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6-04-11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抗灾的活哲学 一个老灾区——阜阳专区突出政治发生的变化

第1版()
专栏:

抗灾的活哲学
一个老灾区——阜阳专区突出政治发生的变化
灾区,特别是老灾区、重灾区,自然灾害频繁,有着很大的“必然王国”,没有被认识。这种地区能不能较快改变困难的局面呢?
安徽阜阳专区的变化表明:人们思想上一旦突出了毛泽东思想,用斗争的哲学代替悲观的观点,会产生多么大的威力!
阜阳地区是一个七百万人口的老灾区。这个地区十年九涝。解放之初到一九六四年上半年,全区农村群众由国家供应了四十三亿斤口粮。从一九六四年下半年起,尽管还有灾害,但是季季有较好的收成。一九六五年同一九六三年雨量大体相等,成灾面积却从一千四百万亩缩小到五百万亩。这年粮食产量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向国家交售了十亿多斤粮食;养猪头数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卖给国家六十万头肥猪;大牲畜比一九六四年增加百分之十三;购买力和丰收的一九五七年相比,增长百分之二十左右。这个大变化,来得比人们预料的早。
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外力的支援吗?不是。我们征求了许多干部和社员的意见,共同的看法: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伟大作用,是阶级斗争成了战胜灾害的动力,是贫农下中农组成了革命的队伍,巩固壮大了集体经济,是用辩证思想为武器,初步掌握了抗灾生产的规律性,取得了斗争的自由。
“让,才能主动”
淮河洪水泛滥的灾害,从一九五四年起基本被制止了。但是,淮北地区的内涝,还是严重的灾害。
怎样同内涝作斗争呢?
水往低处流。承认它,治水就有自由;不承认它,就不会有自由。
但是,能不能认识事物的这种规律性,这里面也有阶级斗争的问题。旧社会带来的阶级局限性、旧习惯、旧观点,是不打不倒的。在这里,堵水的思想就是旧事物。历史上,阜阳地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各霸一方,欺骗和胁迫群众,到处筑坝挡水,水从那里入境,就在那里设防。因此,在省与省,县与县,这个势力范围与那个势力范围接界的地方,都筑了大量的土坝挡水。结果,逼使洪水横流,首先淹了上游,挡不住了,再淹下游。因此,下游筑坝和上游平坝,就成了这个地区多年的矛盾和纠纷。解放以后,这种封建割据的思想影响表现为一种习惯势力,以为堵住水就维护了群众的利益。实际上,这不是战胜水害,而是各保一方的悲观论点,是分散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
水是堵不住的。堵水,想的是把水害留给别人,最后水还是回到自己身边,同样吃苦头。
要战胜水害,就要承认:第一,水是要流的。第二,水是要往低处流的。第三,上游下游合力对付水,水是可以战胜的。承认这三点,是经过严重的思想斗争的。在斗争中,树立了团结治水的全局观点,下游主动地为上游让水。一九六四年春季,安徽省委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指示,领导淮北广大地区广大群众动手平毁挡水堤坝。阜阳专区与河南省交界的临泉、界首、亳县、涡阳、太和、阜南六县,平毁了一百二十处。在专区各县之间平毁了一百五十九处。根据水的流向,上游有多少水,尽管放;该平毁什么地方,上游提要求,下游就平,平了还请上游检查验收。阜阳地区不少共产党员,在这次让水平坝中,认识到自己不是那一个地区的共产党员,而是中国共产党员,不但要代表下游人民的利益,还要代表上游人民的利益,更要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贫农下中农说,只有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天下农民才能是一家。在旧社会,我们是被迫为地主的利益而打架,死的伤的都是自己的亲人,没有一个地主。
千百年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长期形成的封建割据的习惯势力,也就这样打破了。
我们去的涡阳县新兴区,与河南永城县交界,是有名的老灾区。一九六三年土堤挡不住上游洪水,全区有三十七处决口,六十三个村子完全被水包围。区委书记看到堵水不成,便趟着齐腰的大水去观察水情。他们查清了区内水的流向,还去河南上游摸清了来水的情况。从趟水调查中,他们懂得了让水流下去比堵水好,决心接受上游来水。区委领导群众把全区挡水工程通通平毁,同时把区内一些互不相连的水沟,根据水的流向挖通。一九六五年又发生大水,水排得就比较快,灾害大大减轻,仍然得到了较好的收成。
