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79-02-13第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为什么同采一层煤用人多少不一样?——石圪节等三个矿劳动力问题的调查报告

第2版()
专栏:

为什么同采一层煤用人多少不一样?
——石圪节等三个矿劳动力问题的调查报告
用人多、效率低是煤炭工业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最近,我们同山西煤炭局的同志一起对山西潞安矿务局石圪节煤矿、王庄煤矿和太原东山煤矿的劳动力使用情况作了一些调查,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劳动潜力很大
我们首先到了石圪节煤矿。这个矿以勤俭办企业闻名全国,曾经受到敬爱的周总理的表彰。这些年来,在节约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成绩显著。全矿职工二千零四十四人,平均年产一万吨煤只需要二十点四四人,原煤全员效率达到二点四九九吨,在全国统配煤矿中遥遥领先。
王庄矿是一九六六年建设的新矿井,离石圪节矿只有五里地,两矿采的是同一层煤,在节约劳力和提高效率方面搞得也比较好。全矿职工三千六百多人,平均年产一万吨煤用职工二十八点一人,在全国统配煤矿中属于上游水平。但和石圪节相比,还有差距。
东山矿在太原附近,离石圪节远一些,但是,煤层地质条件和石圪节基本相同。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领导上不重视劳动管理,用人多,效率低。全矿职工二千二百五十多人,平均年产一万吨煤用职工多达四十七点九五人,原煤全员效率只有零点九四吨,在开采同煤层的矿中居下游。
从三个矿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开采的煤层条件基本一样,但效果却大不一样。开采同样多的煤,王庄矿比石圪节矿多用百分之四十的人,东山矿比石圪节矿多用一点四倍的人。原煤全员效率,石圪节矿比王庄矿高百分之五十八,比东山矿高一点六六倍。如果东山矿达到石圪节的水平,可省人二分之一以上。王庄矿在目前的条件下,再作些努力,达到石圪节的水平,可省人四分之一以上。
据我们了解,在全国煤矿中,象东山矿这样用人多、效率低的情况不是个别的,有些矿比东山矿用人还要多,效率还要低。可见全国煤矿劳动潜力多么大。
潜力还远非这些。石圪节煤矿虽然在全国统配煤矿中用人最省,效率最高,但是劳动潜力仍然很大。提高劳动效率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在这方面,石圪节还是个薄弱环节。去年上半年,采煤机械化程度只有百分之三十三,四个采煤工作面只有一个是机械采煤,其它三个都是打眼放炮。今后如果三个炮采工作面都换成一般机械采煤,每年就可以多增产十几万吨原煤,如果使用现代化综合采煤机组,产量就会更高,人员还会更省。
潜力在哪里?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三个矿的工作,有很多地方不一样,从这些“不一样”中,找到了潜力所在。
第一,定员定额工作搞得不一样。石圪节煤矿在文化大革命中顶住了“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一直坚持定员定额管理,而且始终保持文化大革命前的定员定额标准。采煤队配备人员,按工作面长度计算,坚持每米不超过一个人。去年上半年,平均每米工作面才配备零点九七人。王庄矿定员定额标准不够先进,执行也不严格,平均每米工作面配备了一点三二人,如果达到石圪节的标准,就可节省三百二十三名回采工。东山矿用人无定员,劳动无定额,吃大锅饭,平均每米工作面配备一点七三人,比石圪节多百分之七十五。
第二,精兵简政搞得不一样。石圪节煤矿全矿设十四个科室,八十三名科室管理人员,只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三点七。他们认为“庙”多“神”就多,因此尽量少设“庙”,机构能并的就并,工作能兼的就兼。有七个科室只有两三个人,有几个科室,一个单位所做的工作,相当于其它矿四、五个科室的工作。矿和科室的领导不当“甩手掌柜”,兼搞具体业务。两个副矿长兼任科长。团委只有一个人,既是书记又是干事。有个工会副主任,分管女工工作和劳保福利工作,有时还帮俱乐部卖票。矿上会议少,文件少,一年半时间里矿上只向下面发过三个文件。他们提倡戴着柳条帽到现场办公,实行面对面领导。东山矿管理机构庞大,“庙”多“神”多,年产万吨煤占用的科室管理人员比石圪节多三倍。王庄矿精兵简政搞得比东山矿好一些,但年产万吨煤占用的科室管理人员也比石圪节多四分之一。
第三,工时利用不一样。石圪节矿采煤工每班实际工作时间达到七个小时左右。去年上半年工作面平均单产达到一万九千八百二十四吨,回采工效达到六点二吨。王庄矿采煤工每班要比石圪节少工作一个小时左右,工作面单产和回采工效分别比石圪节低百分之二十一点七和百分之二十四点五。东山矿每个班的工作时间比王庄矿还要少,单产和回采工效比石圪节分别低百分之六十六和百分之四十九。
第四,技术改造搞得不一样。石圪节对矿井的提升、运输等主要环节进行了五次较大的技术改造,把一个手镐刨煤、人拉筐、辘轳提升,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年产万把吨的小煤窑,逐步改造成为年产一百万吨的大型矿井。每一次改造,都提高了产量和效率,节省了人力,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现在一对井口,一个水平,单翼开采,实现了生产集中化。这是石圪节用人少、效率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东山矿技术改造搞得不好,现在仍然三个坑口出煤,生产分散,技术落后,每个坑口都要单独设一套机构,许多方面的人员都用得多,同时,由于提升、运输系统没有改造好,辅助工人比石圪节多两倍。
有比较才有鉴别,从三个矿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石圪节的经验是十分可贵的。他们在目前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条件下,积极整顿和加强劳动管理,挖掘内部潜力,千方百计地节约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化,从去年九月开始,增加一个普机工作面,并为上一套综机作准备工作。我们要认真学习石圪节矿的经验,大挖劳动潜力,各单位条件虽然不同,但是只要有石圪节这样的革命矿风和科学态度,加上机械化,就一定可以比现在大大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煤炭工业部调查组

