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6-04-07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敢同最强者较量

第3版()
专栏:社论

敢同最强者较量
毛泽东同志说:“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志气,可以说是同最强者较量的志气,这能力,可以说是同最强者较量的能力。世界先进水平,不就是最强者吗?我们决心要赶上和超过它,不就是敢同最强者较量吗?
上海卫海铁工厂就是敢同最强者较量的一个典型。这个原来基本上用手工操作的“大打铁铺”,经过九年的艰苦奋斗,居然在产品质量方面赶上了国内最现代化的长春汽车厂,这是何等的志气,何等的能力!
卫海铁工厂不但敢同国内最强者较量,而且敢同世界最强者较量。它在赶上国内先进水平之后,正在为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继续奋斗,这又是何等的志气,何等的能力!
小小的卫海铁工厂,可以被看作是我们伟大国家的形象。九年之前,它不也是“一穷二白”的“弱者”吗?可是,由于它敢于同国内最强者较量,善于同国内最强者较量,现在也成了我国钢板弹簧生产的最强者。我们整个国家只要敢于同最强者较量,而且善于同最强者较量,不也一定能够彻底改变“一穷二白”的“弱者”面貌,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吗?
同最强者较量,这是历史赋予无产阶级的战斗本能和伟大使命。无产阶级要推翻强大的资产阶级统治,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比社会主义还要高级的共产主义,没有同最强者较量的革命气魄和战斗精神,是不可能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的。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精神,也就是敢同最强者较量的精神。争上游就是争做最强者,如果不敢同最强者较量,凭什么力争上游呢?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建国方针,也就是敢同最强者较量的方针。图强就是做个最强者。如果不敢同最强者较量,谈什么奋发图强呢?
我们提倡学大庆,赶大庆,超大庆,也就是提倡同最强者较量。大庆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典范,是这些方面的最强者。如果我们不敢同这个最强者较量,可以断言,是学不好,赶不上,超不过的。
敢同最强者较量,就不能走别人的老路,而要创自己的新路。同国外的先进水平较量是如此,同国内的先进水平较量也是如此。卫海铁工厂,当它照搬长春汽车厂的技术的时候,就赶不上长春汽车厂;当它独创自己的技术的时候,就赶上了长春汽车厂。道理就在这里。
敢同最强者较量,也就敢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虽然自己离高标准可能很远,但不是“望而生畏”,而是“望而生劲”,别人那样高,自己为什么不可以鼓一把劲攀上去呢?因此,敢同最强者较量,一方面是一种压力,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就能变得有力,就能力争上游,就有可能成为最强者。
要敢同最强者较量,还要善同最强者较量。有了敢较量的革命精神,还要有善较量的科学态度。这样才有可能把同最强者较量的革命志气,变成同最强者较量的革命能力。才有可能把做最强者的主观愿望,变成最强者的客观事实。卫海铁工厂的巨大成就,正是敢较量和善较量相结合的结果,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结果。
学习卫海铁工厂,就应当学习它的这一点。

小厂怀大志

第3版()
专栏:职工论坛

小厂怀大志
卫海铁工厂铁匠出身的技师、副厂长 顾耀祖
有人问我们:“为什么卫海厂变化这么快,变化这么大?”我们的回答是:就因为大家有一股敢于跟最强者较量的志气。
这些年在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斗争中,我们体会到,作任何事情,都得有个志气。一个人有了革命志气,就能对革命有较大作为;一个厂有了革命志气,就能对革命有较大贡献。
“敢”与“不敢”,一字之差,实际差了十万八千里。一九五八年,有同志说我们铁匠“斗大的字不识两箩”,造不出机器;我们就是敢造,结果成功了。一九六四年初,党支部提出质量要一年赶上长春第一汽车厂,有同志说“吓佬佬”;我们就是敢以“三老”赶“三新”,结果也赶上了。
不怕生产上一穷二白,没有机器,就怕思想上一穷二白,没有志气。只要有志气,即使没机器,也可以造出机器来。如果没志气,即使有机器,也可能没有多大作为。今天,我们要在几十年内走完人家一二百年走过的路程,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没有这股志气就是不行。
机器都是人造出来的;技术都是人去掌握的。外国人是一个脑袋两只手,我们也有一个脑袋两只手,只要有志气,又肯下功夫,为什么他们能干出来的事,我们就不能干出来呢?他们有他们的条件,我们也有我们的条件。我们最根本最可贵的条件就是有毛泽东思想。只要有了毛泽东思想,有了革命志气,我们就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厂小,革命志气不能小——记上海卫海铁工厂从“大打铁铺”成为新技术先进单位的斗争