这件事看起来解决的是水利问题,实际上是个很大的政治问题。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全国是一盘棋,局部应当为整体服务。团结,才能形成拳头去战胜敌人。在淮北治水中,具有伟大意义的一句话鼓舞着人们前进,这就是“让,才能主动”。下游让水,就是要牺牲某些局部利益来换取全局利益。只有让水流下去,才能治水。“让,才能主动”,体现出上下游社会主义的新关系。这句革命名言,在社会主义协作关系中,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摸到了水的规律,才能用水为生产服务。为了用水,过去有人主张蓄水。但是,这里是低洼平原,蓄水越多,受淹越重。水来了不及早送走,就有受灾危险。因此,正确的方针只能是以排为主、排灌结合。所谓“排”,不是消极地等着上游来水淹自己,而是按照客观规律一步一步战胜来水。用农民的话说,叫做多挖沟。不是乱挖,而是按照水的流向,按照排水与用水的要求,按照可能与需要去挖。挖沟就是建立一个排水通畅、并且有可能用水的水利系统。认识了这个问题也就有了自由。阜阳地区各级党组织采取领导、技术人员、群众相结合的办法,因地制宜,全面规划,领导群众在沿河地带按等高线和水的流向开沟,实行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在平坡地挖沟,低洼地修台田条田,河滩地圈圩,并使大小沟互相贯通配套,这样水流畅通,大大缩小了受涝面积。
毛泽东思想揭开了战胜水害的规律。这里的干部、群众都这样说:过去受淹,主要是吃了堵水思想的苦头。两种政治思想得到两种结果,堵水还是让水,实质上是思想领域里的一场阶级斗争。
既要抗灾,也要“避灾”
灾区,在彻底战胜灾害之后,才算是有了彻底的自由。在灾害存在的条件下,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能不能得到发挥呢?
这个地区治水是长期的任务,是不是只能等待完全治好了水,才能解决粮食自给的问题呢?实际生活证明,只要坚持斗争,完全可以在治水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灾区的农业生产,比较快地解决粮食自给问题,逐步创造出一个新局面来。
治水,要同灾害打正面战,同时,也要想办法打迂回战,绕着天灾走。
多种一些春红薯是阜阳地区人民抗灾、避灾的主要手段。
春红薯过去在这个地区没有发展起来,主要是不认识它。有人热中于栽稻子,但因水源没有保证而失败了;过去也推广过种红薯,但多是麦茬红薯,种得晚产量低,有时甚至赶不上收就被淹掉了。这些同志都想争取高产,但是,当时只有笼统的高产概念。没有到群众中去发现适合当地抗灾条件的高产作物,结果,脱离了实际,走了一些弯路。
春红薯,可以早种,产量高,用途广,有利于群众抵抗灾害。要不要支持群众种春红薯?在地委同志中是有争论的。个别同志看不起红薯,说红薯不好吃,营养不丰富,不过硬,等等。争论的结果,多数同志认为,群众要种就应当支持群众。他们到群众中去摸底。社员说:“你们早就应该帮助我们多种春红薯。”春红薯是“铁打的庄稼”。不好吃怎么办?回答是:“先吃饱,后吃好。”“我们把红薯干磨成面,掺上黄豆粉,做蒸馍做面条,都好吃得很。”群众甚至提出一些批评说:“我们说红薯好吃,是你们说不好吃。”有了红薯,可以磨粉多养猪,肥料多了,土地壮了,细粮也就多了。的确,临泉县就是一个好例子。这个县种春红薯,不仅发展了生产,改善了群众生活,农村副业也得到发展。去年收购了一千零四十多万斤粉丝,价值四百万元,可以购买近两千万斤化肥,今年三月间不到十天中,群众就购买了五百万斤化肥作小麦追肥。制粉副业还促进了牲畜的发展,一九六五年比一九六一年,全县大牲畜增加了百分之四十,猪增加了一点二倍。
你要在这个灾区种好其他的粮食作物吗?那就先要种好春红薯。有了它,就可以少吃以至不吃供应粮,也有了生产资金,有了牲畜和肥料,这样,就给其他作物的高产创造了物质条件。这可以说是人民斗争辩证法的一例。
种春红薯,提出了一个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在灾区,客观情况不同,但人民群众中肯定有自己抵抗灾害的武器。只要领导者深入群众,去发掘、总结这些经验,给予支持,大力推广,就能发挥战胜灾害的作用。
这个地区也很重视多种小麦及其他早熟作物。让早熟作物稳产高产,在水害到来前,先把粮食收到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又一个避灾和抗灾的办法。过去,人们总是把眼睛看在秋季作物上,但是水一来就被淹掉。经过这些年的实践,人们终于懂得了:要加强同秋季的水害作斗争,就必须多种多收夏熟作物,夏季收成越好,人们夺取秋季好收成的信心越高,同水灾作斗争的劲头就越大。
避灾,听起来是消极的,实际上是既实事求是,又积极进取的办法。这是在灾区生产中利用客观可能性,减少灾害威胁,以至最后消灭灾害的一条道路。
