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73-02-23第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前进在又红又专的道路上——访清华大学学生

第2版()
专栏:

前进在又红又专的道路上
——访清华大学学生
一批批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的学生来到北京上清华大学,已经两年多了。今天的清华园,到处呈现一派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景象。工农兵学生们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积极参加批修整风运动,认真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勤奋地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正在又红又专的道路上意气风发地前进。
这里记述的,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一些片断。从这里可以看出,无产阶级教育革命之花,正在结出丰硕的果实。
为革命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这些工农兵学生,都是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来上清华大学的。他们从祖国各地来北京的时候,当地的党组织和工人、贫下中农对他们的千叮咛、万嘱咐,时刻在激励着他们。听毛主席的话,为革命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是他们共同的决心。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指引下,有了这样的决心,就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他们前进。机械系二年级学生符菊英,是上大学后遇到困难较多的一个。让我们来看看她是怎样克服困难,在学习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的。
这是一位来自江西的农村姑娘,朴实而腼腆。她今年二十五岁,在农村已经劳动锻炼过七、八个年头。在家乡,她被人们称为“老农”,农活样样熟悉,在科学种田方面还作出过成绩。她十分爱好学习,贫下中农推选她来上大学,她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但是,符菊英前进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来到清华大学以后,普通话,她能听懂半拉子;一口家乡话,别人却连半拉子也听不懂。她文化基础比较差,有的课学习起来困难很大。当时,教师和同学们热情地帮助她,她自己也想:“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拿出在农村劳动的那股子牛劲,不怕学不好。”不久,她能听能讲普通话了。她上课拚命记笔记,拉下一句话也不放心,恨不得把老师讲的,书上写的,统统塞进自己脑子里。可是由于学习不得法,基本概念没有弄懂,功课仍然是全班几十个同学中最差的。
符菊英说:“那时候,我心里很难过。我家本姓李。我生下来以后,因为家穷,被送给了一位无儿无女的贫农家。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把我们这样的贫下中农子女送进了大学。记得离开家乡来上大学时,贫下中农为我开了欢送会。我的两位父亲含着激动的眼泪,嘱咐我要听毛主席的话,到北京一定要学好本领,为人民服务。可是,半年过去了,我的功课还这样差,莫非我生来就不是上大学的料吧。由于拚命地学习,体重减轻了许多,又得了神经性胃病,一吃饭就吐。我真有点被难住了。”
就在这时候,系里的领导鼓励她学学毛主席的哲学著作,找找自己的主要矛盾,并且表示相信她一定能够学好。暑假回家,贫下中农也鼓励她说,没有生来就会的事,有点困难,不要怕!当时,学校进一步掀起了改革教学方法的高潮,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热情主动地辅导学生。有一个星期天,教师给符菊英补习功课时告诉她,对学习也要采取唯物主义的态度,要由浅入深,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同时要讲究方法,要抓主要矛盾,反复搞懂基本概念。同学们也千方百计地帮助她赶上来。
符菊英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总结了自己在学习上的经验教训,学会了抓主要矛盾,不急不躁,不卑不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往前走。同时,每天早晨坚持跑步,锻炼身体。一年以后,她的胃病渐渐好了,体重也增加了。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步子越跨越大,由原来全班功课最差的一个,跃进到全班学习成绩最好的行列里。不久前在一次大作业测验中,她很快就完成了分给她做的作业,对一台锻造机器的一部分部件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校核了零件的强度。她的分析在讨论会上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赞扬,认为有一定的创见。
象符菊英这样原来文化基础较差的少数同学,现在大都跟了上来。年前,一年级四个系的四百九十八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基础课的考核,获得优良成绩的占到了百分之七十九。
如虎添翼
如果说工农兵上大学,完全能够学好文化科学知识,那末,这些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出来的大学生,经过从理论方面得到提高以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就更“如虎添翼”了。
