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79-02-26第6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祖父军”

第6版()
专栏:国际随笔

“祖父军”
苏应元
“祖父军”,这个目前流行于罗得西亚首都索尔兹伯里的一个新名词,是人们赠送给罗得西亚白人种族主义部队的雅号。
“祖父军”的出现反映着罗得西亚种族主义政权的狼狈处境。一年来,史密斯为维持这个反动政权的统治,可谓煞费心机。他一方面派兵野蛮进剿黑人自由战士,屠杀平民,入侵前线国家 另一方面又签署所谓“内部解决”协议,拼凑“两个种族过渡政府”,制造走向“多数统治”的假相。但硬也罢,软也罢,都不奏效。津巴布韦自由战士的武装斗争继续发展,甚至扩大到索尔兹伯里和第二大城市布拉瓦约。反动军队连连受挫,力绌难支。
史密斯政权力图改变这种困境。它打起“过渡政府”的招牌,想从黑人中搜罗炮灰。但是黑人或匿或逃,拒绝应募,一些被迫入伍者,也不愿为“既没有结束白人特权,也不符合黑人愿望”的“内部协议”送死,而“更愿意与丛林中的游击战士在一起”。此计不成,只好对白人打主意,但由于多年穷兵黩武,白人或死或逃,人数剧减,兵源大为不足。
饥不择食,史密斯政权只好滥竽充数。一月中旬,史密斯被迫宣布,扩大募兵范围,征集五十至五十九岁的男性白人入伍。这样一来,就使以镇压黑人民族解放运动为业的罗得西亚反动军队,要由苍颜白发,连孙子都有了的老头子们前来补充。“祖父军”,正是对这个滑稽现象的绝妙嘲讽。
史密斯从来是以罗得西亚整个白人利益的有力保护者自居的,现在却要把年过半百的老年白人都赶到血肉横飞的战场,把他们安度晚年的权利剥夺净尽。《青年非洲》杂志在最近的一则报道中,提到一个名叫高希的白人老汉。他原先有一个农场,不过,早在五年前,已将它以
“一把罗得西亚元”的代价卖掉了,他哪里还有什么需要史密斯保护的东西呢?更何况黑人的斗争目标,也决不是要损害普通白人的一般利益。可是,在高希年近花甲的五十八高龄,史密斯政权却要他持枪荷弹到丛林中去了其余生,这究竟是要高希保护自己的利益呢,还是要他去保护史密斯这一小撮种族主义者的利益?多少象高希这样的白人老汉,目前正被迫与自己的老伴“牵衣顿足”哀作“‘已’老别”!正是“祖父军”背后普通白人的这种血和泪,无情冲刷着所谓白人卫士的史密斯脸上的油彩。
时至今日,史密斯之流还想包揽和主宰黑人的命运。他们在扩大实施“戒严法”,进一步制造白色恐怖的同时,正加紧推行“内部解决”的骗局。什么新宪法草案呀,公民投票呀,普选呀,不一而足。戏演得确是热闹,但能获得几分成功,人们只要看看在底层支撑这个舞台的“祖父军”就可明白。一支由老态龙钟的胡子兵凑合成的武装,与其说是白人种族主义政权的支柱,还不如说是它垂死的象征。史密斯一伙幻想靠他们来抵御方兴未艾的黑人武装解放斗争,岂非白日作梦!到这些“祖父军”也土崩瓦解的时候,种族主义者们还能够求助于谁?到那个时候,恐怕只有亡灵可求了。

