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73-06-23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望天田不望天——记文化大革命以来固安县农田生产条件的变化

第3版()
专栏:

望天田不望天
——记文化大革命以来固安县农田生产条件的变化
河北省固安县原来沙碱严重,土地贫瘠,全县十有八九的土地都是望天田。全年粮食产量老是在八千万斤左右打转转,所以人们都叫它老八千。
自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县委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带领广大群众战天斗地,使固安县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田野上机井星罗棋布,排灌沟渠纵横交错,昔日薄碱沙洼变成了平展展的肥沃良田。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去年,在遇到了严重的旱、虫、雹、风等灾害情况下,老八千还翻了个个儿,获得了一亿七千多万斤的好收成。
固安县地处永定河、大清河的下游,县北部地区的土地大都是沙土窝、盐碱滩,人们都叫它北大荒。南部地区的一部分土地,也因盐碱成为硬板田。一九六五年以前,全县只有四万多亩园田,四百多眼机井。面对这样的条件,怎么办?县委决心克服被动应付的苦熬局面,发动群众苦干,从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入手,改变自然面貌。
要打机井,就碰到了机械不足,原料不足,资金不足的困难。怎么办?固安县委领导成员深入群众,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苏桥公社吴屯大队,在打井机不足的情况下,全体干部、群众用木料搭井架,用人工打机井。他们连续奋战了四个冬春,用人工打了十多眼机井,达到每百亩地一眼井。曲沟公社机井管厂和打井队的工人们,经过反复试验,制造土蒸气炉,烘干井管,提高工效三倍。他们用沥青、水泥、沙子混合粘接井管,节约了一半竹片、铁丝,克服了原料不足和资金不足的困难,加快了机井的发展。
全县在打井的高潮中,出现了很多模范人物和动人事迹。被群众称为硬骨头的李外河大队青年社员李少横、何少忠,在打井的长期战斗中,始终哪里活累就出现在哪里,哪里危险就往哪里奔。一次下机井管时,他俩分别握住钢丝绳的前边,当井管下到六十一米深时,拉住机管的四根钢丝突然断了两根。怎么办?拉住不放可能抢救住机井,但有把手绞坏的危险。在这危险的时刻,何少忠的手被勒破了皮,李少横的手绞到绕着钢丝的木杆上,但他仍高声鼓励大家说:“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咱们一定要坚决顶住。”他们终于坚持等社员群众赶来,保住了机井。
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全县广大群众就是靠这种无坚不摧的革命意志,大干苦干的精神,自力更生打机井三千多眼。全县平均每人一亩六分四厘水浇地,到处可以看到机井水花喷放,银光闪闪,流进绿油油的麦田。
在开发地下水源的同时,县委领导全县人民改良土壤。有人说:就是把这样的地吊起来四面种,它能打多少粮?县委决心用事实教育群众。他们深入到全县有名的沙碱窝东让村大队,和干部群众一起总结了“沙掺粘,赛金团”的治沙经验。全村男女老少,从二三里外的地方,破冻取土,担挑、筐背、车推,运粘土改沙。经过一个冬春的奋斗,运粘土五万方,改造了七十亩的大沙窝,同时开了三百多亩稻田。头一年就由过去平均亩产一百六十多斤,一跃到五百三十多斤。
在榜样的鼓舞下,全县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改良土壤的群众运动。城关公社北五里铺大队,过去是全县有名的落后队,人们说:“北五里,三件宝,沙窝、碱地、茅茅草,年年种地没收成,吃穿全靠国家包。”全村四十户人家只有一百四十一亩耕地,非沙即碱。全村没一眼机井,没一台动力机器。所以,粮食单产长期以来只有五、六十斤,过着“花钱靠贷款,吃粮靠国家”的日子。在全县改土的高潮中,北五里铺大队党支部书记吴治国首先动员了全家老少全都参加了平整土地的战斗,从而带动了群众。抡大锤活最重,他就抢着干,三十斤的大锤,他一抡就是一百来下。在干部带动下,全村群众生龙活虎,干劲冲天。经过一冬春苦干,他们把村西一百三十亩沙碱疙瘩全都平整成了园田。
七年来,北五里铺大队共改土造田三百七十多亩,开劈林场二百多亩,固沙造林三百万棵,打机井九眼。一九六八年以来,他们的产量连年过《纲要》。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全县改沙治碱十八万亩,平整园田二十七万亩。常言说:“平地如打井”。固安县委狠抓了改土平地,大大提高了灌溉能力。去冬小麦和白地普遍进行了一、二遍冬灌,今春小麦返青水又比去年提前十七天完成,而且保证了早熟作物和春播作物适时播种。
本报通讯员

接羔的人们

第3版()
专栏:

接羔的人们
最近,我们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那日图公社。站在乌兰淖尔山上望去,只见沙丘里和红柳丛中,散落着数不清的牛羊,犹如朵朵彩云在天际游动。近处,山湾边排列着整齐的房舍和棚圈,妇女们背着接羔袋,拿着消毒器具,来往于畜群与接羔棚之间。男社员有的在清理棚圈,有的在用柳条编织小圆房,准备作接羔用,他们干得热火朝天,呈现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批修整风运动如浩荡的东风,吹遍了那日图草原,焕发了广大贫下中牧为革命养畜的积极性。那日图公社各族社员去年获得牧业丰收,今春又以冲天干劲投入了接羔保畜的战斗。目前,全公社成畜保育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五,仔畜成活率达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其中四个生产队实现了百母百仔。
我们来到白音乌龙生产队队部所在地,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接羔棚圈。支部书记嘎拉桑对我们说:“以前队里接羔成活率低,主要是受了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干扰和破坏,使党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不落实,经营管理制度混乱。”他组织党支部和革委会领导成员,与社员一起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经济政策,深入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谬论,改进了经营管理制度,落实了党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和男女同工同酬的政策,充分发挥广大社员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使牧业生产出现了大好形势。目前,全队实现了百母超百仔,仔畜成活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八点七,创造了全队接羔保畜的新纪录。
温都尔宝勒畜群组有十几只漂生羔子,是二岁羔羊产的,无奶喂养,生下来还没有普通羔子一半大,饲养起来很麻烦。可是,社员群众争着把这些漂生羔子放在自己家的热炕上,给它们喂牛奶。现在,这些漂生羔子越来越大,已经能够吃草了。
察汗淖尔生产队自从去年以来,跨入了全公社的先进行列。人们每当谈论起这种变化时,都得提到赵美英和生产队党支部委员巴达玛,称她们是一心为公的姐妹俩。
去年九月,五十多岁的汉族社员赵美英当上了组长。蒙古族贫牧社员巴达玛一面热情地支持她的工作,一面教授给她接羔、养畜、配种等方面的经验。巴达玛有几个孩子,最小的孩子还在吃奶。赵美英为了照顾她家务重的实际困难,分配她白天参加接羔。而巴达玛却主动提出下夜接羔,白天还负责喂养瘦弱的羊羔。她俩互相帮助,心全用在牧业上。羊羔病了,想方设法用草药治;母羊没乳,她们就拿自己家的乳粉、红糖、黄油喂羔。今春以来,全组已经接了近二百只改良羊羔,成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最近还生了些双羔,羔子数超过了母畜的总数。
三月九日夜里,天气骤变,寒风一个劲地吼叫着,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这时,赵美英从睡梦中惊醒。她急忙穿上棉衣,走进羔房,只见巴达玛在给几只瘦弱羊羔喂奶。赵美英打扫干净棚圈里的积雪,把一只只羊羔抱进羔房,拿来自己家的绒毯、毡子、被褥给羊羔取暖。不多久,赵美英在圈里发现一只母羊不停地叫唤,在地上打滚。她很快断定母羊难产。如果不采取人工助产,母羊也会有死亡的危险。于是,她挽起袖子给羊助产。这时,巴达玛也来了,她俩一直忙了两个多小时,终于保住了这只难产的母羊。
在新宝力格草原上,红柳丛中,放牧员诺日布正在为一只母羊接羔。他蹲在羊身旁,用手指掏尽了小羊羔嘴里的粘液,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向阳的柳条窝子里。这是他上午接下的第四只羊羔。前三只已由接羔员用接羔袋背回去了。他边看护着羊羔,边巡视着羊群里其它临产母羊的动静。他望着一只只肥壮的羊都在贪婪地吃草,心里乐滋滋地想到:又是一个丰收年,全是执行正确路线的结果。
转瞬间,天气变了,落下雪来。他连忙脱下皮衣把羊羔盖好。接羔员赶来,看着诺日布只穿件单上衣,鼻脸冻得青紫,还在羊群里不停地忙碌,便感动地说:“诺日布,你的心操在集体上,保护羊羔胜过爱护自己的身体啊!”
本报通讯员

