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73-02-27第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提高再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吉林省长岭县委培训知识青年集体户贫农户长的调查报告

第2版()
专栏:

提高再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
——吉林省长岭县委培训知识青年集体户贫农户长的调查报告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教导,中共吉林省长岭县委为了切实做好对下乡知识青年的再教育工作,一九七○年八月以来,举办了二十二期知识青年集体户贫农户长学习班。参加学习的贫农户长,共达四百多人次。全县一百九十一个贫农户长,都先后参加过一至三次学习。通过学习,许多贫农户长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增强了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培养接班人的政治责任心,促进了再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九六八年以来,长岭县先后接收了北京、浙江、长春等地下乡知识青年五千五百多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贫下中农十分关怀知识青年的成长,精心选派政治觉悟高、工作责任心强、生活作风好的老贫农代表,到集体户当户长,以加强对青年的再教育。一九七○年五月,县里主要领导同志到东六号公社检查再教育工作时,发现马莲大队二队贫农户长、共产党员司勤,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把主要精力用在对知识青年的再教育上,使这个集体户的青年进步很快,成了省、地、县再教育工作的先进典型。相距马莲二队三里远的一个集体户,由于贫农户长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抓得不力,青年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比较多。从两个集体户的对比中,县委认识到提高贫农户长的路线觉悟和政策水平,是加强对知识青年工作领导的有效措施,于是决定在马莲大队举办贫农户长学习班。办了几期,效果很好,以后就继续办下去。县委派了专职干部,加强了对学习班的领导,学习班越办越好。
根据各社、队再教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每期学习班抓住一两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路线教育,提高贫农户长再教育工作的水平。如在知识青年下乡初期,重点解决贫农户长对做好再教育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政治责任感;在知识青年到农村一、两年以后,针对有的贫农户长认为再教育工作“差不多了”的思想,主要解决用什么标准教育青年的问题;在部分知识青年因革命需要进厂、升学以后,有的贫农户长对再教育工作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就着重解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毛主席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指示的问题。
通过举办学习班,充分调动了贫农户长做好再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八十八公社八十八大队二队贫农户长杨三宏,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起初对再教育工作抓得很紧,以后一度有所放松。他在参加学习班以后,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总结经验教训,回顾了在战争年代许多革命战友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事迹,深深感到培养革命接班人,是关系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不是后继有人的大问题,表示一定要抓紧做好再教育工作。他回去以后,把行李搬到集体户,坚持和青年们同学习、同劳动,做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青年们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觉悟,坚定了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使这个集体户成了先进单位。几年来,全户十四名青年中,有四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四名加入了共青团。
贫农户长路线斗争觉悟的提高,使再教育工作起了很大变化。办学习班以前,先进集体户仅占全县集体户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办学习班以后,先进集体户已占总户数的百分之四十。许多贫农户长赞扬说:“办好这种学习班,是提高再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一定要坚持办下去!”
中共吉林省白城地区委员会调查组

满腔热忱育新苗——记张思德生前战友、老红军战士许成余的先进事迹

第2版()
专栏:

满腔热忱育新苗
——记张思德生前战友、老红军战士许成余的先进事迹
在橡胶园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知识青年围着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干部,听他回顾当年的战斗经历,讲述激奋人心的革命故事和党的光荣传统。他就是张思德生前同班战友、广州生产建设部队某部后勤部副部长许成余。
许成余出生在贫农家庭,从小就沿门讨饭,给地主老财扛活,挨打骂,受欺凌,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苦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把他从火海里拯救出来,指引他走上了革命的大道。参军后,他紧握手中枪,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在陕甘宁边区,他为保卫毛主席和党中央,站过岗,放过哨。几十年的斗争实践使他深深懂得:为了使无产阶级的江山永不变色,老一辈革命者就必须为革命培养好接班人。党组织分配许成余负责教育知识青年的工作,他虽然年过半百,但却严格要求自己,不管是严冬还是盛夏,常年跋涉在五指山区,象老园丁抚育幼苗那样,满腔热忱地对数万名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
一九七○年下半年,一批又一批知识青年来到这个部队,许成余给他们作欢迎报告,鼓励青年们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某部四连条件较差,有些知识青年来到四连后,行李解开了,思想却结了疙瘩。许成余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把全连青年带到一个荒坡下,给他们讲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靠树皮草根充饥,不少战友矢志不渝、英勇献身的动人事迹,使青年们受到很大教育。青年们在老工人的带领下,砍木盖房,劈岭垦荒,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定植橡胶林近六百亩,建房屋六百六十平方米,还修了水库,开了水渠,种植了各种旱粮作物,做到了油、菜、肉自给。
“教育青年,必须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耐心细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这是许成余几年来的切身体会。他在某部七连蹲点时,经常和党支部研究青年工作,召集老工人开座谈会,认真总结再教育工作的经验。他还常常深入班组,和青年们同劳动、同学习,并抽空找他们谈心。三班长何京平,是个老红军的女儿。有一段时间,她由于受“自来红”思想的影响,放松了思想改造,当知道一些同学留在城里进了工厂时,就不安心在艰苦的地方工作了。许成余知道以后,多次给小何讲张思德一切听从党召唤,“完全”、“彻底”为人民的光辉事迹,教育她要继承老前辈的光荣传统,在艰苦环境中刻苦磨练。老红军战士的亲切叮嘱,对小何触动很大。从此以后,她努力学习,积极带动全班争挑重担,抢苦活脏活干,使三班成了全连的先进班。过了一段时间,有个同学来信叫她回城工作,她立即写了回信,把自己接受再教育的亲身体会,告诉了那个同学。不久,她被大家推选为连队团支部副书记。
许成余以对青年负责的政治责任感,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的教导。某部有些知识青年刚到海南岛时,思想情绪不稳定,许成余配合连队党支部教育他们,帮助这些青年提高了路线觉悟,使他们安下心。几个月过去了,许成余来到这个部队检查工作,看到青年们在老工人的教育下进步很快,他心里感到格外高兴。针对个别青年冒出来的“差不多”的思想苗头,他又引导青年们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教育他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并勉励说:“你们现在取得的一些成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青年一代任重道远,要不断前进,可不要辜负了毛主席对你们的殷切期望啊!”
在教育知识青年的过程中,许成余总是以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关于“我们要努力奋斗”的教导鞭策自己,以张思德为榜样,不顾年纪大、身体差,吃苦耐劳,孜孜不倦地工作。有一年夏天,许成余来到某部,从领导那儿知道,有一批知识青年正在边远山区建新点,遇到了困难,他感到应该去看一看。他顶着海南岛的炎炎烈日,翻山越岭走了二十多里路,来到这个连队,给青年们讲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讲着讲着,他老病发作,头晕目眩,直冒冷汗。但当他想起张思德壮烈牺牲的情景时,顿时觉得力量倍增,坚持讲了下去。青年们看着这个场面,感动地说:“老部长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忠心耿耿,真不愧是中央警卫团出来的老战士,不愧是张思德生前的好战友!” 本报通讯员

