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2-02-09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遇事认真 从我做起——学习叶圣陶先生

第3版()
专栏:

遇事认真 从我做起
——学习叶圣陶先生
孙起孟
欣逢叶圣陶先生从事教育工作七十周年,说几句话,表达由衷的敬意,并以自勉。
叶先生可供我们学习之处很多,我以为带根本性的有一点,是我们非学不可,而且只要决心学,也一定能学得到的,这就是他的遇事认真。
叶先生遇事认真,举近年的事例二:
其一,1962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所属的中华函授学校,在叶先生和其他学者的帮助下,办了一个“语文学习讲座”,目的是有计划地向干部和中小学教师提供学习中国语文的材料,辅导他们走上正确地自学语文的途径,提高语文水平。对这个讲座,叶先生是出力最多的倡导人之一,他的讲课和撰写讲义,凝集了他辅导学员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心血。“文化大革命”起,这个讲座被迫停办,留下当时编印的刊物《语文学习讲座》38期。1979年,中华职业教育社负责同志考虑到其中有很好的语文学习材料,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同叶先生和吕叔湘等同志商量的结果,选辑编成《语文学习讲座丛书》,并请叶先生写了《纪念“语文学习讲座”》一文,作为这套丛书的前言。那时,叶先生的视力已经很差,身体也不大好。可是他为写这篇文章,还是先写出内容提纲,并亲自复写若干份,送有关同志准备意见,进行集体讨论,在此基础上动手起草,最后又约有关同志经过逐字逐句的详尽讨论,才把稿子定下来。叶先生这种遇事认真的精神,使参与其事者无不十分感动。
其二,叶先生和我的挚友蒋仲仁同志,去年10月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中学文言文教学问题》,论证中学不宜学文言文。仲仁同志函请叶先生之子叶至善同志撮举文中要点向叶先生请教,因为文章长,不愿让老人家劳神。可是,叶先生亲自函复仲仁,说文章分三次看毕,连原稿一个打错的字也指了出来。他对这篇文章的评论是“有真知,有办法,不带意气,而有为学生为教育事业的良心”,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我把叶先生这封亲笔信读了几遍,觉得他的遇事认真的精神,真是感人肺腑。要说振奋精神,首先就要振奋这种精神,没有遇事认真的精神,无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都只能是徒托空谈,要在今年取得新的进展是不可能的。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篇大文章,遇事认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基石。做好这篇大文章,很不容易,然而,遇事认真却是任何有志者都可以学到做到的。
虽然遇事认真者未必事事认得准,认得全,可是,只要有遇事认真的精神,认识不正确、不全面的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
从我做起,就从学习叶先生的遇事认真做起吧!

我所钦佩的叶圣陶先生

第3版()
专栏:

我所钦佩的叶圣陶先生
冰心
叶圣陶老先生是我在同时代的文艺界中,所最钦佩的一位前辈。
我第一次读到叶老的作品,是在二十年代初期,在我母亲订阅的《东方杂志》上的《地动》和《小蚬的回家》,都是描写儿童的短篇小说。他写得那样地自然活泼,对于儿童心理体会得那样细致入微,使我很受感动。此后,凡在报刊杂志上有“圣陶”署名的文章,我都尽先阅读。我觉得这位作者,是个热爱儿童,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的“不失其赤子之心”的“大人”!
二十年代后期,我又从顾颉刚先生那里借到了一本《倪焕之》。这是一本热情澎湃的书,说的是一位从事教育的有理想的青年,但在那大变动的年代里,他的努力失败了,希望破灭了,终于寄希望于未来的同自己全然两样的人。这本书引起我很大的同情和共鸣。顾颉刚先生因而对我说到:圣陶这些年来,又当教师,又当编辑,还从事给小学生编写教材的工作,他为教育和文学事业,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郑振铎先生也对我讲:圣陶也是我们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他在当编辑时还不倦地奖掖青年,丁玲和巴金的处女作,都是经他的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关于这件事,丁玲和巴金自己也对我说过。但是,在解放前,我一直住在北京,对这位心仪已久的前辈,始终没有得到见面的机会。
我有幸见到叶老,是在解放后我从日本回到北京,在文艺界的集会上,常常会见到他。虽然因为人多没有长谈,但是他给我的印象,是谦和慈蔼,淳朴热情,读了他的作品后,我觉得真可以说是文如其人,他恰恰就是我想象中的叶圣陶先生!
此后,又因为叶老和我都是民主促进会的会员,会面谈话的时候就比较多了。在民进代表大会上,我还常听到叶老给我们讲教育或语文教学等等问题,他须眉皓白,声音洪亮,一股纯正诚恳之气,扑人而来。这里,使我想到去年11月26日,叶老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那篇《我呼吁》,读之真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他为着我们千家万户所面临的“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造成的不良影响”,他呼吁我们要赶快解救在高考重压之下的中学生。他提醒我们,“爱护后代就是爱护祖国的未来”。
叶老在教育和文学事业上的巨大贡献,他的老朋友们能谈得比我更多更深。我和叶老相见较晚,但只就这短短的几年中,他给我树立了榜样。他的几十年如一日地爱护孩子、爱护祖国未来的精神,我要努力向他学习!

科技工作者,农民热烈欢迎你们!

第3版()
专栏:

科技工作者,农民热烈欢迎你们!
本报评论员
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是建设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件大事。在新的一年里,一定要抓好这项工作。
随着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积极性的高涨,广大农村的基层科协、科普小组、科技户、示范户等群众性的科普组织应运而生,技术承包、科普集市、科技问讯处、科普布告、科普宣传车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广泛展开。真是气象万千,热气腾腾。在农民视野逐步开阔、农村多种经营有所发展的新形势下,一些地区原有的科技组织和农技人员已经不能满足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新要求,他们迫切希望专业科技人员和科普工作者更好地担负起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帮助基层农技人员提高业务水平的任务。
农业涉及很多学科,是个综合性很强、知识密集的产业部门,广大科技人员在做好专业科研工作的同时,都有责任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我国现有农业科技人员近30万,这是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与农业直接间接有关的各学科的科技人员(包括农业院校的教师),也要认真研究农民的需要,为普及培育优良品种、改良土壤、水土保持、植物保护、农药更新方面的增产技术,做出自己的贡献。近几年来,以“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特点的中国科学院,不仅承担了农业现代化研究试验的任务,为改造红壤、黄土高原和盐碱地,为东北粮食基地的建设,为合理开发利用山区、草原进行了研究、考察,提出了科学建议,提供了科研成果,而且与当地农业部门相结合,做了相应的科普工作。又如,华中农学院近年来承担了培训农业领导干部的繁重任务,北京农业大学也经常派出科研力量帮助所联系的县社解决科学种田问题。他们能做到的,其他以应用和发展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以及各类高等院校,也是可以做得到的,或做得更好的。普及科学知识,重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使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生产协调发展的正确途径。决不是什么“雕虫小技”,更不是“不务正业”。
农村的经济发展方针是: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农业科普工作应当继续为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服务,同时把重点放在多种经营上,用科学技术知识帮助农民把山林、水面、草原、荒坡、荒滩和海涂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各地资源的优势,努力开辟生财、聚财之道。
农村有一批被称为“土专家”、“田秀才”的农民技术员,他们土生土长,与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是我国农业传统技术经验的继承者。专业科技工作者要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培养和提高他们,同时要向他们学习,吸取新的营养,发现新的科研课题,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了技术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我国八亿多农民有了技术的需要,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呵,努力!农民热烈欢迎你们!农业这个知识密集的部门为你们展现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

图片

第3版()
专栏:

今年二月,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从事教育工作已满七十周年。这是八十八岁的叶老近影。

通江县因地制宜推广新技术 多种经营发展快

第3版()
专栏:

通江县因地制宜推广新技术
多种经营发展快
本报讯 近几年,四川省通江县从山区实际情况出发,普及推广银耳、养蜂、天麻生产新技术,多种经营迅速发展。去年全县多种经营收入4,000多万元,每人平均产值可达160元以上。
通江银耳驰名中外,已有一百多年生产历史。但由于一直沿袭旧的方法生产,每千斤棒产银耳只有5两左右。1978年他们推广新技术,从天然银耳中分离出菌种,使银耳生产由过去十多个公社,几十个生产队,发展到33个公社,412个生产队。一千斤棒的产量由5两增加到6斤。采用类似方法,也使当地黑木耳的产量普遍提高2—3倍。
该县蜜源植物很多,群众素有养蜂习惯,但办法陈旧,每群蜂只产蜜5—10斤。为提高蜂蜜产量,县畜牧学会同业余养蜂能手司光林大胆采用人工巢脾等新技术,取得成功。1980年蜂群增加一倍,每群蜂产蜜量增长近10倍。
县中药材公司科技人员在天麻生产中,虚心学习外地经验,利用蜜环菌与天麻生长的共生关系,摸索出利用块茎无性繁殖的新技术,实行人工栽培天麻。1979年,县里举办天麻新法栽培训练班,为农村社队培训了1,160名专业技术员,将全县天麻生产由散生改为人工栽培,由自然控制温、湿度改为人工创造生长小气候,由旧式栽培法改为固定菌材加新材栽培法。去年,全县栽培天麻2,000窖,共产天麻7,000斤左右。产量比头年翻了一番还多。

技术承包解决了水稻三系制种难

第3版()
专栏:

技术承包解决了水稻三系制种难
广西北流县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有利于稻作栽培,特别是杂优制种的成功,更给这里的粮食生产带来了新的面貌。可是杂交水稻“制种难”的问题十分突出。群众反映:杂交水稻好是好,就是种子杂株多、价钱高。
1980年春,县委总结推广水稻三系制种技术承包责任制的经验,县、社成立制种公司,对制种技术实行包教保学,加强技术指导,实行县繁、社制、队用,做到了水稻三系制种多产优质低成本。技术承包后两年制种平均亩产113.4斤,比原来提高70多斤,总产增长8倍,纯度达到98%,发芽率90%,无检疫性病害。由于解决了制种问题,去年全县杂交水稻增加到48.78万多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3.2%,促进了粮食增产。

普及技术 发展獭兔

第3版()
专栏:

普及技术
发展獭兔
美国獭兔,是一种优质皮用兔种。它全身披有浓密的绒毛,戗毛极少,近似水獭。獭兔的皮毛畅销国际市场,发展獭兔生产,可以增加社员收入。
獭兔生活力强,繁殖率高,遗传性能稳定。它的饲料广泛,杂草、树叶、糠麸均可,只要得法,容易饲养。
河南省上蔡县为给剩余劳力找出路,从一九八○年开始,鼓励社员饲养美国獭兔,同时向社员普及养兔知识,根据獭兔胆小怕惊,怕寒怕热,喜干厌湿,爱运动,嗅觉灵敏等特点,推广饲养技术,使这项养殖业很快地发展起来。
去年全县有一千二百五十户社员饲养獭兔,獭兔由引进时的三百五十四只,发展到二万多只;总收入十万多元,其中收入二千元以上的有八户,一千元以上的有四十二户。

李惠英谈美国华人与自费留学生

第3版()
专栏:

李惠英谈美国华人与自费留学生
旅美华侨女作家李惠英原籍湖南湘潭,四十年代后期毕业于燕京大学。目前她旅居美国洛杉矶,是全美华人协会南加州分会第一副会长、南加州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难忘的旅程》等书。去年她到香港,应香港《地平线》杂志记者请求,介绍了美国的华人与自费留学生的情况。现摘登如下。
老板全家操劳教授支出惊人
据李女士说,华人在美国是“少数民族”,生活境况远不如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好。她日常接触的华人,大都属于饮食业和学术界。做生意的虽说较为宽裕,但也只是小康而已。据那些生意略有基础的华人说:他们之有今日,是经过数代,全家老少一年到头,从早到晚,辛勤苦干的结果。有的如今当上了华人团体的会长、主席,仍然做工如故。开会时换上西装去赴会,会后驱车回店,连忙脱下西装继续工作。华人在海外开餐室,凡事都亲力亲为。当老板的,厨师走了便顶替炒菜;服务员不够,又帮忙端菜,其他家庭成员或洗菜打杂,或洗碗洗碟。这样忙到夜间席终人散,仍得打起精神收拾餐具,打扫楼房,以便明天营业。
至于学术界人士,都属薪金阶级。初入大学任教的,年薪从1万余美元起;教自然科学资历深的教授,年薪达四、五万美元的也有;社会科学教授待遇较低,正教授年薪大约是3万美元左右。听起来似乎不少,事实上如能净收6成,便应开颜大笑了。因为美国的所得税采累进制,薪金愈高,付税愈多,各项税又都按月硬性扣除,除联邦政府税、州政府税、市政府税外,还要扣除养老金等等。七折八扣下来,月薪早已去了一大半。剩下来的,便用于房租、汽车、水电、煤气、电话、保险费等……。
记者插话问她保的什么险。李女士说,政府代扣的养老金,由于货币贬值,到年老退休时,早已所值不多,难以养老,所以,还得勒紧裤带去保人寿险、退休险、意外险、伤残险、医疗险。此外,房屋、汽车也得保火险、水险、地震险、偷盗险……。薪金虽也逐年调整,却总无法和突飞猛涨的物价较量。
总统女儿挣钱零用小肯尼迪扫地买靴
听说美国的大学教育比较普遍,因此,记者请李女士谈谈美国大学生的情况。
李女士说,美国的大学生也并非一般人想象中的天之骄子。根据统计,1970年一个学生在美国读一年大学的费用是美金4,000元左右。由于物价逐年上升,学费也跟着上涨,到1979年,在美国读一年大学,便要8,000多美元了。今年涨到1.2万美元。这笔款,一半用之于学费和学校的费用(如保险、化验室、音乐室等),一半是衣食住行,长途旅费还不包括在内。学医科和牙科的更贵,单是学费,今年增至1.1万美元,加上衣食住行,费用真是惊人!
美国的大学也有私立和公立两种。公立大学学费比较便宜,如加州州立大学,前年的学费每季只要1,000元左右,去年涨了价,每季增至1,200元。至于其他生活费用,与私立学校没有分别。这种便宜的学费,只有本州的居民才能享受,外州和外国的学生,学费就跟私立差不多。
李女士所认识的教授、系主任、教务长、教导主任,甚至校长,他们的子女大都在半工半读。每逢周末,一定有男女儿童前来打门,挨家挨户地问是否有工作给他们做。他们从小养成了找工作的习惯。在大学里,工作的机会也不少,餐室、书店、图书馆、秘书处、电话室……等,都肯录用学生。一般工资,每小时约为三四元左右。不过在学校做工,一周不能超过一定的钟点。想找多一点收入的,多半都出外去做粗重工作,如铲泥、挑沙、抬石头、运货、油刷房子等,这类工作每小时可赚5至8元。
李女士说,由于“做工”是一种风气,所以有钱人子弟也都不甘后人。肯尼迪家富甲一方,有一次,小肯尼迪见到一双他很喜欢的靴子,但他并没有回家向父母要钱,而是去问鞋店老板请不请散工。鞋店老板说正需要一个人扫地,他便即刻去扫,直到劳力的代价足够抵偿鞋价时,店里才将靴子给他。前总统福特的独女苏珊,未上大学之前,便利用暑假去一家报馆当助理摄影师,及至学校开学以后,又到联合通讯社去打散工。当时她贵为美国“第一小姐”呢!
