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5-04-17第6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我们是怎样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

第6版()
专栏:

我们是怎样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 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兼共大总校校长 刘俊秀 一
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以下简称共大),是一九五八年八月一日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在国民经济大跃进的形势鼓舞下,根据发展生产,建设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工农子弟的学习要求,适应农村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创办起来的。
遵照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在共大创立之日,中共江西省委、省人委就规定以“半工(农)半读,勤工俭学,学习与劳动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为共大的办校方针;并且明确地宣布,我们所创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和过去资产阶级大学有根本区别的。资产阶级的大学,是按照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培养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哲学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他们把劳动和劳动人民看做是最下贱的。在旧社会里,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子弟,不但没有资格入大学,就是进中学以至进小学念书的机会也很少。我们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大学,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培养各种人材的大学。我们共产党人把劳动看做是最高尚、最光荣、最豪迈的事业。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是我们社会的主人。我们这个大学,给工农子弟敞开了入学深造的大门,大量吸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一定生产知识的工农劳动群众子弟和农村基层干部入学,在学习与生产劳动中,培养他们成为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材,这就将更有力地促进生产力和生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需要,为逐步缩小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创造条件,为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服务。因此,学校开办以后,立即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热烈欢迎,工农子弟和农村基层干部踊跃投考,学校的发展很快。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年,有总校一所,分校八十八所,附属劳动技术学校十四所,学生近五万人。学生中大部分是来自本省各地的工农子弟、基层干部和青年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湖南、湖北、河南、四川、广东、广西等十八个省、市、自治区来的。一九六二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学校的规模、学制等进行了调整。现有以办大专为主的总校一所,办中专为主的省属、专属分校二十三所,办初技为主的县属分校二十三所,学生一万四千余人。这些学校大部分设在山区,部分设在滨湖和丘陵地区,它的系科设置同生产基地紧密结合在一起。
共大创办六年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全校师生员工,一边学习,一边劳动生产,奋发图强,勤俭建校。六年来,共建立农场三十五个,经营耕地四万五千多亩(其中围垦、开垦荒地二万多亩);建立林场三十一个,经营山林四十多万亩;开办各种小型农副产品加工厂四十六个;建筑简易校舍三十多万平方米。到一九六三年底,生产总值共达三千六百七十三万多元,粮食总产量达二千八百一十多万斤。一九六三年虽然遇到比较严重的秋旱,粮食总产量仍然达八百四十多万斤,总收入仍然达六百一十五万多元。在全校四十七个单位中,已经做到粮食、经费全部自给或者自给有余的有十个,做到粮食自给、经费基本自给的有七个,做到经费自给、粮食部分自给的有十八个,做到粮食、经费部分自给的有十二个。一九六四年全校稻谷总产量达一千万斤以上,粮食和经费自给的学校将会增多。学校发展生产,不仅解决了生产自给,使国家少花钱多办校,而且对于开发山区,建设农村,支援国家建设,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六年来,全校共造林三十五万二千多亩,采伐木材十多万立方米,毛竹四百多万根,向国家交售余粮近百万斤。并且在改造低产田、开发利用红壤荒地、繁育良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于推动当地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材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六年来,在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制定了基本上符合学校特点的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了比较正常的教学秩序,培养了一批半工(农)半教的师资队伍,编写了一些适合生产需要的教材,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熟悉实际生产技能,既能脑力劳动,又能体力劳动的建设人材。从一九六二年开始,总校和各分校向农业战线输送了一万三千多名毕业生。其中县属分校培养的初技毕业生五千四百多名,大部分回到农村作不脱产的技术工人和基层干部;总校和省、专属分校培养的大专毕业生七百九十多名,中等专业毕业生七千一百多名,绝大部分分配到国营农林企业事业单位作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这些毕业生经过几年学习和劳动锻炼,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一般都表现有如下特点:
一、能够吃大苦,耐大劳,勇于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担当最困难的任务。
大茅山分校二十四名毕业生分配到大茅山垦殖场以后,担负全场森林资源调查和设计任务,他们不畏严寒酷暑,爬山越岭,攀岩涉溪,跑遍了每一个山头,走遍了过去调查人员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白天测量,晚上绘图,早出晚归,风餐露宿,十个多月,行程近一万里,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五十多万亩森林资源的调查测量任务和二十四个林场次生林改造作业设计规划,勘测了八条森林公路和平车道,绘出了二十四份森林资源图和三十一本造林档案图,规格质量都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深受领导和其他技术人员的赞扬。共大武夷山分校有两名中专毕业生分配到余江县森工局工作,开始因为不受重视,一名被分配到木竹采运站当炊事员,一名被分配当搬运工,但是他们仍然埋头苦干,毫无怨言,不但出色地完成本身的任务,而且还积极帮助别人干重活,帮助职工学习政治文化,受到全站职工赞扬,说他们思想红,风格高,被评为全县先进工作者。
二、有比较全面的知识,既能从事生产劳动,又能解决生产中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
分配到吉安专区林科所工作的六十二名东固山分校毕业生,大部分担任技术员和技术工人,他们除去负责林业生产的技术指导以外,还担负了实际的生产任务,每天同工人一起上山采种、育苗、造林,按质按量完成任务。他们栽种的油茶成活率达百分之九十,杉树成活率达百分之九十五,樟树成活率达百分之百。他们在技术指导上,不是指手划脚,而是做出样子,用行动示范。分配到黄岗山垦殖场辛会大队的黄岗山分校农学系两名毕业生,担任大队技术员,他们不但在农业生产上操作技术比较熟练,劳动效率高,而且能因地制宜开展科学实验,同干部、农民一起建立良种基地,进行良种繁育,使山区低产田获得一季亩产七百五十斤高额丰产,鼓舞了山区群众争取实现高产的信心。他们进行的棉花栽培试验,也获得了丰收,打破了当地群众认为山区不能种棉花的保守思想。群众夸奖他们有本领,功夫硬,不愧为能文能武的大学生。
三、有热爱劳动,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利益,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优良品德。
在大茅山垦殖场工作的学生,总是上山时腰带柴刀,回家时为军烈属担回一担柴,并给群众挑水扫地,帮助群众学习政治文化。分配在机关工作的,也能自动地经常坚持参加劳动。在铅山县森林工业局工作的武夷山分校毕业生,办完公以后,就到机关附近的木竹场帮助装卸竹木,长期坚持不懈,带动了全局干部参加劳动,改变了干部作风。武夷山和进贤分校兽医专业两名毕业生,在工作中不辞辛劳,常为治疗病猪深夜出诊,甚至为治疗重病猪而住在猪栏,守候通宵,为病猪打针喂药,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共大毕业生由于具有上述优点,他们越来越受到所在工作单位和群众的好评,称赞他们阶级觉悟高、政治热情高、技术业务熟、劳动观念强、联系群众好,是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好学生,是农村的好技术员,是国家的好干部,是公社的生产能手,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二
半工(农)半读的学校,一方面要搞好生产,一方面要搞好教学。只有搞好生产,逐步做到钱粮自给,才能取得办校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保证必需的教学时间。因此,如何搞好生产,就是我们在办校中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为了发展生产,争取钱粮自给或自给有余,总校和各分校都着重解决了下述几个问题:
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加强生产基地的建设,把固定性的基地生产与临时性的生产结合起来。
共大创办的时候,面对一片深山密林和红壤荒地,既无校舍,又缺乏经费、设备。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学校站住脚,就必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勤俭创业。开学第一课,师生就拿起锄头、斧头,开荒地,搭茅棚,全力进行劳动建校。在办校初期,为了吃上饭,住上房子,站住脚,主要是搞一些收益多、收效快的临时性的突击生产。但是这种生产收入不稳定,不容易与教学相结合。为使生产逐步稳定,生产与教学能够密切结合,学校必须自己办农场、林场,建立固定的生产基地。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存在和发展。有的学校,在建校的时候,由于忽视了生产基地的建立,长期不能实现生产自给,最后不得不被迫搬家,甚至停办。因此,在建校的时候,必须同时考虑生产基地的建设。只有解决了生产基地,加强基地建设,才能把固定性的基地生产与临时性生产、当年有收益的生产与多年有收益的生产,密切结合起来,以短养长,以长补短,逐步建立起稳固的经济基础。我们解决生产基地的主要办法,是依靠师生自己动手开荒、围垦、造林、育林,力求避免与民争地争利。在山多田少、资源丰富的山区,划出部分国营森林归学校经营;在田多人少的地区,也征购了部分群众无力经营的土地。生产基地的数量多少,应当与学校规模大小相适应。基地少了,不容易做到自给;基地过多,生产任务过重,必然挤掉教学时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学校的规模大小,基地多少,必须因地制宜,合理确定。
二、正确贯彻生产方针,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发展多种经营结合起来。
有些学校在安排生产时,往往把粮食自给与经费自给对立起来。办校初期,许多学校抓住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但是忽视了粮食生产,依靠吃商品粮。在粮食情况紧张的时候,给学校的巩固带来了很大困难。后来虽然重视了粮食生产,粮食产量逐步增加,但是有些地方对多种经营又有所放松,减少了经济收入,影响了经费自给。要正确解决这个问题,既要无例外地贯彻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生产的方针,又要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各有侧重。平原滨湖地区的学校,一般是着重发展粮食生产,同时发展经济作物和副业生产;丘陵地区的学校,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和营造经济林;山区的学校,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着重发展林业生产,林业生产又要把发展经济林与发展用材林结合起来,并且注意发展山区副业。凡是生产搞得好的学校,都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正确贯彻上述生产方针,从而使学校生产逐步增加,收入逐步稳定,逐步达到粮食、经费自给。