灾是天生,命由人定
一个老灾区,干部和群众中对于灾的看法,常常是两种思想斗争的反映。用革命的思想对待灾荒,就是依靠人民战而胜之,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相反的,就是在灾害面前软弱无力,变成怨天怨地的宿命论者。
在阜阳地区,我们走了很多地方,看到的是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起战胜困难、夺取丰收的蓬蓬勃勃的革命精神。他们藐视“穷”,不怕难。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挖掉穷根。革命正在创造一切。
让那些抱着资产阶级观点的人看看我们的灾区人民还有什么穷相吧。亳县双沟公社西关生产队一位贫农出身的饲养员赵德光,他一个人精心喂养十三头牛。这个贫农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是生产队的革命骨干。一天,牛棚着火了,他奋不顾身从大火中抢救牛,抢到最后一头牛,不幸被大火烧伤,救治无效,牺牲了。地委、县委讨论了他的革命事迹,决定在全区范围纪念他,学习他,并且批准了他生前提出的入党要求。领导上派人去看望他的母亲,送去一些钱。这位母亲说:“我们有毛主席,有集体的靠山,请把钱拿去给生产队再买牲口。”这是多么伟大的母亲!她在极端悲痛中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集体,而是党。
亳县城父公社杨庙前生产队六十五岁的刘大娘,今年春天下雪,想到地里麦子要追化肥。她说,“焦裕禄是县委书记,连车子都不骑;我儿是生产队长,他不需要骑车子。”她征得儿子的同意,把准备买车的钱垫到集体买化肥的费用中去。这是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母子的新关系。无数新人新事,是说不完,道不尽的。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抗灾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人,把宿命论的思想赶跑了,战胜灾害的办法一个个从群众中提出来了。大寨式的先进单位多起来了。一九六三年这里没有一个生产队的粮食产量超过“纲要”,一九六四年就有了三百零一个生产单位(队、社),去年已有四千多个生产单位粮食产量超过了“纲要”。是不是过去就真的一个没有呢?恐怕是没有看见。现在,领导思想革命化了。一个个先进单位都涌现在自己的眼前。那种以为灾区是“搞饭吃”,谈不上“大寨”,谈不上上“纲要”的说法,是悲观的论调,完全站不住脚。
灾区大寨有一个共同特点是,革命精神昂扬,办法巧妙,翻身很快。许多社、队差不多都是一两年就翻了身。
为什么这么快呢?阶级斗争把劳动人民蓄藏已久的革命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过去思想不革命,看灾区看困难多,现在,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有利条件。拿阜阳地区来说,就有:一,人的斗争经验丰富;二,土地多,收不了这块,争取收那块;三,水多,可以搞灌溉;四,可以种两季,收不了粮食,收菜也能解决一些问题;五,多种经营门路多;六,过去搞的一些工程正在逐步发挥效益等等。这些有利条件是主流,人们掌握了它,大灾之年总有办法维持住自己生活,轻灾可以丰收,更重要的是可以因地制宜地建设稳产高产田。
灾区的大寨多得很,也好得很!灾区大寨是在抗灾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带有自己的特色。如果用一般地区的框子套,是不能认识的。
利辛县柳西公社柳西大队是阜阳地区第一个大寨式先进典型。一九五七年以前,这个大队一直是救灾的重点。一九五八年开始,大队干部每逢下雨就带着人下田察看水流,作上记号,雨后挖沟,终于找到一套科学的治水办法,叫作“下雨看,雨后干,干后再看,看了再干,逐坡开挖,等高排水,自成系统”。从此基本上解决了内涝问题。他们在治水的同时,发展了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解决了缺乏牲畜、肥料等问题。去年,尽管先是七十多天的大旱,接着又是二十多天大雨,粮食单产却由一九五八年的三百一十斤增加到五百一十斤,超过了“纲要”的指标。
