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73-02-21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 拥军新曲——记“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

第3版()
专栏:

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
拥军新曲
——记“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
河北省平山县上观音堂公社下盘松大队革委会副主任、党支部委员戎冠秀同志,是一九三八年入党的老同志。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月,她不顾危险,不避艰辛,日夜抢救、护理伤员,带头送子参军,积极动员青年参军,被誉为“子弟兵的母亲”。二十几年来,这位受人尊敬的老人,遵照毛主席关于“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教导,一贯满腔热情地爱护支持人民解放军。下面记述的仅是她近年间拥军事迹的片断。
去年新年过后,解放军某部“秋毫无犯模范连”要来下盘松。戎冠秀和下盘松的军属、烈属、贫下中农一起,把向阳暖和的房间腾出来,炕上铺了厚厚的毯子、毡子或羊皮。部队进村的前一天下起了大雪,戎冠秀拄着拐棍挨户检查、嘱咐,让大家把雪扫净,把水缸担满,让亲人进家后,安安稳稳地休息。第二天清早,戎冠秀来到村口,站在石坡上,看着扫完山路归来的民兵,望着从远方移近的解放军,她笑了。
住在戎冠秀家的某部战士武伟华,有外出任务。他怕给戎妈妈添麻烦,打算鸡叫二遍偷偷起身赶路。没想到,鸡叫头遍,老人家就把饭菜准备好,来催小武起床了。小武端着香喷喷的面条,心情激动得难以下咽。戎妈妈却在旁边说:“快吃,凉了吃不好,怎么赶路?”小武离开戎妈妈,赶了几十里山路,来到一个镇子,想到饭馆去吃饭。打开挎包,发觉多了一大卷东西,原来是一大张烙饼和八个鸡蛋。一时,小武心潮起伏,流下了行行热泪。他回头仰望着高高的太行峻岭,想起戎妈妈为他操劳一夜的情景,默默说:“妈妈,我一定象您一样,永远做一名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好战士。”
戎冠秀在政治上也非常爱护自己的部队。每逢野营拉练的部队来后,她总要带领大家到当年转运伤病员的旧址和掩护伤病员的山洞看看,勉励大家要按照毛主席关于建设人民军队的教导,加强军民团结;总要在当年斗争地主的大槐树下,讲述阶级斗争的史实,希望指战员永远紧握手中枪;总要在坟沟岭下,讲述当年群众坚壁清野同敌人进行斗争的事迹,让指战员艰苦奋斗,继续革命。有时,她还拿出解放前挖野菜的篮子,激励指战员永不忘本。戎冠秀人老心红、革命到底的精神,使指战员深受感动。
戎冠秀的言行激励着周围的群众。人们自觉地象她那样把拥护、热爱、学习解放军,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二嫂做军鞋,就是千百个拥军故事中的一个。
二嫂名叫梁三花,是大队党支部书记李春金的爱人,戎冠秀的儿媳妇。二嫂和婆婆一样,也是在苦水里泡大的。在戎冠秀的教育下,她尽管不是干部,但是主动去做拥军优属的工作。就在“秋毫无犯模范连”住下的当天晚上,二嫂端着一簸箕新鞋,去给战士换。她挨门询问,亲眼看,亲手摸,战士的鞋的确不湿不需要换才肯走。最后,她到了军属任玉莲家,那里住的是炊事班的同志。二嫂发现一个战士的鞋湿了,非让脱下来换上不可,战士硬是不肯。为了说服对方,二嫂就讲了一个鞋子的故事:
“那是一九五二年,孩子他叔叔抗美援朝在国外,我刚做好一双军鞋,打算给他捎去,让他穿上新鞋不忘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杀敌人。没想到鞋还没寄出,就接到了他光荣牺牲的消息。我们都很难过。我妈妈忍住悲痛对我们说:‘哭顶甚,打仗能不死人?不流血那能换来胜利!儿为抗美援朝牺牲,我当妈妈的也光荣。’后来妈妈劝我说:‘你再多做几双鞋,留给咱解放军同志们穿,他们个个都是咱亲人呀!’从此,妈妈和我有空就做鞋。”
说到这里,二嫂双手捧着那双鞋说:“同志,这鞋我们就是给你们做的,你们不穿我可该给谁穿?”战士们含着热泪,凝视着二嫂手里的那双鞋,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来。他们暗暗表决心:戎妈妈,我们一定要紧握手中钢枪,踏着烈士们的血迹,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走到底!
本报通讯员

