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6-04-26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山区建设的一个好经验 江西大茅山综合垦殖场的经验证明,山区建设必须以林业建设为中心,林业建设必须以造林营林为基础

第1版()
专栏:

山区建设的一个好经验
江西大茅山综合垦殖场的经验证明,山区建设必须以林业建设为中心,林业建设必须以造林营林为基础
国营江西大茅山综合垦殖场,在以营林为基础的思想指导下,近年来采取了一些革命化的措施,狠抓造林营林工作,使更新跟上了采伐,还绿化了大面积荒山,林业和农业生产,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大好局面。
走进这个垦殖场,人们便可以看到,在一条条环山的水平带上,在一个个整齐的鱼鳞坑里,都生长着以杉树为主的各种幼林。早几年栽植的杉树已经郁闭成林,新造的幼林也都青葱翠绿。垦殖场荒山造林的标兵——汪山林场,六年来新造的六千七百多亩林木中,就有五千二百多亩是杉树用材林,一九六○年造的五百多亩杉树林,最高的已有八米多,最粗的胸径有十二厘米。
大茅山垦殖场从一九六二年冬天开始,仅三年多的时间,就造林三万二千多亩,相当于前五年造林保存面积的四点六倍,等于建场八年来采伐面积的两倍。这些新造幼林,保存率达百分之九十八点三;成活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生长量(据去年秋天调查),以优势树种杉树为例,一九六三年造的平均高一米四,一九六四年造的平均高八十六厘米,一九六五年造的,当年新梢生长平均高达二十六厘米,最快的四十三厘米。预计再过十五年,这些新造的杉林,就可以开始采伐成材。按照这个场的林业发展规划,今后每年造林和更新面积,都将在一万亩左右。这样,二十年后,按每年采伐六千亩、每亩产材十五立方米计算,每年可以上调木材九万立方米,等于今年上调木材的五点二倍,并可轮伐五十年。如果这样坚持做下去,这个场的林业生产,完全可能实现愈采愈多、愈采愈好、永续作业、青山常在的要求。
这个场的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同时获得了迅速发展。粮食生产每年大幅度增产,去年又在前年增产百分之九点六的基础上增产百分之二十四点九,其中林粮间作收获的粮食就有十八万六千多斤。九千多亩水田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已由一九六二年的三百六十四斤,迅速上升到七百一十九斤。
反复实践反复认识反复斗争树立起以营林为基础的思想
革命方法来自革命思想,革命思想来自革命实践。大茅山垦殖场职工坚持突出政治,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林业生产建设必须以营林为基础,这是林业生产客观规律的要求。然而,由于营林是多年性生产,一时不容易看到成效;采伐是当年性生产,很快就能获得收益。因此,人们往往容易为暂时的眼前利益所迷惑,而忘记了营林这项根本大计。大茅山垦殖场树立以营林为基础的思想,就经过了反复的实践、反复的认识、反复的斗争。
在建场初期的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年上半年,他们用主要力量狠抓了山区工业和副业生产,这对于能够很快地安下家来,并以短养长,积累资金,有重大意义。但是,在安家性生产告一段落和当年性生产稳定上升以后,他们没有及时将生产重点转向林业生产上来,而把工、副业的积累继续用来扩大工、副业的再生产。有的单位为了多抓收入,对树木乱砍滥伐。结果,在营林方面出现了造的多、管的少、活的更少的现象。一九六○年下半年至一九六二年上半年,在抓粮食生产中,又出现了毁林种粮等现象。眼看着山区的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不仅当地社员有意见,部分工人和干部也感到垦殖场没有发展前途。
这种形势要求垦殖场党委回答:国家在山区办垦殖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怎样才能贯彻指导思想?
为了回答这些重要问题,垦殖场党委在一九六二年七月一日在梧凤洞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本着自我革命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建场以来的成绩,批判了重采轻造、重粮轻林等偏向。到会的各级干部畅所欲言,用大量的事实,揭露经营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和由此产生的恶果。大家首先算了两笔账:
第一笔,是山和田的比例账:全场共有山林五十万亩(其中森林四十万零八千亩,荒山九万二千亩),基本耕地一万五千多亩(其中水田七千四百多亩),按全场总人口平均计算,每人有山林二十五亩,有耕地七分五厘。这一算,大家都感到,在这样一个山多田少的垦殖场,抓粮食生产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只抓田不抓山,只抓粮不抓林,山区的生产就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笔,是采伐账:从一九五八到一九六二年,全场共采伐木材十三万二千多立方米,平均每年采伐二万六千多立方米。由于重采轻造、重造轻管,五年内虽然造林四万七千多亩,实际保存下来的只有六千多亩。这样砍下去,按全场的木材总蓄积计算,再过三十年就会全部砍光。这一算,到会的人都大吃一惊,认识到目前这种做法如果继续下去,将会弄到象群众批评的那样“坐吃山空,山穷水尽”的地步。
接着,大家又讨论了林业与农业的关系,举出了对比鲜明的事实:重溪、绕二分场和附近的公社,由于森林茂密,气候雨量就比较调和,基本上是旱涝无忧,农业生产连年稳产;相反,在林少荒山多的福泉山分场及附近公社,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几乎每年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农业生产不够稳定。大家由此认识到,农业和林业互相依赖,缺一不可,在大办农业时,如果忽视林业,不仅不能搞好农业,而且将直接妨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再说,从发展林业生产中还可以直接获得粮油等产品,如板栗、枣子等木本粮食和油茶等木本油料。
经过这样充分地揭露矛盾和分析矛盾,大家才明确地认识到,国家在山区办垦殖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山区建设成为永久性的社会主义林业基地。为此,就必须牢固地树立以营林为基础的思想(当时叫以营林为主),狠抓造林营林,发展林业生产。如果再象过去那样只吃山不养山,不但不能建设好山区,而且无法在山区长期建场安家。
重新认识汪山林场农林结合经验多快好省地建设起新的林业基地
垦殖场的龙头山分场有一个汪山林场。从一九五九年冬建立时起,这个林场的职工,在既无粮食、资金,又无造林经验的情况下,决心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把全场一万二千多亩长满芭茅草的穷山,改造成为林木茂盛的富山。全林场五十多名职工,不顾风雪严寒,吃在山头,住在山头,砍茅挖兜,全垦整地。没有苗木,他们就到几十里外山上采集杉条;没有技术,他们就虚心向当地老林农学习;没有一亩基本耕地,又没有开垦资金,他们就大抓以短养长,实行幼林和作物合理间作,常年总收入共达五百五十六元。经过这样连续三年苦干实干,终于改造了一千一百多亩芭茅荒山,造起了杉树林,并实现了粮钱自给有余。新造的杉树林,据一九六二年底检查,一九六○年插的五百多亩杉条,平均高达二点三米,成活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二。
汪山林场这种农林结合的作法,集体所有制的单位也可以搞,特别是值得那些田少、人多、山多的地方仿效。但是,垦殖场党委起初只是把它当作一般的先进单位来看待,没有看清它的重要意义。在梧凤洞会议以后,由于以营林为基础的思想十分明确,又经过深入调查,党委才认识到,汪山林场是一面荒山造林的鲜明旗帜,大力推广汪山的经验,就能够把全场八万多亩最易引起山林火灾的芭茅荒山迅速消灭,就能够多快好省地变穷山为富山,建起新的林业基地。于是,通过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推广汪山的先进经验,号召全场职工,学习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中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学习他们在造林营林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们“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林粮间作,以林为主”的长远观点及先进经验;学习他们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实行“领导、老林农、群众”三结合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汪山荒山造林的经验一推广,很快就掀起了全垦殖场向芭茅荒山进军的造林高潮。各级干部都纷纷带领工人群众上山安营扎寨,冒着风雪严寒整地造林。为了实现造林“三高”(成活率高,保存率高,生长量高),各林场不仅在造林时严格遵守造林技术规程,而且在造林后坚持补植、坚持抚育。东坑、潘家、宝林山等林场的工人,脱下自己的棉衣,遮盖待用的树苗,确保了苗根湿润。叶村、炉口等林场工人,为了新造幼林速生丰产,主动地挑猪栏粪、火土灰上山作底肥。小茅山林场造林后遇旱,死了一些树苗,工人们坚持补植,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终于使当年杉树成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经过这样顽强的斗争,荒山造林越造越多,越造越好。全场从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五年三年里,在荒山上造林二万多亩。