天津组织各种文化艺术品出口

第2版()
专栏:

天津组织各种文化艺术品出口
据新华社天津电 天津市积极生产各种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化艺术品,供应出口和来华旅游的外宾,很受欢迎。著名的杨柳青画店,已恢复生产和出口传统题材的杨柳青年画、木板水印画等美术品。他们组织画家绘制的精美的国画书签,已经在国外成为畅销品,去年销售了三十二万多套。驰名国内外的天津“泥人张”彩塑,多年来只供参观为了满足外宾和出口需要,天津市文化局给“泥人张”彩塑工作室补充了人员。去年他们创作了一批传统题材的彩塑,除在天津市友谊商店出售外,还送到国外展销。
天津市文物公司从去年三月份恢复营业以来,大力收购各种古董和名人字画,到目前为止,这个公司已销售各种字画、仿古艺术品和文物,价值四十四万多元。

采取紧急措施 保护果树资源

第2版()
专栏:

采取紧急措施 保护果树资源
许多果树专家和技术人员建议:一、由国家颁布果树种质资源保护法,严禁人为加害;二、组织力量进行品种资源的复查;三、尽快建立我国的果树资源研究中心和“种质库”。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果树科学发展规划讨论会上,许多果树专家和技术人员针对我国果树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发出呼吁,要求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和挽救果树资源,使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我国自然条件优越,果树种质资源相当丰富,是世界上栽培植物的重要原生地之一。据一九五八年我国出版的《中国果树栽培学》记载,当时世界上发现的果树有四十多科,而我国就拥有其中的三十七科三百多种。
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强化,发掘、收集、保存、研究、利用经济潜力很大的果树资源,已受到世界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被列为重点研究课题。果树专家们认为,这项工作之所以重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从遗传学角度看,它是进行果树研究,培育具备不同经济性状的新品种和砧木的基本前提;从国民经济角度看,果树栽培品种的改良和丰富,可以增加农村集体经济和社员收入,支援工业需要,调剂市场供应,改变目前人民群众单调的饮食结构,同时,还可以组织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但是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在开山造田中,很多地方果树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有些稀有品种已经绝迹。我国一些野生树种,在国外早被人们作为研究材料或进行栽培,而在国内却一直“英雄无用武之地”。例如大量野生的湖北海棠和西南锡金海棠,英国三十年代就用作促进苹果杂种提前结果的砧木材料,而我们却无人研究,并在开山造林中大量被毁。再如中华猕猴桃,是一种含高维生素丙的珍贵果木。本世纪初,新西兰从我国引进,经过人工栽培,现以高价销售国际市场。尽管两千多年前《诗经》上就对猕猴桃有所记载,但直至今天,我国的猕猴桃仍然处于野生状态。据反映,河南西峡县群众一年内曾砍掉二十万棵猕猴桃当柴禾烧了。果树科技人员说:“洋”伯乐发现中国的“千里马”,而中国人自己,却是坐视宝山,暴殄天物。
在国际市场上,一吨扁桃(木本油料)能换二十五吨化肥。新疆“八一”农学院教授张昭二十年前发现南疆有十种甜仁桃品种,是珍贵的扁桃稀有品种。然而去年复查,已经不见。北京的香白杏,现仅门头沟残存三株;广东的挂绿荔枝,也只有增城县寺院门前的单株了。“蛤蟆酥”、“雪花甜”等有名的甜瓜栽培品种,也濒于灭绝。一些珍贵的砧木资源如青岛崂山柰子、山西武乡海棠、卢氏河南海棠等,对改良苹果品种,促其矮化早熟,有很好效果。但是由于在开山造田中滥砍乱伐,破坏严重,现在我国使用的矮化砧不得不从国外进口。
我国很多果树研究所原来曾开辟过原始材料圃,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期间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现在亟待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恢复,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果树品种现代化的要求。许多果树专家和科技人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由国家颁布果树种质资源保护法,严禁人为加害。果树资源应和动物资源、文物古迹一样,受到国家法律保护。
二、组织力量进行品种资源的复查。一九六○年前,我国绝大部分省(区)都进行过本省(区)内的资源普查工作,但工作比较粗糙,收集和整理利用的研究更差。今后的复查要弥补缺陷,注意收集保存稀有品种,大力推广普查中发现的优良品种,积极调查研究野生果树资源。
三、尽快建立我国的果树资源研究中心和“种质库”,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全国性和地方的研究中心要有自己的研究基地,即原始材料圃,外国称为“种质库”或“种质银行”。“种质库”是向生产上提供优良品种和各方面研究材料的源泉。建立“种质库”需要土地、资金、人员,牵涉面很广,有关部门需协助解决。 新华社记者 刘霄

过河要有桥和船——对《关于西北黄土高原的建设方针问题》的商榷

第2版()
专栏:

过河要有桥和船
——对《关于西北黄土高原的建设方针问题》的商榷
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 刘万铨
看到《人民日报》去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发表的《关于西北黄土高原的建设方针问题》一文(以下简称《方针》),受到很大启发,但也有些不同意见。
《方针》提出:“从长远来说,这个地区不宜于以农为主,而宜于以牧为主,或以林牧为主”的观点,我认为对于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不是全部),特别是地多人少的黄土丘陵沟壑地区,这个方向是很合适的。文中还提出,为了促进这个地区林牧业的发展而采取一些相应的经济政策,我认为也是很好的。
但是,文章认为,这个地区(由于以发展林牧为主)不需要搞农田基本建设。这一观点我认为不够妥当。根据这些年来工作中的体会,在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为了迅速而有效地把林牧业搞上去,目前还更应当努力加快农田基本建设,特别是首先要抓紧建成“一人一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虽然,从发展生产和解决泥沙问题、根治黄河的要求来看,造林种草是占面积最大的主力军,但农田基本建设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军。

