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4-11-14第5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林业建设是根本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

第5版()
专栏:

林业建设是根本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
董智勇
林业在我国是一项新的极需发展的事业,林业与农业的发展有极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解决林业问题是根本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一项关键性的措施。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社会主义大国,但是,几千年来,由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我国的森林资源不断地遭到砍伐和破坏,保存下来的天然森林是很少的。全国现有的森林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十左右。这些森林多半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南及西北等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偏僻地区。沿海和其他地区的森林很少,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几乎没有森林。森林面积少而且分布不均,这是我国广大地区发生风沙旱涝灾害和水土流失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这就给少林缺林的地区提出了严重的造林绿化任务。
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造林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在山区、沙区、平原和沿海地区,都广泛掀起了群众性的植树造林运动,获得了很大成绩。例如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已经营造了一条八百多公里的防护林带,保护着二千多万亩农田;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盟沿着乌兰布和沙漠边缘营造了一条一百七十多公里的防护林带,保护了十万多亩农田和近百万亩牧场;陕北营造了一百多万亩固沙林,控制流沙三百多万亩;全国沿海地区也营造了七十多万亩海岸防护林。其他如晋北、豫东、冀西、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玛纳斯垦区等,都营造了不少防护林和成片幼林。全国现有三千多个国营林场,正在有计划地营造大片用材林,不少国营林场已初步形成了新的用材林基地。十五年来,全国每年造林都在一二千万亩以上,一九六三年全国造林面积相当于旧中国一九一一年到一九四六年造林面积总和的五倍。所有这些都表明在党的领导下,有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正是我国林业建设能够蓬勃发展的基本因素。
林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早在一九三四年就指出:“森林的培养,畜产的增殖,也是农业的重要部分”(《我们的经济政策》。《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二六页)。农林牧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这个辩证关系,已经在历来的农业生产中得到充分的证明。林业发展了,可以解决燃料和农村用材问题,可以抗御自然灾害,保障农业增产,促进农业的发展;有了林,可以增加饲料,保护牧场,为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牲畜增多了,增加了畜力和肥料,从而又可以促进农业和林业的发展。
为了具体地说明林业与农业的关系,我们不妨举一些实际例子。例如,处于风沙灾害严重的山西省河曲县城关公社沙畔大队,从一九五四年开始,十年来坚持不懈地营造起五千一百多亩茂密的幼林,保护着三千二百多亩农田和村庄,再加上其他一些必要措施,使这个地区改变了历史上“出门是沙梁,四季黄风狂,土地被沙淹,人口走外乡”的荒凉景象,恢复了弃耕地三百多亩。和十年前比较:粮食平均年产量增长百分之六十三,大牲口增加一倍,羊增加三倍。又如河北省密云县西庄子公社西湾子大队,解放前是一个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生产、生活都十分贫困的地方,八年来,通过造林和封山育林,现有林达一万一千二百六十多亩,有一半荒山已基本绿化,平均每人有林子十三亩半。栽培各种果树六万二千多株,平均每人七十五株,并且在四旁零星植树二万二千六百多株。有了林,逐渐改变和影响了这个大队的自然面貌和经济面貌。和一九五七年相比:全大队一九六三年粮食总产量增加百分之三十六,平均亩产增加一点二倍,果品增长三倍,社员收入增加百分之四十八;几年来,社员建新房六百七十二间。再如河南省内黄县,位于黄河故道,沙荒碱荒面积很大,农业生产条件极差。几年来,由于建立防护林一百五十多条和营造其他林木一万四千多亩,原来的五十多万亩“跑风地”,已有三十多万亩控制了风沙危害,在林带的保护下,有二十万亩不毛之地变成了耕地,该县毫城公社裴辛庄大队,由于有了防护林,一九六三年麦田由过去的二百零五亩扩大到七百多亩。