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79-02-10第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创造安定团结局面 加快农业发展步伐

第2版()
专栏:

创造安定团结局面 加快农业发展步伐
素称富饶之乡的德惠县,多年来政治运动频繁,一九七六年被吉林省委前主要负责人当作推行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试验场,在“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三个旗号下,乱整干部,乱批社会主义,大搞形式主义,使全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去年春,德惠县委大胆拨乱反正,促进安定团结,一年扭转局面,夺得了农业丰收
新华社长春二月九日电 本社记者苟煜升报道:“只有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加快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向四个现代化进军”,这是中共吉林省德惠县委领导成员联系本县实际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得到的一个重要体会。
德惠县地处松辽平原,土质肥沃,是个产粮多,对国家贡献比较大,群众生活水平较高的富饶之乡。可是,从一九六六年以后,频繁的政治运动,使这个县的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一九七五年底,这个县被长春市委选为基本路线教育运动试点县以后,情况更加严重。一九七六年初,市委派来了庞大的工作队,秉承吉林省委前主要负责人的旨意,把德惠县作为推行林彪、“四人帮”极左的修正主义路线的试验场。在不到一年时间内,搞了大大小小的十多种形式的运动,上“运动”干部,下“运动”群众,今天“运动”机关,明天“运动”基层。这些“运动”,是打着三个旗号进行的。一曰:“大批修正主义”,实际上是乱整干部。一九七六年,他们在全县层层揪“走资派”,从上到下,逼着各级干部往自己头上戴“小生产”、“老好人”、“民主派”、“唯生产力论者”、“走资派”的帽子,并美其名曰“思想爬坡”。结果,生产无人过问,地里的庄稼被虫子吃成光杆了。二曰:“大批资本主义”,实际上批的是社会主义。他们提出了批“自由种植”、“自由投工”的口号,把集体搞的副业,说成是“集体经济内部的资本主义”;把社员搞家庭副业说成是“自发势力”。甚至多种一棵黄烟,也来个“路线分析”;多栽几头大蒜,也给拔掉;孵小鸡限制二十个蛋,多了就用水浸死。一时搞得全县城乡鸡犬不宁。三曰:“大干社会主义”,实际上是搞形式主义。那时德惠县内形式主义泛滥,瞎指挥盛行。农业生产不分平原、洼地、岭岗,实行一个方案,一个种植时间,一套栽培方法,谁不执行,就要搞“整风”。在农田水利建设上,不顾当地特点,随意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搞什么“大兵团、大会战、大协作”,在漫坡地上修梯田。还以扶持“新生事物”为名,搞什么学“江青搞的小靳庄经验”、“赶哈尔套的社会主义大集”等活动。结果,土地越搞越乱,庄稼越种越减产,社员越干越没劲。一九七六年全县粮豆总产量比一九七五年下降了百分之十四。一九七七年又比一九七六年下降了百分之二十六。有许多生产队处于社员缺口粮,做饭缺烧柴,生产缺资金,种地缺种子的困难境地,有的生产队劳动力外流找出路。
一九七八年春,德惠县委在深入揭批林彪、“四人帮”的斗争中,认真总结历史教训,大胆拨乱反正,狠抓安定团结,做了大量工作。一是抓假案、错案、冤案的平反昭雪。县委书记于潜和副书记赵恩荣亲自抓这项工作,对五百八十多起这类案件,一个一个地审理,查清,平反昭雪。二是认真落实干部政策,把过去被排挤出去的公社副主任以上的一百多名有经验的老干部重新安排到县、社级领导班子中来;把一些被整下去的懂生产会管理的大小队干部重新请回来,把一些实干家、生产能手提拔起来。这样做,干部满意,群众高兴。三是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在分配上突破了平均每人口粮最高五百二十斤,劳动日值最高一元五角钱等几条杠子,使社员劳有所得,往前看有奔头。四是千方百计安排社员生活,使社员生产有保证,生活有着落。采取了这些措施,稳定了人心,加强了团结,干部伸开了手脚,群众鼓起了劲。一年时间,扭转了困难局面,夺取了农业丰收。一九七八年,全县粮豆总产一跃达到九亿九千万斤,比一九七七年增长百分之四十五点八。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三亿五千万斤,比一九七七年增长百分之六十。农村每人平均收入达到一百零七元,相当于一九七七年一倍半还多。
回顾几年来走过的道路,德惠县委领导同志对记者说,多年来搞极左,无休止地搞运动,严重破坏了农业经济,把农民整得很苦。现在,要让农民休养生息,为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创造条件。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定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带领全县人民搞好工作重点的转移,尽快把农业搞上去。