黄土高原的自然灾害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土地不合理的利用,广种薄收,单一农业经营,特别是滥垦陡坡,破坏植被。因此,早在建国初期,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者就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综合发展农林牧业,是制止水土流失和发展生产的根本途径”。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六五年的十多年中,有关科研单位和业务部门也明确地提出了“变广种薄收、单一农业经营为高产多收、农林牧综合发展”的要求,并作出了“逐年退耕陡坡,造林种草”的具体计划。但是,二十多年来,真正实现了的只是极少数地区。有些地方强迫群众退耕陡坡,造林种草。但是,由于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未提高,退耕后群众口粮降低,又自动把林地草地开来种了粮食,以致许多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
实践证明,从“广种薄收、单一农业经营”到“合理利用土地,农林牧综合发展”之间,隔着一条“河”。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群众吃饭问题,“合理利用土地”,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这个“桥”和“船”,不是别的,就是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方针》中提到了陕北米脂县高西沟的经验。我们认为,高西沟经验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它实现了农林牧综合发展,而且在于提供了从广种薄收过渡到农林牧综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成功地解决了二十多年来许多地方没有解决的“桥”和“船”的问题。
一九五八年以前,高西沟广种薄收,人均耕地十一亩,亩产五十斤左右,基本上没有林地和草地,粮食不够吃,也没有钱花。从一九五八年开始,狠抓农田基本建设,首先是把坡地修成水平梯田,而且保留表土,增施肥料,精耕细作。梯田一开始就亩产二百斤左右,修一百亩梯田就能顶四百亩坡地的产量。这时,退耕一百亩到二百亩坡地来造林种草,就不会影响群众的口粮。就这样,基本农田促高产,高产促退耕,退耕促林牧,林牧又促高产,高西沟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了。
《方针》认为,不需要搞农田基建的理由是:“如果要等粮食搞上去以后,再着手解决植被和生态环境问题,实际上只能是因循拖延”。这是把粮食生产与发展林牧业对立起来了,实际上否定了高西沟的经验。

如何迅速有效地制止水土流失、解决黄河泥沙问题?《方针》认为,只要在黄土高原上造林种草就行了,不需要搞农田基建。文章又举了高西沟的事例,说:“他们在四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种了一千多亩林,一千多亩草,基本上控制了这个地区的水土流失……基本上做到‘不向黄河输送泥沙’。”文章还举了陕北一些地方垮坝的例子,来说明搞农田基建不能解决黄河的泥沙问题。对此,我们也有几点不同的看法。
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特别是地广人稀的丘陵沟壑区,从治理面积上看,解决水土流失的措施,主要靠林草。但农田基建这一个重要的方面,决不应当否定,否则就不能全面有效地保持水土。高西沟的事例,如果进一步深入了解、具体分析,就正好说明这个问题。