第3版()
专栏:

厂小,革命志气不能小
——记上海卫海铁工厂从“大打铁铺”成为新技术先进单位的斗争
上海有一个小工厂,设在芦席棚下,只有二百来人。九年来,他们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不断革新生产技术,生产的钢板弹簧的质量,赶上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同样产品的质量。这个小工厂名叫卫海铁工厂。
抓阶级斗争促生产斗争
一九五八年,卫海铁工厂的工人还成天与铁锤、风箱打交道,沿用着落后的方式生产。他们迫切要求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迅速改变落后的生产面貌。虽然这些来自小打铁铺的职工有强烈的翻身感,但由于刚公私合营不久,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社会主义教育,部分人自由散漫习气比较重,劳动纪律松弛,互相不团结。有些人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生产情绪不高。一支有觉悟的工人阶级队伍还没有形成。隐藏在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个别反、坏分子兴风作浪,公开挑拨工人和党的关系,鼓动工人闹福利,闹奖金,并且散布“铁匠造机器,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之类的流言,动摇职工改变生产面貌的信心。
这时,工厂党支部成立了,铁匠队伍有了一个领导核心。这个年轻的党支部一开始就要回答一个问题:是立即发动群众搞技术革命,还是首先组织阶级队伍,从提高职工的觉悟入手?
他们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看到生产斗争与阶级斗争紧紧交织在一起,要想单纯地抓好生产是不可能的。于是决定狠抓阶级斗争,挑选了二十多个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立场坚定的工人,作为阶级斗争的骨干,重点培养。同时放手发动群众,大张旗鼓地揭发批判了个别反、坏分子。职工们在这场斗争中提高了觉悟,分清了敌我,加强了团结。他们认识到,那些打着“为工人闹福利”旗号的人,原来是妄图把工人拉回受剥削受压迫的老路上去。这样,党和团的组织壮大了,一支骨干队伍开始培养出来,阶级队伍初步纯洁了。支部又向工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大讲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任务,大讲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
全厂职工觉悟普遍提高,要求改变落后生产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但是,铁匠能不能造机器呢?有人妄自菲薄地说:“凭着斗大的字只识两箩,铁匠能造机器?”有人满怀信心地说:“我看能造!”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的是江苗涛。这个抡大锤的一把手,年纪不过三十岁,已经打了十多年铁。他说:“铁匠一定要造机器,我们不能赤手空拳地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就是要吃天鹅肉,就是要为无产阶级争气!”
党支部支持这个先进的苗子,组织顾耀祖等几个铁匠跟他一起,一定要把这一仗打响。几双打铁的手,拿起了粉笔,围在地上画草图,作模型,经过半年多的摸索,终于造出了一台卷耳机。铁匠造的第一台机器是粗糙的,但是给大家破了迷信,壮了胆量。党支部抓住这件事,在厂里大宣传,大长无产阶级的志气。全厂出现了技术革命的热潮,造出了一台台的专用设备。
疾风知劲草
在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年月里,卫海铁工厂面临了原材料不足、燃料不足、生产任务不足等困难。那时,产品有三分之二是等外品,三分之一是二等品。一部分工人支援外地、支援农村去了,从其它一些厂调来的工人嫌这里生产条件差,不安心工作。这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是抱积极的态度,知难而进,还是消极悲观,畏难退缩?疾风知劲草。卫海铁工厂的职工更高地举起了总路线的红旗,大家回忆对比,忆苦思甜,大讲毛泽东思想,激发革命热情。
在全厂职工大会上,党支部书记李玉林谈自己从小给地主作长工的悲惨遭遇。他的话音刚完,一个个工人都激动地站起来诉苦。这些在旧社会被称作“臭铁匠”的人,都有一肚子苦水。工人冯贵堂拉开衣服,指着肚子上的伤痕,控诉了旧社会的罪恶。解放前,飞溅出来的红铁钉嵌在他的肚子上,老板不给医治,他只能用报纸贴在溃烂的伤口上,最后还是被一脚踢开,流落到农村讨饭。