根据河南农学院在豫东防护林带历年观测资料:在距林带平均高度十倍范围内,风速平均降低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四十五,十五倍范围内,风速平均降低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三十五,二十倍范围内也可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空气湿度在二十到二十五倍范围内,平均提高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十一,蒸发量降低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五。林带庇护下的土壤水分比无林带的地区增加一倍以上。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不一一列举。
农业增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林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则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从上述的例子中可以看到,无论在山区、平原、沙区和沿海地区,都充分证明发展林业可以有效地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微域气候、改善自然面貌、美化环境和保障农业稳产增产的重大作用,还可以生产木材和多种林产品,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繁荣农村经济。同时,也说明了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林业的发展。把林业建设作为根本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完全符合发展农业的客观要求,从而有利于农业更好地向前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如何做到林业与农业、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呢?这个问题并不是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有些人由于不熟悉林业生产,认为发展林业,无非是“挖坑栽树”,存在着简单的片面的看法。也有些人认为“远水不解近渴”,造了林,一时看不到成效,存在着消极情绪。因而,有的地区出现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情形,有的地区农林牧的矛盾比较尖锐,影响了林业生产的正常发展。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六三至一六四页)。同样,发展林业为农业这个“基础”服务,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也必须了解林业生产的性质,它和农业、牧业的关系。我们认为,根据林业生产的性质,做到林业与农业、牧业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前,要注意解决好下述几个问题。
第一,发展林业,培植森林,是一个较长期的建设事业。从造林到成材砍伐,一般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这同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应该树立长期建设的思想。只有正确地认识林业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才能切实地把发展林业作为根本解决农业问题的一项迫切的长期性的建设任务,从而加强领导,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事实证明,全国有不少公社、生产大队和许多县、市,由于坚持不懈地发展林业事业,在改变自然面貌,保障农业生产,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还应该看到,从一个地区以至全国来说,林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且还有大量的宜林荒山荒地迫切需要造林绿化,今后的任务仍然是相当艰巨的。因此,我们要把眼光放远,奋发图强,坚定向大自然作斗争的信心,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继续抓好林业建设,使林业事业在保证农业稳产高产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林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一样,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如林木种子的采集,苗木的培育,造林和育林,都有不同的季节),错过时机,容易招致损失甚或失败。同时,林业生产在生产发育各个阶段,必须进行经常性的抚育保护工作,才能长大成林,实现速生丰产的要求。这与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在性质上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林业与农业在同一季节往往出现互争劳力的情形,安排不当,就形成顾此失彼,同时林业与农业、畜牧业还有互争土地的情形,这又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发展林业必须正确处理好长远建设与当前利益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处理好农林牧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就有必要制定农林牧全面发展的长期规划。