高西沟十三年未向黄河送泥沙,这一巨大成绩是怎样得来的呢?除了两千多亩林草外,还有坡上六百五十亩梯田和沟中一百十二座坝库起了作用。在高西沟的六千亩土地总面积中,原来坡耕地三千亩,约占一半,另外沟壑、陡崖、村庄、道路等也约占一半。坡面这一半泥沙,林草解决了三分之二,梯田解决了约三分之一。沟中这一半泥沙,则主要是靠一百十二座坝库解决的。一九六五年,高西沟在沟口修了一座高十六米的坝,库容十二万立米,十三年中拦泥约十万立米,说明在这六千亩土地上,还有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未完全解决。只是由于沟口这座坝把住了最后一道关,才实现了“不向黄河输送泥沙”。
高西沟搞农田基建很宝贵的一条经验是:先治上,后治下;先治坡,后治沟;先治支毛沟,后治干沟。这样,坡面的梯田、林、草保持了水土,减轻了沟中的洪水负担,因而沟中坝库能保证安全。黄土高原一些地方存在的垮坝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没有象高西沟这样先治坡,后治沟。这是农田基建中必须吸取教训并努力改正的工作方法问题,不能因此而否定农田基本建设本身。
农田基本建设不单是沟中打坝,还包括坡地修梯田等许多方面。这些年来,黄土高原上许多地方修的梯田,在保持水土和提高产量上都收到显著的效果,这样的事例多得不胜枚举。即使沟中打坝,也并不是都垮了,有的由于方法不对垮了,也有的方法对头就没有垮,发挥了作用。《方针》根据一些地方垮坝的事例,说“一般农田基本建设”都是“年年搞,年年垮,再年年修”,这不符合农田基建的实际情况,因而它得出的“不需要搞农田基建”的结论,也很难令人信服。
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单靠农田基建不行,单靠林草也不行,必须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方针》全文的讨论对象是“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并说明:“这个地区有一百二十三个县,分别属于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山西六个省区”。文中提出“从长远来说,这个地区不宜于以农为主,而宜于以牧为主,或以林牧为主”的方针,也是泛指这一百二十三个县的。
根据黄河规划,这一百二十三个县按地形地貌,分别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塬沟壑区。这两类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在生产建设的方针和具体作法上,也应有所不同,不应“一刀切”。
黄土高塬沟壑区约有六万多平方公里,塬面广阔平坦,土地肥沃,历来就是重要的农业基地。如甘肃省的董志塬、陕西省的洛川塬和渭北高塬等,今后建设方针,可能还应以农为主,同时大力发展林牧业,为农业服务。
黄土丘陵沟壑区有二十多万平方公里,分布较广,情况也比较复杂,也不能搞“一刀切”。有些地区,由于地广人稀,广种薄收特别严重,回旋余地也特别大,只要认真做好规划,不一定先有高产田,就可以退出大量耕地来造林种草,发展林牧业,以促进农业。但是,从长远来看,在林牧业发展以后,也应回过头来搞农田基建,逐步把坡地修成水平梯田,改变广种薄收旧习。
至于另外一些地区,在目前条件下,其广种薄收程度,刚好能维持群众的基本口粮,如果不搞农田基建,不日益扩大高产田的面积,就退不出地来造林种草,发展林牧业,还是应该搞农田基本建设。