因地制宜 重新规划 以果为主 全面发展——兴隆县委根据山区特点确定生产方针

第2版()
专栏:

因地制宜 重新规划 以果为主 全面发展
——兴隆县委根据山区特点确定生产方针
编者按:兴隆县委通过学习三中全会精神,总结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从本县“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过去只顾“半分田”,忽视“九分山”,恰恰是趋其短而避其长,结果粮食增产不多,果品大量减产。现在他们重新研究和修改了农业发展规划,确定以果为主,兼营别样,全面发展。这种转变,是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实现领导重心转移的切实的一步。
河北兴隆县委认真学习党的三中全会公报,结合当地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按照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重新制订了发展生产的全面规划。全县四十二个公社中,有二十个划为果产区,九个以林为主,十三个以产粮为主,县城郊区的五十多个队以蔬菜为主。林、粮、果、菜,各有侧重,一业为主,兼营别样。除城镇非农业人口和一些机关以外,粮食力争自给。这个切合实际的安排,大大鼓舞了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大家正为夺取今年农林果菜全面丰收而努力。
兴隆县地处塞北,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深山区。这“九山”之上,面积广大,土层瘠薄,很适合栽种果树,加之气候适宜,是发展北方干鲜果品的理想基地。但是,面对这样的自然条件,究竟以发展什么为重点?曾经走过曲折的道路。
从一九五七年以来,兴隆的林业果品有很大发展。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了吃饱肚子,曾一度毁林开荒;渡过困难之后,果品生产又有发展,一九六五年干鲜果品产量达到三千多万斤,为京东板栗重点产地之一。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一伙大搞极左,把沾钱的生产都当作“资本主义”来批,什么“丢纲抓钱”、“重果轻粮”,特别是《人民日报》发表了这个县冷嘴头大队的报道,提出“五分田上闹革命,果队不吃商品粮”的错误口号,全县十七个重点果产社把劲头都用到粮食生产上,放弃了果树管理和栽培,使这个县的果品生产受到很大的破坏。粉碎“四人帮”后,这个县果品生产逐渐恢复,去年果品总产量达七千三百多万斤,价值千万元,仅板栗一项就产九百多万斤,价值四百多万元。
兴隆县现有果树面积仅占全县可栽果树荒山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发展果品生产的前途广阔。全县有土地二十四万多亩,二十七万多人,平均每人只有八分多耕地,重点果产社连八分也合不上。过去因为领导上眼睛只盯着“半分田”,放弃了“九分山”,要求在这人均八分地的大山区,不仅做到粮、油自给,还要多交征购粮;工作上成绩大小,只看秋后粮食多少,果品生产和其它多种经营,再好也无关紧要。在这种片面要求下,干部和群众拚死拚活抓粮食,只在八分地上大作文章,置大片山林于不顾。为了多搞些粮食,还要想方设法大造“帮忙地”。在这个山高坡陡土少的地方,造一亩地大约要用上四百个工,每亩投资四五百元,占用了大量人力、资金,甚至还要毁林种粮。每年农副业总用工,粮食生产占绝大部分,果品只能是收多少算多少,发展新果树更谈不上了。
尽管这样下功夫,粮食产量还是连年徘徊。好年成能基本自给,坏年成连自给也保不住。有些社员还要外出买高价粮。由于连年造地,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有些地方水土流失严重,结果是事倍功半。
连年的教训使县委深切感到,按兴隆自然特点和经济规律,必须实行分类指导。土地少而贫瘠,这是兴隆的短处;荒山多而面积大,是它的长处。过去那样搞法,恰好是抓住了短处,放弃了长处。如果抓住长处,避开短处,趋利避害,将会事半功倍。人们算了一笔帐:一亩荒山一般可栽果树十五棵,以栗树为例,正常年景每棵可摘板栗三十斤,共收获四百五十斤,一斤板栗可顶一斤粮吃,价值比粮要高三倍多;荒山种了树、还保持了水土。兴隆县的粮食亩产已达到七百斤上下,根据这里土地状况,经营十亩栗树的力量只能经营一亩土地。再单纯靠大干苦干、开荒造地来增加粮食产量,已经很困难了。这样,兴隆是在“九山”上大作文章,还是在半分田上作文章?答案不是十分明白的吗?
陈昌祥 仇联众 林文密

