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2-02-11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实行智力交流 克服人才浪费 上海市委组织部提出八项具体做法

第3版()
专栏:

实行智力交流 克服人才浪费
上海市委组织部提出八项具体做法
本报讯 记者章世鸿报道:上海市委组织部在最近召开的上海市计划工作会议上,针对上海一些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人才“放空”,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的现象,总结上海这几年实践经验,提出了实行智力交流的建议和办法。
上海市是我国专业人才比较集中的地方,但各单位拥有人才不平衡,有余有缺,有闲有忙,力量分散,许多人没有尽其才,用其长。当前部门林立的体制还未改变,进行人才交流有一定困难,但并非毫无办法。比如,在编制不动的情况下,采取多种形式实行智力交流,也可以进一步发挥人才的作用。为此,上海市委组织部提出了八项做法:
一、定期商借,编制不动。
二、定期支援。科研所派专业人员帮助工厂进行技术改造。不是经济互利,而是政治支援。专业人员到工厂后搞成什么项目、工程,要进行考核,作为以后定技术职称时的重要考绩。
三、兼职。科研人员到工厂兼任总工程师或副总工程师、正副主任工程师、顾问等。
四、代培。高等学校主动为工厂培训人才。
五、除接受中央有关部委的研究任务外,可接受地方的一些研究任务。如有的大学可在校内建立一个技术服务部门或研究单位,接受城市改造的规划、设计、施工制度改革等研究任务。
六、建立咨询机构。上海文教部门、高教局支持这种做法。在大学里搞咨询机构,有一个收费问题,需要同财政部门协商解决。各工业局的高等学校内的教师则可以更好地与工厂企业技术工作结合起来。
七、加强横向联系,组织联合攻关,特别是科协,更要做好这方面工作。
八、社会科学人才与自然科学人才进行某种程度的结合。社会科学院可以有自然科学工作者参加,自然科学院、所可以有社会科学工作者参加。这将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这八项做法中,定期支援、代培、联合攻关等几项,上海不少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这几年来已取得了很多经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需要推广到全市。这八项做法提出后,受到上海市有关领导部门的普遍重视,基层企业单位表示热烈欢迎。

图片

第3版()
专栏:

皖南山区建立了一个稀有野生动物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和养殖场。
扬子鳄是中国特产稀有动物,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和江西等省,主产于安徽南部青弋江沿岸至太湖流域等沼泽地区。
扬子鳄体形构造和古代恐龙接近,所以对研究恐龙的生态和胎胚发育有“活化石”的作用。养殖场已经收集饲养了100多条扬子鳄,并用人工孵化出第一批幼鳄。
朱云风摄
↑扬子鳄自然保护区。
图为扬子鳄。大鳄背上有一小鳄。
↑这是人工孵化的幼鳄。刚出壳的幼鳄体长约20厘米,体重约30克。

他的心没有离开过教育事业

第3版()
专栏:

他的心没有离开过教育事业
周若民
叶圣陶同志早就是须眉皆白的老人了。他18岁开始当小学教员,七十年来,他的心没有离开过教育事业。
1912年初,叶老在苏州公立中学毕业,因家境贫寒,由中学校长介绍在家乡当了小学教员。在解放前的三十几年中,叶老教过小学、中学,也教过专科学校和大学。如果以职业来说,叶老从事出版工作的年头比当教员还长一些,曾先后在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当编辑。但是,他主要编的是中小学课本和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所以从工作的性质说,他仍旧没有离开教育事业。
大家知道叶老是一位作家,文学研究会最早的会员。他写了不少小说,有好些短篇是以教育问题作为题材的。叶老在谈起他写小说的时候说,他当过不少年的教员,熟悉教育界的情形,不幸得很,用他的理想作为尺度来衡量,发现许多现象都不能使他满意,因而想提起笔讽它一下;但是目的并不在讽,因为讽了这一面,希望当然寄托在另一面。正是为了这寄托希望的一面,叶老付出了一生中的大部分精力。
《倪焕之》是叶老唯一的一部长篇,写的也是教育问题。这部小说写在大革命失败之后的1928年,主人公是年轻的小学教员倪焕之。倪焕之对教育事业充满着理想,认为教育可以收到移风易俗、改革社会的效果。可是在那个时代,社会上的恶势力阻挠他实行理想教育,学生毕业以后,仍旧与他们的父兄一样,淹没在庸俗的社会之中无所作为。倪焕之才觉悟到社会如果不彻底改革,教育是不会有出路的。于是他把希望寄托于革命,开始走向社会。可是大革命失败了,革命者惨遭屠杀。倪焕之在悲愤之中染病死去。在临终前,他相信革命总有一天会成功,而得到成功的将是完全不同于他的新人。
叶老还是我国第一位写童话的作家,他的两个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解放前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读物,集子中的某些篇章至今还是语文课本的教材。叶老早期的童话,着重于培养孩子们的美和善的情操,渐渐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成分越来越多,以致有人批评他的童话不太“童”了。这种创作思想的转变,与小说中的倪焕之十分相似:学校无法孤立于社会之外,教育不能脱离现实。
叶老编过好几部语文课本(解放前小学用的叫“国语课本”,中学用的叫“国文课本”),都是跟朋友们合作的,如夏丐尊先生、朱自清先生、宋云彬先生、吕叔湘先生等。各套课本都各有特色。值得特别提出来的是1933年和1934年出版的《开明小学国语课本》,一共12册,所有的课文和练习都是叶老编写的,插图的作者是丰子恺先生。这套课本文艺性强,知识面广,语文教育进度适当,密切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因而符合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在语文教育上有不少创新的地方。叶老还写过不少文章论述语文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与夏丐尊先生合著的《文心》。
叶老编过好几种供青年或少年阅读的刊物,影响最大的数《中学生》杂志。现在六十开外的人,有许多还怀念当年的《中学生》,说这个刊物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开阔了眼界,懂得了应该怎样去探求知识,怎样为人处事。他们说,《中学生》上从来不刊登教训人的文章,编者和作者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青年读者,与他们一同探讨他们的切身问题,因而使他们感到亲切,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在反对封建教育和法西斯教育方面,《中学生》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1949年初,叶老离开上海,绕道香港来到已经解放的北平。他接受党交给的任务,担负了主持编辑中小学教科书的重任,接着又以教育界代表的身分参加了第一届人民政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叶老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主管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不久成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叶老兼任社长。1954年9月,出版总署撤销,叶老任教育部副部长,仍旧主管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工作,一直到1966年春。文化大革命结束,叶老任教育部顾问。
从1949年到1966年这十七年中,叶老除了编辑教科书,还写了许多关于语文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文章。他经常和教师通信和谈话,向他们了解情况,同他们探讨教育问题。叶老认为教师虽然有分工,可是受教育的学生每一个都是一个整体,都需要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所有的教师,不管做行政工作、政治工作,还是教哪一门课,都必须有全面观点,互相配合,共同协作,才能比较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叶老一贯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他常常说不能把学生当作瓶子,要诱导他们主动地学习,培养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应该象教幼儿学走路那样,先是牵着他们走,鼓励他们走,最后要放手让他们自己走。老师不能跟学生一辈子,终究要让学生自己去为人处事,所以必须让他们学会独立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本领,要明白教的目的最后是达到不教。
去年11月,叶老得知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辞意恳切的《我呼吁》,要求教育界和社会各方面一同来纠正这种不良风气。之后,又提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的建议。他认为,目前中学学生和教师的负担所以这样重,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另一方面是教学方法不得当。要减轻负担,必须从端正教育思想和改进教育方法两方面入手。
七十年来,直接间接受到叶老教育的学生不知有多少。叶老今年已八十八岁高龄,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关心仍旧毫不懈怠。记得去年《长寿》杂志创刊,请叶老题辞。叶老写了八个大字:“多活几年,多做些事。”我们祝叶老健康长寿,深信他还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安陆县利用微生物防治松毛虫

第3版()
专栏:科技新成果

安陆县利用微生物防治松毛虫
湖北省安陆县利用微生物白僵菌、武汉杆菌防治松毛虫,连续八年控制了松毛虫的危害,救活了原来受松毛虫严重危害的28万亩松林。
安陆县自从1968年以来,松毛虫年年危害成灾,每年发虫面积8—10万亩,严重危害达3—4万亩。全县虽然每年使用20吨左右的六六六、敌百虫等化学农药治虫,但仍解决不了问题。
这个县的微生物站与林科所的科技人员,在原湖北省微生物所的帮助下,开展了白僵菌、武汉杆菌等微生物农药的土法生产和林间应用的研究。1973年安陆县运用白僵菌、武汉杆菌进行了1,000亩林地的防治松毛虫的试验,获得显著效果。1976年松毛虫基本控制以后,该县松毛虫的主要危害代(越冬代和第一代)发生数量株平均小于0.1头,虫株率小于5%。安陆县连续八年控制了松毛虫的危害,不仅获得了大量科学试验数据,而且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据初步计算,挽回木材损失2万立方米。
吴海波