《方针》提到,当确定这个地区以发展林牧业为主之后,“对完成林牧产品交售任务的生产队,保证社员口粮水平不低于邻近产粮区的水平”。用什么办法来“保证社员口粮”呢?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志说:“社员口粮,可以从外面调。”不知《方针》是否也有此意?实践证明,这种办法是很难行得通的。
以陕北为例,榆林、延安两个地区农业人口共约三百万人,每人平均口粮五百斤,共需十五亿斤,即使从外面调进三分之一(五亿斤),也需一千辆卡车整整跑一年。一九五五年和一九六五年,陕北两次大旱减产,中央从全国各地调粮食支援,几百辆汽车每天络绎不绝地给陕北运粮,单运费就花了几千万元。在因灾减产的特殊情况下,这样作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在正常情况下,长期这样,经济上是否合算,还需要慎重研究。
我们认为,黄土高原大部分地方,无论是将来以牧为主还是以林牧为主,群众口粮问题,最好还是自力更生解决,经济上比较合算。既要自己解决口粮,又要改变广种薄收,这就必须尽快建成一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

我们的具体意见是:同意《方针》提出的四项建议,并作一些补充:
1、黄土高原的建设方针,最根本的是:必须改变广种薄收、单一农业经营为合理利用土地、农林牧综合发展,其中地多人少的地区,应实行以牧为主,或以林牧为主。
2、黄土高原上大部分地区,当前都应狠抓农田基本建设,力争尽快建成一人一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或一人二亩“上纲田”,在保证群众口粮的前提下,退耕陡坡远地,大力造林种草,发展林牧业。
3、搞农田基建,必须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方针,和“先上后下,先坡后沟”的原则。当前一般应以坡地修梯田为主。沟中打坝必须十分慎重。
4、由于搞农田基建需用劳力较多,而黄土高原各地劳力比较缺乏,建议国家大力支援推土机、拖拉机等施工机械,以加快农田基本建设。
5、国家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鼓励群众加快农田基建,例如,新修一亩水平梯田,奖售若干斤化肥;新修梯田增产后,不增加征购任务等。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