邵阳竹艺开新花

第3版()
专栏: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

邵阳竹艺开新花
湖南邵阳市的竹簧工艺,是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党的关怀扶持下,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目前,这种工艺品,已经发展到一百八十多个品种,比解放初期增加了五倍。其中有古朴大方的挂屏、座屏和花瓶,也有精致小巧的茶叶盒、烟盒、文具盒、糖果罐、竹盘和竹碟等日用工业品。许多制品上都雕刻和绘画着山水、人物、花卉、走兽和词章,显得格外绚丽多采。
邵阳竹艺创始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到解放前夕,全市幸存的竹艺工人不到二十人。邵阳竹艺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后,党和政府对竹簧工艺采取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帮助竹艺工人学习技艺,并创造了良好的劳动条件,为发展竹簧工艺打下了基础。就以这一工艺的传统表现手法——雕刻为例,原来只有单一的素色线雕,经过逐步发展,现在已有彩色雕、浮雕、沉雕、阳文雕、阴文雕等十多种雕法,不仅保持着传统刀法的洗练流畅、刚劲有力的风格,而且具有形象生动、丰富多变的新特色。工人们还借鉴烙花艺术,采用通电铁笔烙画以及化学腐蚀雕刻等新工艺,使竹簧工艺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样。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邵阳竹艺厂党支部组织工人和设计人员,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激发了大家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革命热情。设计人员改变了过去关门临摹古画谱的做法,自觉地深入生活,深入工农兵,和工人们一起,创作出许多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的艺术品。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这个厂的工人和设计人员深入到湖南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龙山县洛塔公社。在这里,他们看到广大贫下中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劈山堵河,修渠办电,建设社会主义新山村的情景,深受感动,他们虚心学习,多次听取贫下中农的意见,制作出了“红日高照洛塔界”的三块彩雕挂屏,以擅长的传统刀法,展现了洛塔人民改天换地的壮丽图景。近一年来,这个工厂的设计人员和雕刻工人去北京等地仔细观察熊猫的形象,研究熊猫生活的图片和资料,以严谨精细的刀法,明朗清晰的线条,黑白相宜的色调,制作了一批以熊猫的各种生动形态为画面的座屏、茶叶盒、烟盒等竹簧制品。这些工艺品,在展出中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这个厂的工人和设计人员,还注意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先后精制出“武松打虎”、“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为群众所喜爱的各式挂屏、座屏。他们还通过学习借鉴,把一些古代文物中优美的图案和奇异的鸟兽,经过仿制或改造,雕饰在花瓶、座屏和挂屏花板上,为邵阳竹簧工艺增添了异彩。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访牡丹之乡

第3版()
专栏:

访牡丹之乡
山东菏泽是我国著名的牡丹产区,素有牡丹乡之称。“谷雨”前后,正是牡丹盛开的时节。我们访问了牡丹集中产地——赵楼公社的赵楼大队。
牡丹原产于我国的西北部,花大色艳,富丽多采,被古人称为“花中之王”。《曹州牡丹》一书中说:“至明而曹州(菏泽)牡丹甲于海内。”菏泽的牡丹不仅是名贵的观赏品,而且具有颇高的医药价值。牡丹根是中药材,简称丹皮,有凉血清热散瘀的功用。据说菏泽的丹皮有它特有的疗效,被誉为“曹丹”。
我们走进万花园地,只见红牡丹、黄牡丹、白牡丹、紫牡丹、蓝牡丹、绿牡丹、墨牡丹和花牡丹,在阳光下交相辉映。那墨、绿两色的牡丹,稀世少有。绿色的“娇容三变”,枝细高大,叶短肥圆,初开时碧绿如玉,盛开时绿中透红,近谢时如冰似雪。近年来,在老花农的精心培育下,又给墨、绿两色罕见牡丹增彩添姿。面积大、品种多的是红牡丹,远远看去,如熊熊燃烧的炉火。白色牡丹,洁白无瑕,给人一种爽快的感觉。在条条花田小径上,观花的人们指指点点,赞不绝口,有的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来自上海、南京、苏州、杭州、西安、天津等各大城市的刺绣老艺人、印染设计师、美术工作者,在万花丛中,聚精会神地精心描绘着人们所喜爱的花朵。
在万恶的旧社会,这令人喜爱的牡丹之乡,却是一番破败雕零的景象。七十三岁的花农赵荣太怀着沉痛的心情,给我们讲述了过去“种花不见花”的惨景。当时,反动统治阶级只顾榨取民脂民膏,不管人民死活,对黄河根本不加治理,常常决口泛滥。仅就一九三三年黄河从樊庄决口这次来说,巨浪滔天,吞没了这一带村庄,淹毁了花田,牡丹几乎全被淹死。封建地主、买办官僚还任意霸占花田。在那苦难的岁月里,花农只好忍痛将牡丹刨掉当柴烧,改种庄稼。由于天灾人祸的摧残,曾在历史上盛极一时的牡丹之乡,却有名无实了。到解放前夕花田所余已不到四十亩,花色品种仅剩二、三十种。
解放以后,菏泽牡丹获新生。人民政府拨来大批无息贷款,优先供给优质肥料。为了方便群众,国家专门在这里设立了药材收购站,对出售药材实行了奖励政策。针对牡丹喜高燥、恶低湿的特点,人民政府在根治黄河的同时,大力兴修防涝工程,开挖了五条河沟,长达数十里,有效地提高了抗灾能力,为牡丹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一步焕发了花区农民为革命种花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陪同我们游览的老花农说:“随着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丹皮需要量越来越大,美化祖国和支援友好国家也需要我们培植更多的牡丹花。大家都在为大力发展和培植牡丹积极贡献力量。”这个大队的干部、社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掌握牡丹生长的规律,成功地创造了许多栽培牡丹的新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原来只能分墩栽培,发展到压条、嫁接、畦种等多种栽培方法,加快了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植面积的扩大。过去,牡丹靠天然授粉,很少结种,致使花色品种和种植面积发展缓慢。年过六旬的老花农赵守重经常蹲在花田里细心观察,发现蜜蜂多次采过花粉的花朵才结种。于是,他们采取了人工辅助授粉的办法,使牡丹大量结籽。向来被人们认为不能结籽的千层花也结出沉实饱满的种子。全大队由原来每年收一斤左右种子提高到二百余斤。几年来,经过社员的积极努力,花田面积扩大到千余亩,花色品种增加到四百八十余种,其中新品种发展到三百六十多个。
牡丹的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这个大队每年花的收入近四十万元,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三。近年来,购买大卡车两辆,拖拉机三台,电动机、柴油机等动力机械六十五部,折合九百九十七点五马力,平均一亩八分土地合一马力。另有脱粒、粉碎、榨油、弹花等各种机械三十六部,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公共积累达三百万元。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亩产量为解放前的五倍半。
我们走出了万花园地,顺便访问了老花农赵守蜜一家。宽阔的庭院里白杨参天,圈有猪,栏有羊,鸡鸭成群。走进宽敞明亮的正房,迎面墙上挂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画像。两壁墙上,张贴着赵守蜜妻子及女儿的一张张劳动模范奖状。油漆的方桌上,有暖水瓶、茶壶、茶碗,摆设得整整齐齐。对称的花瓶中,插满了牡丹花,散发着芳香。东间里放着两辆崭新的自行车。好客的赵守蜜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亲切地和我们攀谈起家常。赵守蜜原来叫赵守庙。在吃人的旧社会,他家祖祖辈辈给地主栽花、卖花当长工。父母被饥饿夺去了生命,姊妹四人流浪乞讨。姐姐十二岁就给人家当了童养媳,大哥下关东出苦力,二哥卖给了人家。孤苦伶仃的赵守蜜走投无路,进庙当了和尚。住庙三十多年,人穷没名,人们都称他赵守庙。讲到这里,他无限感慨地说:“解放后,全托共产党、毛主席的福,俺一家得团圆。千年铁树开了花,我这半辈子和尚也成了家。现在,全家十二口人,银行里有存款,年年有余粮,还盖上了九间大瓦房,生活真是比蜜甜。我感到,糖甜不如蜜,父母恩情重也比不上毛主席。为了永远不忘党和毛主席的恩情,就改名为赵守蜜。”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呼伦湖上