三、做好劳动安排,把学生劳动与技术工人劳动、一般劳动与专业劳动结合起来。
学校生产必须以学生劳动为主,通过学生自己劳动来实现生产自给,加强劳动锻炼,学习生产实践知识。但是学生是半工(农)半读的,不能常年参加生产劳动,同时学生的生产劳动还需要有一个锻炼过程,需要有技术指导。因此,各校都配备了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农业技术的工人(一般是五个学生,一个工人)负责常年的生产管理,指导学生的生产劳动。在安排学生劳动的时候,注意把一般劳动与专业劳动结合起来,既保证搞好生产,又搞好教学。学校一般性的生产劳动,各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学习多方面的生产知识;同时必须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专业劳动,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专业的生产技能,丰富专业生产实践知识,并且结合专业劳动开展现场教学和科学研究,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在劳动安排的顺序上,大体上,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一般性劳动由多到少,专业劳动由少到多。
四、明确自给范围,力争生产自给,把奋斗目标与当前要求结合起来。
办校初期,对自给范围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有的地方曾经发生不从实际出发,不问具体条件,过早过高要求学校粮钱自给,致使学校全力去搞生产,挤掉了教学时间,影响学校的巩固。鉴于这种情况,后来我们才明确规定范围,要求学校在粮食方面,做到学生、生产工人及其家属自给,在经费方面,做到学生生活费及生产工人工资自给,干部教职员工资和教学行政经费及必要的基建经费由国家给予必要的补助。在学校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粮钱全部自给。在粮食和经费自给的要求上,也应当根据不同条件的学校规定不同要求。有些地区可以要求粮钱全部自给,有的则粮食自给有余而经费不能全部自给,有的则经费可以自给有余而粮食不能全部自给。因此,对生产自给的要求,必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别核算,全校平衡。这才有利于搞好生产,保证教学。 三
在搞好生产的同时,如何搞好教学,是办校中必须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教学与生产,从根本上来讲,两者是一致的。但是要同时很好地完成教学和生产任务,两者又是有矛盾的。这些矛盾表现在任务规定是否恰当,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内容是否一致,方法是否对头等方面。正确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使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总校和各分校都着重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合理确定生产任务和学习任务,合理安排生产劳动和教学时间,保证有必需的时间进行生产,又要有必需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以上原则,共大适当规定了学习年限,大专四年,中专四年。同时明确规定了学习与劳动的时间,四年制的系科,劳动时间为六、五、四、四,教学时间为五、六、七、七。即:第一年劳动六个月,学习五个月;第二年劳动五个月,学习六个月;第三、第四两年,劳动均为四个月,学习均为七个月;每年假期一个月。四年制大专和中专教学时间保证一百周,总学时达到二千四百个小时左右,自习时间达到二千四百个小时左右。并且根据农业生产季节来安排劳动与教学,农忙的时候多劳动,农闲的时候多学习。对于文化水平特别低的学生,设立预科班,进行文化补习,使之在一、两年的时间内,达到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然后转入本科学习。
二、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相结合,做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做什么,把理论与实际、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
为了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相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既要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有什么基地,设什么系科,做到系科设置与基地的生产内容一致,以保证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统一。根据我省农业生产建设的需要,共大一般设置了农、林、牧、渔等专业。在山区的学校,以办林业为主;滨湖、丘陵地区,以办农业、农机和畜牧兽医为主;少数分校根据当地的特殊条件,设有蚕桑、园艺等专业。半工(农)半读学校,学制不能过长,学时必然比较少,但是又要保证学到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强调少而精、学以致用的原则,基础课必须为专业课服务,需要什么讲什么,需要多少讲多少;专业课必须面向生产,面向实际,削砍次要的与生产关系不大的课程,增加补充必需的内容,突出重点,保证课程内容讲深讲透。
三、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加强实践教育,提高教学效果。
半工(农)半读的学校给教学提供了理论与实际联系的良好条件,但是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为现场教学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现场教学又为课堂教学充实活的内容,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解决课堂教学不能解决的课题。基础课以课堂教学为主,专业技术课以现场教学为主,结合生产,边学边做,边学边用,活教活学,活学活用。学生反映:现场课学得快,领会深,记得牢,用得活。例如,总校的森林测绘学按测量工序改造了教材体系,以现场教学为中心,用现场教学中所得到的资料,作为活的教材进行理论分析,不但提高了教学效果,节约了学时,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