回忆旧社会,越忆越苦;对比新社会,越比越甜。大家从议论中议出了一个坚决克服困难的精神面貌。干部和工人,两个苦瓜一根藤,在困难面前,亲密无间,无所畏惧。钢板弹簧的任务不足,他们主动承接了其他大型设备的加工任务。
他们又努力提高钢板弹簧的质量。干部和工人一起,大讲大议提高质量的意义。群众性的摸索钢板弹簧生产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在全厂展开了。
卫海铁工厂工人大部分被旧社会剥夺了学文化的权利,干活多凭自己的经验,因此操作很不统一。工人出身的副厂长吴庙祥,从小也只读过五年书,对制造钢板弹簧的好多道理同样不懂。他带着几个人,在热处理工段观察每一个老师傅的操作,并如实地把三个技术最好的工人的操作描绘记录下来,又组织群众反复总结、讨论,最后制订了四十一条热处理工艺。制造钢板弹簧的四十多道工序,就这样都有了新的工艺操作规程。一套严格的检验制度也建立起来了;一套科学的测试设备也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出来了。
卫海铁工厂的产品质量从此迅速提高。单片钢板弹簧的寿命,从七、八万次提高到二十五万次。一九六三年度全国钢板弹簧质量评比(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没有参加评比),卫海铁工厂产品的质量被评为先进。
技术革命持续不断。到一九六三年,自己制造的设备增加到五十多台,全厂百分之八十五的操作实现了机械化、半自动化。
“三老”赶“三新”
钢板弹簧的质量被评为先进,来参观学习的人多了,表扬多了,部分职工中自满情绪暗暗滋长。有人说:“这下可说是钢板大王了。”
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党支部组织全厂职工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教导。职工们把自己的钢板弹簧质量,跟国内最先进的长春第一汽车厂比,比出了六项差距;与世界先进水平比,差距更大。经过群众的酝酿讨论,工厂领导上及时提出:首先在一九六四年内赶上长春!
卫海铁工厂的设备面貌跟创业时比,是大不相同了;可是跟长春第一汽车厂比,毕竟还差得远。有人说,长春是“三新”——现代化的厂房,现代化的设备,第一流的技术队伍。我们是“三老”——厂房“老”,三分之二是芦席棚;设备“老”,绝大部分是土设备;人也“老”,文化水平低。“三老”怎么能赶“三新”呢?
小厂能不能赶上和超过大厂?卫海铁工厂的职工们从学习大庆和解放军的革命精神的过程中,看到了这种可能。职工们说:“大庆人头顶青天,脚踏草原,凭着一股革命志气,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建成了技术第一流的大油田。我们头上还有芦席棚,脚下还有煤渣地,条件比大庆好,为什么赶不上长春?”大家分析:“三老”是赶长春的不利条件,但是也有有利方面:设备是自制的土设备,专用性强,工人使用熟悉;厂房破旧,可以激发自力更生的精神;老工人在旧社会受苦深,阶级觉悟高。于是,卫海职工提出:“头顶芦席棚,脚踏煤渣地,立下愚公志,三老赶三新。”
要消灭与长春的六个质量差距,关键在于制造“三机”:造出喷丸机;造出更高水平的卷耳机;造出一批新型的淬火机。喷丸处理是一种表面强化的新工艺,就是用大量象菜籽般大小的钢丸,以很高的速度打击钢板弹簧的表面。当时卫海铁工厂没有喷丸机,生产的单片钢板弹簧,在疲劳试验机上连续弯曲二十五万次就断了。如果造一般喷丸机,可以延长到六十万次以上。如果造世界上才出现不久的一种更高级的应力喷丸机,则可以延长到一百万次以上。卫海厂职工决心从平地一步登上高峰,设计、制造应力喷丸机。
全厂抽调专人组成了造“三机”的突击队。“三机”的零部件上千,需要有加工设备。厂里没有足够的机床,他们趁兄弟厂休息的时候,借人家的设备干。试制新的机器,厂里没有合适的场所,他们把堆废料、堆煤的地方清理干净,搭个架子,拉上油布,就在油布棚下干。大热天,喷丸机机身象个烘箱,他们还是钻进机身去凿、去锉、去刮。台风暴雨的季节,一阵雨过,场地一片泥泞,大家还穿着套鞋继续干。有的零部件,是工人们用凿子凿、锉刀锉、手提砂轮磨,一点一滴“修”出来的。砂轮震得手发麻,他们说:看它还能震得散我们的骨头!为了创造机器设备,许多人真是着了“迷”一样。
一九六四年,“三机”制造了出来,实现了“三老”赶“三新”的目标,赶上了长春第一汽车厂。这一年度全国钢板弹簧质量评比,卫海铁工厂被评为全国新技术先进厂。
攀了一峰又一峰,卫海铁工厂的职工正在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决心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本报记者 贺昌华 吴复民

不怕厂房“老” 只怕思想“老”