林载亮研制成功渔船柴油机余热利用装置

第3版()
专栏:科技新成果

林载亮研制成功渔船柴油机余热利用装置
本报讯 浙江水产学院讲师林载亮同志经过二年多的艰苦努力,研制成功渔船柴油机排气余热利用装置。
这种装置,利用柴油机排气余热产生蒸汽,提供船员生活、水产品烘干以及加热柴油所需的热源,显著提高了渔船动力装置的热效率。利用排气余热锅炉形成的蒸汽,20分钟可蒸熟十斤米饭,五分钟可煮沸70斤淡水,仅这两项,每条大型机帆船每年可为国家节约生活用柴油1.5吨;利用余热烘箱烘干鱼虾等水产品,四小时可烘干80斤鲜虾,产品质量高,并可比陆地通常采用的水煮、日晒方法多出成品率35%。
浙江省科委供稿
浙江省水产厅

安义照相馆研制成乳化瓷相

第3版()
专栏:科技新成果

安义照相馆研制成乳化瓷相
江西省安义县照相馆余昌继同志研制成功乳化瓷相新工艺。这项工艺具有成本低,售价适中,速度快,影相逼真,层次清楚,质量稳定,效果良好的特点。在感光度、影相反差和灰翳等方面都达到本工艺要求。
这种乳化瓷相是把照相技术移植到瓷板上,形成瓷板相的,是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瓷板画相基础上的工艺创新。它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感光化学的基本理论,将通常的照相放大技术移植而来的。它还可以用于搪瓷、玻璃、木板、绢布的成相,为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提供了新的服务工艺。 涂赞贵 宋海峰

建立医院和病人之间的新关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办家庭病床效果好

第3版()
专栏:

建立医院和病人之间的新关系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办家庭病床效果好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为解决患者住院难的问题,开办家庭病床,派出医生巡诊到床前,既缓和了医院病床不足的矛盾,减少了病人奔波之苦,又使医务人员锻炼了思想,提高了医疗技术,群众反映很好。这里发表的三篇文章也体现出医务人员和病人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可供参阅。
关键是保证医疗质量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976年唐山地震,我们医院门诊楼倒塌,住院病床由280张减到160张,只能收住急、危、重病人,半身不遂、截瘫等行动不便又需要住院的慢性病人,只能在门诊治疗,病人很不方便。为了解决患者住院难的问题,我们就在有条件的患者家里,开办家庭病床,收治一部分慢性病人,派出医务人员到患者家里巡诊。医院领导始终把这项工作当做医院整个医疗工作的组成部分,定期讨论研究解决家庭病床工作中的问题。五年来,家庭病床由初建的120张增至300张,共收治2,758名患者,巡诊91,952人次,临床有效率达90%。
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办好家庭病床的关键,是保证医疗质量。开始,各科室安排家庭病床医生,只考虑年青医生跑路不怕累,而忽视技术力量的配备。党委提出要选派医风正、医术好的医生管家庭病床,各级医师比例要按住院病床配备。现在全院22名家庭病床医生,主治医师占三分之一,基本与住院病床相同,平均每人管病床14张。家庭病床多的科室,还专门配备了护士,除负责输液等治疗外,还指导家属护理。
其次是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对家庭病床病人,要求与住院病人一样,一律建立大病历,书写病历要求详细、准确、及时。家庭病床的管理,实行三级医生负责制。负责医师诊治不了的疑难病症,请上级医师诊治,上级医师诊治不了,提交科主任组织会诊。科主任定期到家庭病床查房,指导治疗。家庭病床的病人,如出现病情危重需要抢救者,立即转入院内病床。如一位长期在家庭病床治疗的冠心病人,突然出现急性心功能衰竭,我们迅速将病人接入院内,经抢救后脱险。这样,家庭病床有医院病床做后盾,就能更有效地保证医疗质量。自开办家庭病床以来,从未出现过医疗差错,治愈率稳步提高。
保证医疗质量的另一个问题,是加强对病床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他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风。有一段时间,有的家庭病床医生不够安心,认为:每天辛辛苦苦跑,论文写不好,影响晋升。党委发现这些思想苗头,明确提出:晋升不能只凭论文,能不能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实际业务工作能力是主要标准。同时,对家庭病床医生风里来雨里去,为患者服务的好医风进行表扬,号召医务人员向他们学习。
培养了新医风
我们参加家庭病床工作,开始时,思想上有不少顾虑:家庭病床收治的老大难病人多,担心技术上无人指导,时间长了,业务荒废;担心看书时间少,论文拿不出,不能参加考核,担心晋级、调薪赶不上趟儿。总之,怕影响自己的进步。
现在看来这些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家庭病床一建立,就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社会舆论的支持,并且迅速发展,病床总数达300张,大大超过了住院床位。医院及科里领导非常重视家庭病床工作,派高年资医师定期会诊、查房,指导解决疑难杂症的治疗,协助开展病历讨论,举办学术讲座,使我们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不断改进,不但能处理一般疾病,也有了独立处理一些疑难杂症的能力。有一位医生坚持四年家庭病床工作,共巡诊近7,000次,医疗技术提高很快。她中西结合,针药并用,医护兼管,真正成了一位多面手,受到患者的称赞。
患者称赞我们是“人民的医生”,赞扬我们的工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好,共产党好”。这给了我们极大的鞭策和鼓舞,我们能够用自己的劳动,把党的温暖,把社会主义的温暖送到患者的心坎上,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呢!我们当中许多人的医疗作风发生了变化。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黄文政 王荣彦
对医生、病人都有好处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王 玉 吴炳岳
我们医院开办家庭病床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好处却很明显,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满足了慢性病人的“住院”要求。在我们收住的病人中,主要是心脏病、哮喘、肝病、肾炎、脑血管病、截瘫、骨折、外科感染、痔漏及先兆流产等慢性疾患,这些病人病程长,但又不能住院。开办家庭病床后,医务人员上门治病,用药及时,方便了患者,减少了因往返门诊治疗所受的劳累,提高了疗效。
二、减轻了病人家属和单位的经济及劳务负担。开办家庭病床以前,象半身不遂、截瘫等病患者看一次病,需要几名家属或单位职工陪伴,车接车送,十分困难。今年针灸科家庭病床共收住半身不遂、截瘫病人248人,以每周三次门诊治疗,二人陪伴半日计算,治疗二个月,即可节省14,880个劳动日。同时,病人在家治病,可随时得到家属的体贴,在治疗上产生良好的心理影响。
三、促进了病人和医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医生不管酷暑严寒坚持巡诊,送医送药到病人床前,病人很受感动。患者冯佩贤老大娘是个五保户,每次医生上门给她针灸治疗,都主动帮她脱衣、穿衣、喂饭、端水。冯大娘激动地说:“象我这样一个老婆子,要在旧社会早不在人世了,真是社会主义制度好。”强烈的革命责任心,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把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紧紧联系在一起,医务人员也从中培养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麻风病可以治愈