从马蹄湾采伐方式的革命得到启示辩证地处理森林采伐与更新的关系
在荒山造林搞起来之后,垦殖场党委又进一步分析了全场林业生产现状:在五十万亩山林中,森林有四十多万亩,荒山有九万多亩。这表明在整个林区的经营管理上,现有森林是个大头。只有搞好现有森林的采伐更新,才能实现永续作业,青山常在。当时,采伐更新是大茅山垦殖场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必须狠抓和抓好,也就是说必须处理好采伐与更新的关系。
南溪林场有一块山场叫马蹄湾,是一块杂灌木丛生的稀疏残败林,共有六十二亩。一九六○年秋天,这个林场的党支部考虑到,只有把这些稀疏残林全部砍光,实行人工更新,才能彻底改变这块山场的林相,促进下一代林木速生丰产。在经过和职工群众商量研究以后,就把这块山场的林木全部砍光,并且在一九六一年春天插杉、点桐、间作粮食。当时,垦殖场领导对这种采伐方式一再提出批评,认为这样“剃光头”是错误的。可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到一九六三年秋,马蹄湾山场新造起的杉树幼林普遍长势旺盛,套种的油桐也开始结子。在横港林场等地的情况也证明,凡是采取和马蹄湾同样的采伐更新的方式的山场,幼林都长得很好。
马蹄湾山场的采伐方式当真是错了吗?垦殖场领导不得不重新思索这个问题,终于认识到:原来过去一再批评的所谓“剃光头”采伐方式,实际上是正确的小片皆伐。马蹄湾山场的做法,是在采伐方式上进行革命的一个苗头。这与那种毁林种粮的“剃光头”完全是两回事。过去笼统地反对“剃光头”,在客观上为“抓壮丁”(专拣最好的树砍)的乱砍滥伐打了掩护。那时,不少林场为了完成木材上调任务,在不“剃光头”的名义下,进山“抓壮丁”——“老的不要,小的不要,弯的不要,病的不要”,专拣最好的树砍。结果,本来是次生林的林场,越砍越稀,越伐越次;本来有规格材的富山,变成了“远看青山在,近看无成材”的穷山。群众批评说,这是“黄鼠狼偷鸡,越偷越稀”,弄得山场里“老的老了,小的小了,青壮年不见了”。
象马蹄湾山场这样小片皆伐“剃光头”的采伐更新办法,粗看起来,似乎等于从头来,费工多,收效慢。其实,比起通常所用的打洞栽树的办法来,小片皆伐虽然开头费工较多,以后却大大省工。他们用两者作了对比,小片皆伐每亩整地造林一般是八点七个工,因为杂柴杂草不多,一年抚育两次只要三个工;只需抚育三年就郁闭,共九个工,合计十七点八个工。打洞栽树,开头每亩只要四个工,但杂柴杂草多,一年抚育两次要六个工,要抚育五年,共三十个工,如果每年抚育一次,五年也要十五个工,加上造林,共十九个工;往后的砍伐、运输比起前者更艰巨更费工。同时,前者因杂柴杂草少,不易发生火灾,防护也比较方便;后者则相反。特别是前者可以适当植密,如杉树每亩可栽三百到四百株,成活率高,成材速度快,成材量大。中期能间伐,使长期收入中有短期收入,还能保证十五年到二十年内,每亩出胸径二十二到二十四厘米的成材十五到二十个立方米。一般在柴丛中打洞栽树,即使幼树生长正常,也要二十年到二十五年才能成材。这样做,杉树每亩只能栽三四十株到一百来株,最多不到二百株。由于成活率低,每亩只能出成材三到十个立方米。各种情况相比之下,马蹄湾山场的做法,看来笨,实际巧;看来慢,实际快;看来费劲,实际省劲;看来是失,实际是得;看来树少,实际树多。
铁一般的事实和具体分析,教育了垦殖场领导干部。他们深深地感觉到过去对马蹄湾山场的批评,虽然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国家森林资源,而实际效果却是扼杀了新生事物的成长;如果不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就会让落后的东西继续保存和发展,就无法在采伐方式上进行革命,就无法正确处理采伐与更新的关系。垦殖场领导干部经过一场激烈的思想革命之后,向全场职工承认过去对马蹄湾山场的批评是错误的,肯定马蹄湾山场的采伐方式是正确的,必须推广;同时指出“抓壮丁”的采伐方式是一种最隐蔽、最厉害的乱砍滥伐,必须坚决制止。
从此,全场上下都把是否作了合理采伐,是否使更新跟上了采伐,作为衡量自己对革命工作是否负责的重要标尺。大家还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进一步提高了对采育结合的认识,并且创造不少采育结合的方法。过去,大家只理解到采伐是目的,更新是手段,更新是为了采伐;以后,联系本场次生林多、单产低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才认识到,要改变林相、提高单产,有必要把采伐当作手段,把更新当作目的。采伐与更新两者实际上是互为手段,互为目的的,只有这样完整地理解两者的关系,才能通过采伐达到更好的更新,通过更新达到更多的采伐。这样,就把原来“采伐与更新相结合”、“更新要跟上采伐”的口号,发展为“采伐要从有利于更新出发,更新一定要跟上采伐,使森林资源一代超一代”,从而使“以营林为基础”的思想更加积极和鲜明。他们根据因地制宜和有利于更新的原则,在采伐方式上,一方面提倡以小片皆伐为主;另一方面,对于坡度较陡、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山场,对于有天然更新条件的山场(如幼龄树木较多的,留马尾松母树可飞子成林的),就实行采育兼顾。在更新方式上,一方面提倡以人工更新为主;另一方面,对于有天然更新条件的山场,即实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他们就这样处处从实际出发,采取机动灵活的方法,正确地解决了采育结合中的一系列矛盾。