我们访问的每个县,都听到各地同志谈他们自己的先进典型。人们靠一双双手,在与水旱灾害斗争中,创造了小麦高产的经验,大豆高粱高产的经验,红薯和棉花高产的经验,发展大牲畜和养猪的经验。受灾了,有的靠了母驴养驴骡翻了身,有的靠几头母猪翻了身,有的虽然全年粮食无收,靠种胡萝卜也顶住了灾。人民群众一经发动起来,救灾抗灾以至争取稳产高产的办法多得很。这决不是少数人坐在屋子里能想出来的,真是淮北遍地皆芳草。许多办法说来一点也不神秘,一说就明,一用就灵。“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其实,功夫是有的,这就是思想大革命。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灾区,底子薄。一切工作都要从灾区的实际出发,保护元气,量力而行。要树立从最坏处着想准备长期斗争的思想。要有所为,有所少为,还要有所不为。没有这一条,灾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就要受到干扰。
悲观论,被赶跑了,在大好形势下,盲目乐观情绪又会抬头,盲目乐观同悲观是双胞胎。我们的斗争哲学就是要自觉地在两个战线上进行斗争。
拿种棉来说吧,能不能也象一些稳产地区那样集中搞大片棉田呢?不能。这里是灾区,要始终坚持粮食第一的原则。棉花要种,但只能分散地种,不要同粮食争名次。省委地委的这种安排受到了广大贫农下中农的拥护。
机关可以不可以占些耕地盖宿舍呢?省委同志在淮北一个县发现有的机关占用耕地盖房子,提出了严厉批评,规定了“占用一亩耕地,一定要请示省委批准”。一亩地,在某些大手大脚的人看来,也许是小事。但一亩地背后反映的思想,却可以损坏得来不易的好形势。阜阳地委同志们在这方面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
公路裁弯取直,就交通事业的发展来说,是好事;但要占用灾区粮地,耗费民力,废了的路又不能马上变为农田,就是坏事。地委认为现在的路只要能晴雨通车,就没有改的必要,坚决把劳力集中到生产斗争中去。这里的同志们牢记省委的一次指示:“即使从天上掉下一条路,也不要改”,“永远不要忘记在一年半以前,这里还是吃供应粮的灾区”。
办半农半读学校也是好事。但是,如果发展速度过快,占地过多,盖校舍多,却不利于当前灾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大家认为,用开荒地的办法解决学校用地问题,在淮北地区更有条件。
办农村卫生文化事业,也要照顾灾区特点,不要要求过高,不必强求一律。例如,卫生事业要逐步普及,但不必每一个卫生员都要有一个十元钱一只的保健箱。戏也应由群众自愿出钱去看,有多少人看就是多少人,不用摊钱的办法。
老灾区开始翻身了,这是大喜事。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干部和人民开始运用毛泽东思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自由。惧的是在好形势面前头脑容易发热。形势越是好起来,越要一分为二。省委要求大家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处处事事都要留有余地,这一条也是能不能坚持革命斗争到底的大问题。没有两分法就不能巩固已有成果,更不能前进。在大好形势下,要多想些困难,多找些差距,多向自己提些新的要求。
中共阜阳地委同志说:“我们从斗争中认识了毛泽东思想的力量,现在有了一点自由了。”自由来自毛泽东思想挂帅。他们以阶级斗争为纲,解决了人同灾害的关系,不是怕,而是斗争,开始掌握了同水害作斗争的主动权。他们总结人民群众经验,作出了抗灾发展农业生产的合理安排,确立了从灾区特点出发因地制宜的做法。方向和办法都突出了政治。大门打开了,路子走宽了。当然,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自然现象的变化在淮北地区是复杂的,如何同天气作斗争是一门大学问。在生产上,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来了,如排水问题初步解决了,抗旱就要抓起来。灾害逐步减轻了,缺肥料问题又迫切需要解决。抓住了农业,还要抓住多种经营,而这一点是比较薄弱的环节。重视了生产问题,还要狠抓群众生活,特别是解决烧柴问题。更大的还有如何因地制宜建立稳产高产田,以及在自力更生原则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等。
在抗灾斗争中,人的思想革命化永远是第一位的。访问阜阳地区,耳闻目见,发现灾大,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的人民抗灾的力量更大。这里有着为数众多的焦裕禄式的干部和雷锋、王杰式的人物的苗头。从政治上思想上提高他们,把他们的革命思想、品质、风格发掘出来,传播开去,使之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革命榜样,就能够进一步促进思想革命化。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人成了大军,战胜灾害的力量就会绝对地增强起来。
本报记者 安岗 陈勇进 黄植

