家,不论哪个党上台,都难在短期内扭转经济局势。
国内政局的稳定是选举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巴西等问题比较少的国家里,虽然各派政治势力为争取选票必然进行激烈的较量,但选举将如期举行。在政局动荡,暴力活动频繁的萨尔瓦多、危地马拉等国,举行选举成了当局用来缓和国内紧张局势的手段,萨尔瓦多政府竭力标榜“为实现国内和平和民主化开辟道路”以安定人心,但是一些左派政党认为选举“是骗局,只会使权力落到军队手里”。一直同政府进行对抗的危地马拉游击队已宣布要发动进攻来阻止选举。目前,暴力活动的加剧给选举罩上了不安的阴影,有些评论家甚至怀疑选举能否顺利进行。即使完成了选举,这些国家的国内局面仍然是不安定的。
近年来,拉美人民要求民主化的呼声十分强烈,尤其是在军人统治的国家里,群众不满军人统治,迫切要求“还政于民”,这是民心所向。许多国家的军政府迫于形势,答应逐步恢复宪制,拟定了民主化的进程表,通过有步骤的选举向文官政权过渡。今年1月,洪都拉斯将国家权力交给文职人员,在中美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去年12月美洲国家组织以22票的多数通过了支持萨尔瓦多选举进程的决议。委内瑞拉外长桑布拉诺不久前表示,中美洲的选举进程“使拉美人对这个地区实现民主团结的前途感到乐观。”
美国为了稳定拉丁美洲,尤其是中美洲的局势,维护既得利益,公开支持拉美国家的选举,支持“民主化的进程”。洪都拉斯大选时,华盛顿派去了观察员小组。美国表示“任何由洪都拉斯人民独立自主选举产生的政府都将得到美国的支持”。苏联历来利用古巴加剧中美洲的动乱,从中渔利,因而对这个地区的选举采取对立态度。最近,苏联报刊攻击洪都拉斯的大选是“按照华盛顿的命令把政权交给了文官政府”,声称那是“社会爆炸正在成熟”。显然,美国是想通过选举,缓和拉美局势,防止苏联乘乱而入,保持它在拉美的势力;而苏联则力图用各种办法,制造动乱,以便混水摸鱼,削弱美国势力。正是由于苏美的插手,拉美一些国家的选举将会出现复杂的局面。

加拿大一海上钻井台沉没(图片)

第6版()
专栏:图片新闻

加拿大一海上钻井台沉没
加拿大一座位于纽芬兰省海岸以东175英里处的近海石油钻井平台,名叫“海洋徘徊者”,于2月15日凌晨遭到掀起高达50英尺巨浪的飓风的袭击,迅速倾斜沉没。钻台上的84名工作人员全部死亡。(下图为沉没前的钻井台)
这座石油钻井平台是世界上最大的半潜式钻井台之一,能在水深460米的海域作业。这次事故造成的损失,在世界近海采油史上仅次于前年发生在北海的一次英国钻井台沉没事故,那次事故中有123人死亡。
本报电视照片

美苏加剧争霸世界(图片)

第6版()
专栏:

美苏加剧争霸世界
原载1月4日突尼斯《对话周刊》。作者:阿里·阿比德。
(新华社发)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