每一个地区以至每个公社、生产大队,都有必要根据不同的自然、经济特点,既要高瞻远瞩,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又必须树立长期建设的思想,从实际出发,按照宜林者林,宜农者农,宜牧者牧的原则,制定一个十年或二十年的农林牧生产规划。有了这样一个规划,再根据年度生产计划,妥善地安排劳力和资金,进行各项生产建设。山西省平顺县羊井底大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大队在一九五三年制定了一个全面建设山区的十年生产规划,提出了万亩林、千亩园、五千亩牧坡、百头牲口千只羊,粮食亩产四百五的奋斗目标。这个规划到一九六二年已经先后完成了。现在这个大队有林地一万一千亩,果园一千亩,每人平均有果树一百六十四株。和办初级社前比较:大牲口达到一百一十七头,增长百分之七十七,羊达到一千一百四十只,增长百分之二百一十八,猪的头数也增长百分之四百八十七。粮食平均亩产五百三十九斤,总产量增长百分之九十五点八。羊井底大队在不长的十年间,已经变成一个农林牧副全面发展、风景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山村。事实说明,有了这样一个规划,就可以按照既定的奋斗目标,奋发图强,逐步地争取实现。
第三,发展林业,应当认识和掌握各种树木的适生环境和生长发育规律,制定正确的技术措施,从而实现造一株,活一株,造一片,成林一片的要求。我国从南到北,从山区到平原,都生长着不同的适生树木,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林业的生产实践,通过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认真地总结各地林业生产经验,制定正确的技术措施,以便更好地指导林业生产。几年来,不少地区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总结群众的林业生产经验,大搞试验山、试验林,许多科学研究单位密切结合生产,建立林业试验研究基点,都有助于提高我国林业科学技术水平,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第四,发展林业是向自然界作斗争的一项巨大的全民性的建设事业,要加强领导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广泛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加强对林业生产的具体领导,妥善解决与林业有关的问题,从而调动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凡是林业生产取得显著成绩的地区,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当地领导将农林牧副各项生产进行了全面规划,抓住生产中的主要矛盾,加以适当安排。并且在林业生产中认真地贯彻了“谁造,谁有,谁管,谁收益”的造林政策。例如,广东省电白县的人民群众,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到要克服水旱风沙灾害,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就必须一手抓水利,一手抓造林,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森林则是水利的源泉,于是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不懈地大力兴修水利和开展造林运动,终于使“电白”变成了“电绿”,全县三百二十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通过植树造林与兴修水利密切结合,初步控制了二百四十平方公里,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不少社、队已由缺粮变余粮。可见,在具体领导和正确政策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和依靠广大群众,是迅速地发展林业生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积极发展林业事业,这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这一总方针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我国人民的一项十分艰巨的建设任务。十五年来,各地党政领导积累了丰富的林业工作经验,同时,广大群众又迫切要求发展林业生产,只要我们正确地贯彻党中央的有关政策,制定切合实际的农林牧生产规划,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林业生产规律,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扎扎实实地开展造林、育林、护林,可以预见在二、三十年后,我国的自然面貌一定会大大改观,从而为保证农业稳产高产,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近代中国的纸币

第5版()
专栏:

近代中国的纸币
(鸦片战争前后到一九一九年)
周伯棣
