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71-11-01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群众集体办学,普及小学教育——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新宝力格公社那仁格日乐大队创办“巡回小学”的调查报告

第3版()
专栏:

编者按:当前,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形势大好,全国中小学教育革命同样取得了很大成绩。各级党委要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继续大力普及教育,扫除文盲,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有条件的地方普及七年教育。除了国家办学以外,必须大力提倡群众集体办学。要根据可能的条件,采取多种形式,把学校办到家门口,让农民子女就近上学方便。这期发表了一些普及教育的经验,以后还将陆续发表。希望各地踊跃来稿,交流经验,研究问题,互相促进,夺取教育革命的新胜利。
群众集体办学,普及小学教育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新宝力格公社那仁格日乐大队创办“巡回小学”的调查报告
内蒙古那仁格日乐大队,是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的家乡。全大队共十六个浩特乌素(牧民居住点),一百七十二户,五百七十四口人,分散在六百二十五平方公里的草原上。
解放前,这个地区是旧茂明安旗所在地,也有过一所学校,是专为王公、贵族、封建上层以及巴音(牧主)子弟办的。当时,贫下中牧受压迫剥削,当牛做马,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权利。解放后,毛主席领导贫下中牧民翻了身。但是,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在内蒙古的代理人竭力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那仁格日乐大队没有一所学校。贫下中牧民子女要想念书,必须到公社小学住校上学,远的要走四五十里,近的也有十几里,贫下中牧民子女上学困难很多。因此,全大队一百四十六名适龄儿童,外出读书的仅有二十五名,还有百分之八十多的学龄儿童被关在校门之外。贫下中牧民对刘少奇之流所鼓吹的所谓办学“正规化”,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们深刻地揭露说:“什么‘正规化’,实质上是不让咱贫下中牧民学文化!”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彻底摧毁了刘少奇一伙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一九六八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了“在农村,则应由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者——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伟大号召,那仁格日乐大队贫下中牧民欢欣鼓舞,在大队的饲料生产基地办起了一所民办小学。可是,由于大队地区辽阔,居住分散,上学仍需住校,学龄儿童入学的只有百分之三十五。大队党支部积极征求贫下中牧民的意见,研究解决的办法。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农民子女就近上学方便”的指示,一九七○年十月,在民办小学的基础上,办起了一所适合牧区特点的“巡回小学”,把学校办到了贫下中牧民的蒙古包里。贫下中牧民亲切地称它为“登门学校”。
遵照毛主席关于“一个军事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的教导,那仁格日乐大队党支部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有贫下中牧民、大队干部、革命教师参加的巡回小学领导小组。小组由五人组成,大队一名党支部副书记任组长。同时,把学校的工作纳入大队党支部、革委会的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听取领导小组的汇报,研究和解决学校的问题。
二、建立一支由专职教师、贫下中牧民、学生家长组成的三结合教师队伍。现在有四名专职教师。贫下中牧民兼职教师担任政治教员和教学辅导员。他们用贫下中牧民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教育学生,管理学校,有利于巩固牧区教育阵地,有利于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学校。
三、为了方便贫下中牧民子女就近入学,对学校布局进行了合理安排,采用了三种办学形式:
固定小学班。设在大队人口最集中的浩特乌素,有一名专职教师负责教学工作。
娃娃班。为了让学龄儿童都能上学,不但允许学生带弟妹上学,还为他们设立娃娃班,也叫小学预备班。目前,这个班共有学生十四名,都是四至六岁的小孩。
巡回小学班。把十六个浩特乌素的学生编成十一个巡回教学班。巡回教学班没有固定教室,学生集中办法十分灵活。冬春可在蒙古包,夏秋可集中在草地上,牧忙时节,可在牧场上课。
这个学校的四名专职教师,其中有三名负责巡回教学。他们按蒙、汉两种文字分工,每天骑马到每个教学班巡回上课。现在因为教师比较少,每个教学班间隔五至七天巡回一次。一个教学班每次除一年级上一课外,二年级以上都是上两课。教师走后,学生每晚或隔日集中在教学点,组织集体自学,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复习功课,完成作业。为了解决教师少,授课时间短的问题,他们还建立了两种辅导制度:一是高年级学生给低年级学生当辅导员;二是贫下中牧民和家长给高年级学生当辅导员,并采取了包人定时的办法。
“巡回小学”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坚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方针。课程设置从牧区三大革命运动实际需要出发,开设了政治、蒙汉语文、算术、军体、革命文艺等课。另外还增设了牲畜、劳动工具名称以及剪羊毛等牧业生产知识的乡土教材。在两次巡回教学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学生除了复习功课、完成作业外,年纪大一点的学生,还适当安排他们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如帮助生产队放羊、挤奶、拾粪等,还可以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巡回小学”适应牧区的特点,满足了贫下中牧民子女一不离家、二能参加劳动、三能读书的要求,受到了贫下中牧民的称赞。蒙古族贫牧社员阿斯楞因人口多,劳力少,家离公社五十里,离大队二十里,有三个孩子不能上学,办起“巡回小学”后,全都入了学。他高兴地说:“这种学校就是好,办到了家里,暖了我们贫下中牧民的心。毛主席为草原上的牧民想得可真周到啊!”
目前,那仁格日乐大队的经验,已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开花结果。旗党委把他们的办学经验推广到全旗十个牧区公社三十五个大队和两个牧场。
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革委会
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教育局