一九七○年,湖北省的一个水利工地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为了使混凝土大坝在一百米的水头压力下保持稳定,必须处理坝底的软弱基础,这就要打八十米深的孔,把水泥浆灌注到岩基的裂缝中去。可是,这样深的孔怎么也打不直,保证不了工程质量。当时,清华大学水利系的部分师生正在工地进行现场教学,他们和工地的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一样,都在为这件事着急。工人出身的学生张福成和同班同学张玉贵,经过仔细观察,发现钻孔打不直,主要是由于钻机给进把受力,使钻杆弯曲,加上钻孔粗,引起钻杆在孔内摆动。他们想,如果用一种力把钻杆固定住,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于是,他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合计了个办法,和工人们一商量,设计出一个导向器,并且提出了一套作业程序。一试验,成功了,八十米的钻孔打直了。工人师傅们高兴地说,今天的大学生,不仅能和咱们想到一块,而且还真管用。
张福成,上大学前是一个有着多年工龄的水利工人,参加过不少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有着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就在他迫切希望从理论上得到提高的时候,党组织把他从遥远的四川工地,送到北京来上大学。
张福成说:“进了清华,学习上我也是有困难的,几寸长的笔杆子,真比风钻还难掌握。可是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起自己过去在工作中由于缺乏理论知识,碰到问题束手无策的情景来。我认识到只有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学习的劲头就更大了。”张福成在学习中,善于总结经验,工程设计能力提高得很快。
今天,象张福成这样经过学习后“如虎添翼”的工农兵学生,在清华大学里举不胜举。电力系发电专业三年级学生褚文德,去年来到保定热电厂实习,看到这个厂有一台进口的静电除尘器效率降低,找不到原因。褚文德和一位青年教师解放思想,深入钻研,终于分析出了原因,提出了改造除尘器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进行修理的结果,除尘器的效率达到了原来的标准。
看到这些情景,清华大学的教师们很有感触。他们深深感到,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正在照耀着祖国一代新人的成长。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
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过去,在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影响下,有的工农兵子弟即使进了大学,也往往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变得和工农兵格格不入。今天,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指引下,学校非常关心学生的政治思想。工农兵学生来到清华大学以后,学校始终把教育他们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他们认识到,今天的大学,并不是阶级斗争的真空地带。大学生来自工农兵,对党、对毛主席有朴素的阶级感情,但是,这种阶级感情并不能代替路线斗争觉悟。一定要认真组织他们刻苦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努力改造世界观,让他们提高贯彻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自觉性。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以来,学生中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的空气十分浓厚,全校这方面涌现出了许多先进集体和个人。电力系发电专业○字班的学生,从入学时起,就抓紧攻读马列著作。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系统地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卡尔·马克思》、《论列宁》等马列主义著作。在批修整风中,这个班有五名学生入了党,三名入了团。
几年来,清华大学学生在学校党组织的教育下,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决心做到环境变了,劳动人民的本色不变。来自延安的李红耘,当年来北京的时候,家乡的贫下中农送给她一把镢头,上面写着“延安精神万岁”几个字。带着家乡贫下中农的这一嘱托,李红耘来到学校后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作风。她今天仍然穿着带补钉的衣裳,课余时间还热情地为同学缝缝补补。到校办农场劳动,她喂猪、挖粪坑,样样抢着干。她说:“做延安人民的好儿女,这是我的决心。”
许多工农兵学生来到清华大学后,还经常给原工作单位写信,汇报自己的思想,自觉地接受教育。他们着眼于大处,入手于小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防微杜渐,力求把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克服在萌芽之中。有这样一件事:建工系学生覃作东,入学时带来一副绒线手套,后来他觉得不太好看,买了一副尼龙手套。不到一年,他又买了一副皮手套。这三副手套引起了领导的注意和同学们的议论。大家热情地帮助他、提醒他,指出他的思想正在向不好的方面变化。正在这时,覃作东的父亲也来到北京。他知道这件事后,对儿子进行了批评,还向儿子回忆了全家在旧社会的苦难家史,教育儿子不能丢掉劳动人民的本色。来自各方面的帮助,使覃作东的思想受到很大震动。他从此抓紧自己世界观的改造,生活上向艰苦朴素的同学看齐。他的进步,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新华社记者