盲文创造者布莱尔

第6版()
专栏:今古人物

盲文创造者布莱尔
今年是盲文(点字)的创造者路易·布莱尔诞生一百七十周年,也是他所创造的六个凸点的点字问世一百五十周年。布莱尔的创造为广大盲人带来了很大幸福,但是他为造福盲人而毕生奋斗的事迹却还很少为人们所知道。
一八○九年一月四日,路易·布莱尔生于法国巴黎附近的库普雷城。他家很穷,父亲是个手工马鞍匠。布莱尔三岁的时候,一天在他父亲的工作室里玩耍,不慎被工具弄伤了眼睛,就双目失明了。十岁时,他被送入巴黎的一所盲人学院学习。
这座盲人学院的教学质量很差,教学方法只用口授,学生学习用的是健全人使用的法文字母,书籍是用厚纸和布条糊成的凸起的普通文字,又大又重,读起来非常慢。布莱尔学习很勤奋,一般科目的成绩都很好,而且他擅长演奏钢琴、风琴和大提琴。他很想研究历史、文学及其他科目,可是没有可供阅读的书籍。他很想成为音乐家,可是没有供盲人使用的乐谱和乐理书。怎么办?布莱尔认为,必须创造一种盲人容易摸读和书写的文字。
布莱尔十七岁时,从巴黎盲人学院毕业了。由于他各科学习成绩优异,学院留他任教。他担任过语法、代数、几何、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师。因为缺乏盲人书籍,他经常自己编订教材。他一面工作,一面在业余时间研究各种凸起的文字,想创造一种新的盲文。有一天,他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听到报纸上介绍陆军军官查理·巴比埃创造了一种“夜文”的消息。他喜出望外,第二天就去登门求教。巴比埃的“夜文”是由十二个凸点组成,只是为了夜间作战时进行联络和传递命令的方便,并不是一套完整的文字。当听完巴比埃的讲述后,布莱尔非常激动地对他说:“以凸点代替线条的方法,是肯定可以用来创造新的盲文的。这是正确的解答!全世界盲人将永远尊敬你。”
从此以后,布莱尔专心研究这种盲文:哪些是合适的,哪些地方要改进,究竟用多少个点,怎样编排字母符号,怎样能写书,用什么工具写得快……。
经过多次排列和实验,布莱尔编排出整套法文字母和标点符号。他对加符字母和缩写也做了安排。他所安排的符号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可是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在他之前就没有人做出过这样的排列呢?
一八二九年,布莱尔首次向巴黎盲人学院全体师生宣布了他的点字,要求领导予以审查,但遭到一些教师的反对。
一八三四年,布莱尔把他的点字作了一些修改补充,又一次在公开场合介绍和表演,仍然遭到反对。他们只许他在课外教学生学习这种盲文。布莱尔并不灰心,决心尽一切力量,为谋求盲人获得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努力奋斗。
以后,他又请了法国学术研究院的教授来观看他的表演,遭到的仍然是否定。盲人学院对他更加压制,不准他在学院内使用他的点字。但是他的盲文的优越性是任何人抹煞不了的。这种既便于摸读,又能用特制工具书写的点字,深受学生欢迎。学院内不准学,他们就在学院外向布莱尔学,而且学得很好。
盲人不能观赏五彩缤纷、变化万千的自然景象,而五音六律却是他们寄托思想感情的乐园。布莱尔常对人说:一个盲人的心灵是异常孤寂的。怎样补偿呢?唯一的办法是靠音乐。盲人虽然喜爱音乐,可当时学音乐是很困难的。布莱尔利用点字编制了一套完整的音乐符号,并把这套符号亲自教授给学生。这使学生得到了进入音乐之门的至宝。
布莱尔虽然在创造点字方面可以说是取得了胜利,但是在当时的环境里,他的点字的推行总是受到阻碍。布莱尔经过二十多年的斗争,终于抑悒成疾,病倒床榻。就在他去世的前几天,他的一个女学生在一个盛大的音乐会上演奏钢琴,获得了好评。这个学生在向听众介绍她成功的经过时,提到了她的老师布莱尔,她把自己的成就完全归功于她的老师。她说:“我的这些成绩,不是属于我的,是属于我的老师布莱尔先生的!”于是她将布莱尔怎样创造这种点字,又怎样耐心地教她,以及布莱尔的点字至今尚未被学院当局所采用的经过情况,一一讲了出来,大家很受感动。第二天,巴黎的报纸上登载了这个消息。在这种情况下,巴黎盲人学院只好采用这种受人欢迎的布莱尔点字。
这个消息传给布莱尔的时候,他已经快要离开人世了。他向朋友们表示,在他一生中,曾哭过三次:第一次是他双目失明的那一天;第二次是他听到有“夜文”的消息时;第三次是他知道他辛劳一生为盲人创造的盲文,没有完全失败的这一天。几天之后,他便与世长辞了。那是一八五二年,他才四十三岁。
布莱尔在世的时候,在他创造点字的第十年(一八三八年),人们曾用他的盲文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盲文印刷品。
布莱尔去世后两年(一八五四年),他的点字才被法国公认为合法的盲文。由于他的点字具有易读、易写的优点,在一八七九年柏林举行的国际盲人教师代表大会上,决定所有的盲人学校都将采用布莱尔的点字进行教学。一八八二年,除少数几个国家外,世界各国都采用了这种盲文。到一八八七年,布莱尔的点字又为国际公认为正式盲文,那时离他逝世已有三十五年了。为了永远纪念他的伟大精神,一八九五年,人们将布莱尔的姓做为世界上盲文的国际通用名称。因此,现在国际上称盲文为“布莱尔
(Braille)”。
布莱尔创造的点字问世以来,实践给它做出了公正的结论。不仅世界各国分别建立了本国文字的点字体系,而且有的国家根据需要制出各级盲文缩写符号和盲文速记符号;不仅发挥并完善了他所制定的盲文音乐符号体系,而且在他当年提出的基本数学符号的基础上,出现了一套完整的盲文数理化符号,从而使盲人能够更全面地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象健全人一样钻研高深的科学技术理论。
布莱尔创造的点字传入中国已有百年之久。全国解放以后,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才有了现行的统一的盲文,盲文出版印刷工作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我们要学习布莱尔为创造点字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学习他为他人幸福而勤奋劳动的忘我精神。广大盲人群众和盲文工作者一定会在新的长征路上,为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毕 型 编写)
盲人正在摸读盲文书籍和布莱尔的“点字”符形示意(附图片)