本期纸币*若干特色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只发行过一次纸币。那便是顺治八年(一六五一年),因财政困难,发行的“钞贯”,至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即行停止。以后一百九十余年间,没有发行过纸币。鸦片战争后,发行纸币日渐增多,形式庞杂,性质各异。其特色如下。
第一,就发行目的来说,其一是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用发钞来弥补财政的亏空,是宋、元、明以来的惯技,鸦片战争后,更经常采用。咸丰三年发行的纸币,以及后来一部分政府银行与地方金融机关所发的纸币,都为此目的。其二是为了“挽回利权”。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外商银行在华发钞获利甚丰。于是官僚资本家,为“挽回利权”,乃创办银行,发行钞票。中国通商银行的发钞,便是明显的例子。
第二,就纸币性质来说,政府发钞,多为不兑换纸币;银行发钞,多为兑换纸币——银行兑换券。名义上,兑换纸币多于不兑换纸币。实际上不兑换纸币多于兑换纸币。
第三,就发行银行来说,有下列几个特点:
(一)由外商银行到华商银行。鸦片战争后,外商银行用中国货币单位发行纸币,也有少数是以外国货币单位发行的。后来,始有华商银行发行纸币。(二)由多数银行发行。银行发行纸币,一般是由多数发行到少数发行。中国近代,处在多数银行发行的阶段,五光十色,十分庞杂。发行钞票的银行既有商业银行,也有政府银行,更有地方银行,也残留有官银钱号。(三)发行银行带有地方割据的性质。在本时期,有的省分如云南、广西专由地方银行发行钞票,全省通用;其他任何本国银行的钞票,不能行用,钞票的发行带有浓厚的地方割据的性质。以上三点,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发行钞票的半殖民地性、买办性以及封建割据性。
第四,就钞票品种来说,也反映出货币制度的混乱。就货币计算单位来说,有银、有铜,而且银与铜各自为价;同是银,还有两计与元计之分(同为“两”,各地大小又有不同),如钱票以制钱计,银票以银两计(成色各地不同),铜元票以铜元计,银元票以银元计。钱票、银票、铜元票,多由官银钱号发行,为时较早,辛亥革命后,银元票发行日多。
第五,就偿付力量来说,一般主币,应当为无限法偿币,即使用范围与使用数量,不受任何制限;但是,鸦片战争后的纸币,则加有种种限制。如咸丰三年所发官票、宝钞,只能用于缴粮纳税,而且只能搭用百分之五十。后来官银钱号所发纸币,更是跌价流通。所以,就偿付力量来说,许多纸币,不是无限法偿币,而是有限法偿币。
外商银行,擅发纸币
外商银行的纸币,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而来,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在其本国所发行的纸币,偶尔流入中国;一种是外商银行以中国货币单位在中国所发行的纸币。前者数量不多;后者数量庞大,花色繁多,排斥中国钞票(甚至硬币),掠夺中国物资,特别是在外商银行倒闭的时候,劫夺中国持票人的财产。
外商银行发行纸币,在条约上并没有明文特许。但外商银行,利用治外法权在中国擅发钞票。外商银行的钞票,分占了中国三大地区:(一)北方——特别是东三省,先有帝俄的卢布票(俗名羌票);后有日本的金票(俗称老头票)。(二)中部——长江流域,有汇丰银行与麦加利银行的钞票。(三)南方——香港、广州等地,有香港汇丰银行在香港所发行的纸币,即港币,或称港元。在港称为西纸,在粤则称为港纸。此外,自河口至蒙自云南铁路开通后,云南地区,还流通着东方汇理银行的钞票。
发行外钞的银行,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中外合办银行。外国资本与中国资本合资设立,但其实权,多在外商手中,故实为外商银行之变相。此类合办银行,发行钞票,实际上也等于外钞。属于这一类银行,有华俄道胜银行(中、俄合资)、中法实业银行(中、法合资)、中华汇业银行(中、日合资)、中华懋业银行(中、美合资)、北洋保商银行(中、日、德合资)、华威银行(中、挪威、丹麦合资)。这几家银行中,最重要的,要算华俄道胜银行。它成立于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在我国所发行的钞票,有金本位币与普通银元纸币两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该行纸币在我国北方,颇占势力;与日本正金银行的金票相伯仲。
第二类,外商银行。这类银行多为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设立的银行,虽为私营,常得到其本国政府的支持,营业范围较广,发钞为其特权之一(它在本国不能发钞)。在中国发钞者有麦加利银行(英)、汇丰银行(英)、有利银行(英)、东方汇理银行(法)、德华银行(德)、华比银行(比)、横滨正金银行(日)、台湾银行(日)、朝鲜银行(日)、花旗银行(美)、荷兰银行(荷)、美丰银行(美)。
上列银行中,以麦加利、汇丰、正金较为重要。麦加利银行在香港称喳咑银行。因其上海分行的第一任总理为麦加利,故名。其所发行的钞票有银元票与银两票两类,多由香港与上海两家分行发行。汇丰银行原名香港上海银行,发行银元券与银两券,以银元券为多。该行纸币多流通于香港、上海、广州等处。正金银行为日本汇兑银行,在中国有十五家分行,其中九家设在东三省,所发钞票,亦多集中于东三省。一九一七年正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转移于朝鲜银行。朝鲜银行在东三省发行钞票,始自一九○九年(宣统元年)。一九一七年接受正金银行发钞之后,为侵略西伯利亚的日军筹款,乃发军用金票。该行先后所发行的钞票,谓之金票,俗称“老头票”,因券面有老头图样之故。老头票在东北地区,势力极大,流通至哈尔滨以北地区。
咸丰三年,政府发钞
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清政府第二次发行纸币。为什么又要发行纸币呢?