支持女儿听从党安排

第2版()
专栏:

支持女儿听从党安排
武汉市机床电器厂工人 唐巧女
我的女儿王武华,是一九七○年初到农村插队的。在她下乡前,我的思想有些不通。因为身边只有这一个姑娘,我舍不得她离开我。是毛主席的教导照亮了我的心。毛主席说:“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我认识到,送孩子下乡,不是一个家庭的私事,而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大事。旧话说,“养儿防老”,那是旧社会的观念;现在时代不同了,应该把孩子培养成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思想认识明确了,态度也就坚决了,全家高高兴兴地送武华到农村。
孩子下乡以后,在当地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进步很快。每次读到孩子的来信,我感到非常高兴,虽然远离家庭,也好象在自己身旁一样。
去年,武华和她的几个同学被贫下中农推荐去工厂,手续办了,行李也整理好了,队里还开了欢送会,就等着回武汉了。可是过了不久,只见她的几个同学回武汉了,唯独不见武华回来,也没有收到来信。不久,我就赶去看她。武华一见我就说:“妈,贫下中农需要我,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我要继续锻炼,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我一听,才知道是党组织根据革命需要把她留下了。她拉着我的手接着说:“农村比城市生活是要艰苦一些,但我经得起这场严峻的考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就是要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妈,您应该支持我留下来啊!”我觉得女儿的一番话,说得句句在理。几年的斗争实践和劳动锻炼,使她逐渐成熟起来。我是一个工人,应该支持女儿一切听从党安排。于是,我畅快地说:“孩子呀,你的路走得很正,很对,你就一直走下去吧!”武华一听,高兴得一蹦老高,说:“妈,您真好啊!”这时,队长和队里的贫下中农都看我来了。大家高兴地说,我有这样好的女儿,应该感到骄傲。

让青春放射出灿烂的光芒——记回乡知识青年范明朗热爱农村工作、坚持科学实验的先进事迹

第2版()
专栏:

让青春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记回乡知识青年范明朗热爱农村工作、坚持科学实验的先进事迹
嘉陵江畔,枣儿岭下,有一个深受当地贫下中农欢迎的回乡知识青年,他就是四川省南部县枣儿公社十四大队第四生产队科学实验小组组长范明朗。
范明朗这个名字以及他坚持农业科学实验的先进事迹,对四川省的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一些报刊介绍过他的事迹,省领导机关还作出决定,号召全省广大知识青年向他学习。
远大理想
一九五四年春天,范明朗的家乡成立了全乡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他被群众选为社里的会计。从那时候起,范明朗就怀着改变家乡低产面貌的强烈愿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大理想,积极从事农业科学实验活动。他经过十年的辛勤劳动,培育出了七、八个小麦和水稻优良品种,加上其他增产措施,使队里的粮食平均亩产由过去的三四百斤提高到六七百斤。其中小麦良种“五四跃进麦”,不仅被推广到省内各地,而且推广到黄河流域不少地方,为增产粮食作出了一定贡献。
范明朗培育出的优良品种,受到群众的欢迎。那时,附近的贫下中农、基层干部和知识青年,到十四大队第四生产队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外地写信向他们索要良种的也越来越多。范明朗看到群众对良种的喜爱,决心要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品种。
一九六五年一月,党组织把范明朗送进西南农学院去深造。范明朗上大学以后,家乡不少群众以为他大学毕业以后,一定会找个更“理想”的工作,即使不到农业科研机关,至少也当一名农业技术干部。那知,事情完全出乎家乡人的意料。一九六八年十月的一天,范明朗背着毛主席著作和行李卷,带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激发出来的政治热情,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那时候,他的家乡和全国农村一样,“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正在深入开展,农业科学实验活动也出现了新局面。这一切,对于立志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范明朗来说,是多么令人激动和鼓舞啊!
范明朗刚回到家,就和社员们一块儿下田劳动。他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把整个心血都倾注在集体的事业上。队里的贫下中农,个个都打心眼里喜欢他。但也不是没有斗争。一次,有个社员试探着问他:“明朗,你读了大学,怎么还回来和我们一样挖泥巴?”还有的人在背后议论说:“大学毕业了,没有分配他去当干部,八成是在学校犯了什么错误啦!”面对这些风言风语,范明朗坚定地回答说:“我上大学不是为做官,而是为革命。为什么读了书,就非得当干部不可?我的理想是为改变农业落后面貌贡献出青春!”范明朗言行一致,当地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越来越信任他。一九七一年,他担任了十四大队的党支部书记,还被推选为中共南充地委委员。
努力奋斗
范明朗当干部以后工作很忙,但仍继续参加和领导科学实验活动。他和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志一起,从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不断提出急需的科研项目,为实现新的目标努力奋斗。
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和种植面积的扩大,贫下中农对从外地引进的矮秆晚稻良种,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可是,当时有人却不顾当地具体情况,硬要生产队一律实行“矮秆化”。这件事,引起了范明朗的注意。他根据群众的反映和自己的考察,了解到矮秆晚稻种子虽具有耐肥、粒多、高产等优点,但在本地种植后,确实也存在着需肥量大、草短、不易脱粒等缺点。再说,稻草在当地用途很广,用量较大,这个实际问题也不能不考虑。他通过调查,头脑里闪出了一个念头:能不能培育出一种既有矮秆稻优点又有高秆稻长处的新稻种呢?
范明朗和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志们,很快就开始了这项试验。他们经过对好几个晚稻品种的分析、考察以后,从“农垦五八”矮秆晚稻品种中,选出了二十多种不同类型的种子进行试种,然后又从其中选出一种秆儿较高的稻子,实行定向培育,终于培育出了一种具有耐肥、粒多、产量高、秆长、易脱粒等优点的晚稻新品种——“双跃一号”。一九七一年,他们试种了四亩八分田,平均亩产七百一十斤。由于这个品种具有上述优点,所以很受当地群众欢迎,去年已在全县不少地方开始推广。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范明朗坚持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科研实践分不开的。他经常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进一步领会农业“八字宪法”中八个字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学习,他进一步认识到:培育良种是增产的一条重要措施,但并不是唯一的措施。为了全面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给粮食增产找到更多的门路,他除了继续同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志坚持培育良种外,还积极带领社员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试制和使用“五四○六”菌肥,改革耕作制度,实行科学种田。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二年,他们集中力量大战一个冬春,新修山湾堰塘两口、平塘两口。由于狠抓了水利建设,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去年入夏以来,虽然遇到了严重的干旱,但全大队的水稻产量,仍获得了平均亩产八百四十一斤的好收成。范明朗所在的第四生产队,粮食产量连续两年跨《纲要》,水稻去年平均亩产达一千零三十一斤。
不断前进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的科学实验,不仅迅速地改变着象范明朗家乡那样落后地方的面貌,而且培养出了象范明朗那样的一代新人。先后参加他们这个科学实验小组的六十四名青年人,有十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二十七名加入了共青团,不少人担任了大队和生产队的各项工作,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生力军。
十九年来,范明朗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在贫下中农的教育下,坚持大搞农业科学试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满足。遵照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教导,范明朗决心进一步红在农村,专在农村,让青春在广阔天地里,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本报通讯员
《四川日报》记者(附图片)
范明朗和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志,在党组织和老贫农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培育出了既有矮秆稻优点又有高秆稻长处的新品种——“双跃一号”。这是他(右一)和同志们一起,正在认真鉴定水稻优良品种。 本报通讯员摄

编后

第2版()
专栏:

编后
读了上面两篇文章,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要不断提高对下乡知识青年再教育工作的水平,就必须充分发挥贫下中农、老红军、老党员、老干部的作用。
中共长岭县委采用办学习班的办法,对知识青年集体户贫农户长进行培训,引导他们认真学习毛主席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教导,提高路线斗争觉悟,认识再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树立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培养接班人的责任感,增强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的自觉性,从而使教育知识青年的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这个经验,可供参考。
生产建设部队,组织老红军、老党员、老干部用党史、军史和自己的斗争经历,向知识青年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这样做,对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保证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是有深远意义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