第3版()
专栏:卫生与健康

麻风病可以治愈
把麻风病看作“不治之症”,这已经是过时的观念了。
过去,由于科学不发达,没有制服麻风病的有效疗法,一旦得病,只好任其发展,到了晚期,病人就会出现溃疡、肢缺等症状,惨不忍睹。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本世纪五十年代,抗麻风特效药问世,人类开始掌握了征服麻风病的本领。据国外报道,在现代医疗条件下,经用利福平、氨苯砜和二乙酰苯砜三种特效药联合使用的复合疗法,一个星期就能杀灭病人体内99.9%的麻风杆菌。我国正在进行试点。事实证明,麻风病是可以治愈的。解放初,我国约有麻风病人50万,现在已经下降至不到20万。治愈后的原麻风病人同健康人一样工作,一样结婚成家。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它的传染性并不强。实验证明:麻风杆菌离人体后在自然干燥的环境中只能活1.75天,在60℃的温度中一小时即完全丧失其生活力。夏天日光照射二、三小时即可丧失其繁殖力。1873年世界上第一个发现麻风杆菌的医生汉森,为了检验麻风杆菌的传染能力,曾经勇敢地将它注射到自己身上,但安然无恙。此后又有25位志愿者自愿把麻风杆菌注射到自己体内,一个也没感染。我国一万多名麻风病防治工作者,三十年来,天天与麻风病人接触,至今无一人被传染。可见麻风病的发病率是很低的。
人类自身在漫长的进化、发展中,体内具备了完整的防御系统,具有抵御外来致病因素的抵抗力。据统计,85%的人对麻风杆菌有天然免疫力。而且,麻风病分传染和不传染两大类,只有瘤型麻风才具有传染性。
麻风病的治疗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因此,当病人出现早期症状时,一定要主动求医。麻风病的早期症状可有全身不适,肌肉痠痛,少数有原因不明的发热。麻风杆菌侵犯周围神经后,四肢沿神经分布可有感觉过敏,或蚁行感、烧灼感。麻风杆菌侵犯皮肤后,皮肤上可出现斑疹、色素增多、出汗减少。再发展时,可出现手指、脚趾麻木,痛觉消失。
科学的发展,已淘汰传统的将麻风病人与世隔绝的原始办法。有传染性的病人,经过住院治疗,传染性消失以后,可以回到家里,定期到门诊复查,继续治疗,就能确保痊愈。凡是经过医疗部门证明,不具有传染性的麻风病人,应该和其他病种的患者一视同仁。他们可以和人正常地交往,不应受歧视。已经治愈的麻风病人应该回到社会大家庭中来,他们有和正常人共同工作、共同生活的权利。这也是精神文明的一个标志。 卫生部 邵毅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