宁德地委常委认真听取群众批评 抛弃“长官意志” 重新安排冬种计划

第2版()
专栏:

宁德地委常委认真听取群众批评
抛弃“长官意志”重新安排冬种计划
冬种前夕,福建省宁德地区象往年一样,向各县下达了播种计划:种大小麦四十五万亩,种油菜十五万亩。计划一下达,群众议论纷纷,批评地区领导搞“一刀切”,瞎指挥,说“长官意志”又来了。
地委书记和农业部门的干部听到农民的批评,分头到古田、屏南等县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经过深入调查,他们才认识到地区下达的计划的确是不切实际的。原来,宁德地区大部分县社,山高雾重,春季常常阴雨不断。冬小麦如果种早了,次年二月抽穗时,会遭霜打;如果种迟一点,虽可躲过二月霜,但到三月抽穗扬花时,又往往遇到连续阴雨,结实率低,易感染赤霉病。这些地方种小麦,不但产量很低,而且还推迟了季节,使下一茬早稻不能及时栽插,影响到全年粮食的产量。但是,这些地方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却适宜于油菜生长,农民又有种油菜的习惯和经验。种油菜既可以解决城市居民和农民的食油问题,又能养地积肥。一亩油菜的叶、花、根的腐植肥,相当于二十斤氮磷肥。所以,种油菜要比种小麦合适得多。解放二十多年来,全地区小麦冬种面积一般都在三十多万亩上下,这次下达冬种计划中的小麦播种面积,不但没有因地制宜地缩小,反而扩大了好多,农民批评瞎指挥是有道理的。
地委常委认真研究了调查的结果,认识到“长官意志”的危害性,重新安排了冬种计划,把小麦面积缩减到三十五万亩;油菜面积扩大到二十万亩,并要求各县、社、队结合本地情况,落实和安排这一计划。
为了鼓励农民种油菜,地委还作出两条决定:种一亩油菜,拨给三十斤化肥;种一亩油菜,交售给国家三十斤油菜籽,其余的全部由农民自己支配。
农民看到地区领导从实际出发重新安排了冬种计划,觉得自己开始有点自主权了,于是大大提高了搞好冬种的积极性。寿宁县一九七七年种油菜三千亩,这次种了二万二千多亩。福鼎县一九七七年种油菜三万亩,这次种了五万亩。结果全地区小麦种了三十二万亩,比原下达计划减少十三万亩;油菜种了二十三万九千亩,比原计划多种了八万九千亩,马铃薯、蚕豌豆也比原计划多种了五万多亩。各种作物的面积有增有减,但总面积完成了。
地区有关部门的同志告诉记者,今年小麦面积虽然少了一点,但如果加强管理,提高单产,总产量仍可维持过去的水平。油菜的情况就不同了。二十三万九千亩油菜,如果每亩收七十斤,那么可收十六万多担油菜籽;按政策每亩购三十斤,可购七万多担。这个数字比历史最高水平还要多一倍左右。
新华社通讯员
翁德云
新华社记者
顾新生 陈明星

东风大队认真贯彻三中全会公报精神 纠正“穷过渡” 农业要大上

第2版()
专栏:

东风大队认真贯彻三中全会公报精神
纠正“穷过渡” 农业要大上
新华社兰州二月四日电 甘肃省武都县东江公社东风大队,根据党中央三中全会公报精神,纠正前几年搞“穷过渡”的错误,决定把大队核算恢复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影响下,东风大队在一九六九年不顾客观物质条件是否具备,强行由生产队核算过渡到大队核算。这个半山半川的大队,共有土地一千八百多亩,其中川地九百七十五亩,农业发展缓慢,粮食产量很低,劳动日值只有三角钱左右,年终结算平均有三分之一的社员超支欠款,群众生活困难。队里负债累累,贷款四万八千元。农业上得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核算单位过大,群众称为“穷过渡”。
开始搞“穷过渡”时,有些社员就因为提出不同意见,被扣上小农经济思想的帽子,受到批判。一九七六年有的社员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又被当作所谓“右倾翻案风”加以“回击”。粉碎“四人帮”后,社员群众议论纷纷,要求恢复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稳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后,干部社员受到极大的鼓舞,大胆揭露矛盾,总结了“穷过渡”的四条教训:(一)由于各队生产发展不平衡,大队又没有多少积累,搞大队核算,就出现穷队平调富队的现象,挫伤了富队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二)队大人多,互相依赖,劳动效率不高。粮食打碾不及时,霉烂损失严重;分配过程拉的时间太长,年终决算要比邻近的生产队核算的迟一个月左右。(三)一切权力归大队,生产队长只是领着干活,无权管其它事,不利发挥生产队的积极性。而另一方面,大队党支部书记成了生产队长,整天忙于安排农活和开会,往往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四)大队杂务人员多,开支过大,浪费严重。鉴于上述情况,公社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最近批准东风大队恢复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干部、社员都感到高兴。目前,各生产队还准备划分几个作业组,实行“五定一奖”制,充分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力争尽快把农业搞上去。