培根和“知识就是力量”

第6版()
专栏:

培根和“知识就是力量”
王 辑
弗兰西斯·培根(一五六一——一六二六年),是十七世纪英国卓越的哲学家,马克思誉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同中世纪反动的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斗争中,响亮地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成为这场斗争中英勇奋战的先驱。长期以来,“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已成为名言,一直鼓舞、激励着为真理而斗争的战士。
培根生活在“文艺复兴”晚期,当时,新兴的资本主义正在蓬勃发展,科学发明日渐昌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新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想的产生。这种哲学思想,以经过实验的自然科学的成果为依据,力图从客观的物质世界本身去说明世界。
但是,在当时作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宗教神学和把宗教教条奉为绝对真理的经院哲学,仍是封建统治者的最高统治思想。它给科学规定的任务是:描述大自然的完美与和谐,赞美上帝的无限威力和无穷智慧。谁要对此稍加怀疑,谁就可能遭到杀身之祸。中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为了探求和坚持科学真理,都惨遭杀害。例如:发现血液循环的著名西班牙生物学家塞尔维特,意大利著名天文学家布鲁诺,都因触犯了宗教信条而被宗教裁判所活活烧死。教会的反动桎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给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
当时,正在崛起的新兴资产阶级,为了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就必须突破封建主义的束缚,积极开展把科学从宗教迷信和经院哲学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的斗争。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口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因此,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这个口号起了革命的作用。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在哲学思想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他认为,发展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增进人类福利的根本途径,为此首先必须摧毁经院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他把提高科学认识,增强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力量,作为自己哲学和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他强调知识就是力量,主张知识的目的是认识自然,以便征服自然。他认为,知识和观念来源于感觉,感觉是可靠的,科学在整理感性材料时,只有用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的理性方法。他曾用蜜蜂酿蜜既要采集材料,又要加工和消化材料这个生动比喻来形象地论证这个观点。培根特别强调经验的方法、归纳的方法。他这些论述对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的发展,以及当时反对封建神学和经院哲学的蒙昧主义,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培根思想的进步方面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对发展科学的要求。但其学说中,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也充满着“神学的不彻底性”,如认为有不死的“理性灵魂”存在。培根的主要著作有:《学术的进展》、《新工具》和《论科学的价值与增长》等。
培根在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的这些对知识作用的高度评价,对后来西欧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科学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十八世纪法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序言里,就尊崇培根为导师,说他能完成这部巨著,应归功于培根的激励和指引。
作为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哲学家,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控制自然,发展生产的需要,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这是由他所处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地位所决定。但是,这一口号以及培根在这个口号下提出的唯物主义知识论的认识方法,至今仍然对人类的科学认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大搞愚民政策,极端仇视科学知识,他们把“知识就是力量”也当作反动口号来批,真是荒谬。实践证明,只有掌握科学技术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人类才能不断进步。(附图片)

越跳越高(图片)

第6版()
专栏:

越跳越高 方 成

阿根廷的宝贵财富——牛

第6版()
专栏:

阿根廷的宝贵财富——牛
可大安
提起阿根廷,首先想到的是它那辽阔大草原上的牛群:白色、黄色、黑色、花色的牛,三五成群,遍布田野。它们吃的是草,长的是肉,挤的是奶,皮、角、肉、骨、粪,全身是宝。
牛是阿根廷的宝贵财富。养育着两千六百万阿根廷人。目前,阿根廷约有六千一百多万头牛,平均每人两头多。全国有八十多家屠宰冷藏厂,每年屠宰一千多万头牛,百分之七十五供国内消费,其余出口,主要销往西欧各国。一九七八年,阿根廷出口牛肉以及羊肉、猪肉、马肉等共五十九万八千多吨,收入七亿八千多万美元,加上皮革、羊毛、油脂和其他以畜牧产品为原料的制成品,这个数字就更可观了。
牛和阿根廷人民生活的关系如何?只提一个数字就明白:据官方统计,阿根廷每人每年平均吃牛肉约九十公斤,这在世界范围内是少有的。牛肉是阿根廷人的主食,这并不是阿根廷缺少粮食,相反,阿根廷是传统的粮食出口国;也不是阿根廷不产蔬菜,它的瓜果蔬菜常年不断,种类繁多;更不是阿根廷没有海味,它的海岸线长达四千七百多公里,盛产鱼虾。
阿根廷菜市场上最热闹的地方是牛肉铺,每家肉铺醒目的价格表上,标着不同部位牛肉的价钱,项目有一、二十种。每逢到阿根廷朋友家里做客,主人总是摆出各式各样的烤牛肉来款待,有的时候还有烤全牲。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烤肉炉。周末或假日的野外,郊游的人围坐在一起,架起篝火烤肉吃。由于阿根廷人的食谱中动物性食品较多,再加上体育运动也很发达,因此多数人体质都较好。
闻名世界的阿根廷中部的潘帕斯大平原,是阿根廷农牧业的摇篮。牛之所以能在阿根廷大量繁殖,同潘帕斯平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以潘帕斯平原为中心,阿根廷全境有百分之五十二的土地是牧场。这个平原是南美洲拉普拉塔平原的一部分。这里没有森林和山脉,没有酷暑和严寒,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绿草油油,方圆七、八百公里是一望无际的沃野,宛如一张毛茸茸的绿色大地毯。有人说,如果你骑上一匹骏马,可以从潘帕斯平原的西部直奔大西洋,路上不会有一块石头绊住你的马。尤其是潘帕斯平原的东部,那是阿根廷人津津乐道的“湿润的潘帕斯”,这里是阿根廷的心脏地区。
阿根廷的牛终年都在野外放牧。牛犊断奶后被赶到牧场上,只用少数牧工略加看管。即使冬季,草原上气候也很温和,牧草肥美。牛群夜宿草原,无需搭盖棚圈。牛大部分时间吃天然牧草和紫花苜蓿,只是在上市之前才把它们赶到种有燕麦等精饲料的围栏内长膘。据阿根廷朋友介绍,用这样的方法饲养肉牛,省工又省料,成本较低,肉质鲜嫩,富有营养,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
阿根廷畜牧业的兴旺凝结着阿根廷人世世代代的辛勤劳动。据历史记载,十六世纪,西班牙人佩德罗·德门多萨,怀着寻找白银的欲望来到拉普拉塔河口。他带去了十四艘船和一千多人。船上除五谷杂粮以外,还装着一些牛和马。这些牛沿着巴拉那河渐渐向南移动,后来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迅速繁殖起来,成为潘帕斯平原上牛群的祖先。不过,这种牛都是无人管理的野畜,肉质粗糙,食之乏味,它们的价值主要在于皮和油。所以那时候一船船的牛皮从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港运往欧洲,而牛肉却没有加以利用。后来,阿根廷每年从英国、荷兰等地引进优质种牛,对当地牛进行品种改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草原上的野牛才渐渐变成优质的食用牛。但是,在冷藏工业建立以前,阿根廷出口的牛肉都是风干的咸肉,只是在冷藏问题解决之后,阿根廷才源源不断地出口大批鲜肉。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利涅斯活牛市场,是全国五个活牛市场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个。它占地三十一公顷,每天进出活牛最多时达三万多头,一般也有一、两万头。市场内用栅栏隔成五百多个畜栏,上面搭起供选购者行走的天桥。每天早上,装运活牛的特制大卡车从各地来到。运进市场的活牛一般不过夜,当天就卖给屠宰厂。
阿根廷人十分重视牲畜品种的不断改良。为了推广优良品种,交流发展畜牧业的经验,每年七、八月都要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帕列莫区举行一次畜牧业展览会,这时候全国各地都把品种最优良的牲畜送到展览会,一方面参加评比,一方面进行交易。这种一年一度的“牛马大会”很受欢迎。阿根廷人自不必说,其他国家的畜牧界人士也纷纷前去参观和选购。每次展出的品种,仅牛一项就有数十种之多。
目前在阿根廷比较受欢迎的优种牛有短角牛、赫勒福德牛和阿伯丁安盖斯牛。这些牛的特点是头小、角短、身子大,成长期短,适应能力强,可以在阿根廷从南到北任何牧区繁殖成长,它们所提供的是高蛋白、低脂肪、易为人体吸收的“红肉”。
为了提高肉的质量,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阿根廷的科技研究人员正在不断研究畜牧业发展中的各种课题,例如,肉的质量同饲料有什么关系?阿根廷农牧业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对不同品种的牛身上不同部位的肉进行了分析,根据每块肉所含蛋白质和脂肪的多少、肉纤维的长短和韧度以及质的老嫩,找出饲料调配中的问题。
阿根廷畜牧业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肥美的大草原,数千万头牛,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是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它将给阿根廷民族经济带来进一步的繁荣。
阿根廷大草原上的牛群(附图片)