不搞一般化领导的县委书记——记齐河县委书记成师农领导作风二三事

第2版()
专栏:

不搞一般化领导的县委书记
——记齐河县委书记成师农领导作风二三事
在山东西部平原黄河北岸的齐河县,经常可以听到广大干部和社员,称赞中共齐河县委“一班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好作风。在这里,我们介绍的是这个县的县委书记成师农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一般化领导的几件事。
在干部走上新岗位的时候
去冬,这个县的桑梓公社党委副书记王来圣调到大黄公社担任党委书记。在他去大黄公社的时候,县委书记成师农却把他领到了安头公社。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成师农考虑到,大黄公社是个引黄灌区,而王来圣原来工作的桑梓公社是个机井灌区。为了使王来圣熟悉引黄灌区新的环境,工作少走弯道,便亲自带领他先到引黄灌溉搞得较好的安头公社参观学习。
成师农带着王来圣,在安头公社转了整整一个上午。他们边走边看,成师农边介绍这个公社搞引黄灌溉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还把这里的自然条件、水利设施同大黄公社进行了详细的比较,指出哪一些是应该学习借鉴的,哪一些是不应该生搬硬套的。成师农对这两个公社的情况是这样熟悉,谈的是这样具体,使王来圣深受教育。
王来圣在安头公社学习了三天,然后去大黄公社。他到了大黄公社以后,首先深入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大队、生产队,召开干部、社员、老农、青年等座谈会,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接着,同公社的其他干部一起,放手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为了根除这个公社的涝灾,他们组织了有五千多干部、社员参加的水利大军,在五天时间内就挖出了一条三米深、十五米宽、五公里长的大排水沟。
过了几天,成师农又来到大黄公社,对王来圣的工作进行检查和具体的帮助指导。
成师农就是这样,不仅鼓励干部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积极工作,勇于负责,而且还经常检查他们的工作,注意他们的工作方法,引导他们重视调查研究,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扎扎实实地带领群众前进。
种小麦的现场会在哪里开
去年秋天要种小麦的时候,齐河县委决定开一个生产队长以上干部参加的现场会。
现场会在什么地方开?人们议论纷纷。很多人说可能要在贾市公社曹虎大队开。因为这个大队是县委书记成师农蹲的点,又以小麦高产稳产闻名于全县。
然而,出乎许多人的预料之外,现场会却在桑梓公社的小马大队召开了。
现场会为什么没有在曹虎大队开?为什么选中了小马?这是成师农提议经县委讨论决定的。
黄河流域一带的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按照一般情况来说,“秋分”种麦正好。但是,成师农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实践经验,却认为:当前在齐河县种“白露”麦较好。农谚说“白露”早,是说怕种早了,麦苗冬前旺发,弄得来年后力不接,影响小麦产量,或者怕越冬时把旺发的麦苗冻死。但是在齐河目前大部分社、队的地力和肥料都还赶不上去的情况下,却适于提早种麦,根据一些社、队的经验,种“白露”麦,不仅不会发生麦苗冬前过旺的情况,还可以促使小麦苗全苗壮,增加冬前分蘖,能够提高小麦产量。当地群众说“白露麦,顶茬粪”,就是这个道理。而曹虎大队由于肥料多,耕作细,地温高,种“白露”麦容易早发过旺,因而种“秋分”麦是他们创小麦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鉴于以上情况,成师农认为在曹虎大队开种小麦的现场会,对全县种麦没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他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发现小马大队种麦准备工作动手早,行动快,而他们的条件又和全县大部分社队相类似。于是成师农就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在这个大队召开了种小麦的现场会,使全县掀起了“大种白露麦,种好秋分麦,少种寒露麦”的热潮。全县七十万亩小麦播种既快又好。苗全苗壮,越冬前长势良好。
在决议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时候
齐河县委根据沿黄河的一些社、队种水稻的经验,认为在盐碱涝洼地上种水稻是改造盐碱地夺得农业丰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这种认识,去年春天县委决定在这一年把水稻种植面积由前年的一万七千亩扩大到十万亩。
水稻种植面积计划下达到公社、大队以后,许多干部、社员提出了问题:水源不足怎么办?插花土地怎么办?水稻和其他粮食作物争水怎么解决?认为计划订得太大。
县委有些领导成员听了基层干部和社员的意见,也觉得计划是订得太大了,但又觉得这是县委通过的决议,应该坚决执行。可是,成师农却认为必须从实际出发,计划虽然订了,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但是,如果不切合实际,就应该修改计划,否则就要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他向县委提议再做一次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他和县委副书记徐宝玺、解华等跑遍了沿黄河的九个公社和许多大队,访问了干部和社员。其他常委们也普遍做了调查研究。由于大家都深入地了解了情况,确实感到原先的计划的确脱离实际,便很快统一了认识,最后决定将原订种植十万亩水稻的计划,修改为六万亩。
广大干部和社员一致反映,这个计划修改得好,既积极,又可靠,因地制宜,符合实际。由于计划订得切合实际,全县沿黄河九个公社的六万亩水稻,获得了大面积丰收,平均亩产达到五百多斤,一季过了“黄河”。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辽宁省防治稻田皮炎研究小组深入实际同群众相结合 找到了稻田皮炎的病因和防治方法