四、把教学、生产、科学实验的组织领导统一起来,保证教学、生产、科学实验三者紧密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就是认真地把教学、生产和科学研究三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列宁曾说过:“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列宁:《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一八九七年。《列宁全集》第二卷,第四一三页)我们共大有广阔的生产基地和比较丰富的物质资源,这不仅是生产自给的主要依靠,同时也是教学最好的大课堂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和研究室,为我们贯彻教学、生产和科学研究三结合,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总校和各分校,除在生产劳动中结合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外,都按照教学大纲和教育计划的要求来安排生产内容,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生产劳动实践中和理论上掌握所学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列主义原则,运用毛泽东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共大实行系、场合一,班、组、队合一,从组织上把教学领导与生产领导统一起来,把教研组、生产队、教学班统一起来。这样就能够把教学、生产、科学研究的计划统一安排,相互结合。教师既担任教学工作,也参加生产劳动,科学研究,进行技术指导,既是教员,又是生产技术员和科学研究员。生产队的技术员和技术工人,既管理生产,又按其特长担任教学和科学研究,指导学生生产劳动,既是生产人员,又是教员和研究人员。学生是学习者又是生产基地上的工人。做到工人、教师、技术员、学生密切协作,互教互学,搞好生产,搞好教学。
五、改造、培养、提高教师,建立一支又红又专、半工(农)半教的师资队伍。
共大师资,大部分是下放干部和转业军官,也有一部分全日制学校的毕业生,他们都没有半工(农)半教的经验,必须大力改造,积极培养提高。改造培养教师的中心又是实行半工(农)半教,既教学又参加生产劳动,不断地改造思想,学习劳动技能,丰富实践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几年来,通过师资的改造与培养,共大已经开始形成一支半工(农)半教的师资骨干。总校有一位教师,是北京农机学院毕业的,从小生长在上海,既缺乏劳动锻炼,又无生产实践知识,不能胜任半工(农)半教。几年来,他通过带班劳动,参加专业生产,向工人学习,逐渐掌握了实际操作技术,丰富了感性知识,在教学中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课堂结合现场,教学结合生产,提高了教学质量,成为半工(农)半教的优秀教师。 四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创办以来,曾经不断地遇到校内外资产阶级思想的抵抗。具有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人,迷信或偏重书本知识,轻视实践经验,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不赞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半工(农)半读存在严重的抵触情绪。这种思想,在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反映。办校初期,主要反映在这样的学校应该不应该办的问题上。他们认为,半工(农)半读不是“正规”学校,不可能办起来,即使办起来,也站不住脚,迟早会垮台。学校办起来了,而且站稳了脚,他们又认为,既要劳动又要教学,不能保证教学质量,不可能把学校办好。当学校在粮食、经费自给和毕业生的分配等等问题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又怀疑共大和共大学生有没有发展前途。
社会上一部分人在这些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对学校的责难也很多,有些干部对共大也不重视、不支持,给办校增加了许多人为的困难。校内部分干部和教师认为在共大工作是低人一等,不安心工作,一部分学生也觉得在共大学习不光彩,学习情绪不稳定等等。所有这些认识,都是同党的教育方针不相符合的。应不应该办,有没有发展前途,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教育要不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要不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要不要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问题。
根据上述情况,要把学校坚持办下去,并且越办越好,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加强党的教育方针的宣传教育,克服资产阶级的办学思想,树立无产阶级的办学思想,才能贯彻办校方针,坚定办校信心,鼓舞士气,调动广大师生的革命热情,克服各种困难,保证学校成长壮大。
为了提高干部思想,统一认识,取得各方面对共大的支持,我们通过各种会议,向干部、向全校师生广泛进行了关于党的教育方针和创办共大的宣传教育。并且每年经常通过报纸、广播,宣传共大办校的成就。省委、省人委还定期召开关于共大的工作会议,总结办校经验,检查对办校方针的执行情况,批判各种错误思想,提高各级干部对半工(农)半读学校的认识,解决办校工作中各种实际困难,从各方面支持学校。
在校内,学校经常组织广大师生反复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并且根据《实践论》的原理,经常进行党的教育方针的教育,不断提高校内干部和广大师生对教育如何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劳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等问题的认识,使广大师生在长期劳动和学习中,逐步地树立起为工农群众服务的观点,理论与实践一致的观点,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观点,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观点。
在政治思想教育的方法上,许多学校都采取了理论教育与实际锻炼相结合,政治课教学与活的思想教育相结合,自上而下的正面教育与群众自我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宣传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等办法。实践证明,采取这些办法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效果是很好的。 五