提高造林营林质量必须突出政治
执行制度要依靠群众的革命自觉
大茅山垦殖场在一九六二年以前造林数万亩,基本上是“年年造林,年年不见林”,勉强保存下来的幼林,大部分生长很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从造林工作本身来看,主要是没有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一九六二年梧凤洞会议以后,他们认真总结了前几年造林营林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在造林中,没有质量,就没有数量,不讲究质量,就会劳民伤财,失去造林的目的和意义。只有狠抓质量,才能达到造林多、成活多、生长快、出材多的目的。
几年来,他们为了提高造林营林质量,十分注意突出政治,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贯彻民主管理,提高工人对山区前途的认识和当家作主的思想,把执行造林营林质量的制度,建立在群众革命自觉的基础上。同时积累了一套搞好造林营林质量的经验。这些经验,概括说来就是“一高”、“两坚持”。一高就是造林质量标准高,两个坚持就是造林后坚持补植、坚持抚育。
坚持造林质量标准高,主要是抓好适地适树、细致整地、选用壮苗、肥土入穴、舒根打紧这五条基本措施。适地适树,就是要因地制宜,什么山适合栽什么树,就栽什么树,不强调“青一色”。细致整地,不一定是全垦,采取什么方式整地,应根据山场、劳力、资金、时间诸因素,全盘考虑。一般说来,坡度在二十五度以下的山场,可以搞全垦,坡度在二十五度以上三十五度以下的山场,最好搞水平带条垦或水平带与穴垦相结合。但是,如果劳力、时间等条件允许,也可以先全垦,接着筑水平带。搞水平带的好处是,当年就可以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并便于作业和实行幼林间作。坡度在三十五度以上的山场,严禁搞全垦,只能搞鱼鳞坑。肥土入穴,就是在开挖大穴时,把表土与生土分别堆放,在植树前,先把表土填入穴中,再将穴的周围的表土刮入穴中。这是一种就地取材解决大面积造林施底肥的好办法。
坚持补植,就是对新造幼林在头两年坚持缺一株补一株。这样做,才能造一亩、活一亩、保一亩。坚持抚育,就是要做到造后必抚,抚必抚好。抚育的方法,不宜强调全铲,因为这种抚育方法,既花工又不利于保持水土。对水平带条垦整地的山场,采用全刈条铲。对穴垦整地的山场,采用全刈穴铲或通过全刈条铲逐渐形成水平带,条铲就是在水平带上或穴垦的植树行带上,铲草松土;对带与带之间的杂草不铲,以利保持水土和增加绿肥肥源。这样做,该粗即粗,该细即细,比全铲抚育,质量更好,用工更省。
“林”字当头,幼林间作,一举数得
大茅山垦殖场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幼林地里大搞间作,只要坚持“林”字当头,就能一举数得。首先,增多了抚育次数,能加速幼林生长;其次,提高山地利用率,能收获大量的粮食、油料等产品,实现以短养长;第三,以抚代耕,一工双益,降低成本,节约劳力。现在,这个场已经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实行幼林间作,是自力更生、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林业基地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一九六四年以前,这个场只搞林粮、林油间作。一九六四年,在汪山林场幼林山地试验间作红花草获得成功后,一九六五年在全场大面积推广,普遍获得成功。目前,全场一千二百多亩间作在幼林山地的红花草,普遍生长良好。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肥山,加速幼林成长;二是收红花草子,解决水田红花草留种与栽种早稻季节的矛盾,有利于稻田增产;三是增加收入,以山养山。今年,他们又在幼林间试种药材,把原有的林粮、林油、林肥三间作,发展为幼林四间作(即增加林药间作)。
大茅山垦殖场职工时刻记着毛泽东同志的教导:“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他们决心更加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在林业生产建设中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卢奕庆 边自煌