要认识客观规律必须突出政治

第1版()
专栏:社论

要认识客观规律必须突出政治
一年多的时间,一个老灾区——安徽阜阳专区就摆脱了困难状况,从严重缺粮变得有了余粮,并使集体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开始翻身了。阜阳专区向一切老灾区提供了一个真理,突出政治,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就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找到改造世界的正确途径,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战胜严重的自然灾害。
阜阳地区战胜自然灾害的主要经验,是在党的领导下,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教导办事,发动广大群众,坚决平毁了省与省、地区与地区之间修筑的挡水工程,打破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治水的封建割据局面,上下游一盘棋,统筹兼顾,从根本上解决了防治内涝的一个问题。这是一场同自然灾害的斗争,更是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
水是往下流的,要防治内涝,只能泄水,也就是阜阳专区同志们所说的“让水”,而不能挡水。这本来是明明白白的道理。但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过去采取损人利己的做法,筑坝挡水形成了一种顽固的习惯势力,障碍了人们认识这个朴素的真理。解放以来,虽则想了许多防治内涝的办法,但是一叶障目,看不到筑坝挡水不但不能减轻涝灾,反而成为防治内涝的主要障碍。这种盲目性,使得人们在“必然王国”面前,丧失了主动,长期受灾而不能自拔。党发现了这个问题,领导广大群众开展一场兴无灭资的伟大斗争。党首先教育党员,打破头脑中的阶级局限性,使他们认识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但要代表下游人民的利益,还要代表上游人民的利益,更要代表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的利益。广大党员团结和教育广大群众,坚决同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本位主义思想作斗争,同旧的习惯势力作斗争。他们在让水中取得了主动,也就取得了治水的自由。毛泽东同志说,“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这句话不仅对于解决政治斗争、思想斗争问题是完全适用的,对于解决人们如何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问题,也是完全适用的。阜阳地区战胜内涝的斗争,正是首先在人的头脑里,打破了认识世界的阶级局限性,改造了主观世界,给从“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国”打开了道路,迈出了根治水害、制服内涝的决定性的一步。
老灾区的困难是严重的,能不能依靠当地人民群众,自力更生,战胜灾害呢?如果不深入群众,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就不可能认识灾区的实际,也就不会相信群众有本领战胜灾害。正因为这样,有些同志把天灾多、底子薄,看作是灾区的主流,不敢设想改变灾区面貌;事事向上伸手,想靠国家救济过日子。阜阳地区的党组织,从长期同灾害作斗争中,认识到灾区人民最懂得灾害的来龙去脉,他们有丰富的斗争经验,有许多切合实际的抗灾除害办法。要想认识灾区的客观实际,改造灾区的客观世界,就必须认真向群众学习,把群众的斗争经验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才有可能取得战胜灾害的自由。阜阳地区党组织依靠灾区人民认识了自然灾害的规律,积极领导群众展开对内涝的斗争,建成了全区的排水系统,按照不同地势,采取不同的治水办法,并且普遍推广了种植春红薯的抗灾措施,一步步地走向了胜利。当然,各个灾区的情况是不同的,灾区群众的抗灾经验也不是一样的,治水抗灾的具体措施,都必须因地制宜。
同一般地区甚至同轻灾区比较起来,老灾区的具体困难是很多的,怎样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困难呢?这就要有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决心。在灾区,有不利因素,同样也存在有利因素。我们不但要承认困难,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充分发挥有利因素,去克服不利因素,战胜困难,改变灾区面貌。越是困难,越要看到有利条件,越要看到人的作用,越要进行顽强的斗争。只有正确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才能真正认识客观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焦裕禄同志是这样,阜阳专区的同志们也是这样。
毛泽东同志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要依靠革命化的人。只有突出政治,人的思想革命化了,才能正确认识客观规律,胜利地推进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阜阳地区在较短的时间内战胜内涝灾害,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朱委员长观看老挝艺术家精采演出 接见老挝爱国战线党文工团负责人和主要演员