(一)类似钞票的存在。顺治以来,虽有一百九十余年没有发过纸币,但这不是说民间也不曾存在着类似的钞票。实际,自清初以来,典当业和钱业发行着银票;到了嘉庆道光年间,还发行了钱票,这银票、钱票,形式上类似纸币,到期以前可以辗转流通;到期以后,需要兑现。
(二)外国钞票的发行。五口通商之后,外商来华经商,发行外钞,东北粤闽等地,已有外钞流通。
(三)白银外运,银币缺乏。道光中叶,鸦片大量进口,白银大量外流,存银既少,银价大涨;银币熔毁,货币恐慌。
(四)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的革命,军需迫急。咸丰二年(一八五二年)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多至二千营。左宗棠的楚军,亦一百数十营。勇营绿营的月饷增至四倍。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长江南北,驻有军队几十万,军饷需要更是十分迫切。
于是,发行两种纸币,一为银票——即“户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另一为宝钞——即“大清宝钞”,以制钱为单位(又称钱票或钱钞)。宝钞与银票的比价是二千钱比一两。但两者均为不兑换纸币,在缴纳地丁钱粮官税盐课等一切租税时,搭用不许超过五成以上;后来,咸丰七年(一八五七年)只能搭用三成。宝钞、银票,一开始便流通不畅。
官银钱号,省银行的发钞
宝钞官票,币信不立。适有北京商人,为了营利,愿献借资金,作为宝钞的兑换准备。于是,清政府遂令此等商人,设立官银钱号,并许其发行钱票,以便兑回宝钞。官银钱号的商人,营私好利,与官僚政客,狼狈为奸,乱发钱票,于是钞票价值,更见低落,降至面值的百分之三。到了同治年间,宝钞官票,遂不复见。光绪年间,清政府为了推行纸币,便利兑换起见,更在直、奉、吉、黑、鲁、豫、苏、赣、闽、浙、秦、陇、川、粤、桂、热等省,先后设立官银钱号,专司收兑铜元票与钱票,以为巩固币信的先驱。
各省官银钱号一面收兑旧票,一面发行新钞。发行新钞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弥补地方财政与供应地方军费,以为军阀维持地盘与扩张地盘的资本。其发行的纸币,有银票、钱票和铜元票三种,均流通于各省区以内。
官银钱号发行钞票,表面上也有发行额的限制与准备金的规定,但事实上,一切规定等于具文。结果,发钞日多,准备日少,风吹草动,动辄倒闭。更兼当时货币单位,已由银两改为银元,而官银钱号还是发行着银两票,亦不合时宜,因而官银钱号受到淘汰。
官银钱号既被淘汰,代之而兴的是省银行。省银行的设立,一般是在辛亥革命以后。那时各省军阀,称霸一方,亟欲设立银行,发行钞票;但有的省分,仍有官银钱号的存留,自然不需要另起炉灶,新设银行。因而,各省银行与各省官银钱号,错综存在。各省银行与各省银钱行号,均在各该省区发行着钞票。甚至如云南广西等省银行的钞票,势同独占,其他本国银行的钞票,根本不能行用。
省银行或各省官银钱号名为省库的经理机关,实为地方政府(军阀)之金融地盘,各省财政常赖省行号的发行来弥补。至于发行准备,阳奉阴违,哪有着落?故其所发钞票,均为不兑换纸币。
华商银行,发钞谋利
外商银行发行钞票,获利甚丰,官僚买办方觉有“挽回利权”的必要,于是创设华商银行,发行银行兑换券。盛宣怀于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首先奏请部款招募商股,共集资二千五百万两,设立中国通商银行于上海,并在各省设立分行。嗣即发行银两、银元两种钞票。初发一百万元,以伪造多,收回重换;续发五十万元,共为一百五十万元。这可说是华商银行发钞的第一家。到了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年),官商合营的户部银行与交通银行,均开始创办,随即发钞。同时,私立银行,如浙江兴业银行,以营业部与发行部各自独立的方式,发行钞票。接着便有中孚银行、四明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中南银行以及其他商业银行,相继成立,随即发钞。这就造成了多数商业银行同时发钞的局面。
政府银行,参加发钞
华商银行包括私人银行与合营银行。合营银行是官商合办,成为政府银行,但就其业务来说,实质上还和私人银行相似。