打井记

第3版()
专栏:

打井记
解放军某部一连,常年驻守在长白山区的一座高山上,这里有“山高路险不见泉,吃水要拿汽油换”的说法。意思是驻在高山顶上,吃水全靠汽车从山下运来。一连指战员为了给国家节约开支,冬天砸冰化雪,夏天挖坑积水,解决吃水问题。
一连艰苦奋斗的事迹传到了正在这里施工的通化地区综合地质大队。大队革委会召开会议,进行了研究,决定为解放军在这座高山上打出一眼水井来。大队革委会派机长王福成带领一分队的一部分工人和技术员,带着行李,拉着钻机,来到一连驻地,帮助解放军打井找水。经过勘测,发现一连驻地下面是很厚的“玄武岩”。按一般的情况,这样的地层是打不出水来的。怎么办呢?王福成组织大家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他提出了在不含水的“玄武岩”层中找含“裂隙水”的建议。工人们说干就干,以最快的速度打出了一眼五十四米深的井孔。可是,除了干岩粉以外,一滴水也没有。但他们并不灰心,对地层重新进行物探。当时长白山区气温在零下三十多度。为了给解放军找水,工人们在进行物探中,每插一根电极前要先扒开二尺多厚的积雪,然后用大锤和钢钎在冻土里打个一尺深的洞孔,把电极插进去探测。就这样,他们打了数百根电极,胜利完成了物探任务。根据物探结果,确定地层有两条含水的“破碎带”。于是,又重新布了两个钻孔。
打井的战斗又开始了。寒风凛冽,大雪纷飞。战斗在钻机上的工人,虽然满身泥浆冻成了冰衣铁甲,北风吹得透心凉,仍然战斗不息。为了使解放军同志早日吃上井水,工人们把饭带到机台上吃。有的青年工人推迟了婚期;有的几年没回家,该回去探亲的,也不回去了。在工人们的努力下,这眼井打到六十五米深时,冒出了水。
水源找到后,他们又投入了扩孔、安装工作。扩孔,就是把原来直径十五厘米的井孔扩大到二十七厘米,然后再安装井管和潜水泵。扩孔这道工序比钻孔更复杂。没有这样大直径的钻头,他们就自己动手研究试制。在试制钻头的过程中,朱机长一连几天几夜没合眼。同志们见他眼熬红了,身体累瘦了,都劝他休息,但他用凉手巾擦擦脸,仍然战斗在最前列。朱机长勇于吃苦的革命精神,大大地激励着同志们。最后终于完成了“扩孔”和安装任务,让亲人解放军吃上了井水。
当战士们吃上井水时,个个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他们表示:今后一定虚心向工人阶级学习,紧握手中枪,为保卫社会主义江山贡献力量。
本报通讯员

冒雨送柴

第3版()
专栏:

冒雨送柴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大雨下个不停。武汉部队某炮团机一连二班班长曾光明,和两个战友抬着一捆柴,抱着两棵大白菜,冒雨向赵集大队第三生产队走去。
原来,二班奉命来到河南省邓县执行任务,了解到赵集第三生产队贫农刘大妈是个五保户。他们为了减轻刘大妈的负担,主动向大队党支部要求,帮助刘大妈解决困难。几天来,曾班长带领全班同志,利用休息时间,在野外拣了一大捆柴,准备给刘大妈送去。可是,第二天起床后,却下起了大雨。曾班长想:雨天正是急需干柴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快把柴给刘大妈送去。他向连里请了假,便和两个战友踏着泥泞的道路,直奔赵集第三生产队。
来到刘大妈家里,刘大妈还没有起床。一问才知道她病了。曾班长一边安排小张去叫卫生员,一边动手给刘大妈做早饭。这时卫生员也赶来了。不一会儿,早饭就做好了。曾班长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汤送到刘大妈的床前。
端着热汤的刘大妈,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两行热泪落在曾班长的手上。片刻,刘大妈才缓过气来说:“你们真不愧是人民的子弟兵啊!”