延安积极植树造林(图片)

第1版()
专栏:

延安积极植树造林
上图:十年来,延安人民和广大青少年每年坚持造林,已取得丰硕成果,山上树木已经郁郁葱葱。
左图:延安的绿化工作,得到了全国各地的支援,从西北的新疆到南方的广东,从东北的辽宁到西南的四川,到处都拿出珍贵的树苗,优良的树种支援延安绿化。这是延安群众在整理外地支援的树苗,准备栽植。
新华社记者 和 坪摄

刘主席周总理电贺坦桑尼亚国庆

第1版()
专栏:

刘主席周总理电贺坦桑尼亚国庆
新华社二十五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二十五日打电报给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总统朱利叶斯·克·尼雷尔,祝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国庆。电文如下:达累斯萨拉姆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总统朱利叶斯·克·尼雷尔阁下:
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国庆的时候,我们向阁下、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政府和坦桑尼亚人民表示热烈的祝贺。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在总统阁下的领导下,坚持独立自主政策,积极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取得了显著成就。坦桑尼亚政府和人民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支援亚非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为加强亚非团结和维护世界和平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人民为坦桑尼亚人民的成就感到高兴。
中国和坦桑尼亚两国人民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友谊。近年来,我们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良好的发展。两国领导人相互进行了友好访问,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日益密切。我们深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和坦桑尼亚两国的友谊和合作必将日益巩固和发展。
祝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刘少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
一九六六年四月二十五日

我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廖承志举行宴会 欢迎亚非记协书记处全体会议各国代表

第1版()
专栏:

我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廖承志举行宴会
欢迎亚非记协书记处全体会议各国代表
新华社二十五日讯 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廖承志今天中午举行宴会,热烈欢迎参加亚非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第四次全体会议(扩大)的各国代表。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刘宁一出席了宴会。
亚非新闻工作者协会总书记查禾多和出席亚非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第四次全体会议(扩大)的各国代表,应邀出席了招待会。
廖承志在宴会上祝酒。他祝贺亚非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第四次全体会议(扩大)取得巨大的成功。
查禾多在讲话中感谢中国主人盛情的款待和良好的祝愿。他说,亚非记协是亚非团结运动战斗组织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所有的战友,亚非进步的组织同我们一起,为更快地达到我们的目的而努力。
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常驻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阮明芳,泰国爱国阵线常驻国外代表帕荣·朱拉暖,马来亚民族解放同盟驻中国代表团团长沙尔玛,日本在北京的和平人士西园寺公一,在北京常驻、以及正在北京访问的亚非新闻工作者,亚非记者进修班学员和其他亚非各国外宾也应邀出席了宴会。
出席宴会的,还有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唐明照、吴学谦、钱李仁、朱子奇、杨朔、王传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梅益、王芸生,以及首都新闻单位的负责人。