第2版()
专栏:

辽宁省防治稻田皮炎研究小组深入实际同群众相结合
找到了稻田皮炎的病因和防治方法
新华社沈阳电 辽宁省防治稻田皮炎研究小组的研究人员,与工农群众结合,已经找到了稻田皮炎的病因和防治方法。辽宁省主要产稻区采取防治措施后,已使稻田皮炎的发病率大大下降。
稻田皮炎是水田地区插秧除草季节的一种常见病。下稻田的人的皮肤,往往在浸水部位出现密集充血性丘疹,搔痒难忍,有时还感染成疮,不能下田劳动,严重影响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农业生产。
辽宁省很早就开展防治稻田皮炎的研究工作,但由于受到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一些研究人员没有很好地深入实际同群众相结合,所以进展缓慢。一九六三年,辽宁省组织了以锦州医学院和盘锦卫生防疫站为主的防治稻田皮炎研究小组,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坚持深入水稻产区,在生产第一线和群众同劳动,同生活,虚心向群众请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很快取得了研究成果。
过去,对于稻田皮炎的病因,说法不一。为了弄清究竟,研究小组人员在辽宁省的主要产稻区盘锦地区,同贫下中农一起作了深入的调查和探讨。群众向他们反映了不少有关稻田皮炎发病的情况,并且告诉他们,以前这里没有种水稻,有人偶尔在水洼地里劳动也发生过皮炎。这个反映,给研究人员很大启发。过去文献里记载,有些游泳者在湖滨游泳时,因为有某些血吸虫尾蚴存在,曾引起皮炎。根据这个线索,研究人员就对血吸虫尾蚴作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实验。经过反复验证,终于证实稻田皮炎是由于畜禽类血吸虫尾蚴钻进人的皮肤而引起的,而水中的椎实螺又是畜禽类血吸虫尾蚴的中间寄主。
病因找到以后,就为稻田皮炎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有效途径。消灭水中的椎实螺,就是一项重要措施。为了找到灭螺的方法,研究人员又和贫下中农一起劳动,一起观察研究。有一次,贫下中农告诉他们,用氨水施肥时药死过泥鳅。一句话提醒了研究人员。他们便跟群众一起,对于二十几种农药和化肥,先后在实验田里作了多次试验,证明用氨水、碳酸氢钠和五氯酚钠等化肥和除草剂灭螺,具有良好的效果。唐家生产大队是盘锦地区过去稻田皮炎发病率最高的一个大队,他们在这个大队的三千多亩稻田里,用了十吨氨水,进行大面积灭螺试验。几年的实践证明,用氨水施肥,既灭螺又增产。现在,这个大队不仅基本上控制了稻田皮炎的发生,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也比原来提高一倍半。
为了不使水田里的血吸虫尾蚴浸入人的皮肤,研究人员还根据群众创造的防止皮炎的土办法,研究出一种“稻田皮炎防护液”。这种防护液抹在人的皮肤上,能防止血吸虫尾蚴的浸入。这种防护液对于防止稻田皮炎的发生,效果良好,很受群众欢迎,已在辽宁省的水田地区广泛应用。
由于采取了个人防护、灭螺和治疗血吸虫病畜等综合防治措施,辽宁省盘锦地区十个水田农场和公社的稻田皮炎发病率,已由原来的百分之八十下降到百分之十以下,有的水田地区已基本上控制了稻田皮炎的发生。
辽宁省防治稻田皮炎研究小组根据研究结果,已先后写出十七篇科学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且已在我国南方的一些主要产稻区应用。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