第一,户部银行的发钞。户部银行开办于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年),其目的在抵制外钞,获取巨利,弥补财政亏空。由户部拨款二百万两(另私股二百万两),发行钞票。户部银行所发钞票,分为银两票与银元票两种。前者分为一百两、五十两、十两、五两、一两五类。后亦如之。此外,还可发一百两以上银两等票。户部银行的钞票,为无限法偿币:“公私出入款项,均准一律通用。”户部银行于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改组为大清银行。
第二,大清银行的发钞。是时户部已改称度支部,大清银行的资本亦由度支部增拨三百万两(又另招商股三百万,合原有四百万两,共为一千万两)。大清银行拟独占发行,即排除其他银行的钞票。所以,宣统元年(一九○九年)六月通用银钱票暂行章程规定:“凡准发此项纸票各行号,自宣统二年(一九一○年)起,每年须收回票数二成,限以五年全数收尽”。大清银行的钞票有一元、五元、十元、一百元四种。后来亦发行了少数的银票。
第三,中国银行的发钞。中国银行成立于一九一三年,其前身为大清银行,资本扩大为六千万两。中国银行发行钞票,采取集中发行,它规定:“中国银行兑换券,由中国银行及中国银行分支代理处一律发行”。中国银行钞票分为银两票(为过渡性的钞票)、银元票与铜元票(为地方性质的钞票)三种。主要是银元票,品色达二百余种。一九一四年,中国银行发钞一千六百多万元,一九一八年增加到六千一百多万元。
第四,交通银行的发钞。交通银行为特种银行,以经理邮电路航四项公营事业的公款收支为主要业务。初设时(一九○八年)资本为五百万两,翌年(一九○九年)六月扩充营业,复由邮传部增资五百万两,连同前额共为一千万两。开设之初,即获得了钞票发行权。到了一九一四年重予特许,一九一六年奉令与中国银行同享有发行兑换券之特权。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银纸,共分一百元、五十元、十元、五元、一元五种。但也发行过银两票、小银元票、辅币券与铜元票等。一九一一年,交通银行发钞近八十万元,一九一九年增加到二千九百多万元。
结 语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纸币是非常杂乱的。外商银行的纸币,代表外国资本主义的势力。清政府的“钞贯”,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势力。官银钱号的纸币,代表商业资本势力。华商银行与官商合营银行的纸币,代表官僚资本的势力。地方银行的纸币,代表封建军阀的势力。一切金融掠夺的锋芒均指向人民群众;人民的苦难是极其深重的。
此外,我国历史上所谓楮币与近代所谓银行兑换券,在原意上,均有兑换准备的存在;如楮币在名义上设有“钞本”,银行兑换券在名义上有现金准备与保证准备,但是实际上,这些准备都是具文,除极少的例外,大多数是不能兑换的。到了蒋匪帮统治时期,干脆将白银集中,黄金“国有”(其实是四大家族所有),而把钞票赤裸裸地变成“法币”,即成为不兑换的纸币。蒋匪帮在其统治的年代里,利用纸币这个工具更残酷地掠夺中国人民。
*此处所谓纸币(或作楮币),包括政府纸币与
银行兑换券,或作钞票。

煤气工业的发展

第5版()
专栏:经济资料介绍

煤气工业的发展
吴承钧
煤气工业是现代工业中的一个新兴部门。下面介绍煤气工业发展的若干情况。
煤气的气源类型
煤气的气源类型,可以分为两种:天然气和人工煤气。天然气是通过钻井从地层中开采的。人工煤气按制取的方法又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固体燃料热分解所制取的半焦煤气和炼焦煤气,第二类是通过固体燃料煤气化而获得的煤气。
根据目前煤气工业发展情况来看,天然气的开采量在逐年上升,而人工煤气在煤气事业中已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九六○年,世界天然气的开采量比一九一三年的开采量增加了二十多倍。近年来,一些有天然气源的国家都在积极地进行新气田的勘探工作。以人工生产煤气的国家,也积极采用与焦炭生产无关的方法进行生产,其主要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高压气化法。一九三○年,德国鲁奇公司创造了鲁奇式高压气化法。其特点是在煤气发生炉内注入蒸汽和氧气,约在三十个大气压下,同煤进行气化反应。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劣质煤,提高劣质煤的热效能。煤的处理能力比一般的发生炉高二至三倍。在气化过程中不产焦炭,随着压力的提高可以逐步降低耗氧量。如果改变压力、蒸汽和氧气的耗量,还可以制取不同成分的煤气,除供应城市煤气外,可以为冶金工业提供燃料,也可以为化学工业制取合成原料。由于它是采用高压法生产,在输送的过程中,不需要加压设备就可以进行远距离输气,在生产成本上,可与天然气相比拟。它的产品单一,产气量比较高,煤气的热值也在四千大卡/标准立方米左右,完全符合城市煤气的要求,对实现城市煤气化有着重大的经济意义。随着城市煤气事业的迅速发展,各国使用高压气化法生产煤气,正在逐年地增多。