没有留下名字

第3版()
专栏:

没有留下名字
一天,湖北省随县张家湾村的贫下中农奔走相告:“小洪斌得救了!”小洪斌的爸爸、教师张润明急忙赶来,提起笔就写感谢信。但问到救孩子的是谁,都说他是“解放军”。解放军这么多,可究竟哪个是救小洪斌的“解放军”同志呢?经过再三打听,原来是驻湖北省人民解放军某部六连侦察班战士陈帝顶。
正是隆冬腊月,北风呼呼,寒气逼人。陈帝顶在施工中不慎扭伤了脚,这天上午去卫生队看病,回来的路上,他走到张家湾村西附近水塘边,突然看见一个两、三岁的男孩子滑到水塘里,眼看就要沉下去。陈帝顶一个箭步跨过去,棉衣未脱就跳进了水塘。水寒刺骨,他浑身颤抖,扭伤的脚顿时麻木起来,站立不稳。但他咬紧牙关,忍住剧烈的疼痛趟过去,终于把小孩救了出来。
听到孩子的哭声,孩子的奶奶急匆匆地跑过来,双手从陈帝顶怀里接过小孙子,激动地说:“要不是解放军同志,我的小孙子就没命了,我该怎样感谢你呢”?陈帝顶却说:
“这是我应该做的,应当感谢党和毛主席。”
贫下中农闻讯赶来,围着陈帝顶问长问短,有的拉着他到自己家里取暖,有的拿来棉衣披在陈帝顶的身上。陈帝顶安慰老人之后,就告辞贫下中农上了路。当孩子的奶奶看到陈帝顶一拐一拐地走去时,才忽然想起问他的名字。
陈帝顶怀着欣慰的心情向前走去,他没有回答自己的名字。
本报通讯员

图片

第3版()
专栏:

人民解放军炮兵某部业余文艺宣传队,遵照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教导,经常深入到驻地农村为贫下中农服务,受到了群众的热烈称赞。这是他们在为退休的军烈属演出文艺节目。本报通讯员摄

千里带石为人民

第3版()
专栏:

千里带石为人民
在吉林省洮安县安定公社,到处传颂着解放军“千里带石为人民”的故事。
去年十月,解放军某部全体指战员准备到洮安县安定公社野营训练。出发前,部队党委接到设营组写回来的一封汇报信。信中说:洮安县安定公社位于科尔沁大草原,那里出门是平川,抬头见天边,几百里外没有一座山,人民群众每年秋季腌菜找块压菜的石头都非常困难。当时正是腌菜季节。设营组向部队党委建议野营部队带些石头支援群众。党委成员一致感到这个建议提得好,千里带石看起来是件小事,却反映了我军想人民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色。于是,党委向部队发出号召:出发时每个班带两块石头。
号召一下达,全体干部、战士都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同志连夜赶到采石场,挑选最好的石头装在车上;有的同志连夜挥舞着小铁锤,丁丁当当地把石头敲整齐。大家都象准备珍贵礼物一样,把打好的石块送给贫下中农。
经过一天一夜的行军,全体指战员迎着东方的旭日,唱着嘹亮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来到洮安县安定公社,这里的贫下中农早就冒着严寒来到村口迎子弟兵。当他们听说子弟兵从千里之外带来了石头,立即响起了“毛主席万岁!”“向解放军学习!”的欢呼声。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复员军人马永志大爷,望着那一块块方石,满怀激情地说:“这不是普普通通的石头,它凝结着军爱民的深厚革命情谊啊!”本报通讯员

军民鱼水歌

第3版()
专栏:

军民鱼水歌
去年八月,解放军某部正紧张地执行一项施工任务。由于缺少一个大油罐,影响了工程的进展,同志们都很焦急。这件事被山海关桥梁厂革委会知道后,立即派工人前去解决油罐问题。
这个消息一传开,指战员们高兴极了。他们走出营地,和前来支援的工人一齐卸下工具,干了起来。没有脚手架,就因陋就简,用几十根扁担和旧板凳拼搭在一起来代替;没有钢料,从废钢铁里挑选;没有起重设备,就把几百公斤重的油缸用绳捆住,人拉肩扛。当时,正是骄阳似火的盛夏,工人们爬到几十米的高空进行外皮施焊,热风卷着沙石打在脸上,再加上电焊的火灼,痛得大家象针扎似的。但他们咬紧牙关,坚持战斗。当焊油罐安全孔时,孔的直径只有六百毫米,仅能一个人进去,怎样进行电焊?厂革委会副主任马宏明和工人们一起商量,一致表示:要向大庆工人学习,“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老工人刘庆太手握焊把,把焊条煨成弯,蜷曲着身子,钻进孔里进行侧身仰脸焊接。手举焊棒举得麻木了,就换一换手;脖子仰得酸疼了,就在地上躺一躺。盛夏炎热加电焊高温,闷得他喘不上气来。随着焊口的移动,他时而爬伏,时而仰卧,用了三个小时,终于把安全孔焊好了。就这样,经过五十天的奋战,大油罐试制成功了。
提起解放军,人们就会讲出许多动人的事迹来。也是去年盛夏的一天,山海关桥梁厂的工人们外出执行生产任务,一些同志忘了带蚊帐。这件事被驻地机修连指战员们知道了,他们说:“工人同志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去解决,决不能让他们挨蚊虫的叮!”于是,党支部把部队拉出去,搞了两次夜间训练,把自己的蚊帐和住房让给工人同志们住;同时还派人到兄弟连队请求支援,很快就凑了三十多条蚊帐。这样,解决了工人们的困难,保证了他们生产任务的完成。厂革委会派人来向机修连表示感谢,指战员们却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本报通讯员

“第三十五户”

第3版()
专栏:

“第三十五户”
在祖国东北海兰江畔的马鞍山下,一个住着三十四户朝鲜族人家的村寨边上,有一座普通的红色砖房,这就是空军某部六班的驻地。战士们和当地贫下中农互相学习,团结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群众亲切地称六班是村寨里的“第三十五户”。
三峰洞是一个偏僻的山村,这里住的全是朝鲜族社员,讲话听不懂,风俗也不一样。六班的同志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的教导,经常到寨子里访问贫下中农,拜贫下中农为老师,学习朝鲜族语言,学习贫下中农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从社员的生活,到队里的生产,都列入了自己的工作计划。六班有一对水桶,冬季,战士们迎着风雪,挑着一担担水送到五保户、烈军属家里;夏天,战士们头顶烈日,翻山越岭,把清甜的水送到社员劳动的田边。一次,贫农社员金大爷家里失了火,六班战士们冒着浓烟烈火,冲进屋里,很快把金大爷的两个小孙子和粮食、被褥全部抢救出来。等金大爷和村里的人赶回来,火已经扑灭了。
三峰洞的贫下中农也时刻把六班的战士们放在心坎上,帮助战士们搭炕垒灶。他们不论做什么,都想着六班,就是杀头猪也要给战士们留一份。一次,战士邓虎才得了重感冒,一连几天吃不下饭。贫下中农知道后,就托老贫农崔大娘送来了一篮子鸡蛋。
初春的一个傍晚,广播电台突然传来了寒潮警报。这消息震动了六班每个战士的心。他们十分清楚:三峰洞生产队苗圃里的烟苗刚刚长出嫩叶,如果防寒工作不及时做好,烟苗就会冻坏。
班长赵崇才立即向生产队报告了这个情况。在老队长的指挥下,军民一齐搬运谷草,覆盖烟苗。可是,谷草用完了,仍有一些烟苗没有盖好。怎么办?到附近生产队去借?时间来不及,而且别的生产队也需要谷草防寒,社员们都很焦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六班的战士们抱来了自己的棉被和大衣,毫不迟疑地盖在烟苗上。
(新华社)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