第3版()
专栏:职工论坛

不怕厂房“老” 只怕思想“老”
卫海铁工厂工人 张泉根
我们厂的厂房和设备都很差,但是,我们厂的产品汽车钢板弹簧的质量,赶上了长春第一汽车厂,现在还在赶超世界最先进水平哩。
记得一九六四年初提出赶长春,以“三老”赶“三新”的时候,有同志说:“芦席棚怎么能和钢骨水泥比高低?”现在,事实作了回答:“芦席棚”不比钢骨水泥低,还有可能比钢骨水泥高。
什么道理呢?道理就在于,我们的厂房虽然“老爷”,设备也“老爷”,但是我们工人不“老爷”(上海话,即不破旧的意思)。赶超先进水平确实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设备、技术、厂房等等都是。但是这一切条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这个条件。
同样是人,解放前后大不相同。解放前,我们铁匠为资产阶级做牛马,看到的是老板越来越富,工人越来越穷,哪有心思搞生产呢。解放后,我们当家作了主人,自己掌握了命运。我们生产为革命,越干越有劲,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无产阶级闹革命,就是要靠自己动手,来创造各种条件,来改造客观世界。
只要思想不“老”,老的厂房老的设备,都是可以改变的。现在,我们厂的条件和过去就已经大不相同了。但要赶超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还要进一步创造条件,进一步改变厂房和设备的面貌。

“土办法”是好办法

第3版()
专栏:职工论坛

“土办法”是好办法
卫海铁工厂技术组组长 钱锦伟
我厂工人在技术革新中,设计制造成功一台液压——电器控制的淬火机,来参观的同志都说这台机器设计得很巧妙,一只只巨大的手掌一样的夹具,夹着烧红的钢板,有规则地在冷却油池里,来回摆动;之后,夹具便自动把淬好火的钢板丢在池底,再跳出油面,等候第二块钢板到来。……
把淬火件在油池里来回摆动,这道操作工序很重要,它可以使钢板冷却得快,硬度均匀,热处理变形少。这个操作,是我们在多年的手工淬火的经验结晶。无数次的操作实践证明,这是比较好的淬火方法。这个模拟手工操作作出的设计,在书本上是找不到的。
设计制造新机器,有两条路好走。一条是照抄洋机器,既现成,又稳当,但是不可能走到人家前面去。我们厂冒着风险,壮着胆量,走了另一条路,即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依靠群众出主意想办法,来制造机器。有人说,这是“土办法”。我们说,这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条正道,是个好办法。
“土办法”,就是从群众中土生土长出来的办法,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它有旺盛的生命力。一切洋办法洋技术都是从土办法来的,一切科学技术知识都是从劳动中发源的。如果我们照抄洋机器作设计,就只能老是跟在人家屁股后边走。如果我们去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自己来创造,我们就走到了头里,别人就只能来抄我们的了。我们设计制造的淬火机,在某些方面不是走在别人前头了吗?

“迷”得好

第3版()
专栏:一事一议

“迷”得好
一个厂休日的早晨,卫海铁工厂电工王泉金,提着菜篮子去买菜。那些日子,卫海厂正在造“三机”;铁匠出身、仅仅只学过一个半月电工技术的王泉金,负责设计“三机”上的全部电器线路。王泉金脑子里尽想着电器的事,想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这天拎着一只空篮子,又径直向一家电器商店跑去。在那里,他又请教,又画图,直到十一点半,才喜洋洋地回家。手上提着的,还是一只空篮子。
人们说,王泉金是造机器入了迷。
不,王泉金迷的不仅是造机器,他迷的还有更远大得多的东西。就是说,他迷的不仅是革新,首先是革命。只有成为“革命迷”,才能成为忘我的“革新迷”。

前方和后方

第3版()
专栏:一事一议

前方和后方
走近卫海厂小小的工夹模具保管室,常常会听到敲敲打打和锉磨金属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保管员许洪源并不满足做好份内的保管工具的工作,他还学会了一套翻修、装配和加工的本领,把高质量的工夹模具及时送上前方。有时,他还主动改进模具,帮助生产工人提高产品质量。许洪源说:“只要有革命志气,每个岗位都能打头阵。”他人在“后方”,却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时刻在为“前线”的赶超先进出力。
生产如同战斗,后方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支援前方,工作岗位在后方的人,思想不应当留在后方,应当和前方的人同呼吸共战斗。许洪源的任务是保管工具,可是,他却大大越出了保管的范围,把工具翻修、装配、加工。这说明他身虽在后方,心却在前方,为了支援前方,他创造性地做后方工作。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