缅甸的佛塔

第6版()
专栏:世界一角

缅甸的佛塔
许清章
我国的友好邻邦缅甸是有名的佛教国家,佛塔林立,处处可见,有的耸立在都市中心,有的建筑在山坡峻岭之上,有的点缀在江河沿岸。据估计,现在全缅甸的佛塔如排成一行纵队,可从缅甸的南疆一直排到缅北的密支那,全长约一千五百多公里。缅甸佛塔之多,所以人们称为“佛塔之国”。
缅甸佛塔的大小及其建筑艺术风格,迥然各异,但都保存了古代许多特点。塔的形状大多为金钟形和复钵形,由塔基、坛台、钟座、复钵、莲座、蕉苍、宝伞、风标、钻球等九个部分构成。塔的四周还常常围绕着许多用石头或木头建成的小佛塔或各种狮子像、魔像、龙像,墙壁上则有一幅幅反映《佛本生经》故事的浮雕、绘画。壁龛内有一尊尊大小不一的玉佛或石雕佛像,塔尖悬有银铃,随风发出叮当的声音。在蒲甘王朝时代,还有实心拱形的圆顶塔、方形庙塔、“石窟”形庙塔、北印度形庙塔等等。
缅甸佛塔艺术的广泛传播,是在公元一○四四年缅甸成为统一国家以后,那时蒲甘刚刚建成,人口日益增多,城市也随即扩大,成为阿奴律陀王室的首府和缅甸的佛教中心。一○五七年的宗教战争,缅甸南部文化发达的直通王国被征服,蒲甘王获得大量佛教经典和三百名有才学的高僧以及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随着宗教的改革,小乘佛教的兴起,佛塔和寺庙建筑达到了极盛时期,因而被称为“庙塔王朝”。
缅甸佛塔多数用砖块和灰石筑成,外表或涂上白灰,或敷以金箔。著名的仰光大金塔高三百二十六英尺,塔底座周长一千四百英尺,整体都贴上纯金箔。据说,十五世纪的德彬瑞蒂王曾经用相当于他和王后体重四倍的金子为这座塔作了一次修整。现在远远望去,它显得更加富丽堂皇。
缅甸建塔者对塔址的选择非常重视,古时大多由皇帝授命兴建。据说,在蒲甘王朝选定建塔地点时,常常将佛牙盛于宝石神龛之中,置于白象背上,任其行走,白象止步之处就被确定为塔址。后期,塔址一般都选定在山明水秀的山坡上或城镇的中心要地。
缅甸所以建有这么多的佛塔,一种说法是为了恭迎佛法,另一种说法是为了供奉佛陀的遗物。如一○五九年兴建的瑞喜宫宝塔内,就藏有被称为“绝顶神圣之遗物”,如佛的锁骨、佛的前额、佛的牙齿等。
后来佛塔大多为平民所建。在他们的信念中,认为建塔可以造福终生,因此,一旦身边积存点钱,大多要花在修造佛塔上面。
佛教对缅甸的文化艺术和人民生活甚至语言都有深刻的影响。尤其是雕刻艺术,更是伴随着佛教艺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缅甸佛塔宏伟精湛的建筑艺术,充分显示了缅甸劳动人民的智慧,表现了这个
“佛塔之国”古老的光辉文化。这些宏伟而优美的佛塔,是研究缅甸历史和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文物。(附图片)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