第1版()
专栏:

朱委员长观看老挝艺术家精采演出
接见老挝爱国战线党文工团负责人和主要演员
新华社十日讯 中共中央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今天晚上观看了老挝爱国战线党文工团的精采演出。
老挝爱国战线党文工团是在老挝爱国战线党中央的关怀和领导下,在战斗的烈火中诞生和成长的,被老挝人民称为“革命的文工团”。今晚他们演出的“红灯舞”、“凯旋舞”、“友谊舞”等歌舞,热情地歌颂老挝爱国战线党的英明领导,介绍了老挝人民反美爱国斗争的勇敢精神,赞扬了老中两国人民的亲密友谊。全场观众对他们演出的老、中两国的歌舞节目,报以热烈的掌声。
演出结束后,在《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中,朱德委员长走上舞台和全体老挝艺术家亲切见面,对他们的成功演出表示祝贺。
观看今晚演出的,还有中老友协会长连贯,文化部副部长颜金生,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吕骥、丁波等。
新华社十日讯 中共中央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今晚接见了老挝爱国战线党文工团团长坎马·富贡,副团长巴色·西沙隆和占农·因塔冯以及主要演员,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接见时在座的有连贯、颜金生等。(附图片)
下图:中共中央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观看老挝爱国战线党文工团演出后,上台和老挝艺术家们合影。         
         新华社记者 王景英摄

周总理接见新华社雅加达分社人员 亲切慰勉这些被迫从印度尼西亚暂时撤离回国的同志

第1版()
专栏:

周总理接见新华社雅加达分社人员
亲切慰勉这些被迫从印度尼西亚暂时撤离回国的同志
新华社十日讯 周恩来总理今晚接见了暂时撤离雅加达回到北京的新华社驻雅加达分社社长张海涛以及全体记者和工作人员。
新华社驻雅加达分社人员,是在印度尼西亚政府无理宣布“暂时封闭”新华社驻雅加达分社以后回国的。
在接见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向张海涛等同志表示亲切慰问和勉励。
陪同接见的,有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郝德青,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对外文委副主任史怀璧,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副社长缪海棱、穆青、王敏昭,《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陈浚,广播事业局副局长顾文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李伍、李炳泉,首都其他各新闻单位的负责人常芝青、穆欣、吕梁、史迈、柯在铄等。(附图片)
右图:周恩来总理和新华社驻雅加达分社社长张海涛和全体人员合影。  新华社记者 吴元柳摄

周总理接见巴基斯坦《黎明报》记者

第1版()
专栏:

周总理接见巴基斯坦《黎明报》记者
新华社十日讯 周恩来总理今天下午接见巴基斯坦《黎明报》记者伊查兹·侯赛因,同他进行了友好的谈话并回答了他的问题。
接见时在座的有: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大公报》副社长兼总编辑常芝青,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陈维帆等。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