把学校办到贫下中农家门口

第3版()
专栏:

把学校办到贫下中农家门口
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红桥大队地处海拔二千六百多米的小凉山上。全大队有彝、汉等七个民族,共十三个生产队、三千多人口。在旧社会,小凉山的贫下中农、奴隶娃子,在国民党反动派和奴隶主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下,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肚的悲惨生活,没有一所学校,祖祖辈辈没有一个识字人。解放后,红太阳的光辉照亮了小凉山,伟大领袖毛主席派来了亲人解放军,红桥大队的贫下中农和奴隶娃子,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并自力更生建起了红桥第一所学校。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强调搞什么“正规化”、“集中化”,小学仍然只有贫下中农自己建起来的那一所,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每年差不多有一半学龄儿童上不了学。读中学需要到几十里外的县城去,入学的人就更少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暴,摧毁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大队领导小组遵照毛主席关于“农民子女就近上学方便”的教导,依靠广大贫下中农和翻身奴隶,采取分散办学的措施,把学校办到贫下中农的家门口。贫下中农和翻身奴隶,坚决走毛主席指引的“自力更生”道路,利用仓库、会议室、空闲房间做教室,自己动手解决桌椅。他们又从复员军人、回乡知识青年、生产队会计中选拔了十三人作为民办教师。这样,很快办起了十三所小学,每个生产队一所,为普及小学教育打下了基础。学生除学习小学一至三年级的课程外,还从农村需要出发,学记工、粮食品种、农具名称。学生根据农业生产的不同节令,或者白天读书,早晚在队里参加力所能及的集体生产劳动,宣传毛泽东思想;或者早晚读书,白天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做到了学习和劳动生产两不误。现在,全大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龄儿童都上了学。
由于生产队办学师资及设备不足,负担不了四年级以上学生入学的任务,大队就开办了一所大队小学,招收小学三、四年级以上的学生,使学生读高小不出大队。
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小学校附设初中班,这种办法还是好办法”的教导,在大队小学里增设两个初中班,招收全大队有高小文化程度的青年、会计、“赤脚医生”、记工员入校学习。学生除学习毛泽东思想、语文、数学、军体、革命文艺等课程外,还学习农村医疗卫生、农业机械的一般常识,使教学更好地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贫下中农高兴地说:“这是小凉山从古未有的事,过去连小学都不能读,现在能在家门口读中学,真是托毛主席的福啊!”
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革委会

高原上的牧读小学

第3版()
专栏:

高原上的牧读小学
在青海省杂多县扎青公社海拔五千米的莫云滩上,有一所贫下中牧民创建的牧读小学。几年来,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光辉照耀下,这所学校越办越好,深受广大贫下中牧民欢迎。
牧读小学在大队党支部和革委会的领导下,在贫下中牧民的直接管理下,遵循毛主席关于“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的教导,采取了以下三种办学形式:
牧读班。招收十六岁以下的学龄儿童,“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他们不脱离劳动,既是学生,又是社员,“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办学形式因地制宜。冬闲在固定点上集中学,春夏秋大忙季节,把学校办到牧场,利用早晚和雨天进行学习。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回大队参加生产劳动。
政治文化夜校。吸收学校附近不识字的青壮年社员入学,利用早晚时间,学习政治,学习文化。在学习制度上,以方便群众为原则。
识字组。以毕业回队的学生为“小先生”,在各作业点上组织不识字的社员学文化。学校经常对“小先生”进行业务指导。
几年来,已有一百八十一人摘掉了文盲帽子,四十人学会了写简单的读书心得和便条。学校还为大队培养了一批毛主席著作辅导员、赤脚医生、防疫员等。大队文化落后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变。贫苦牧民深有感触地说:“过去,蒋马匪帮、牧主头人的反动统治和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使我们成了‘睁眼瞎’,今天,红太阳的光辉照亮了雪山、草原,我们成了文化的主人,多少年的愿望实现了。”
牧读小学在毛泽东思想阳光的沐浴下,不断地发展壮大,一代新人在茁壮地成长。
一九六七年冬天,下了一场多年罕见的大雪,当时正值产羔季节,为了使集体的羊群安全转移,牧读小学的十五名学生和社员一道,参加了抗雪保畜的斗争。经过六天六夜的奋战,羊群终于安全地转移到了目的地。在抗雪保畜斗争中,有的同学冻裂了手脚,有的同学冻了耳朵,但他们都有一颗无限忠于毛主席的红心,充满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仁措同学为了不使羊羔冻坏,每天晚上将三只刚产不久的羊羔搂在自己的怀里。后来他被选为大队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光荣地出席了县、州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青海杂多县革命委员会