“第一小姐”尚且以劳动去换取零用钱,就别说普通女学生了。据李女士说,加州的女学生大都喜欢去餐室和酒楼当服务员。工作相当辛苦,每天要站八至十个钟头,但待遇却不错,正薪之外还有小费,而小费又无须扣税。别看她们身为大学生,工作表现却极可嘉,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她们的座右铭是“顾客永远是对的”!
自费留学 困难重重
李女士接着又谈到从大陆自费去美国留学的学生情况。据她所知,每个自费生出国的时候,带出的外汇由飞机场坐车到亲友家,有时都嫌不足,其他支出更不必提了。可见所谓的自费生,实际上完全得依赖国外亲友接济。
这种毫无把握的依赖,形成了当前自费学生严重的惶恐、不安和自卑感,增加了很大的心理负担。他们面临的困难有两种:一、没有钱用;二、进不了大学。
造成这种困难又有两个原因:一是中美两国父母的哲学观念不同。美国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之一,是一切都叫他们自己去做,自己去设法解决。而中国的父母,恰巧相反,不论子女多么大了,依然事事照顾,处处代为付钱。不仅在自己家里如此,寄居亲友家中,似乎亲友也有照顾他子女经济的义务。这样一来,当中国父母委托美国亲友代为申请子女去美国读书时,美国亲友一旦答允,中国父母便喜出望外,以为这就好了,富有的亲戚要来帮穷亲戚的忙了。
李女士说,事实上美国亲友的想法完全不同,他们视代中国亲友申请只不过是一项手续,学生过去以后,他们的责任便完了,今后一切,阁下自理。试想,他们亲生的儿女都自己工作,自己自立,就很难怪他们不去理中国亲友的子女了。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自费留学生到达美国后,便弄到上不沾天、下不沾地的悬在半空。
二是中国的传闻和美国的实际情况不同。国内传说美国如何富有,如何到处都是工作,如何到处都是奖学金,以为中国学生只要到美国,找到一份工作,申请到一份奖学金,便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美国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李女士说,没有工作证的外国人,是绝对不能工作的;单是持有学生护照的外国学生,当然不能工作。如果硬要工作,只有两个途径:一,做黑市工作——犯法;二,得到学校特许也可以工作——但学校又在哪里!
外国学生要进美国大学,第一关便是英文考试。不能通过的,有学校也进不了。目前李女士所见到的自费留学生,大都不能进入大学,都在补习英文。他们在什么地方补习呢?是在一些社团所办的成人学校补习班补习。这类学校,目的在教那些初入境的移民一些普通会话或游客旅行的口语,几乎没有学术性教材。中国学生花那么多旅费,跑那么远去学这等不三不四的英语,是否值得呢?李女士认为应该三思。
她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对姐妹,是由朋友申请去美国的。当李女士见到她们时,她们正在成人学校补习班补习英语。李女士和她们详谈了许久,发现她们非常苦恼,也非常着急。苦恼和着急的原因,第一是经济困难,第二是搞了一年多,仍上不了大学。
原来她们出国时,每人只换了美金20元。在这一年多里,一切费用全靠朋友接济,姐妹两人当然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她们便试图去找工作,但由于没有工作证,哪会有人肯请她们?而她们的英文程度,也根本不能进大学,因此不胜苦恼。
李女士说:我问她们,既然经济毫无把握,为什么这般冒昧地跑来美国?她们同声叹息说:“在中国的时候,完全不知道美国是这样的。国内传闻在美国不但赚钱容易,而且找奖学金也容易。原本打算到达美国后,找个工作,申请一份奖学金,便可无忧无虑的上大学了,谁知找工作和进大学竟这般难!”最后她们托李女士代为留意,如果有美国人要请人做家务,千万给她们介绍,因为这样她们不但可以获得住宿和吃饭的地方,而且可以练习英文。可是,这种工作岂是容易找得到的?
(转载自1981年第17期香港《地平线》,本报略有删节)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