在六年来的办校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实行半工(农)半读、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的办校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体现了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理论与实践、教书与教人结合起来。实行这种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有以下的好处:
一、实行半工(农)半读,可以把发展教育和发展生产结合起来。
学生参加生产劳动,逐步做到生产自给,又为社会创造了财富,这就可以使国家少花钱多办校,逐步普及教育,多快好省地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二、实行半工(农)半读,可以使政治与业务、理论与实践、学与用密切结合。
学生通过劳动和学习,即可以锻炼思想品德,提高阶级觉悟,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可以活学专业理论知识,学到生产实践经验,懂得生产过程,熟悉操作技术,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深刻、更全面,使培养出来的人材,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熟悉生产操作技术,既能脑力劳动,又能体力劳动,成为又红又专、能文能武、全面发展的新人。
三、实行半工(农)半读,可以使教育事业更好地贯彻阶级路线。
在共大,学生通过生产劳动,上学不花钱,免除家庭经济负担,同时由于共大实行分级办学,这就使家庭经济困难和文化程度低的工人、贫农、下中农的子女和农村基层干部能够上学,有利于培养无产阶级自己的科学技术队伍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接班人。
四、实行半工(农)半读,可以更好地锻炼与改造知识青年,特别是锻炼与改造城市知识青年。
目前在城市知识青年中,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爱城市、厌农村,重工业、轻农业,愿意从事脑力劳动,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等旧思想。但是这些青年迫切要求学习,把他们吸收到共大,经过教育与劳动锻炼,就可以逐步地克服他们的错误思想,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毕业以后再把他们分配到农村人民公社和国营垦殖场、农场,参加生产劳动,就容易同工农群众相结合。这就有利于改造城市知识青年,安排城市知识青年就业,使他们为社会主义农业建设服务。
五、实行半工(农)半读,可以使学校成为进行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场所。
它可以在教育事业上更好地开展兴无灭资的斗争,克服资产阶级思想影响,树立无产阶级思想,更好地培养青年一代,既能脑力劳动,又能体力劳动,逐步缩小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防止我们下一代产生修正主义。同时,学校办农场、林场,发展农、林、牧、渔各项生产,使学生在青年时代就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学到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学到科学技术,进行改造自然的斗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工农阶级感情,这既是阶级斗争,又是生产斗争,而这个斗争又推动了学校开展科学实验,科学实验的成果又促进学校生产的发展,使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半工(农)半读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途,但是我们对举办这种新型学校还缺乏经验,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缺点错误。例如,有的分校生产基地还未很好地建设起来;生产还不够稳定,粮、钱还不能完全自给;教学改革还不彻底,教材还没有很好建设起来,对师资的改造与培养工作还做得不够,教学质量还不高;政治思想工作还做得不够经常、不够深入等等。因而,半工(农)半读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的优越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们将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继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努力促进全校师生思想革命化;继续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加强师资的改造提高工作,大力培养半工(农)半教的师资队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生产基地的建设,加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的建设,争取一九六七年全校(包括总校和各分校)达到粮食、经费全部自给或自给有余;继续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进一步促进生产和教学工作,使学校成为广大青年投入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良好场所,为逐步缩小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为培养又红又专、能文能武、能上能下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人材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周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第6版()
专栏:

  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学校,是一种教育同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学校。这种新型学校能够培养出既能体力劳动、又有文化技术的全面发展的新型的人来,为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创造条件。这种新型学校,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长远发展方向。
  ——摘自周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歌手藝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