分散办学,农民子女就近上学方便

第3版()
专栏:

分散办学,农民子女就近上学方便
山西省壶关县石河沐公社党委,遵照毛主席关于“农民子女就近上学方便”的指示,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办学,使全社绝大多数适龄儿童、青少年受到教育。他们的做法是:
一、分校设点,分散办学。
石河沐公社是个山区,如果集中办学校,不少孩子上学要跑十来里路。孩子们上学家长不放心,放学回家教师担心,阴天下雨学生上学不安心。公社党委根据贫下中农的意见,将集中办学变为分散办学,对学校布局进行了合理调整。先后在庙沟、庙岭等离校远、学生在十五名以上的自然村增设了分校。在学生少的南平上、麻池凹等自然村,分别设立了教学点和辅导站,由教师定期巡回教学。这样,在原来十八所学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分校七个,巡回点十七个,辅导站十二个,使全社七十二个自然村的学生都能就近入学,在全社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普及小学教育网。
二、红小兵包教。
实行分散办学后,仍有一些山庄里单门独户的儿童,离教学点较远,到校学习还有一定的困难。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教导,把同庄或邻近山庄的在校学习的红小兵组成“包教队”,放学后包教。被包教的学生由教师定期辅导,定期检查。这就使偏僻山庄的十七名儿童,都得到了学习机会。
三、实行早、午、晚班制。
有的贫下中农社员因家中人多劳力少,孩子要担负一部分家务劳动,或为生产队牧牛、牧羊,或照看弟妹,不能上学。为了使这些儿童既不耽误劳动,又能学习文化知识,根据农活季节,在早晨、中午和晚上挤时间学。
四、建立校外辅导队。
贫下中农都是学生的好老师,他们既有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又有劳动本领。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公社业余教育抓得比较好,为建立校外辅导队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社共建立校外辅导队十六个,对同院、同作业组、同片的儿童进行辅导。这样学生在校有人教,在家也有人辅导。
石河沐公社在普及山区小学教育的实践中,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抓教师的思想革命化。同时,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勤俭办学。一九六九年以来,学生免去了学杂费、书籍文具费等,上学不花钱。
山西壶关县革委会

增设山区教学点

第3版()
专栏:

增设山区教学点
樟木公社古塘大队党支部,根据山区特点和群众要求,在自然村增设教学点,学龄儿童入学人数大大增加。目前入学学生四百九十四人,比原来增加一百三十九人,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深受广大贫下中农的欢迎。
古塘大队是山区,有二千二百多人,居住分散。过去,由于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影响,学校过分集中,不方便贫下中农子女上学。河口是一个有四五百人口的自然村,却没有教学点。学生到古塘上学,要爬山涉水,家长很不放心。以前这里也办过一所民办小学,但有一些人竟说什么“学校不正规”,“这样的学校质量低,升不了学”,把它砍掉了。贫下中农很有意见。
这次,大队党支部和革委会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一系列论述和让“农民子女就近上学方便”的教导,总结了经验教训,统一了认识,加强了对教育革命工作的领导。根据山区的特点,合理布局,增设教学点,迅速在河口和斗塘地区,恢复和增设了两个教学点。
在办学过程中,斗塘办学点的贫下中农因陋就简修整出一处旧的加工场,解决了两个班级的校舍问题。河口办学点的贫下中农自己动手修造了一批课桌。
学校布点下伸后,既方便和满足了广大农民子女入学,又解决了集中办学校舍不足的困难。河口小学开学的第一天,贫农社员甘伯英亲自送她的三个孩子上学。她激动地说:“托毛主席的福,学校办到了家门口。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广西岑溪县樟木公社革委会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