户养黄牛对集体和个人都有好处——山东菏泽县东马垓大队社员养牛的调查

第2版()
专栏:

户养黄牛对集体和个人都有好处
——山东菏泽县东马垓大队社员养牛的调查
本报一月十五日二版《工作研究》里提出了《社员家庭不可养牛吗?》的问题,同时介绍了江西枫田公社鼓励社员养牛的情况。下面这篇调查,具体讲了黄牛主要产区山东一个大队发展社员养牛的好处。事实说明,社员家庭养牛,不仅南方可行,北方同样可行。 编 者
鲁西南黄牛以个大体健、毛色光亮、肉味鲜美闻名全国。“四人帮”横行时期,这里的黄牛也遭了灾,越来越少。现在,敢不敢解放思想,发动社员大养其牛,加快农业发展,为社员造福?菏泽县东马垓大队鼓励社员养牛的实践,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这个大队有三百四十六户社员,一九七八年,户养牛发展到一百四十五头。
东马垓大队发动社员饲养黄牛,几起几落。文化大革命前,这个大队实行两条腿走路方针,集体和社员户共养黄牛一百三十八头。到一九六五年,这个大队骡马成群,牛羊满圈,粮食亩产第一次上了《纲要》。文化大革命初期,林彪、“四人帮”大批所谓“金钱挂帅”“物质刺激”,向人们劈头浇了一瓢冷水,黄牛遭殃,骡马散群。鼓励社员养牛,当时也成了大队党支部的一条“罪状”。一九七三年初,大队党支部又把鼓励社员户养牛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条措施重新提出来。从这以后,集体和社员户养牛很快发展到一百九十二头,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社员收入。这时,“四人帮”在农村刮起了“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妖风,限期社员把牛全部卖掉。不到半个月,全大队社员户养的牛,卖得一干二净。打倒了“四人帮”,一些干部和社员要求把户养牛有罪这个冤案翻过来。大队党支部因为心有余悸,只得挑着“队买户养”的招牌在第七生产队搞户买户养的试点。一九七八年三月,七队社员马思敬花一百三十元买了一头小牛,喂养六个月,卖了三百四十元,既没影响生产,又为生产队投优质粪肥十三方。其他喂养户也都赚钱。随着揭批“四人帮”运动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越来越解放,干部的顾虑没有了,干脆丢掉了“队买户养”的招牌,带头养了牛。这样一来,仅十来天时间,全大队三分之一的户都喂养了黄牛。
东马垓大队发展社员户养牛,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使社员增加了收入。对集体的好处:一是增加了粪肥,提高了粪肥质量。过去户不养牛,平均每户每年只能积八方土肥,户养牛以后可积粪肥二十五方。粪肥多、质量好,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一九七四年,禁止户养牛,粮食成本每斤一角一分;一九七八年户养牛大发展,粮食成本下降到五分五厘。二是减轻了集体负担。一九七七年全大队共有缺粮超支户五十三家,一九七八年基本上没有缺粮超支户。三是为集体提供了优良耕畜,去年一年就为生产队输送了四十头大黄牛。对个人的好处:户养一头牛,平均每年可收入二百四十元,社员不仅有了零花钱,遇到婚丧嫁娶等大事也不用着急了,劳动的劲头也就更大了。
本报通讯员

新长征中显身手(图片)

第2版()
专栏:

新长征中显身手
甘肃红山试验机械厂技术员徐国良给青年工人讲解国家颁发的新的机械技术标准,辅导他们学习机械制图,帮助他们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宁夏钢铁厂技术人员郑士图(左),对异型钢丝生产工艺的研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用这种新工艺生产的异型钢丝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成本比老工艺降低百分之六十,生产流程可缩短三分之一。
攀钢党委积极带领职工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攀钢党委副书记、代经理赵景有(左二)和一号高炉大修指挥部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如何加快工程进度问题。(本栏照片均新华社记者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