(二)重油裂化法。重油是石油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产量多,价格便宜,目前还没有广泛的用途,用它来制造城市煤气有着很多的优越性。用重油制气可以大幅度的节约对城市燃料输入的运输量。经计算,一公斤重油可以制煤气七千大卡左右,而一公斤的煤只能生产一千六百——二千一百大卡的煤气。按相同生产规模的煤气厂作比较,建设重油裂化煤气厂的投资仅是干馏煤气厂投资的四分之一左右,建设时间短,需用材料少,基本建设费用省,投资效果发挥快。重油裂化煤气厂的基建用地要比干馏煤气厂少得多。重油裂化法生产煤气,生产上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较好,易于掌握对高低峰负荷的调节,这样就可以少建一定数量的调节气罐。用这种方法生产煤气,副产品回收率比较高。根据国外重油裂化的经济效果来看,副产品的回收率,焦油为百分之十一以上,粗苯超过了百分之七,粗萘不低于百分之零点六八。上述数值都超过了干馏煤气副产品的回收率,特别是苯的产量高出六倍左右。液体燃料的运输和装卸,一般来说要比固体燃料方便,损耗较少,而且还不受气候的影响。液体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又不产生灰渣,这样就可以大大节省对灰渣的处理费用,相应地也改善了城市的环境卫生条件。所以用重油裂化方法生产城市煤气,是今后发展城市煤气的一个好方法。
输配技术
高压远距离输气,安排统一供应与建立集中调度,是今后煤气输配技术和煤气使用方面的主要发展方向。煤气的输配系统是与煤气生产开采规模分不开的。随着煤气生产和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中化,很自然地就要求有高压远距离输气统一供应和集中的调度管理相配合。在若干以采用天然气源为主或煤气生产比较集中的国家,由于气源能力大,建设资金多,如果要求投资尽快发挥效果,就必须扩大供应地区,而解决这一方法的途径最好是采用远距离输送。有些国家结合本国煤气工业的特点,为了组织若干气源同时向某一地区供气或为了在某一气源枯竭后,仍能使干管发挥作用,就要求在大规模发展煤气供应的同时,对干管铺设进行地区性或区域性的规划。在具有天然气气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中,发展趋势更为明显。
储气方式
用气量的不均匀问题,可以采用各种方法来解决,利用储气罐仅是其中的解决方法之一。储气罐可以划分为两大类:湿式的或干式的低压储气罐和球形的或圆柱形的高压储气罐。有的城市也利用进入城市前的末段输气管道进行储气,但这种储气方法一般说来还不能完全解决整个城市用气量的不均匀问题。也有采用储存一定量液态气的方法,当高峰负荷时,它可以与低热值的煤气或空气相混合,供应城市煤气用户。随着煤气事业的迅速发展,利用废油气井、矿井、背斜式多孔含水层、水平含水层等进行地下储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储气方式。它不仅能解决季节性用气的不均匀问题,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干管的输气能力,更合理地安排好管网的规划。
将天然气或石油气液化,也是近代煤气液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其目的是在于大大缩小体积便于储运。这种液化气体,最适于供应不宜建管线的分散区域使用。近十年来,液化煤气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西德液化煤气的产量增长了四十倍,荷兰的供气总量中有百分之五十是液化煤气。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