第3版()
专栏:

呼伦湖上
列车穿过大兴安岭,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奔驰。从扎赉诺尔车站下车,向南走十五公里,便到了被人们称为草原明珠的呼伦湖。呼伦湖盛产一种红尾鲤鱼,还出产白鱼、鲫鱼、鲶鱼等,每到六、七月间,鱼成群结队游到湖边,人们很容易就可以抓到五、六斤重的大鱼。
解放后,呼伦湖成立了国营渔场,下设七个分场。生产不断提高,职工生活不断改善。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渔场又有了新的发展。渔场党委发动群众,认真地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坚决贯彻执行“养捕并举”的方针,经过几年的努力,人工孵化鱼苗已经成功,近两年来,就孵化了一百多万尾。为了增加呼伦湖的鱼类品种,他们还把长江的白鲢鱼移过来,让它们在这里安家落户。
为了增加鱼的捕捞量,渔场党委还成立了以老工人为骨干的三结合技术革新小组,不断地改革捕鱼工具。去年冬季,他们改用聚氯乙烯的网纲,不仅减轻了劳动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使成本降低了一倍。去年冬季,他们还试制成功一种冰上打眼机,在二米厚的冰层上打一个直径三十厘米的眼,只要四十秒钟,比人工操作提高效率十几倍。这种打眼机的试验成功,为实现冰上捕鱼机械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广大干部和渔工的努力下,全场捕鱼量不断增长,一九七一年为四千三百吨,一九七二年增长到五千吨。
过去,渔场职工吃的蔬菜,全是从外地由火车运到扎赉诺尔,然后再用汽车送到湖四周几百里远的各个分场。后来,渔场的广大职工家属,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教导,组织起来,开荒生产。她们凭着两只手、几把锹镐,揭开了千古沉睡的草原,在北纬四十九度的高寒地区,第一次收获了黄瓜、豆角、茄子、萝卜、白菜、土豆等各种蔬菜。现在她们生产的夏菜和秋菜已经达到自给,东河分场去年还做到了自给有余,把剩下的菜支援了扎赉诺尔矿区。
本报通讯员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