创百年大业

第1版()
专栏:社论

创百年大业
江西组织大批干部、职工、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进山,开发山区,建设山区,兴办了大批垦殖场,取得了开发山区的重要经验,使山区面貌大为改观。这里介绍的江西大茅山垦殖场的情况和经验,很值得一读。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土地面积的大部。发展山区建设,造林是个中心环节。山林发展了,不仅山区经济会全面发展起来,对平原的农业生产,对工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也是很大的推动。
近几年来,各地在开发山区、经营山林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和经验,对山区建设的规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这一方面,还有一个很大的“必然王国”需要探索,工作中还有不少盲目性。有些人只知“吃山”,不知“养山”,以致山林资源越来越少;有些地方营林不得法,造林多,成活少,以致有的荒山秃岭长期不得改造,个别地方的青山绿水变成了童山浊水,平原的人不愿进山,山上的人却想下山。大茅山垦殖场的同志们在这方面也吃过苦头。在反复的实践中,他们逐步体会到:山区建设必须以林业建设为中心,林业建设必须以造林营林为基础。也就是说,要想治好水、治好田,必先治好山;要想治好山,必先造好林。只有青山常在,才能绿水长流,才能带动山区经济全面发展。
大茅山垦殖场的同志们进山之初,对垦殖场的经营思想并不是很明确的。抓采伐,抓副业,甚至毁林种粮,而不造林营林。只顾眼前利益,不注意长远建设,不懂得吃山和养山、采伐和更新的辩证关系,当然也就找不到处理这些关系的正确方法。就是有些林场创造了成功的经验,也看不见,更不要说总结推广了。象汪山林场实行林农结合、以短养长的经验,南溪林场正确处理采伐更新关系的经验,都没有引起领导者的重视。后来,他们活学活用毛泽东同志的著作,经过自我革命,明确了办场的目的,树立了把山区建设成社会主义林业基地的远大理想,用唯物辩证观点,分析客观实际,寻找主要矛盾,重新认识和总结某些林场的成功经验,对客观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逐步找到了正确的建场方针。
大茅山垦殖场的变化说明,要真正建设好山区,首先要树立高瞻远瞩建设社会主义大业的革命思想,树立对山区人民子子孙孙负责的长远建设思想,而不能象很多群众对只采伐不经营的现象所批评的那样“坐吃山空,山穷水尽”。旧社会的统治者,疯狂掠夺山林而不管建设。今天,山是人民的山,是社会主义的山,是要走向共产主义的山。我们只能把山区建设得越来越好,而没有理由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我们不仅要使山区青山常在,林木愈采愈多,而且要有粮有油,要发展电力、交通,兴办文化、卫生事业,逐步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逐步使山区建设赶上平原地区。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不但要逐步缩小城市和乡村的差别,还要逐步缩小平原和山区的差别,必须大力建设山区,才能缩小这种差别。有了这样远大的理想,就能站得高,看得远,就不会被眼前利益迷惑而忘了百年大业。大茅山垦殖场的同志们在实践中提高了建设山区的革命自觉,也就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山区建设的规律,找到了正确的经营方针和方法。
我国地区辽阔,东西南北的山区的自然特点各不相同;就在同一山区,深山和浅山、这里和那里的情况也有差别,所谓“山高一丈,大不一样”,就是这个意思。大茅山地区人多、山多、田少,这里的具体作法不一定适合于别的地方,各地必须因地制宜,找出适合当地特点的经营方法。但是,大茅山的同志们用革命精神创建社会主义新山区的思想,以造林营林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林业基地的思想,是值得各地学习的,是应该大大提倡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